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郡李氏迁徙与唐代诗歌发展——以李德裕家族为个案
1
作者 郎瑞萍 叶会昌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1-14,18,共5页
李德裕一门属赵郡李氏西祖房,祖父李栖筠自赵郡迁徙京洛,为李氏家族在政坛与诗坛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李栖筠祖孙3代均注重提携后辈,与众多诗人有着很深的交往。即便是在家族迁徙之中,宦海浮沉之时,他们仍然注重组织文学活动,进行文... 李德裕一门属赵郡李氏西祖房,祖父李栖筠自赵郡迁徙京洛,为李氏家族在政坛与诗坛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李栖筠祖孙3代均注重提携后辈,与众多诗人有着很深的交往。即便是在家族迁徙之中,宦海浮沉之时,他们仍然注重组织文学活动,进行文学创作,抒发个人情感。此外,迁徙经历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扩大了交游圈,提高了诗歌水平,这对当时的诗坛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郡李氏 唐代诗歌 李德裕 家族 迁徙
下载PDF
论李德裕与牛李党争
2
作者 罗燕萍 石红 《唐都学刊》 2005年第4期130-136,共7页
牛李党争反映出极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评价不一。对于牛李党争所涉及的诸多问题的不同意见自然就影响到对李德裕的认识和评价。李德裕在涉及科举用人,裁抑藩镇,制定边境政策等国家大义的问题上均有可佳的作为,而牛党... 牛李党争反映出极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评价不一。对于牛李党争所涉及的诸多问题的不同意见自然就影响到对李德裕的认识和评价。李德裕在涉及科举用人,裁抑藩镇,制定边境政策等国家大义的问题上均有可佳的作为,而牛党则基本上属庸碌无为、偷安保守之辈。因此,李党的最后倒台就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悲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藩镇 边境政策 牛李党争
下载PDF
李德裕“奖拔孤寒”考论
3
作者 李建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7-81,共5页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选材方针颇令人费解。一方面,李德裕重用高门士族子弟,牛李党争中的李党代表了传统山东士族的利益;另一方面,李德裕又十分重视选拔孤寒之士,受到寒士的拥戴。这两种用人策略并不矛盾,唐代山东高门早就丧失了其北朝时期...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选材方针颇令人费解。一方面,李德裕重用高门士族子弟,牛李党争中的李党代表了传统山东士族的利益;另一方面,李德裕又十分重视选拔孤寒之士,受到寒士的拥戴。这两种用人策略并不矛盾,唐代山东高门早就丧失了其北朝时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沦为孤寒之士。李德裕所奖拔的孤寒之士多出自山东士族,社会地位崇高的唐代山东士族很多沦为孤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山东士族 用人政策 孤寒之士
下载PDF
李德裕与平泉山庄——一个私人领域的文化解读
4
作者 肖俊玲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0-25,共6页
私家园林作为私人领域的范畴,是独立于社会公共政治、道德之外的场所。李德裕的平泉山庄是其私家园林。从山庄的宏大规模、独特收藏、审美造境、文化意涵等角度分析作为宰相家族产业的园林之独特性。李德裕"诗意占有"平泉山庄... 私家园林作为私人领域的范畴,是独立于社会公共政治、道德之外的场所。李德裕的平泉山庄是其私家园林。从山庄的宏大规模、独特收藏、审美造境、文化意涵等角度分析作为宰相家族产业的园林之独特性。李德裕"诗意占有"平泉山庄的"平泉体验",不同于当时洛阳诗坛的游赏宴饮、园林酬唱,代表了中晚唐苦心经营私家园林却欲归不得、反遭祸患的典型。这种典型对唐代以后的诗风与士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领域 李德裕 平泉山庄
下载PDF
略论李德裕初刺润州时思想文化方面的兴废举措——兼再证甘露寺创建时间
5
作者 乔长富 《镇江高专学报》 2007年第2期15-18,共4页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初次为润州刺史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兴利除弊,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革除弊俗,二是在崇尚儒学的同时又兼及道教和佛教。除此之外,李德裕在北固山创建甘露寺的时间,应是开始于宝历2年(826年)3月后不久,完全建成...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初次为润州刺史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兴利除弊,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革除弊俗,二是在崇尚儒学的同时又兼及道教和佛教。除此之外,李德裕在北固山创建甘露寺的时间,应是开始于宝历2年(826年)3月后不久,完全建成,当在大和元年(827年)或2年。这在今天看来,意义更为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润州 甘露寺
下载PDF
从王骥德到李渔:中国传统戏剧理论的一条主线
6
作者 王爱平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95-102,共8页
明的王骥德和清初的李渔继承了汤显祖、沈璟以来中国戏剧理论的优秀传统,既认真总结了以往的艺术经验,又针对当时戏剧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案,广泛涉及到戏剧的音乐、曲辞、宾白、结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和完... 明的王骥德和清初的李渔继承了汤显祖、沈璟以来中国戏剧理论的优秀传统,既认真总结了以往的艺术经验,又针对当时戏剧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案,广泛涉及到戏剧的音乐、曲辞、宾白、结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剧理论 汤显祖 沈璟 王骥德 李渔
下载PDF
天缘助良知,精品示轨辙——读《李德裕文集校笺》
7
作者 汪长林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傅璇琮与周建国联袂整理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是迄今参校它本最广、集珍本之长最多的一部李德裕文集。它不仅为当前及今后的李德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全面而真实的文本 ,而且整理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与现实都能“具一种了解之同情”的... 傅璇琮与周建国联袂整理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是迄今参校它本最广、集珍本之长最多的一部李德裕文集。它不仅为当前及今后的李德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全面而真实的文本 ,而且整理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与现实都能“具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为学术界对李德裕以及中晚唐文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文集校笺》 书评 傅璇琮 周建国
下载PDF
李德裕《文章论》考证及其文学观
8
作者 孙敏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穷愁志·文章论》集中地反映了李德裕的文学观,在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其真伪问题,后人却有不同看法,而在内容的具体阐述,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章论》以及李德裕代表的文章观。首先考证了《文章论... 《穷愁志·文章论》集中地反映了李德裕的文学观,在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其真伪问题,后人却有不同看法,而在内容的具体阐述,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章论》以及李德裕代表的文章观。首先考证了《文章论》的真伪,认为当属李德裕所著;其次辨析《旧唐书·武宗纪》中论及李德裕文学观的相关材料;最后,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潮,分析了李德裕的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文章论》 文学观
下载PDF
武当《步虚词》作者考辨
9
作者 喻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0-14,共5页
宋代诗话中抄录的《步虚词》(仙女侍、董双成)应为中唐李德裕的作品。李德裕崇尚道教,支持唐武宗会昌的抑佛兴道,并且常将诗文刻石。武当山道众为感其恩,投其所好,因而有将李作刻石之举。
关键词 李德裕 步虚词 考辨
下载PDF
许德蘋《和漱玉词》创作缘由、所据版本及特色
10
作者 付兴林 徐梦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3-66,共14页
清末女词人许德蘋有《和漱玉词》一卷,系唱和李清照《漱玉词》而成。她的创作主要缘于孤苦无依的情感寄托、丈夫与前辈文人的鼓励及与李清照的隔空相通;她所参考的词集版本众多,其数量高达54首;其创作特色体现为严格和韵、用语清新自然... 清末女词人许德蘋有《和漱玉词》一卷,系唱和李清照《漱玉词》而成。她的创作主要缘于孤苦无依的情感寄托、丈夫与前辈文人的鼓励及与李清照的隔空相通;她所参考的词集版本众多,其数量高达54首;其创作特色体现为严格和韵、用语清新自然、造语新巧及擅用典故;词中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怡然自得、伤春悲秋、闺中怀人与百无聊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德蘋 李清照 《和漱玉词》 文学接受
下载PDF
李德裕与《昭明文选》
11
作者 刘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3,共4页
中唐名相李德裕曾在奏对中提及其祖李栖筠厌恶《文选》"祖尚浮华,不根艺实",但德裕本人对《文选》却十分熟悉和喜爱,诗歌借鉴《文选》的痕迹也很明显。李氏祖孙对《文选》的批评,实际上是中唐以后儒臣努力挽救世风学风的一种... 中唐名相李德裕曾在奏对中提及其祖李栖筠厌恶《文选》"祖尚浮华,不根艺实",但德裕本人对《文选》却十分熟悉和喜爱,诗歌借鉴《文选》的痕迹也很明显。李氏祖孙对《文选》的批评,实际上是中唐以后儒臣努力挽救世风学风的一种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昭明文选 借鉴
下载PDF
“海外五逐客”谪琼诗地域特色探微
12
作者 向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8-21,38,共5页
海南自汉开疆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古代中国最边远的州郡,一直以来它都被视作远谪罪臣的流放之所。如: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谪居昌化军三年,在海南当地留下了不少遗迹。有着"海外五逐客"之称的李德裕、李纲、赵鼎、胡... 海南自汉开疆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古代中国最边远的州郡,一直以来它都被视作远谪罪臣的流放之所。如: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谪居昌化军三年,在海南当地留下了不少遗迹。有着"海外五逐客"之称的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等五人,是较早的在海南留下笔墨的贬谪文士。在他们所作的谪琼诗中,不乏从正面或侧面描写海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作品,这些篇章不仅为后世了解、认识海南提供契机,同时也为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李纲 赵鼎 胡铨 李光 谪琼诗 地域特色
下载PDF
韦执谊与李德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米进忠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韦执谊和李德裕都曾经位及唐朝宰相,都出身于世家大族,颇具文采,政治主张上都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但入仕途径却大不相同,韦执谊通过科举入仕,李德裕却是恩荫入仕。在仕途经历方面,韦执谊主要在中央任职,李德裕则在中央和地方交替任... 韦执谊和李德裕都曾经位及唐朝宰相,都出身于世家大族,颇具文采,政治主张上都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但入仕途径却大不相同,韦执谊通过科举入仕,李德裕却是恩荫入仕。在仕途经历方面,韦执谊主要在中央任职,李德裕则在中央和地方交替任职;韦执谊主要从事文职工作,李德裕则文武兼备。然而,两个人的仕途结局都是被贬崖州,骨葬南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执谊 李德裕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从纳兰性德与李煜的写梦词看“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富鉴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10-14,共5页
纳兰性德与李煜在中国词坛上有很高的成就与地位。本文试图从占二人词作"重头戏"的写梦词入手,着重探讨他们写梦词的创作心理与他们二人写梦词在情感、内容和风格上的相似性。
关键词 李煜 纳兰性德 写梦词 梦意象
下载PDF
马若瑟与中国传统戏曲——从马译《赵氏孤儿》谈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奭学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2期169-205,共37页
马若瑟所译“元曲”《赵氏孤儿》(1731)是第一部西传的中国纯文学著作,1735 年杜赫德首先将之收入所编《中华帝国全志》。自此以来,近人如儒莲、艾田蒲、范存忠与今人如伊维德等每诟之。据他们所见,马译舛误颇多,其中最大的一点,厥为马... 马若瑟所译“元曲”《赵氏孤儿》(1731)是第一部西传的中国纯文学著作,1735 年杜赫德首先将之收入所编《中华帝国全志》。自此以来,近人如儒莲、艾田蒲、范存忠与今人如伊维德等每诟之。据他们所见,马译舛误颇多,其中最大的一点,厥为马若瑟缺译全剧曲词,且他对中国戏曲所知有限。本文据这些论点重审马译,认为马若瑟读过不少中国传统戏曲,而所谓马译阙译曲词,恐怕也值得商榷。以后者而论,本文认为马若瑟至少透过重编,译过四阙曲牌。他多数曲牌阙译,原因有二︰其一是船期在即,马若瑟仅有七八天可译《赵氏孤儿》,因此来不及如数译之。其次,他有信致当时皇家美文与铭文学院院士傅尔蒙,提及由傅氏补足全文阙译处,即使由傅氏挂名刊出也无妨。至于马若瑟的中国戏曲知识,本文据马著《汉语札记》,认为论者过于轻忽,北曲南戏马若瑟所读不少,前者至少包括《元曲选》中的包公戏、神仙道化剧与水浒剧三类,后者之大者乃《笠翁十种曲》中李渔所谱至少半数的剧目。历来论者对马译的恶评,因此恐有言重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若瑟 《赵氏孤儿》 元曲 李渔 中西文学关系
下载PDF
崖州在何处 生渡鬼门关——唐贬官谪琼路线及心理考议
16
作者 周泉根 《琼台学刊》 2009年第3期17-22,共6页
中原政权直至唐代才真正实现对海南的有效管治,海南大规模流贬史也自此掀开,通过对勘各种正史、方志、笔记、家谱、碑铭以及各类刑法地理之类的典志等史料,以诗史互证为重要方法,以考察唐代流贬制度为切入,以海南贬官为案例,我们... 中原政权直至唐代才真正实现对海南的有效管治,海南大规模流贬史也自此掀开,通过对勘各种正史、方志、笔记、家谱、碑铭以及各类刑法地理之类的典志等史料,以诗史互证为重要方法,以考察唐代流贬制度为切入,以海南贬官为案例,我们清晰地描绘了唐贬官由江南到岭南再到海南的万里投荒的路线和蛮荒忧惧、郡县逼迫、贼寇劫扰等等凄风苦雨的贬谪心理及历史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官 蓝武驿道 崖州 诗史互证 李德裕
原文传递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17
作者 翁思再 林康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0-176,共7页
李如茹所著《理想、视野、规范: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一书,既是一部深入堂奥的研究论著,也是一部扎实的资料集成。该论著以45万字纸质书兼200余万字光盘内容的硕大体量,填补了民国... 李如茹所著《理想、视野、规范: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一书,既是一部深入堂奥的研究论著,也是一部扎实的资料集成。该论著以45万字纸质书兼200余万字光盘内容的硕大体量,填补了民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作者借助法国思想家布迪厄社会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从“场域”“生存心态”和“资本”入手,基本厘清了科班教育系统之由来,考察了戏校体制与科班之间的不同。作者秉持客观公正原则记叙李石曾的开创性贡献,给予这位民国元老以应有之文化地位。在理论阐述的同时,作者穿插了不少有趣的逸闻,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戏校 “德和金玉永” 布迪厄 场域 李石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