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xLiM_2O_4?(1-x)Li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郑卓 郭孝东 +2 位作者 吴振国 向伟 杨秀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5-2544,共10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x=0.2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最佳,在2.7~4.3 V、1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37 m A?h/g,容量保持率为93%;10C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12 m A?h/g,相比于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在10C的放电比容量(95 m A?h/g)有较大提高。此外,快充慢放能力测试也证实了该材料的结构稳定,其在5C充、1C放的充放电机制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还能高达120 m A?h/g,容量保持率为87%。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的结果表明。x=0.2材料的D_(Li+)值比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要高出一个数量级,说明尖晶石相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尖晶石/层状结构 lini_(1/3)co_(1/3)Mn_(1/3)o_2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
2
作者 宋崇林 郑庆贺 +3 位作者 吕誉 崔立峰 李云强 吕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术,此时LNT的作用是将排气中部分NO_(x)转化为NH_(3),为下游的SCR提供还原剂.基于此,制备了LNT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MnO_(3)系列钙钛矿氧化物,并通过分步浸渍法得到了La_(1-x)Ce_(x)MnO_(3)-Ba/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O-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的晶相结构,以及负载型催化剂的还原特性、NO_(x)吸附-脱附性能等物化性质,并且通过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掺杂Ce对NO转化成NH_(3)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H_(3)产物选择性,并且显著提高了NO转化率.温度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H_(2)和NO体积比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其中,La_(0.95)Ce_(0.05)MnO_(3)-Ba/Al_(2)O_(3)在低温下催化活性表现最佳,在350℃、H_(2)和NO体积比为5.0时NH_(3)产物选择性为65%,NO转化率为100%.此外,所制备的La_(1-x)Ce_(x)MnO_(3)都形成了钙钛矿型结构,而且Ce掺杂催化剂的大部分Ce离子可以进入到LaMnO_(3)结构中.在催化剂适量掺杂Ce后,H_(2)消耗总面积增大、还原峰的峰值温度降低,表明掺杂Ce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同时NO吸附和脱附面积增大,表明Ce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NO_(x)吸附-脱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 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 NH_(3)产物选择性 No转化率 晶相结构 还原特性 No_(x)吸附-脱附
下载PDF
Ag/LaNi_(x)Co_(1-x)O_(3)触点材料的制备及电接触性能研究
3
作者 邵紫阳 杨芳儿 +4 位作者 王大帅 刘振武 沈涛 李跃 郑晓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电寿命服役能力的影响,对其电弧侵蚀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与SnO2粉体增强Ag基触点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LNCO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 nm,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电学性能和电寿命都优于Ag/SnO_(2)触点材料,其电阻率低至2.10μΩ∙cm,电寿命性能达到51287次。表明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性能较佳,是一种可以取代Ag/CdO的新型触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点材料 力学性能 电弧侵蚀 电寿命 La_(2)Ni_(1-x)co_(x)o_(3)
下载PDF
Al纳米孔阵列/(Al_(x)Ga_(1-x))_(2)O_(3)薄膜中的紫外波段超常透射
4
作者 朱文慧 冯磊 +1 位作者 张克雄 朱俊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6-164,共9页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x=0时,在263 nm和358 nm波长范围处出现两个强透射峰,随着x的增大,其中位于263 nm处的透射峰发生轻微蓝移,强度则先增强后下降;358 nm处的透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且不断加强.若纳米孔阵列的周期不变,随着空气柱孔径增大时,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峰值位置分别位于244 nm和347 nm处,两峰均先发生红移再蓝移,透过率不断增大,反射率减小.随着周期扩大,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分别位于249 nm和336 nm处,两透射峰均发生明显红移,其中249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304 nm,336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417 nm,并且透过率不断降低.随着Al厚度的增大,位于380 nm处的透射峰峰值位置发生蓝移,且透过率不断下降.本文数据集可在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j00213.00036中访问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x)Ga_(1-x))_(2)o_(3) AL 纳米孔阵列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超常透射
下载PDF
NASICON型Na_(1+x)Zr_(2)Si_(x)P_(3-x)O_(12)固态电解质及其钠金属电池研究进展
5
作者 许希军 林见烽 +2 位作者 罗雄伟 赵经纬 霍延平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38,共15页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实现了商业化。然而,有限的锂资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并且钠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钠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这存...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实现了商业化。然而,有限的锂资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并且钠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钠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这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如漏液和燃烧等,采用固态电解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仍有待提升,且材料制备的一致性及与电极间的界面阻抗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离子电导率的问题,总结分析了不同价态离子取代的影响。针对存在的界面问题,从正极、负极两侧分析了现有Na_(1+x)Zr_(2)Si_(x)P_(3-x)O_(12)电解质的界面改性方法。最后,对Na_(1+x)Zr_(2)Si_(x)P_(3-x)O_(12)电解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有望推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Na_(1+x)Zr_(2)Si_(x)P_(3-x)o_(12) 离子电导率 界面修饰
下载PDF
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
6
作者 陈嘉琦 王坤 +1 位作者 夏阳 黄辉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166,共5页
为推进三元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通过对电池进行热冲击实验,研究环境温度对LiNi_(x)Co_(y)Mn_(1-x-y)O_(2)(x=0.3,0.5,0.6和0.8,NCM)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从放电比容量、内部结构、充放电电压、过渡金属元素的溶解、热稳定性和... 为推进三元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通过对电池进行热冲击实验,研究环境温度对LiNi_(x)Co_(y)Mn_(1-x-y)O_(2)(x=0.3,0.5,0.6和0.8,NCM)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从放电比容量、内部结构、充放电电压、过渡金属元素的溶解、热稳定性和阻抗等方面分析NCM材料的性能。NCM材料的放电比容量随着N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容量保持率较低,且在热冲击过程中发生不可逆比容量损失。高Ni NCM材料(x≥0.6)在热冲击过程中的容量快速衰减,高温循环下材料结构被破坏、Li/Ni混排增加和过渡金属元素溶出是重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x)co_(y)Mn_(1-x-y)o_(2)(NCM) 热冲击 热稳定性 比容量
下载PDF
PEG-2000添加量对Pr_(x)Zr_(1-x)O_(2-δ)催化氧化NO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龚宥精 田文珊 +2 位作者 赵光垒 贾丽娟 刘天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39,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r_(x)Zr_(1-x)O_(2-δ)催化剂,并用于NO催化氧化。以聚乙二醇-2000(PEG-2000)为模板剂对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模板剂添加质量分数对NO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PEG-2000添加质量分数的增...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r_(x)Zr_(1-x)O_(2-δ)催化剂,并用于NO催化氧化。以聚乙二醇-2000(PEG-2000)为模板剂对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模板剂添加质量分数对NO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PEG-2000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在300℃、PEG-2000添加质量分数为2%时,Pr_(x)Zr_(1-x)O_(2-δ)的催化活性最高,NO转化率达到了94.81%。利用XRD、SEM、N2吸附-脱附、XPS及FT-IR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模板剂添加质量分数的变化不会改变催化剂Pr_(2)Zr_(2)O_(7)晶型;催化剂为介孔结构,质量分数为2%时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有利于催化氧化NO。此外,模板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会增强催化剂的亲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催化氧化 氮氧化物 Pr_(x)Zr_(1-x)o_(2-δ)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具有Ruddlesden-Popper结构的杂化非本征铁电体(Ca_(1-x)Sm_(x))_(3)Ti_(2)O_(7)陶瓷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
8
作者 MARCO Antonio López-Aguila 柳志旭 +2 位作者 王守宇 黄聪 刘卫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m^(3+)含量的增加,(Ca_(1-x)Sm_(x))_(3)Ti_(2)O_(7)的晶胞参数逐渐增大.Sm^(3+)掺杂导致氧空位减少,因此样品的漏电流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光学带隙呈现增大趋势.此外,第一性原理研究表明,Sm^(3+)掺杂可在体系中诱导出磁性能,进一步丰富了该材料的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1-x)Sm_(x))_(3)Ti_(2)o_(7)陶瓷 铁电性 氧空位 光学带隙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空气中合成LiNi_(1-x)Al_xO_2的条件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叶乃清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65-468,共4页
以Ni(OH)2,Al(OH)3和LiOH·H2O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在空气中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xAlxO2(x=0 025~0 30),用XRD研究了合成材料的物相和结构.研究了合成温度、合成时间、补锂量以及掺铝量对合成产物结构的影响.实验... 以Ni(OH)2,Al(OH)3和LiOH·H2O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在空气中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xAlxO2(x=0 025~0 30),用XRD研究了合成材料的物相和结构.研究了合成温度、合成时间、补锂量以及掺铝量对合成产物结构的影响.实验表明,掺铝有利于形成和稳定α NaFeO2型层状有序结构.随着掺铝量的增加,晶胞参数a0逐渐减小,而c0则逐渐增大.在空气中合成LiNi1-xAlxO2的最佳温度为750℃,合成时间以18~24h为宜,补锂量为10%(摩尔分数)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1-xAlxo2 合成 结构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x)Co_(1-x)O_(2)的合成及其表征
10
作者 刘伶 关昶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第1期65-68,共4页
采用共沉淀与高温固相法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LiNi_(x)Co_(1-x)O_(2),并确定合适的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XRD对LiNi_(x)Co_(1-x)O_(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Co含... 采用共沉淀与高温固相法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LiNi_(x)Co_(1-x)O_(2),并确定合适的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XRD对LiNi_(x)Co_(1-x)O_(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Co含量为0.2;共沉淀反应温度为60℃;pH值为12。充放电性能研究实验表明,LiNi_(0.8)Co_(0.2)O_(2)的首次放电容量可达到163.3mAh/g,1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在99.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_(x)co_(1-x)o_(2)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相转移法制备LiNi_(1-x)Mn_xO_2及其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柴小琴 刘长久 尚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5-909,共5页
采用相转移法合成了LiNi1-xMnxO2 粉体。应用XRD、SEM、IR分析表征了其晶体结构及形态特征。将粉体材料制备成电极 ,并与负极锂片组装成模拟电池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掺杂Mn可增强Ni—O键的强度 ,有利于LiNiO2 2D层状结构的稳定。... 采用相转移法合成了LiNi1-xMnxO2 粉体。应用XRD、SEM、IR分析表征了其晶体结构及形态特征。将粉体材料制备成电极 ,并与负极锂片组装成模拟电池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掺杂Mn可增强Ni—O键的强度 ,有利于LiNiO2 2D层状结构的稳定。当n(Li)∶n(Ni)∶n(Mn) =1 2 4∶0 9∶0 1,在 72 0℃焙烧 2 4h时 ,所制备的电极材料氧化还原可逆性好、活性增强、工作电压稳定、首次放电容量达 16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移法 lini1-xMnxo2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提高LiNi_(x)Co_(y)Mn_(1-x-y)O_(2)振实密度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尹永才 梁剧 《河南科技》 2021年第9期156-158,共3页
LiNi_(x)Co_(y)Mn_(1-x-y)O_(2)比较低的振实密度使得LiNi_(x)Co_(y)Mn_(1-x-y)O_(2)电池的体积比能量较低,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提高LiNi_(x)Co_(y)Mn_(1-x-y)O_(2)振实密度的研究进展,给出结论,合成球形颗粒是提高材料... LiNi_(x)Co_(y)Mn_(1-x-y)O_(2)比较低的振实密度使得LiNi_(x)Co_(y)Mn_(1-x-y)O_(2)电池的体积比能量较低,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提高LiNi_(x)Co_(y)Mn_(1-x-y)O_(2)振实密度的研究进展,给出结论,合成球形颗粒是提高材料振实密度的有效途径,提高振实密度并兼顾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是提高体积比能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x)co_(y)Mn_(1-x-y)o_(2) 正极材料 振实密度
下载PDF
Ce_(1-x)Ni_(x)O_(y)氧载体在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林洲 郑燕娥 +6 位作者 李孔斋 王亚明 蒋丽红 范浩熙 王雅静 祝星 魏永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371-4380,共10页
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技术既能生产合成气还可以还原CO_(2)生成CO。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e/Ni摩尔比的系列Ce_(1-x)Ni_(x)O_(y)(x=0,0.2,0.4,0.6,0.8,1)氧载体。通过XRD、BET、XPS及CH4-TPR等表征对氧载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 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技术既能生产合成气还可以还原CO_(2)生成CO。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e/Ni摩尔比的系列Ce_(1-x)Ni_(x)O_(y)(x=0,0.2,0.4,0.6,0.8,1)氧载体。通过XRD、BET、XPS及CH4-TPR等表征对氧载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系统考察了Ce_(1-x)Ni_(x)O_(y)氧载体在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反应中的反应性能。与单一金属氧化物NiO和CeO_(2)相比,Ce_(1-x)Ni_(x)O_(y)复合氧载体在该反应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热稳定性。在甲烷部分氧化阶段,Ce_(0.2)Ni_(0.8)O_(y)和Ce_(0.4)Ni_(0.6)O_(y)氧载体具有较高的CH_(4)转化率。经历了20次redox循环实验,Ce_(0.2)Ni_(0.8)O_(y)氧载体的CO_(2)转化率几乎保持不变,表明Ce0.2Ni0.8Oy氧载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甲烷重整 co_(2)还原 合成气 Ce_(1-x)Ni_(x)o_(y)氧载体
下载PDF
Zn_(x)Co_(1-x)Fe_(2)O_(4)纳米球的水热法制备及光催化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14
作者 闫共芹 何菲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3期6-8,共3页
以醋酸钠为沉淀剂,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氯化铁、氯化钴、硝酸锌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Zn_(x)Co_(1-x)Fe_(2)O_(4)纳米球。结果表明,Zn_(x)Co_(1-x)Fe_(2)O_(4)纳米球直径为80 nm左右,分散性良好。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研... 以醋酸钠为沉淀剂,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氯化铁、氯化钴、硝酸锌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Zn_(x)Co_(1-x)Fe_(2)O_(4)纳米球。结果表明,Zn_(x)Co_(1-x)Fe_(2)O_(4)纳米球直径为80 nm左右,分散性良好。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纳米球的光催化性能,研究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Zn_(x)Co_(1-x)Fe_(2)O_(4)纳米球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在360 min之内对亚甲基蓝的催化分解率可达76%。以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电化学性能,发现在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和充电容量可达1729.7 mAh/g和1098.8 mAh/g,经过2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和充电容量为812.5 mAh/g和677.6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_(x)co_(1-x)Fe_(2)o_(4)纳米球 水热法 光催化性能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Ce_(x)Zr_(1-x)O_(2)/Co/C-N催化CO_(2)加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玉梅 刘冰 李金林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1-570,I0004,共11页
将不同比例的铈锆前驱体负载到ZIF-67,氮气气氛焙烧制备Ce_(x)Zr_(1-x)O_(2)/Co/C-N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RD、H_(2)-TPR、XPS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评价其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XRD结果表明,在铈中加入适量锆形成铈锆固溶体,铈锆固溶... 将不同比例的铈锆前驱体负载到ZIF-67,氮气气氛焙烧制备Ce_(x)Zr_(1-x)O_(2)/Co/C-N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RD、H_(2)-TPR、XPS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评价其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XRD结果表明,在铈中加入适量锆形成铈锆固溶体,铈锆固溶体与钴物种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可以阻止表面金属Co的氧化.但过量加入的锆又会削弱这一作用力,部分金属Co被氧化为Co_(3)O_(4).H_(2)-TPR结果表明适量的锆的加入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催化剂还原温度降低.XPS证实了25%Ce_(0.67)Zr_(0.33)O_(2)/Co/C-N催化剂中含有更多的氧空穴及氮含量,氧空穴和碱性氮都有利于CO_(2)的解离吸附.优化后的25%Ce_(0.67)Zr_(0.33)O_(2)/Co/C-N催化剂在225℃,2 MPa,GHSV=6 L·g^(-1)_(cat)·h^(-1)反应条件下取得最高甲醇时空收率,为3.0 mmol·g^(-1)_(cat)·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锆固溶体 co/C-N co_(2)加氢
下载PDF
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原料制备Li_(1.2)Mn_(0.54-x)Ni_(0.13)Co_(0.13)AlxO_(2)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宇昊 李伟伟 +2 位作者 姚路 李鹏发 司江菊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95,共4页
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原料,采用燃烧法制备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x)Ni_(0.13)Co_(0.13)Al_(x)O_(2),实现了多组元金属离子的高值转化和全量利用,从根本上缩短产品化路径,消减二次污染。SEM和XRD检测表明,所有... 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原料,采用燃烧法制备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x)Ni_(0.13)Co_(0.13)Al_(x)O_(2),实现了多组元金属离子的高值转化和全量利用,从根本上缩短产品化路径,消减二次污染。SEM和XRD检测表明,所有样品形貌差别不大,基本呈球形,直径约0.5μm,样品均无杂相峰出现,且都具有六方晶系的ɑ-NaFeO_(2)结构、R3m空间群,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当x=0.03时,所得样品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0.5 mA恒电流条件下,首次放电容量为238 mAh/g,200周循环后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燃烧法 Li_(1.2)Mn_(0.54-x)Ni_(0.13)co_(0.13)Al_(x)o_(2)
下载PDF
(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型高温蓝绿色料的固相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昆 胡庆 +4 位作者 谭灵 聂鹏举 程智鹏 包启富 周健儿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55,共7页
以工业纯的ZnO、Cr_(2)O_(3)、CoO为主要原料,硼砂为矿化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型蓝绿色料。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CIELab色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钴离子掺杂量、矿化剂用量、煅烧温度... 以工业纯的ZnO、Cr_(2)O_(3)、CoO为主要原料,硼砂为矿化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型蓝绿色料。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CIELab色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钴离子掺杂量、矿化剂用量、煅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色料的晶体结构、呈色性能、在高温基础釉中着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Zn_(1-x)Co_(x))Cr_(2)O_(4)尖晶石中的Zn^(2+)/Co^(2+)比及合成工艺条件,能获得粒径分布均匀、在高温基础釉中呈色稳定且可调控的亚微米级(<1μm)尖晶石型高温蓝绿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_(1-x)co_(x))Cr_(2)o_(4) 尖晶石 固相烧结法 高温蓝绿色料
下载PDF
双金属MOF-74(Mg_(x)Ni_(1-x))的制备及其对CO_(2)/N_(2)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萍 李有喜 +2 位作者 蔡武锋 梁文博 段林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以Mg、Ni为中心金属、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模板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HP-MOF-74(Mg_(x)Ni_(1-x))(x=0.25、0.50、0.75)样品,以烟道气中CO_(2)和N_(2)为吸附质,考察了HP-MOF-74(Mg_(x)Ni_(1-x))样品在273K和298 K下吸附分离CO_(2)/N_... 以Mg、Ni为中心金属、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模板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HP-MOF-74(Mg_(x)Ni_(1-x))(x=0.25、0.50、0.75)样品,以烟道气中CO_(2)和N_(2)为吸附质,考察了HP-MOF-74(Mg_(x)Ni_(1-x))样品在273K和298 K下吸附分离CO_(2)/N_(2)的性能;通过静态容量法在273 K和298 K处测试了三种不同HP-MOF-74(Mg_(x)Ni_(1-x))样品上CO_(2)和N_(2)的等温线,并使用双位点Langmuir-Freundlich(DSLF)和单位点Langmuir-Freundlich(SSLF)模型对获得的实验数据集进行了拟合;根据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估算了CO_(2)/N_(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使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了等量吸附热(Qst)。结果表明,在273 K和100 kPa的条件下,HP-MOF-74(Mg_(0.50)Ni_(0.50))样品的CO_(2)吸附量为4.864 mmol/g;CO_(2)和N_(2)在HP-MOF-74(Mg_(0.50)Ni_(0.50))样品上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与DSLF和SSLF模型十分吻合,说明CO_(2)的吸附行为是双孔位吸附,而N_(2)的吸附行为是单位点吸附;HP-MOF-74(Mg0.25Ni0.75)样品对CO_(2)的IAST吸附选择性为2263,吸附量和选择性均优于传统吸附剂MOF-74材料;CO_(2)在HP-MOF-74(Mg_(x)Ni_(1-x))样品上的等量吸附热均高于N_(2),说明CO_(2)在HP-MOF-74(Mg_(x)Ni_(1-x))样品上的表面自由结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MoF-74(Mg_(x)Ni_(1-x)) co_(2)/N_(2)吸附分离 吸附等温线 Henry选择性 烟道气
下载PDF
CO_(2)/N_(2)在MOF-74(Mg_(x)Zn_(1-x))上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萍 梁文博 +2 位作者 李有喜 蔡武锋 李广达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8期1822-1825,1875,共5页
以Mg、Zn为中心金属,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模板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HP-MOF-74(Mg_(x)Zn_(1-x))(x=0.25、0.5、0.75)材料,以CO_(2)和N_(2)为吸附质,考察了不同比例的HP-MOF-74(Mg_(x)Zn_(1-x))在273 K和298 K下吸附分离CO_(2)/N_(2)... 以Mg、Zn为中心金属,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模板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HP-MOF-74(Mg_(x)Zn_(1-x))(x=0.25、0.5、0.75)材料,以CO_(2)和N_(2)为吸附质,考察了不同比例的HP-MOF-74(Mg_(x)Zn_(1-x))在273 K和298 K下吸附分离CO_(2)/N_(2)的性能。以烟道气CO_(2)和N_(2)为吸附质,使用静态容量法在273 K和298 K处测试了3种不同HP-MOF-74(Mg_(x)Zn_(1-x))材料上CO_(2)和N_(2)的等温线,并使用Virial模型对获得的实验数据集进行拟合。根据Henry系数估算了CO_(2)/N_(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此外,使用Virial方程计算等量吸附热(Q_(st))。结果表明:HP-MOF-74(Mg_(0.75)Zn_(0.25))样品在273 K和100 kPa下,CO_(2)的吸附量为1.90 mmol·g^(-1);Virial方程拟合CO_(2)和N_(2)曲线的相关系数都在0.999以上;273K下,HP-MOF-74(Mg_(0.25)Zn_(0.75))对CO_(2)的Henry吸附选择性为61.48;CO_(2)在3组样品HP-MOF-74(Mg_(x)Zn_(1-x))上的等量吸附热在均高于N_(2),说明CO_(2)在HP-MOF-74(Mg_(x)Zn_(1-x))样品上的表面自由结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MoF-74(Mg_(x)Zn_(1-x)) co_(2)/N_(2)吸附分离 吸附等温线 Henry选择性 烟道气
下载PDF
Zn_(0.15)Nb_(0.3)Ti_(0.55-x)(Co_(1/3)Nb_(2/3))_(x)O_(2)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20
作者 张文娟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4-149,共6页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Zn_(0.15)Nb_(0.3)Ti_(0.55-x)(Co_(1/3)Nb_(2/3))_(x)O_(2)(x=0,0.05,0.15,0.25,0.35,0.4,0.45,0.55)陶瓷,研究了(Co_(1/3)Nb_(2/3))^(4+)取代Ti^(4+)对陶瓷的物相、微观形貌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Zn_(0.15)Nb_(0.3)Ti_(0.55-x)(Co_(1/3)Nb_(2/3))_(x)O_(2)(x=0,0.05,0.15,0.25,0.35,0.4,0.45,0.55)陶瓷,研究了(Co_(1/3)Nb_(2/3))^(4+)取代Ti^(4+)对陶瓷的物相、微观形貌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o_(1/3)Nb_(2/3))^(4+)取代量x≤0.05时,Zn_(0.15)Nb_(0.3)Ti_(0.55-x)(Co_(1/3)Nb_(2/3))_(x)O_(2)陶瓷表现出纯的金红石Zn_(0.15)Nb_(0.3)Ti_(0.55)O_(2)相;当(Co_(1/3)Nb_(2/3))^(4+)取代量x>0.15时,有第二相ZnTiNb_(2)O_(8)和ZnNb_(2)O_(6)生成。陶瓷的Q×f值随x的增大而提高,介电常数(ε_(r))和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_(f))则随ZnTiNb_(2)O_(8)和ZnNb_(2)O_(6)的增多而逐渐降低。当x=0.4时,Zn_(0.15)Nb_(0.3)Ti_(0.55-x)(Co_(1/3)Nb_(2/3))_(x)O_(2)陶瓷在1075℃下烧结获得最佳的微波介电性能:ε_(r)=35.44,Q×f=25862 GHz(f=5.8 GHz),τ_(f)=5.2×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Zn_(0.15)Nb_(0.3)Ti_(0.55-x)(co_(1/3)Nb_(2/3))_(x)o_(2) 掺杂 介电性能 LTC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