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下Ti掺杂对Li_4SiO_4吸收CO_2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汪文哲 熊贵 +2 位作者 张军营 赵永椿 郑楚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23-627,共5页
采用固相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可直接在高温下吸收CO2的硅酸锂(Li4SiO4),并进行了Ti的掺杂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测定仪和热重分析仪对Li4SiO4进行了表征及CO2吸收性能的测试,并在固定床台架上进行了CO2循环吸收/解吸... 采用固相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可直接在高温下吸收CO2的硅酸锂(Li4SiO4),并进行了Ti的掺杂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测定仪和热重分析仪对Li4SiO4进行了表征及CO2吸收性能的测试,并在固定床台架上进行了CO2循环吸收/解吸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纯Li4SiO4更有利于在高温下对CO2的吸收;CO2的分压对高温下Li4SiO4吸收CO2有很大影响,分压越大,吸收的CO2量越大;当TiO2的掺杂比例x=0.02时,改性的Li4SiO4对CO2的最大吸收量可达31.59%;经过20次循环后,固溶体Li4Si0.98Ti0.02O4对CO2的吸收量仅下降了20%,从第4次循环后此样品基本达到完全再生,说明其具有较大的CO2吸收量和优良的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锂 CO2循环吸收/解吸 Ti掺杂 溶胶凝胶法 再生
下载PDF
Li_2O掺杂Li_4SiO_4导体材料的合成及离子导电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汝芬 宋秀芹 贾密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348-351,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经Li2O掺杂,合成了Li4SiO4-xLi2O(x=0.00~0.50)离子导体材料,并用DTA-TG,XRD及交流阻抗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用溶胶-凝胶法可降低 Li4SiO4的合成... 采用溶胶-凝胶法,经Li2O掺杂,合成了Li4SiO4-xLi2O(x=0.00~0.50)离子导体材料,并用DTA-TG,XRD及交流阻抗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用溶胶-凝胶法可降低 Li4SiO4的合成温度;随Li2O的掺入可增强基质材料的致密性并提高了其离子的导电性能,而以x=0.30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4SiO4 LI2O 离子导电性 溶胶-凝胶法 锂离子导体材料 硅酸锂导体 氧化锂 掺杂
下载PDF
球形颗粒Li_(4)SiO_(4)吸附CO_(2)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袁伟洋 秦昌雷 +2 位作者 陈结 陈淑珍 冉景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151,共7页
Li_(4)SiO_(4)吸附CO_(2)的动力学研究普遍以粉末样品为对象,忽略了流化床反应器对于吸附颗粒尺寸的基本要求,因而大幅削弱了其参考价值。为此,基于挤出滚圆法通过添加PE、C_(6)H_(12)O_(6)、NH_(4)HCO_(3)造孔剂实现了Li_(4)SiO_(4)颗... Li_(4)SiO_(4)吸附CO_(2)的动力学研究普遍以粉末样品为对象,忽略了流化床反应器对于吸附颗粒尺寸的基本要求,因而大幅削弱了其参考价值。为此,基于挤出滚圆法通过添加PE、C_(6)H_(12)O_(6)、NH_(4)HCO_(3)造孔剂实现了Li_(4)SiO_(4)颗粒成型,分别得到了P颗粒、C颗粒和N颗粒,随后采用热重分析、抗压强度测试和孔结构测试研究了3种吸附颗粒的基础特性;进一步基于吸附性能最优的P颗粒进行了CO_(2)吸附反应过程测试与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颗粒的抗压强度最低、吸附性能最优,N颗粒的性能则与P颗粒相反,3种造孔后的颗粒吸附性能均强于未造孔颗粒。孔结构测试发现P颗粒具有最佳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C颗粒其次、N颗粒最差,因此造成了性能方面的差异。晶粒模型及Jander模型对P颗粒CO_(2)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CO_(2)浓度升高以及粒径降低而增大,P颗粒吸附CO_(2)过程在动力学控制阶段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41.61 kJ/mol和4.20 m0.133·mol-0.289·s^(^(-1)),而在扩散控制阶段则分别为114.81 kJ/mol和131.92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高温CO_(2)吸附 Li_(4)SiO_(4)吸附剂 挤出-滚圆造粒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Li_(4)SiO_(4)基CO_(2)吸附材料研究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希璇 潘登 +2 位作者 薛天山 黄亮 王强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9,共19页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量随之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在所有温室气体中,CO_(2)占比最多、贡献最大,被认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人为排放的CO_(2)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量随之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在所有温室气体中,CO_(2)占比最多、贡献最大,被认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人为排放的CO_(2)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增加植物碳汇等措施外,对工业排放的CO_(2)进行捕集封存必不可少。目前限制CO_(2)捕集和分离工艺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过高,为解决该问题,开发第2代低能耗固体CO_(2)吸附材料对推动工业源CO_(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Li_(4)SiO_(4)凭借较高的吸附容量、较低的再生能耗和成本在高温CO_(2)捕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推进Li_(4)SiO_(4)材料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工艺中的应用,综述了Li_(4)SiO_(4)基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合成方法及合成条件对Li_(4)SiO_(4)材料的影响,论述了材料的性能改性方法及其影响机制,归纳了近年来Li_(4)SiO_(4)材料的成型及应用技术,最后总结了目前Li_(4)SiO_(4)基吸附材料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Li_(4)SiO_(4)吸附CO_(2)的过程可分为化学吸附和孔内扩散,其中扩散过程是Li_(4)SiO_(4)吸附CO_(2)的决速步骤,通过调控合成工艺可获得具有更小粒径及多孔结构的吸附剂材料,从而促进CO_(2)扩散过程。此外,利用碱金属盐负载也可改善吸附剂表面活性点位,从而提高其吸附动力学。对于材料成型应用,传统挤压造粒易造成Li_(4)SiO_(4)颗粒孔道结构破坏和比表面积降低,一般可通过模板支撑和造孔剂添加进行改善,对于成型材料还需合适的反应器及吸脱附工艺匹配,目前这些研究有待进一步优化。Li_(4)SiO_(4)基材料处于从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过渡的阶段,除了对吸附材料有更高活性及稳定性需求外,其规模化生产及成型、合成成本、吸脱附能耗、应用场景及捕集后CO_(2)的处理处置等也是亟待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高温CO_(2)捕集 固体CO_(2)吸附剂 Li_(4)SiO_(4) 造粒 吸附增强型产氢
下载PDF
Li_(4)Ti_(x)Si_(1-x)O_(4)氚增殖陶瓷制备及力学性能
5
作者 杨茂 赵林杰 +4 位作者 肖成建 龚宇 陈晓军 王和义 彭述明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3-230,共8页
正硅酸锂材料锂密度高、释氚性能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主要的候选氚增殖剂材料。通过异质元素掺杂,形成固溶体结构,可提高陶瓷抗压强度。本研究采用固相法合成陶瓷粉体,通过熔融喷雾工艺制备获得密度高、球形度好的Li_(4)Ti_(x... 正硅酸锂材料锂密度高、释氚性能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主要的候选氚增殖剂材料。通过异质元素掺杂,形成固溶体结构,可提高陶瓷抗压强度。本研究采用固相法合成陶瓷粉体,通过熔融喷雾工艺制备获得密度高、球形度好的Li_(4)Ti_(x)Si_(1-x)O_(4)固溶体陶瓷小球。Ti原子固溶可以改善陶瓷微观结构,提升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i_(4)SiO_(4)陶瓷小球抗压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800℃退火2 h后小球抗压强度仅为10.2 N;Li_(4)Ti_(0.1)Si_(0.9)O_(4)陶瓷小球抗压强度较Li_(4)SiO_(4)显著提升,800℃退火2 h后平均抗压强度达26.2 N,且结构及力学性能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氚增殖剂 Li_(4)SiO_(4) 抗压强度 固溶体
下载PDF
Li_(4)SrCa(SiO_(4))_(2)∶Eu^(3+)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6
作者 樊霞霞 高志翔 +5 位作者 屈文山 田翠锋 李建刚 李伟 董丽娟 石云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6-1022,共7页
采用硅酸盐作为基质材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i_(4)SrCa(SiO_(4))_(2)∶Eu^(3+)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和荧光光谱,对所得样品的物相、形貌及其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入Eu^(3+)后,Li... 采用硅酸盐作为基质材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i_(4)SrCa(SiO_(4))_(2)∶Eu^(3+)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和荧光光谱,对所得样品的物相、形貌及其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入Eu^(3+)后,Li_(4)SrCa(SiO_(4))_(2)的晶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在393 nm光激发下,荧光粉的荧光光谱中693 nm处发射峰强度最强。以693 nm作为监测波长,荧光激发峰分别为361 nm(7F0→5D4)、375 nm(7F0→5G3)、413 nm(7F0→5D3)、393 nm(7F0→5L6)和464 nm(7F0→5D2),即样品对近紫外和蓝光有较好的吸收。利用发射光谱研究了Eu^(3+)掺杂浓度(物质的量分数)对荧光粉发光强度的影响。当Eu^(3+)的掺杂浓度x=0.10时,样品发射强度最强,发射红光,其色坐标为(0.6375,0.3537)。通过Dexter强度与浓度关系分析了浓度猝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Li_(4)SrCa(SiO_(4))_(2)∶Eu^(3+) 红色 发光性能
下载PDF
Effect of K_(2)CO_(3) doping on CO_(2) sorption performance of silicate lithium-based sorbent prepared from citric acid treated sediment
7
作者 Junya Wang Kai Chen +10 位作者 Yi Wang Jiuming Lei Abdullah Alsubaie Ping Ning Shikun Wen Taiping Zhang Abdulraheem S.AAlmalki AAlhadhrami Zhiping Lin Hassan Algadi Zhanhu Gu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0-20,共11页
In this paper,a low-cost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leaching agent citric acid(C_(6)H_(8)O_(7))was used to treat the sediment of Dianchi Lake(SDL)to synthesize lithium silicate(Li_(4)SiO_(4))based CO_(2)sorbent.The re... In this paper,a low-cost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leaching agent citric acid(C_(6)H_(8)O_(7))was used to treat the sediment of Dianchi Lake(SDL)to synthesize lithium silicate(Li_(4)SiO_(4))based CO_(2)sorbent.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treated with strong acid.Moreover,the effects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s,sorption conditions and desorption conditions on the CO_(2)sorption performance of prepared Li_(4)SiO_(4)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Under optimal conditions,the Li_(4)SiO_(4)sorbent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and its CO_(2)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31.37%(mass),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synthesized from SDL treated with strong acid.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some elements after C_(6)H_(8)O_(7)treatment may promote the sorption of synthetic Li_(4)SiO_(4)to CO_(2).In addition,after doping with K_(2)CO_(3),the CO_(2)uptake increases from the original 12.02%and 22.12%to 23.96%and 32.41%(mass)under the 20%and 50%CO_(2)partial pressure,respectively.More importantly,after doping K_(2)CO_(3),the synthesized Li_(4)SiO_(4)has a high cyclic stability under the low CO_(2)partial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sorbents Li_(4)SiO_(4) SEDIMENT Citric acid Doped with K_(2)CO_(3)
下载PDF
飞灰-硅酸锂吸收剂捕获CO_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珂 郭欣 +2 位作者 赵鹏飞 王凡子 郑楚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57-1259,共3页
以飞灰,碳酸锂为反应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添加不同比例的碳酸钾,合成出一系列可在高温下吸收CO_2的飞灰-硅酸锂新型吸收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并用热重分析仪(TG)研... 以飞灰,碳酸锂为反应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添加不同比例的碳酸钾,合成出一系列可在高温下吸收CO_2的飞灰-硅酸锂新型吸收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并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硅酸锂材料吸收CO_2的特性以及固定床来测试捕获CO_2的循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适量K元素的掺杂,飞灰-硅酸锂材料在吸收速率、容量和循环性能上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使综合利用飞灰合成硅酸锂材料捕获CO_2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硅酸锂 飞灰 吸收 掺杂
原文传递
Li_(4)SiO_(4)氚增殖陶瓷的制备及其与14Cr-ODS钢的腐蚀界面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光彬 王曼 +2 位作者 谭广繁 向茂乔 张迎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63-2669,共7页
Li_(4)SiO_(4)小球与ODS钢的化学相容性对聚变反应器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在500、600、700℃的氩气环境中保温300 h后ODS钢与小球接触界面组织和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00~700℃时,Li_(4)SiO_(4)小球与ODS钢的界面发生了严... Li_(4)SiO_(4)小球与ODS钢的化学相容性对聚变反应器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在500、600、700℃的氩气环境中保温300 h后ODS钢与小球接触界面组织和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00~700℃时,Li_(4)SiO_(4)小球与ODS钢的界面发生了严重的元素互扩散和反应。在Li_(4)SiO_(4)小球表面,由于ODS钢中Fe和Cr的扩散,出现了一层薄薄的反应层,这也导致了密度的增加,破碎负荷从51 N(500℃)下降到32 N(700℃)。XRD图谱显示,ODS钢表面出现了LiCrO_(2)和LiFeO_(2)新相,说明Li_(4)SiO_(4)小球中的Li和O原子可以扩散到ODS中,与Fe、Cr元素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形成腐蚀层。在700℃时,腐蚀层可分为2个氧化层。最外层是LiFeO_(2)和LiCrO_(2)的混合物,下一层主要是LiFeO_(2)。在ODS钢的表面,700℃/300 h条件下氧扩散系数为2.2×10^(-14) cm^(2)/s,这说明ODS钢作为一种包层结构材料,在未来的包层设计中需要一层耐腐蚀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S钢 Li_(4)SiO_(4)微球 氚增殖包壳 兼容性 腐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