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探源 被引量:2
1
作者 翟瑞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5-48,共4页
由于染实秋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其他作家 ,所以在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是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而这一批评观的来源则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思想和文明境界 ,为此 。
关键词 梁实秋 文学批评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下载PDF
五礼制度沿革与萧梁文运兴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6-321,共6页
萧梁五礼制度历经天监四年至普通六年的确立期,普通六年至中大同年间的佛化期,以及太清、承圣、太平年间的反思批判期。萧衍、萧统、沈约、任昉、徐勉、陆倕、到洽、张缵等诸多文坛名士主导或参与议礼、制礼事宜,深湛的礼学修养与经学... 萧梁五礼制度历经天监四年至普通六年的确立期,普通六年至中大同年间的佛化期,以及太清、承圣、太平年间的反思批判期。萧衍、萧统、沈约、任昉、徐勉、陆倕、到洽、张缵等诸多文坛名士主导或参与议礼、制礼事宜,深湛的礼学修养与经学根底渗透到创作中来,进而对文运变转产生深刻影响。萧梁文坛随着五礼制度的沿革,先后呈现梁初崇典尚雅、中期典丽分趋、末期文道相分的阶段性特征。萧纲针对五礼制度化过度干预文事创作的弊端,主张文学娱情审美功能与载道宣教功能的彻底疏离。萧绎在梁末乱局中重新标举忠孝治国,深入批判文道相分的弊症,试图走出文道相合的折中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礼制度 萧梁文运 宗经隶事 批判
下载PDF
从古典到现代:文学伦理学的中国资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旭东 陈睿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立足于文学的伦理道德价值,探讨文学的伦理特征与道德内涵。作为近代以来不多的由中国学者建构的批评方法,虽是由当代外国文学学者首先提出,但其渊源则要追溯到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中国文化精神植根于以伦理为根本的儒家传... 文学伦理学批评立足于文学的伦理道德价值,探讨文学的伦理特征与道德内涵。作为近代以来不多的由中国学者建构的批评方法,虽是由当代外国文学学者首先提出,但其渊源则要追溯到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中国文化精神植根于以伦理为根本的儒家传统,因而浓重的伦理特征不但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批评中,而且深刻影响了以梁实秋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中国文化蕴含的伦理精神滋养着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这一理论方法,进而以文化自信的姿态构建既有普遍意义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话语。因此,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尤其应当重视其中国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中国资源 儒家伦理 梁实秋
下载PDF
当代文学批评与学人的精神图像——以胡良桂的文学批评为个案
4
作者 赵树勤 龙其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94,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正日益陷入到庸俗、陈旧、物欲、空洞、意识形态的瓶颈,疏离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专业精神和旨趣。胡良桂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坚持文学批评的超越性视野和世界思维,洋溢着批判精神,并以其前瞻意识和激情书写赢...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正日益陷入到庸俗、陈旧、物欲、空洞、意识形态的瓶颈,疏离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专业精神和旨趣。胡良桂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坚持文学批评的超越性视野和世界思维,洋溢着批判精神,并以其前瞻意识和激情书写赢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专业精神 旨趣 胡良桂
下载PDF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新文学秩序的重建
5
作者 王本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65,共5页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文学批评 文学秩序
下载PDF
从作者到读者:“读者意识”与齐梁诗歌“新变”
6
作者 蔡彦峰 黄美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3,共11页
魏晋以来,随着个体写作的发展,作者成为文学批评的重心。与此同时,读者也越来越多出现于文学活动之中,引起批评者的注意,在主流的作者批评视野之外,读者视角的文学批评也不断得到发展。读者视角的批评注重读者反应和阅读期待,体现了批... 魏晋以来,随着个体写作的发展,作者成为文学批评的重心。与此同时,读者也越来越多出现于文学活动之中,引起批评者的注意,在主流的作者批评视野之外,读者视角的文学批评也不断得到发展。读者视角的批评注重读者反应和阅读期待,体现了批评中的读者意识,由此形成不同于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观念,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另一条发展路径。齐梁文学批评中一些基本范畴和观念,如沈约“三易”、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萧绎“情灵摇荡”等,都建构在读者意识的基础之上,发展为文学批评的主流观念,并深刻影响了诗歌写作实践。梁朝后期的宫体诗人,从阅读的角度突出诗歌的审美之用,自觉赋予自身读者身份,彻底变革了传统抒情言志观。齐梁诗歌的艺术性质、唐代以复古变革齐梁诗风等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都可以由读者意识这一个角度得到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读者意识 读者身份 齐梁新变
下载PDF
论苏雪林文学批评的新人文主义色彩
7
作者 刘旭东 康丽云 范林锋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87-91,共5页
"人文批评"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与"科学批评"相对应的一种流脉,新人文批评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具体呈现。梁实秋与苏雪林作为新人文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前者重在理论推介,后者重在批评实践。受梁实秋影响,苏雪... "人文批评"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与"科学批评"相对应的一种流脉,新人文批评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具体呈现。梁实秋与苏雪林作为新人文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前者重在理论推介,后者重在批评实践。受梁实秋影响,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有鲜明的新人文主义色彩。她坚持把作家人格与作品价值同等看待,体现出伦理与艺术的双重标准;她认为文学应表现人性,作品才会有永久性;她重视调理性对情感的中和作用,进而强调文学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批评 苏雪林 梁实秋 新人文主义
下载PDF
面对左翼: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演变
8
作者 高旭东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6-140,共5页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之后,就以古典主义批评来清算五四文学"浪漫的混乱",并由此而把对浪漫主义的批评转换成对革命文学的批评。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使他逐渐地认同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他在终极的文学理论上...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之后,就以古典主义批评来清算五四文学"浪漫的混乱",并由此而把对浪漫主义的批评转换成对革命文学的批评。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使他逐渐地认同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他在终极的文学理论上没有放弃古典主义立场。梁实秋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张扬古典主义,这使他在理论上陷入一种矛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文学批评 左翼 演变 唯美主义 古典主义
下载PDF
百年熔炼:关于“革命”与“文学”的结缘与冲突
9
作者 殷国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在中国20世纪的社会文化变革中,"革命"不仅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话语,是撬起社会变革的历史杠杆,而且也是一种大浪淘沙的机制,本身处于某种矛盾和斗争的涡流之中,不断经历思想转换和转型,在矛盾、冲突和搏斗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在中国20世纪的社会文化变革中,"革命"不仅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话语,是撬起社会变革的历史杠杆,而且也是一种大浪淘沙的机制,本身处于某种矛盾和斗争的涡流之中,不断经历思想转换和转型,在矛盾、冲突和搏斗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其话语组合和内涵阐释不仅显示了人类思维的日益复杂化,也为文化和思维的内部张力创造了空间,"革命"和"文学"由此也在不断交合和冲突中开辟着自己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五四 "鸿沟之界" 文学批评 章士钊 梁启超 陈独秀
下载PDF
论梁实秋文艺批评思想的“古典主义”渊源
10
作者 魏斌宏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4-47,共4页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批评家,在其文艺批评话语中,古典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东方古典主义"即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为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底色;二是"西方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的...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批评家,在其文艺批评话语中,古典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东方古典主义"即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为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底色;二是"西方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的精神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援,这两部分思想的交融互渗构成了其批评思想的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文艺批评思想 古典主义 理论渊源
下载PDF
梁实秋论科学与文学
11
作者 赵慧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3期80-84,共5页
近代以来,时代对科学的推崇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文学中,中国近代不少知识分子都关注到这一问题。梁实秋谈科学与文学,把握住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认为科学的影响使文学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促使文学批评主观色... 近代以来,时代对科学的推崇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文学中,中国近代不少知识分子都关注到这一问题。梁实秋谈科学与文学,把握住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认为科学的影响使文学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促使文学批评主观色彩逐渐减少、能够从文本出发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不是随意褒贬;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科学和文学存在着本质差异,不能机械化地搬用科学的方法和结论,而应该以文学自身为立足点。他关于科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对我们探讨在尊重文学自身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怎样利用科学为文学带来新的发展和变革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科学 文学 文学批评
下载PDF
在“负重”与“摛文”之间——论《文心雕龙》对东晋名臣温峤、庾亮的评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4,共9页
温峤与庾亮是东晋名臣与文士,他们的道德人格、政治活动、文学写作体现出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这二人在东晋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与时势动荡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同时,受命于朝廷及各种需要,写下了各种政治文告与实用文章,对于后世产... 温峤与庾亮是东晋名臣与文士,他们的道德人格、政治活动、文学写作体现出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这二人在东晋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与时势动荡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同时,受命于朝廷及各种需要,写下了各种政治文告与实用文章,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特殊的将相身份与文章写作,彰显出中国古代"负重"与"摛文"的关系,有许多人生意蕴值得玩味,而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与作家的心灵进行沟通交流,在评论其人与作品的过程中,揭示出相应的文学价值观念,构建独特的批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峤 庾亮 负重 摛文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诘辩白璧德身后的梁实秋——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动机再探
13
作者 郭志恒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2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林语堂于1930年编译出版《新的文评》一书。一般认为其编译目的是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论战。但是这些研究结论缺乏明确的文本论据支持。本文考察林语堂《新的文评》的译文内容,发现其主要编译目的是讨论文学批评的性质与文学批评的标准;... 林语堂于1930年编译出版《新的文评》一书。一般认为其编译目的是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论战。但是这些研究结论缺乏明确的文本论据支持。本文考察林语堂《新的文评》的译文内容,发现其主要编译目的是讨论文学批评的性质与文学批评的标准;其反诘的对象并非针对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而更可能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理论。后者借用了白璧德的批评话语构建自身的文论体系,但其理论核心与白璧德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和分歧。这一核心也正好构成《新的文评》编译内容的对立面。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时改变译文收录顺序。翻译时间接近梁实秋相关论述的发表时间。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阐释了自己表现说的原型,为日后林语堂和论语派的文学活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新的文评》 梁实秋 翻译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