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lking into the world of Li Yu
1
作者 高继海 《外文研究》 2017年第1期46-53,共8页
Li Yu is a failure as emperor,but as a ci writer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indisputable emperor to take the crown.A brief life of Li Yu is first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his failure as emperor and success as a ci wri... Li Yu is a failure as emperor,but as a ci writer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indisputable emperor to take the crown.A brief life of Li Yu is first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his failure as emperor and success as a ci writer.Then some of his ci poem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court life,love and lamentation over past splendor.In the end,his achievements in ci writing are summarized by citing Wang Guowei's words from his Comments on Ci in the Human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yu cipoems Wang Guowei Qu yuan Song dynasty
下载PDF
The Industrial Capita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A Case Study of Li Yu's Zhe School
2
作者 Song Xiaol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4-268,共5页
It is the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cultural industry for which cultural creativity serves only as means,while cultural resources play the essential role.As ... It is the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cultural industry for which cultural creativity serves only as means,while cultural resources play the essential role.As a result,explo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cultural industry.Li Yu,the inheritor of the Zhe School integrates the spirit of the Zhe School into poetic drama and novels further realizing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historiography.Comparing Li Yu with Lu Xun and Shao Yifu,we can see the capital valu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Zhe School.And the well-known "Li Yu phenomenon" also provides a new horizon for researching upon the Chang' an School,the Hui School as well as the Zhe School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产业资本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社会价值 资本价值 地平线 学校
下载PDF
认知识解视域下李煜词作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3
作者 李敏 杜小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0-88,共9页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语料库,从聚焦、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探究李煜词作不同英译本的共异性及其背后潜隐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除文化背景等因素外,不同识解方式是造成译者选择不同译语对译文进行编码的隐性主因。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李煜词作的英译研究,也为读者理解不同译本背后的认知理据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词作 识解理论 译者主体性 认知翻译研究
下载PDF
李渔诗集倡始之心与半世操觚的矛盾性钩沉
4
作者 张英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明末清初,龆龄即以诗擅名的李渔,生平作诗千余篇,别具手眼有足采而名海内。笠翁提出,诗歌的意境应为“考诸诗词、罕听罕睹为上的‘意取尖新’”,诗作的字句理当“言无稍故、所言事无不新的‘不攘他人一字’”,诗篇的内容需是“圣贤不无... 明末清初,龆龄即以诗擅名的李渔,生平作诗千余篇,别具手眼有足采而名海内。笠翁提出,诗歌的意境应为“考诸诗词、罕听罕睹为上的‘意取尖新’”,诗作的字句理当“言无稍故、所言事无不新的‘不攘他人一字’”,诗篇的内容需是“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的‘忌填塞’”。但在其写作实践中是“套腐后出、假前人之斧斤的‘剿窠袭臼’”与“载旧本之既言、借前人之只字的‘依附古人成说’”,以及“多引古事,迭用人名”。李渔“不屑摹拟”的“倡始之心”,与其“肖于古今”的“半世操觚”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宗唐的文学思潮与相同的战乱背景或为促使李渔对唐朝诗歌进行效仿的外部原因,学识气力有限以及诗集仅是一家之言或为导致矛盾形成的内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诗集 诗歌创新 摹拟
下载PDF
论李煜词的造境艺术
5
作者 刘天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9-106,共8页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境建构的丰富性,这主要呈现于描写季节更迭变化之作与早期的享乐之作中;渐变性体现于词境中多重感知在有无之间的变化趋向和鲜明实体渐归虚无的过程,主要通过印象式直感与意识流交感的结合运用达成。李煜词中的意与境主要有分化和交融两种关系,前者表现为美好意象与现实处境间的悬殊,并以亡国为界呈现出以意象所处词境的虚实之分为标志的前后之别;后者即将无实态无形体的情感意念通过特殊方式固化,并使之与词境整体氛围自然交融,主要分为意念具象化和时空象喻情感两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词境 跨审美意象 虚实 时空
下载PDF
论文学史上“一人永占”之说的形成过程
6
作者 冯蒴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 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五十九年,宝研斋本《一笠庵四种曲》刊行,该本将李玉原作《人兽关》《永团圆》二剧替换为冯梦龙改本,逐渐取代了李作的案头读本地位。在冯梦龙、昆剧艺人和书商的共同作用下,《人兽关》《永团圆》才能与《一》《占》比肩,“一人永占”的说法遂流传开来,并为后世文学史家所转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玉 《一笠庵四种曲》 “一人永占”
下载PDF
李渔与莎士比亚喜剧的共通性及其原因研究
7
作者 池程远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清初剧作家李渔与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均擅长喜剧创作,戏剧艺术的普遍性决定着二人的喜剧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人都利用“生活再现”的手法构建了戏剧冲突的空间,并通过具有强烈反差性的人物塑造,使喜剧冲突复归到“喜剧性”中来。... 清初剧作家李渔与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均擅长喜剧创作,戏剧艺术的普遍性决定着二人的喜剧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人都利用“生活再现”的手法构建了戏剧冲突的空间,并通过具有强烈反差性的人物塑造,使喜剧冲突复归到“喜剧性”中来。在戏剧结构的构思上,二人因皆具有演出经验,故发挥舞台想象力,使用“发现”与“突转”、“巧合”与“误会”两种技巧,将结构分为了不同的模块,体现了二人在戏剧创作上的趋同性。从整体文化上来说,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戏曲以儒家思想为内核,注重教化之功用;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戏剧则崇尚革故鼎新的力量,具有明显的戏剧张力。它们的交流与碰撞,在建构文明共同体的语境下,有着必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莎士比亚 喜剧 共通性 中西文化 比较
下载PDF
关于余达父《致李岑秋先生书》的人物考证及其他
8
作者 日扯拉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余达父《罂石精舍文集》中收录了其写于1901年的《致李岑秋先生书》。李岑秋对余达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笔者未能找到对此信做了深入分析的先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李岑秋以及信中提及的其他两人的身份做了考证,接着对李岑秋其人其事... 余达父《罂石精舍文集》中收录了其写于1901年的《致李岑秋先生书》。李岑秋对余达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笔者未能找到对此信做了深入分析的先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李岑秋以及信中提及的其他两人的身份做了考证,接着对李岑秋其人其事做了论述,最后对余达父与李岑秋的交游之详情、李岑秋可能给予余达父的建议等做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达父 李岑秋 考证 交游
下载PDF
所谓“李白《秋风词》”的误传及其原因溯源
9
作者 朱佩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出于对《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中“君在湘江头,儿在湘江尾”两句的附会,在该诗的整体基础上进行增删而成。古琴音乐创制在历代典籍中寻找曲词文本的传统,《湘妃怨》与《古秋风》自身音乐属性的相似,琴乐良好的大众传播基础,导致了所谓“李白《秋风词》”的产生和广泛误传,并在当代通过发达的出版业,在一般作者、读者以及非古代文学专业方向学者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秋风词》 《湘妃怨》 《意娘与李生相思歌》
下载PDF
亦儒亦商——李渔的生存智慧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新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李渔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但由于科举失意,加之改朝换代;遂坚持不负所学,方选择了亦儒亦商的生活道路,表现出卓越的生存智慧。李渔凭文化艺术谋生,并不属于所谓“山人”范畴。他的生存选择开启了文化产业的先河,其特色就是坚持人本主义,... 李渔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但由于科举失意,加之改朝换代;遂坚持不负所学,方选择了亦儒亦商的生活道路,表现出卓越的生存智慧。李渔凭文化艺术谋生,并不属于所谓“山人”范畴。他的生存选择开启了文化产业的先河,其特色就是坚持人本主义,求新求奇,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循序渐进,全面开花;主动维护知识产权是其鲜明标志。李渔的生存选择和儒商经营道路启迪了后代,对文化产业以及生活的诗意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儒商 生存智慧 文化产业
下载PDF
李煜诗中的“二律背反”
11
作者 吴昌林 张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3-76,86,共5页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指的是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互相矛盾的现象。在李煜现存18首诗中存在三对“二律背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意境背反、明艳...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指的是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互相矛盾的现象。在李煜现存18首诗中存在三对“二律背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意境背反、明艳之象与寥落之意的意象背反、无意为帝与奈何为帝的命运背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二律背反
下载PDF
论李渔近体诗中的借出韵现象
12
作者 刘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7-20,55,共5页
通过对李渔近体诗用韵系联分析,发现有10例首句借韵、32例出韵现象。李渔近体诗出韵24例系《笠翁诗韵》韵类分合影响而然,余8例或系时音的变化或系作者方音影响使然。
关键词 李渔 近体诗 借韵 出韵
下载PDF
《长安里语》和明代北京话
13
作者 周一民 《吕梁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明代徐昌祚著《长安里语》是研究明代北京话的珍贵资料,分类收集了23类331条词语,记录了明代北京话一些有趣的方言词汇语音现象,其中大部分与今天北京话一致,也有一小部分已然亡佚或写法殊异。逐个考察这331个词语,并与今日北京话进行... 明代徐昌祚著《长安里语》是研究明代北京话的珍贵资料,分类收集了23类331条词语,记录了明代北京话一些有趣的方言词汇语音现象,其中大部分与今天北京话一致,也有一小部分已然亡佚或写法殊异。逐个考察这331个词语,并与今日北京话进行比照研究,明代北京话面貌得以管中窥豹,同时也为进一步搞清北京话的历史来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里语 明代 北京话
下载PDF
李煜后期词的意象书写及其悲剧意识
14
作者 崔玲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5-97,134,共4页
意象是用来表达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相比于李后主前期词中的奢华生活意象,后期词的意象更为多样,意蕴更为丰厚,艺术价值更高。以公元975年南唐国破李煜被掳汴京为界,对李煜北上以后创作的词作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出后期词的意象类型... 意象是用来表达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相比于李后主前期词中的奢华生活意象,后期词的意象更为多样,意蕴更为丰厚,艺术价值更高。以公元975年南唐国破李煜被掳汴京为界,对李煜北上以后创作的词作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出后期词的意象类型与主体特征,并探析这些典型意象书写出的亡国之殇、忏悔之意、生命之悲等多重悲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后期词 意象 悲剧意识
下载PDF
民国报刊上的经典词人研究——以“二李”词为中心
15
作者 马强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31-36,共6页
李煜与李清照一直是词学热门研究人物,在民国一如既往受到关注。民国报刊上的“二李”词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报载词话与词学论文。词话多集中在词作评点,词学论文多集中在词作鉴赏、传记、年谱三个方面。对他们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共性,如... 李煜与李清照一直是词学热门研究人物,在民国一如既往受到关注。民国报刊上的“二李”词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报载词话与词学论文。词话多集中在词作评点,词学论文多集中在词作鉴赏、传记、年谱三个方面。对他们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共性,如划分词的分期、分析作家人品、重视词学文献梳理。通过对民国报刊“二李”词研究的梳理,对于管窥词学转型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报刊 二李 词学
下载PDF
李煜书法审美观、笔法传承与唐宋审美观的转换
16
作者 赵晓娇 《艺术探索》 2023年第5期22-31,共10页
李煜确立了南唐纵逸、“瘦硬而风神溢出”的书法审美观,并提出九字书法审美标准。其中清品延续了李白的“清真”观,为宋代更明确地诠释清品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李煜创造的七字拨镫法既是对唐法的总结,又有对意的表达,拓展了书体表现的空... 李煜确立了南唐纵逸、“瘦硬而风神溢出”的书法审美观,并提出九字书法审美标准。其中清品延续了李白的“清真”观,为宋代更明确地诠释清品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李煜创造的七字拨镫法既是对唐法的总结,又有对意的表达,拓展了书体表现的空间。另有“金错刀”、撮襟书的创造,为同时代书画家效仿,在南唐形成了以李煜书法为审美核心的艺术群体。尤其是“金错刀”笔法在书画相互取法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绘与写的交互是宋代追求意趣美的先行实践,历代书画家从中受益并形成了各种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书法审美观 笔法传承
下载PDF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李渔与莎士比亚喜剧共通性研究
17
作者 池程远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8-65,共8页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李渔与西方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均擅长喜剧创作,他们各自身处的社会背景、戏剧创作的表现形式等虽有不同,但二人的喜剧作品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人注重摹拟现实生活以保证冲突生成空间的“真实感”,并通过塑造带有“...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李渔与西方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均擅长喜剧创作,他们各自身处的社会背景、戏剧创作的表现形式等虽有不同,但二人的喜剧作品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人注重摹拟现实生活以保证冲突生成空间的“真实感”,并通过塑造带有“喜剧性”元素的人物性格来制造精彩的戏剧冲突。在戏剧结构的安排上,二人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发现”与“突转”、“巧合”与“误会”这两类具有逻辑连续性的技巧,展现出他们趋于一致的戏剧创作规律。在文化内涵上,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曲较为内隐,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话剧则偏外显,它们的交流与碰撞,有助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不断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莎士比亚 喜剧 中西文化 比较 共通性
下载PDF
美感的引渡——李渝小说中的古典中国
18
作者 吕欣桐 《华文文学》 2023年第6期57-63,共7页
海外华人作家李渝的小说创作蕴藏着前现代的古典中国与西方现代主义这两类重要的美学资源。从196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李渝的创作风格经历了由中向西、再由西返中的变化过程。李渝关注主体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让书写本身变成抵抗现代性隐... 海外华人作家李渝的小说创作蕴藏着前现代的古典中国与西方现代主义这两类重要的美学资源。从196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李渝的创作风格经历了由中向西、再由西返中的变化过程。李渝关注主体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让书写本身变成抵抗现代性隐忧与意义匮乏感的最有力的途径。本文从李渝的生平经历、创作主旨、文体特色等角度出发,考察古典中国元素作为一种前现代潜能和本土传统美学资源,如何使得她的写作呈现出复杂多变的面貌。本文聚焦于李渝小说中所体现的跨艺术类别的古典中国元素,包括古典绘画艺术、小说、建筑等,探讨艺术史学术背景和中西交融的阅读经验作为一种独特的“引渡”方式,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李渝的文学写作,使其作品彰显出一种现代与古典彼此圆融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渝 古典美学 现代性 绘画 抒情传统
下载PDF
世变·守节·出入之辨——李渔《十二楼》中的易代之思
19
作者 唐雨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9-73,124,共6页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旧有的思想与文化受到冲击,身处鼎革中的文人们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李渔是易代文人的一个特例,也是一个缩影,他亲身经历鼎革巨变,将易代之思隐晦地融入自己的小说。他虽为士大夫文人,但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二...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旧有的思想与文化受到冲击,身处鼎革中的文人们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李渔是易代文人的一个特例,也是一个缩影,他亲身经历鼎革巨变,将易代之思隐晦地融入自己的小说。他虽为士大夫文人,但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却以百姓庶民的视角记录了乱世的世情世态,流露出对百姓的悲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他借小说中的人物,将易代文人是否需要殉国的思辨投射至乱世女子对“守节”的态度之上;从他造园的经历与对园居生活的描述,亦能看出他介于“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十二楼 易代 世变 守节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李煜《虞美人》英译的差异性研究
20
作者 马欢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4-27,共4页
李煜的《虞美人》有多个英译版本,基于译者主体性视域,许渊冲和Frankel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存在差异。许渊冲长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其译文在意象朦胧多义和意境余味无穷方面更胜一筹;Frankel在英语环境中生长,其译文在用词贴切... 李煜的《虞美人》有多个英译版本,基于译者主体性视域,许渊冲和Frankel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存在差异。许渊冲长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其译文在意象朦胧多义和意境余味无穷方面更胜一筹;Frankel在英语环境中生长,其译文在用词贴切和用韵自然方面有可取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虞美人》 译者主体性 主观能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