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时序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1
作者 林明明 赵勇 +3 位作者 王坤 张帆 刘晓蕾 李金鑫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8-277,共10页
中国山区滑坡灾害频发且分布广泛,尤其是地处高位的隐蔽型灾害及隐患,传统的技术对其识别监测效果较差。InSAR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广域面范围的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地表大范围的微小缓慢形变,相对于点监测技术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 中国山区滑坡灾害频发且分布广泛,尤其是地处高位的隐蔽型灾害及隐患,传统的技术对其识别监测效果较差。InSAR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广域面范围的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地表大范围的微小缓慢形变,相对于点监测技术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滑坡隐患识别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新疆叶城为研究区,收集10景ALOS-2数据和98景Sentinel-1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对滑坡地质灾害及隐患进行识别与监测。基于形变结果,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建立遥感解译标准,共解译出22处有形变特征的滑坡隐患,进行了野外验证,确定滑坡隐患点20处,识别准确率达91%。基于形变特征和野外验证结果对两处典型隐患点的时间序列形变情况及形变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两处滑坡整体呈现缓慢蠕变的状态,但遇降雨或融雪可能会发生加速变形。研究表明,多源InSAR技术可以有效的识别叶城地区的滑坡隐患,为后续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SBAS-InSAR 早期识别 野外验证 新疆叶城
下载PDF
北齐佛教造像的色彩
2
作者 韦陀 刘勤(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2,共6页
响堂山石窟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的古代三大皇家石窟造像群之一,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后经隋、唐、宋、元、明各代加以增凿。笔者通过对响堂山石窟、邺城、曲阳佛教造像以及响堂山北齐石窟中所使用色彩的调查比较,对响堂山石窟北... 响堂山石窟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的古代三大皇家石窟造像群之一,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后经隋、唐、宋、元、明各代加以增凿。笔者通过对响堂山石窟、邺城、曲阳佛教造像以及响堂山北齐石窟中所使用色彩的调查比较,对响堂山石窟北齐洞窟中所见色彩进行了初步考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 水浴寺 北齐 邺城 曲阳
下载PDF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
3
作者 董雪迎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和邺城地区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征,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葬式、墓葬壁画等方面均有表现。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的形成,可能受到了拓跋鲜卑旧俗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与晋阳本...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和邺城地区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征,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葬式、墓葬壁画等方面均有表现。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的形成,可能受到了拓跋鲜卑旧俗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与晋阳本地军政状况等密切相关。东魏北齐政权结构决定了晋阳特殊的军政地位,进而可能影响了晋阳地区墓葬文化的形成;而晋阳与邺城两地既相似又不同的墓葬特征,可能是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怀朔勋贵与高氏统治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和斗争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阳 东魏北齐墓 地域特征 邺城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邺城佛造像艺术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4
作者 乔丽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2期102-106,共5页
文章结合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邺城佛造像出土的文物概况,探讨在文旅融合视域下,邺城佛造像艺术保护的重要性。依托现有的佛造像资源,结合邺城旅游业开发的现状和条件,将邺城佛造像艺术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实现了佛造... 文章结合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邺城佛造像出土的文物概况,探讨在文旅融合视域下,邺城佛造像艺术保护的重要性。依托现有的佛造像资源,结合邺城旅游业开发的现状和条件,将邺城佛造像艺术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实现了佛造像艺术开发与保护的新局面,适应了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文章中对佛造像开发的作用、开发的模式、开发的优势与劣势、开发的旅游价值等,做了深入分析。佛造像的开发应在保护为原则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加强宣传和提升文化吸引力,为旅游者提供情感和精神需求,实现佛造像艺术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为邺城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邺城 佛造像 文旅融合 保护 开发 艺术 旅游业
下载PDF
基于生态优先的干旱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新疆叶城县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潘 高敏华 马利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96-103,115,共9页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面积为968.84 km2,整体呈中心发散、带状分布的格局,并将叶城县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占比81.79%)、保护开发区(占比14.79%)、开发保护区(占比2.78%)和开发建设区(占比0.64%)。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更贴近干旱区县域客观实情。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国土空间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应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国土空间开发质量,落实耕地保护并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断优化开发格局,推动适宜性评价、适宜区功能与规划建设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优先 干旱区县域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叶城县
下载PDF
2021年新疆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及青藏高原西北缘地震活动特征
6
作者 罗钧 左可桢 赵翠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1495,共15页
利用新疆、西藏区域台网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对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地震事件开展了精定位;利用新疆区域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对2021年9月4日皮山M_(S)5.4地震和9月5日叶城M_(S)5.4双震序列中的12次M_(S)≥3.... 利用新疆、西藏区域台网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对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地震事件开展了精定位;利用新疆区域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对2021年9月4日皮山M_(S)5.4地震和9月5日叶城M_(S)5.4双震序列中的12次M_(S)≥3.5地震事件开展了震源机制解反演;综合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了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的震源特征;结合本文作者已取得的于田地区强震活动性研究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西北缘两个强震区内(皮山—叶城地区与于田地区)的强震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泽普断裂带,两次M_(S)5.4地震的质心深度为17 km左右.(2)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地震之间伴有NE-SW向的次级隐伏拉张断层破裂.(3)2015年皮山M_(S)6.5地震序列呈现出NW向的单侧破裂,其余震区与此次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余震区没有重叠,两者属于不同的地震序列.(4)近年来,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交接地带"上的于田地区和皮山—叶城地区的强震活动性特征、发震构造模式及局部的构造动力源均不同.以东经80°为界,在其东侧的于田地区,大部分地震沿着NE向大型断裂带分布,少数地震沿着近乎NS向或NNE-SSW向的条带展布;断层错动方式以正断型或走滑型为主.在其西侧皮山—叶城地区,大部分地震活动沿着NW向分布,少量地震沿着NNE向的条带展布;断层错动方式以逆冲错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叶城地区 双震序列 青藏高原西北缘
下载PDF
采收期对叶城县6个核桃品种品质影响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郝金莲 王如月 +2 位作者 罗莎莎 陈虹 虎海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9-659,共11页
为明确叶城县6个核桃品种(温185、新新2、新丰、扎343、新光和温179)不同采收期果实品质和青果开裂率的变化规律,确定6种核桃在叶城县的适宜采收期,本试验测定了6种核桃样品的外观品质(三径、坚果单重、壳厚、出仁率、径仁率、含水率)... 为明确叶城县6个核桃品种(温185、新新2、新丰、扎343、新光和温179)不同采收期果实品质和青果开裂率的变化规律,确定6种核桃在叶城县的适宜采收期,本试验测定了6种核桃样品的外观品质(三径、坚果单重、壳厚、出仁率、径仁率、含水率)和内在品质(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E和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6个核桃品种的坚果三径、单果重、出仁率、径仁率呈上升趋势,壳厚、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内在品质整体呈上升趋势。温185在9月4日、新新2在9月24日、新丰和扎343在9月14日、新光和温179在9月19日采收的核桃坚果质量、脂肪、蛋白质含量等已基本定型,过早或过晚采收对核桃品质均有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青果开裂率越大,则果实越大、内在营养物质含量越高,果实青果开裂率可作为判断叶城县6个核桃进入适宜采收期的重要依据。综合上述评价结果表明,温185、新新2、新丰、新光和温179的青果开裂率达75%,扎343的青果开裂率达55%为适宜的采收期。本研究结果为叶城县6种核桃采收后深加工、贮藏以及进一步划分果实等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城县 核桃 青果开裂率 采收期 果实品质
下载PDF
邺下文人的音乐消费与新声创制
8
作者 魏萌 魏宏灿 李娟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6,共6页
曹操统一北方后,采取系列措施,致力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聚集于邺下的文士创造了安稳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了朝日相乐的经济基础。这种外在因素内化为邺下文人乐享人生的能量,在他们的音乐艺术才能和及时行... 曹操统一北方后,采取系列措施,致力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聚集于邺下的文士创造了安稳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了朝日相乐的经济基础。这种外在因素内化为邺下文人乐享人生的能量,在他们的音乐艺术才能和及时行乐的精神需求驱动下,逞才任性,诗酒风流,成为创制新声的活力,以享用声色之欢的艺术形式展示了邺下风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邺下文士 生命自觉 音乐艺术消费 清商乐创制 邺下风流
下载PDF
第四纪磨拉石组分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对新疆叶城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砾石成分测量结果的认识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训 王军 +1 位作者 张招崇 王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59-763,共5页
青藏高原北缘的第四纪磨拉石沉积反映了高原所经历的隆升和剥蚀过程。本次工作对新疆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磨拉石进行了砾石测量和统计。其结果为:砾石成分主要是沉积岩类,尤其在下部,以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向上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砾... 青藏高原北缘的第四纪磨拉石沉积反映了高原所经历的隆升和剥蚀过程。本次工作对新疆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磨拉石进行了砾石测量和统计。其结果为:砾石成分主要是沉积岩类,尤其在下部,以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向上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砾石,其中变质岩砾石较少,基本未见片麻岩砾石。这一结果表明当时的物源区主要是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沉积岩系组成的,与现代地表在铁克里克及西昆仑出露的大套变质岩系明显不一致。由此可见,该地区在第四纪早期尚未具有现代地表的地质构造面貌特征,或者说尚未达到现今的隆起高度。现在铁克里克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大面积古老变质岩系是2.4Ma以后的构造隆升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青藏高原 叶城柯克亚剖面 新疆 磨拉石 砾石组分 高原隆升 碎屑岩
下载PDF
叶城凹陷白垩纪至晚第三纪成岩作用与古地温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陶士振 刘德良 +2 位作者 魏大卫 杨晓勇 戴金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30,共5页
应用镜下岩石组构分析、电子探针测试、阴极发光技术,在成岩作用研究(成岩作用类型的鉴别、成岩阶段及矿物期次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叶城凹陷白垩纪至晚第三纪各成岩阶段不同矿物形成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 应用镜下岩石组构分析、电子探针测试、阴极发光技术,在成岩作用研究(成岩作用类型的鉴别、成岩阶段及矿物期次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叶城凹陷白垩纪至晚第三纪各成岩阶段不同矿物形成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参数进行了测试,恢复了上述地质时代(地层缺乏镜质体)的古地温,计算了古地热梯度,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古地热梯度为21.44℃/km,中新世古地热梯度为28.87℃/km。虽然古地热梯度偏低、生油门限深度较大,但埋藏较深的古生界海相油源层热成熟度仍然偏高,有利于天然气成藏与运聚,在本区探获油气的前景应是乐观的。图2表3参8(梁大新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地 盆地 晚第三纪 成岩作用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叶城凹陷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0
11
作者 厚刚福 孙雄伟 +4 位作者 李昌 刘群 曾庆鲁 熊冉 曹全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7-953,共7页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录井、测井及粒度分析,认为叶城凹陷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育进积型扇三角洲,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与河口坝。扇三角洲平原受重力流作用明显;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受牵引...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录井、测井及粒度分析,认为叶城凹陷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育进积型扇三角洲,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与河口坝。扇三角洲平原受重力流作用明显;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受牵引流作用,在盆地的短轴方向延伸范围较小,而在长轴方向延伸范围较大,与相邻扇三角洲前缘朵叶叠置连片。扇三角洲由山前向断陷湖盆进积,在盆地的短轴方向构成一侧为陡坡、另一侧为宽缓斜坡的单断式断陷盆地充填模式。这种沉积模式不仅控制了扇三角洲各亚相单元的发育特征,而且对微相类型与砂体分布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叶城凹陷 克孜勒苏群 扇三角洲 断陷盆地
下载PDF
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孝泽 董光荣 +3 位作者 陈惠中 郑洪波 靳鹤龄 金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360,共7页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 ,约 10MaBP以来 ,青藏高原以持续性隆升为主 ,划分高原整体隆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 1Ma ,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0 0~ 6 0MaB...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 ,约 10MaBP以来 ,青藏高原以持续性隆升为主 ,划分高原整体隆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 1Ma ,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0 0~ 6 0MaBP ,高原整体缓慢隆升 ;6 0~ 2 5MaBP为过渡性隆升阶段 ;2 \^5MaBP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升。高原整体隆升高度可能于 4 6MaBP超过海拔 2 0 0 0m ,2 5MaBP超过海拔 30 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过程 隆升高度 叶城剖面 磨拉石 西瓦利克群
下载PDF
新疆叶城柯克亚8~3.85Ma沉积地层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分布对气候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叶荷 张克信 +3 位作者 陈奋宁 陈锐明 徐亚东 季军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0,共8页
柯克亚剖面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叶城县柯克亚乡,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息厚度为2217.9m。在野外地层剖面详细实测与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柯克亚剖面上8~3.85Ma间沉积地层的地球化学样品并进... 柯克亚剖面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叶城县柯克亚乡,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息厚度为2217.9m。在野外地层剖面详细实测与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柯克亚剖面上8~3.85Ma间沉积地层的地球化学样品并进行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和分析。剖面沉积物中元素平均值与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质量分数比揭示了研究区在8~3.85Ma期间,息体较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较好指示作用的元素变化特征,根据CIA、w(CaO)/w(Sr)、w(Rb)/w(Sr)、w(CaO)/w(MgO)比值的变化将研究区的古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剖面自下向上0~222m(乌恰群第1~7层,年龄为8~7.3Ma)为冷干气候;222~419m(乌恰群第8~15层,年龄为7.3~6.6Ma)为暖湿-冷干交替的气候;419~1665m(乌恰群第16层~阿图什组第24层,年龄为6.6~3.85Ma)气候更为冷干。根据古气候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在8Ma前已经隆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的北上,导致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约6.6Ma前气候的进一步变干可能与青藏高原的进一步隆升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冬季风的进一步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城 晚新生代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气候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叶城—狮泉河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英君 姜枚 +2 位作者 钱辉 宿和平 薛光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8-424,共7页
对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记录到的剪切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分析,计算结果给出了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特征:西昆仑地区各向异性大都沿北东方向分布,总体方向变化不大,各向异性整体走向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对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记录到的剪切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分析,计算结果给出了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特征:西昆仑地区各向异性大都沿北东方向分布,总体方向变化不大,各向异性整体走向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各向异性空间分布一致。由此得出:印度板块向北推进的构造运动是形成本区岩石圈剪切波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各地体的各向异性在较大的东西向范围内保持稳定,各地体岩石圈固有的各向异性方向为北东向;作为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的分界线,班公怒江断裂带是主要的地表分界位置,在深部,无论西部剖面还是中部剖面,印度板块岩石圈的各向异性在该断裂带上均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各向异性 剪切波 叶城-狮泉河地区
下载PDF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41
15
作者 郑洪波 KatherineButcher ChrisPowell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4-281,共8页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 (乌恰群 ) ,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 (阿图什组 )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 (西域组 )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 ,表明物源区较远 ,古流域坡度较小 ,搬运距离较...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 (乌恰群 ) ,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 (阿图什组 )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 (西域组 )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 ,表明物源区较远 ,古流域坡度较小 ,搬运距离较长。古流向分析显示物源区位于南和偏南方 ,此时昆仑山的地势起伏尚不大。到上新世的阿图什组沉积时 ,开始出现砾石沉积 ,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砾岩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 ,随着山系的隆升 ,基底岩石被暴露和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晚新生代 盆地演化 隆升 地层学 高原 岩石地层 磁性地层 砂岩
下载PDF
新疆叶城“7.6”特大灾害性泥石流应急科学调查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桂胜 尚彦军 +1 位作者 曾庆利 杨长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16,共5页
2016年7月6日凌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玉赛斯(六村)发生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灾害,造成36人死亡、6人失踪、7户民房被完全毁坏,其余数十间房屋和大量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现场调查研究表明:(1)此次灾害性泥石流形成过程为:降... 2016年7月6日凌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玉赛斯(六村)发生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灾害,造成36人死亡、6人失踪、7户民房被完全毁坏,其余数十间房屋和大量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现场调查研究表明:(1)此次灾害性泥石流形成过程为:降雨→土质滑坡→滑坡堰塞坝→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2)9#土质滑坡堰塞坝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溃决,溃口洪峰流量达977.8 m^3/s,形成堰塞坝溃决型泥石流,致使1#土质滑坡堰塞坝发生串联溃决,其溃决洪峰流量为459.2 m^3/s;(3)泥石流断面流速为4.51-6.51 m/s,断面流量为443.2-524.7 m^3/s,泥石流堆积扇最大长度283.9 m,最大宽度234.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城县 滑坡堰塞坝 灾害性泥石流 形成过程 运动特征
下载PDF
塔西南叶城凹陷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特征及柯东1井油源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治利 曾昌民 +2 位作者 邱海峻 杨有星 张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精细到组,结果显示,叶城小区和和田小区二叠系分别以棋盘组和普司格组上段为主力烃源岩,但两者在分布和地化指标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棋盘组以浅海陆棚相为主,分布于凹陷西部的和什拉甫—莫莫克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1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1.06%,类型为Ⅱ型,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以湖相为主,分布于凹陷东部的普萨—杜瓦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0.97%,类型为Ⅱ型和Ⅲ型之间,处于生油高峰阶段。二叠系这两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相比之下普司格组上段湖相烃源岩生烃潜力明显好于棋盘组浅海陆棚相。通过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比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普司格组上段烃源岩为柯东1井原油的油源。结合储盖条件综合分析,叶城凹陷以甫沙—克里阳地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叶城凹陷 二叠系 陆相烃源岩 普司格组 棋盘组
下载PDF
从新疆叶城剖面砂岩和砾岩组分看西昆仑山的剥蚀历史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郑洪波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297-305,共9页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沉积序列由中新统乌恰群 ,上新统阿图什组和上新统—更新统西域组构成。乌恰群岩性为细粒泥岩夹砂岩 ,阿图什组为砂岩夹薄层砾岩 ,西域组为粗粒砾岩。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岩和砂岩为主 ,表明物源区较远 ,古流域...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沉积序列由中新统乌恰群 ,上新统阿图什组和上新统—更新统西域组构成。乌恰群岩性为细粒泥岩夹砂岩 ,阿图什组为砂岩夹薄层砾岩 ,西域组为粗粒砾岩。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岩和砂岩为主 ,表明物源区较远 ,古流域坡度较小 ,搬运距离较长。叶城剖面碎屑岩粒度总体上是沿剖面向上逐渐变粗 ,到上新统的阿图什组时 ,开始出现砾石沉积 ,砂岩的岩屑成分增加 ,成熟度降低 ,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组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西域组砾石成分在剖面下部以沉积岩为主 ,向上过渡为沉积岩和深变质岩为主 ,反映了源区的沉积盖层首先被剥蚀 ,随着山系的隆升 ,基底岩石 (深变质岩和侵入岩 )也被暴露和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砂岩 砾岩 剥蚀历史 晚新生代 昆仑山 沉积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Ⅱ沉积相与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23
19
作者 郑洪波 Kutherine Butcher Chris Powell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叶城盆地属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坳陷 ,在晚新生代沉积了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盆地的演化具有阶段性 ,反映了西昆仑山不断的隆升。中新世 ,盆地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和辨状河等河湖相环境 ,到上新世早期变为冲积扇的远端。晚上新世 (~ 3.6 Ma... 叶城盆地属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坳陷 ,在晚新生代沉积了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盆地的演化具有阶段性 ,反映了西昆仑山不断的隆升。中新世 ,盆地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和辨状河等河湖相环境 ,到上新世早期变为冲积扇的远端。晚上新世 (~ 3.6 Ma)开始 ,盆地的沉积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沉积物以粗颗粒砾岩为主 ,沉积环境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冲 -洪积扇近端。沉积相的变化 ,反映了昆仑山在晚上新世有强烈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晚新生代 山前盆地 青藏高原 沉积相 沉积盆地 沉积相
下载PDF
从黄土灾害链看溃决型泥石流形成——以叶城柯克亚乡六村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尚彦军 金维浚 +3 位作者 高强 李坤 帕尔哈提.祖努 魏思宇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3,共8页
集中分布于昆仑山北坡2 500~4 000 m高度上的风积土因形成时代新、搬运距离短、成壤作用弱而多为松散多孔的灰黄色粉土或黄土状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叶城"7.6泥石流事件"为近年来日益重视的黄土灾害链发生机理研究提供了... 集中分布于昆仑山北坡2 500~4 000 m高度上的风积土因形成时代新、搬运距离短、成壤作用弱而多为松散多孔的灰黄色粉土或黄土状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叶城"7.6泥石流事件"为近年来日益重视的黄土灾害链发生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案例。采用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查、走访、高密度电法勘探等技术方法,研究发现该事件从斜坡高位长达10~15 a发育弧形张拉裂缝开始,短时强降雨诱发破坏,产生浅层远距离滑坡,堵塞河沟成堰塞湖,土坝溃决形成稀性泥石流乃至下游洪水。本文所揭示的柯克亚乡黄土地质灾害链发生机理在南疆较常见,或可称叶城模式。研究发现,突发破坏以滑坡而非水土流失形式,缘于中高山区斜坡上的风积土厚度一般小于20 m、坡脚与侧蚀河床距离有限。本研究解释了下游河谷突然断流,次日突发洪水现象原因:中上游堰塞湖形成、滞后溃决和瞬时泥石流、洪水损害环链生性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叶城 风积土 冻融 暴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