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urism and Land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Li River Basin,Guilin,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MAO Xi-yan MENG Ji-jun WANG Q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606-1619,共14页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land use change would help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land use and encour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Using the Li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a hybrid approach using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usechange between 1989 and 2010 to examine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Results reveal that rapi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xpansion expose this area to risk of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Construction increased by 141% between 1989 and 2000 and by 195% between 2000 and 2010.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construction expansion shifted from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1989 and 2000 to investment growth after 2000.New construction primarily occurred on crop and woodlands areas,with shares of 81.25% and 6.38%,respectively,between 1989 and 2000,and with shares of 57.79% and 15.29%,respectively,between 2000 and 2010.Moreover,these drastic increases in construction also led to frequent transitions between croplands,woodlands,and grasslands.Traits including distances to urban areas and roads and scenic locations exert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and-use change.Woodland regrowth in the areas thatsurround scenic locations consisted of fluctuating woodlands,whereas stable woodland regrowth was often absent in these areas.Likewise,permanent woodland clearing tended to be closed to near scenic locations.That is,construction at scenic locations negatively affected forest conservation in the L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tainable tourism Land-use change Tourist region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li river basin
下载PDF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基因识别与图谱建构
2
作者 郑文俊 曹文涛 +1 位作者 洪子臻 陈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8,共9页
【目的】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是乡村文化景观研究的核心对象。然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正面临同质化与无序化的威胁,亟须系统性识别其空间基因特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 【目的】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是乡村文化景观研究的核心对象。然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正面临同质化与无序化的威胁,亟须系统性识别其空间基因特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和空间特征量化方法,建立传统村落空间信息数据库和三生空间基因识别体系,识别并提取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的类型及组合模式,并建构空间基因图谱。【结果】识别提取出32个空间基因类型,归纳总结出4类传统村落及其三生空间基因模式,绘制出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结论】通过识别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并科学认知其所处环境的空间规律,能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关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基因 三生空间 漓江流域 图谱构建
下载PDF
漓江上游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陆丹丹 钟永德 +1 位作者 杨永德 陈思源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8-131,146,共5页
漓江上游是漓江流域主要的水源林区域,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借助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和覆盖研究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变... 漓江上游是漓江流域主要的水源林区域,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借助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和覆盖研究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2002--2013年漓江上游土地利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整体结构中,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呈现林地、耕地减少,草地、湿地和人工表面增加的趋势。在短时间尺度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覆盖 驱动力 漓江流域上游
下载PDF
复合型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漓江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莫德清 徐芝芬 +1 位作者 李金城 何深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4,共4页
采用复合型潜流人工湿地对漓江流域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其对SS、COD、氨氮、TN和TP的去除效果,并且对人工湿地生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栽种培育1个月后即可连续满负荷进水。稳定运行后,人工湿地对SS、... 采用复合型潜流人工湿地对漓江流域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其对SS、COD、氨氮、TN和TP的去除效果,并且对人工湿地生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栽种培育1个月后即可连续满负荷进水。稳定运行后,人工湿地对SS、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超过40%、70%、70%、90%和85%,出水可达GB 18918-2002的一级B排放要求。对人工湿地的生物相进行分析,可观察到有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和藻类,说明此时人工湿地系统已经比较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漓江流域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相
下载PDF
漓江流域旅游开发对景观格局干扰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9
5
作者 向芸芸 蒙吉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0,共10页
旅游开发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旅游干扰的重要体现,景观结构变异程度则是反映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指标。选择桂林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区漓江流域,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运用GIS空间建模等技术,采用景观变异... 旅游开发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旅游干扰的重要体现,景观结构变异程度则是反映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指标。选择桂林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区漓江流域,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运用GIS空间建模等技术,采用景观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对主要人为干扰源进行了量化识别,确定了居民点、景点及道路三类干扰源的显著影响范围,对比分析了不同干扰源对景观结构变异的剧烈程度;探讨了1989—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旅游开发阶段的景点干扰强度动态变化,分析了景点干扰与海拔、坡度和GDP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漓江流域重要的人为干扰源,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干扰强度因景点数量、规模及类型而异;2.旅游景点干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受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区域因其景点配置的特点呈现出特殊性;3.漓江流域景点干扰的重点区域主要有两种类型,旅游开发需从干扰的特征出发,探寻适宜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景观变异系数 时空分异 漓江流域
下载PDF
论澧水文化的形态、生成机制与保护利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龙珍珠 《民族论坛》 2011年第10X期73-77,共5页
澧水流域的自然风貌在湖南省是保留最完好的,因此,该地区的旅游业已成湖南省旅游业的龙头。但是,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生成机制、保护利用等还缺乏系统的学科考察与研究,这些薄弱环节显然都不利于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本文通过对澧水... 澧水流域的自然风貌在湖南省是保留最完好的,因此,该地区的旅游业已成湖南省旅游业的龙头。但是,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生成机制、保护利用等还缺乏系统的学科考察与研究,这些薄弱环节显然都不利于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本文通过对澧水文化形态、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对澧水文化进行保护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澧水 文化形态 生成机制 保护利用
下载PDF
海南岛太阳河流域黎族丧葬习俗调查分析——以万宁市南桥黎族苗族乡为例(上)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圣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8-31,共4页
在对海南岛太阳河流域南桥地区黎族丧葬习俗进行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全景式记录了"南桥黎人"丧葬的程序、禁忌、规约、祭祀方式、宗教礼仪等,并对其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论述。全文分上、下编,此为上编。
关键词 太阳河流域 黎族 南桥黎人 丧葬习俗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贺正思宇 谢玲 +4 位作者 梁保平 邓晓军 严土强 仝雁军 李雪琼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5期142-150,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开发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选择国家重点保护的漓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10、2015年Landsat7TM/ETM影像,利用ENVI对影像预处理,...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开发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选择国家重点保护的漓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10、2015年Landsat7TM/ETM影像,利用ENVI对影像预处理,最大似然进行监督分类,借助土地转移矩阵,选取四个(坡度、水域、建设用地、GDP指数)限制性因素作为适宜性图集,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显著,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最大,动态度为13.64%。(2)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知,耕地向林地,草地向林地为主要转移流,各地类的内部转入转出较频繁。(3)模拟预测研究区2020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草地持续减少。研究揭示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部机制,以期为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模拟 CA-Markov 适宜性图集 漓江流域
下载PDF
怒江中游新地域民居建设策略——以怒族、傈僳族民居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芳 刘加平 《华中建筑》 2012年第2期142-146,共5页
怒江流域是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区;也是多民族混居区,国家级贫困区。怒江流域的新民居建设对于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该文通过对怒江中游地区怒族、傈僳族传统民居的调研和实测,分析其建造特点及... 怒江流域是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区;也是多民族混居区,国家级贫困区。怒江流域的新民居建设对于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该文通过对怒江中游地区怒族、傈僳族传统民居的调研和实测,分析其建造特点及空间构成。同时,对比研究怒江流域大量新建的砖混民居,得出传统民居为低碳模式兼低的居住环境质量,而新建砖混房屋则为高碳模式兼"高"的居住环境质量,并指出新建民居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地域民居建设的指导原则以及具体实施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形成一套新地域民居的建筑模式,积极推动新民居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中游 新地域民居 怒族 傈僳族 指导原则 建筑模式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漓江流域生态整治与规划
10
作者 李宁 《绿色科技》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基于3S技术对漓江流域进行了生态环境的整治与科学规划,利用遥感图像作为整治与规划的底图和参考,联合GPS观测技术,建立了一套漓江生态规划与整治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为漓江航道的开挖和疏通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实现对漓江的枯水期和丰水... 基于3S技术对漓江流域进行了生态环境的整治与科学规划,利用遥感图像作为整治与规划的底图和参考,联合GPS观测技术,建立了一套漓江生态规划与整治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为漓江航道的开挖和疏通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实现对漓江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的实时的动态监测,实现漓江流域相关信息的资源类型、分布、查询以及更新、统计和分析。通过3S技术平台系统对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整治对策,为实现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及资源信息化和建立高效实用的漓江流域生态整治与规划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漓江流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基于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校正的漓江流域水供给服务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佳 肖玉 +1 位作者 张昌顺 黄孟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099-6116,共18页
喀斯特区域水循环过程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区别,其水供给服务也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然而,目前针对喀斯特地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较少考虑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导致产水量的空间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和地... 喀斯特区域水循环过程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区别,其水供给服务也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然而,目前针对喀斯特地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较少考虑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导致产水量的空间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和地下水补径排泄特征提出了一种产水量分割方法,并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校正概念模型。选取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漓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上述方法校正了InVEST模型产水量模拟结果,从栅格、地貌分区和子流域3个尺度分析了漓江流域2000—2020年产水量校正前与校正后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2000—2020年InVEST模型产水量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水供给服务空间分布格局为北高南低。产水深度在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几乎没有差异,但在岩溶区内部差异明显:裸露型岩溶区产水深度高于覆盖型和埋藏型,峰林平原产水深度高于峰丛洼地。子流域分区平均产水深度排序为漓江上游区>漓江中游区>恭城河区>荔浦河区>漓江下游区。(2)利用地表与地下水分割校正后,水供给服务空间分布格局为四周高于中部,西北部高于东南部。非岩溶区产水深度明显高于岩溶区,埋藏型岩溶区产水深度高于覆盖型和裸露型,峰林平原产水深度高于峰丛洼地。子流域分区平均产水深度排序为漓江中游区>漓江上游区>恭城河区>荔浦河区>漓江下游区。(3)相比InVEST模型,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校正的漓江流域产水量与实测径流量之间的偏差更小,其时空分布模拟结果更为准确地评估了喀斯特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本研究可为水资源保护政策制订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更合理的科学依据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供给服务 产水量分割 喀斯特地貌 漓江流域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沙澧河流域面雨量算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江清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为了获取更客观有效的沙澧河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提高暴雨强度和落区监测与预报的准确率,利用ArcGIS9.3中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沙澧河流域1∶25万地理信息数据、16个气象站和217个加密自动雨量观测站的实况雨量资料为背景数据库,选取反距... 为了获取更客观有效的沙澧河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提高暴雨强度和落区监测与预报的准确率,利用ArcGIS9.3中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沙澧河流域1∶25万地理信息数据、16个气象站和217个加密自动雨量观测站的实况雨量资料为背景数据库,选取反距离加权算法、克里金算法、样条函数算法、泰森多边形算法,对沙澧河流域6个分片区的面雨量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面雨量计算精度与雨量观测站密度与分布、降雨强度有关。其中,克里金算法计算的流域面雨量精度较高,更适合于整个沙澧河流域面雨量的计算;其次是泰森多边形算法和反距离加权算法,样条函数法算法应用效果较差。当雨量站点分布密集且比较均匀、降水空间分布均匀时,4种算法均适用于面雨量的计算,其中以克里金算法计算的面雨量使用效果最好;当雨量站点分布密集且比较均匀,降雨强度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时,反距离加权算法、克里金算法、泰森多边形算法均适用于流域面雨量的计算,其中以泰森多边形算法计算的面雨量效果最好,样条函数法算法不适用此情况下面雨量的计算。当雨量站点分布密集且比较均匀、降水空间分布均匀时,计算的面雨量较站点或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时计算的面雨量更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沙澧河流域 面雨量算法
下载PDF
1965-2007年沙澧河流域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佩英 宋玉民 +3 位作者 江清霞 甄军英 王辉 杨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3期52-58,共7页
利用1965-2007年沙澧河流域12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分析了沙澧河流域43 a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该流域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对造成潜... 利用1965-2007年沙澧河流域12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分析了沙澧河流域43 a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该流域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对造成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潜在蒸散量年和四季从西北到东南基本呈下降趋势。从时间变化来看,年潜在蒸散量略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冬、春季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率分别为0.189 mm.a-1和0.540 mm.a-1,夏、秋季呈减小趋势,其中夏季减少尤其明显,年际变化率为-1.354 mm.a-1。日照是影响年和夏、秋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而气温是影响冬、春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澧河流域 潜在蒸散量 彭曼-孟蒂斯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沙澧河流域致洪预警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戈 武威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沙澧河流域致洪预警系统基于中小河流致洪预警气象服务需求,以气象与水文相结合,应用地理信息(GIS)先进技术,利用气象常规数据、地面自动雨量站资料、数值模式、卫星雷达资料及水文雨量、水位数据等资料,运用动力学诊断和统计分析、多... 沙澧河流域致洪预警系统基于中小河流致洪预警气象服务需求,以气象与水文相结合,应用地理信息(GIS)先进技术,利用气象常规数据、地面自动雨量站资料、数值模式、卫星雷达资料及水文雨量、水位数据等资料,运用动力学诊断和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模式输出法、相似预报等方法,输出暴雨和水位增量预报模型。该系统通过C/C++语言编程,集气象水文信息显示分析、数据库、预报模型和用户界面于一体,建立了涵盖流域暴雨预报、水位增量监测预测、洪涝灾害预警服务等多功能的可视化业务技术平台。在本地基层台站首次将气象和水文两个学科结合,建立降水、水文和洪涝数据库;首次对沙澧河流域进行暴雨形势分型,并建立流域暴雨预报模型;首次建立沙澧河流域五大水库水位增量预报模型。自系统运行以来,成功对沙澧河流域出现的几次致洪暴雨进行了预警,服务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澧河流域 致洪预警 模式输出 预报模型
下载PDF
漓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15
作者 宋凯月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9期48-51,共4页
通过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管理流域内的各种行为,清晰地界定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自2019年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尽管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立法滞后、资金供... 通过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管理流域内的各种行为,清晰地界定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自2019年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尽管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立法滞后、资金供给不足、上下游政府协调不足等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应当加快立法进程,科学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拓宽横向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上下游政府间的协作,推动漓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促进漓江流域上下游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 横向生态补偿 漓江流域
下载PDF
李济晋南汾河流域考古调查和西阴村发掘的学术目的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中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4,共6页
李济汾河流域考古调查,是以文献记载的晋南是夏王朝初创时期的王都为线索的,其学术目的是为从考古学上重建夏商历史寻找证据并探究中国文化的源头。调查过程中,与夏有关的遗存是工作重点,而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是意外发现。李济发掘西阴... 李济汾河流域考古调查,是以文献记载的晋南是夏王朝初创时期的王都为线索的,其学术目的是为从考古学上重建夏商历史寻找证据并探究中国文化的源头。调查过程中,与夏有关的遗存是工作重点,而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是意外发现。李济发掘西阴村前后,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与小屯文化前后相接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与小屯文化的关系、仰韶文化的年代和仰韶是否为夏的问题,是当时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济 汾河流域考古调查 西阴村发掘 学术目的
原文传递
漓江流域供水服务时空格局分析
17
作者 刘佳 肖玉 +4 位作者 黄孟冬 张昌顺 秦克玉 徐洁 刘婧雅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漓江的水供给服务对生态环境和当地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基于InVEST模型,本研究从栅格、子流域、区域等多个尺度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漓江流域的水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明确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产水差异,探究了水供给服务的阶段变... 漓江的水供给服务对生态环境和当地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基于InVEST模型,本研究从栅格、子流域、区域等多个尺度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漓江流域的水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明确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产水差异,探究了水供给服务的阶段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水供给服务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产水量从北向南逐步递减。(2)漓江流域各土地覆被类型中,人工地表、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和水域的平均产水能力依次降低。(3)各子流域的平均供水服务量差异较大,有4个子流域属于供水服务高值区,8个子流域属于中值区,6个子流域属于低值区。(4) 2000–2010年,供水服务波动较大的区域有中游地区、荔浦河地区和恭城河北部地区;2010–2018年,波动较大的地区涉及中游地区和恭城河地区。该研究增加了对漓江流域供水服务的了解,可为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水供给服务 InVEST模型 时空分布格局 漓江流域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陶鬲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习良 张礼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淮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陶鬲的发展演变分为四期六段,从地域分布上可分为三个地区,分别为淮河干流区、苏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淮式鬲是西周中期在周式鬲基础上形成的,莒式鬲是春秋早期在淮式鬲基础上形成的。淮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陶... 淮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陶鬲的发展演变分为四期六段,从地域分布上可分为三个地区,分别为淮河干流区、苏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淮式鬲是西周中期在周式鬲基础上形成的,莒式鬲是春秋早期在淮式鬲基础上形成的。淮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陶鬲的动态分布与周文化、淮夷文化、莒文化及楚文化等在淮河流域的势力消长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至春秋 淮河流域 类型学分析 淮式鬲 莒式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