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水灾、海口与两淮产盐格局变迁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徐靖捷
-
机构
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
-
出处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52-62,共11页
-
基金
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盐政制度变革与明清东南沿海盐场地区经济变迁”(编号:YWHZ16-01)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7LZUJBWZY05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明隆庆、万历以后,黄河引起的水害影响到里下河地区的盐城、兴化、泰州等地。关于洪水的宣泄问题,涉及到盐场海口的启闭,从而引起州县官员和盐务官员之间的纷争。一方面,州县连年内涝需要依靠海口排泄;另一方面,开启海口则给盐场带来淡水刷卤和运盐河浅涸的问题。万历年间,河道尚书主持了范公堤上水闸、涵洞的规划,兼顾了盐产和民生。自此,北边盐场有了淡水的进入,开垦成风,而南部的盐场则生产日旺。研究表明,在明代后期黄河水患的背景下,州县官与盐场官员的"共谋",确立了里下河向盐场泄水的孔道,继而改变了两淮盐业的生产格局。
-
关键词
两淮盐场
海口
水灾
土地利用
-
Keywords
lianghuai salt fields
estuary
flood
the utilization of land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清代汉口“匣商”初探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徐和阳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出处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4-27,共4页
-
文摘
清康熙年间,汉口出现了一种由两淮盐商设立的专款"匣费",主要用于逢迎官员。随着匣费逐渐增多,需要一种专门人员来管理匣费,这些人员多从商人中产生,所以被称为"匣商"。文章主要探析汉口匣商的性质、出现的时间、影响以及消失。通过对汉口匣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的了解两淮盐商这一群体。
-
关键词
两淮盐场
匣费
匣商
发收
-
Keywords
lianghuai salt field
box fee
box manufacturer
FaShou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盐场杂志》与中国共产党在两淮盐场的政治动员
- 3
-
-
作者
李博强
蒋炜
-
机构
惠州学院政法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盐业史研究》
2021年第3期51-60,共10页
-
文摘
政治动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悠久传统和政治优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政治动员,其中作为两淮盐场机关刊物的《盐场杂志》在解放区的政治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通过《盐场杂志》刊发一系列学习参考文件、社论、经验总结和优秀案例,确立“灶民共产党一家人”的思想;打通干部和群众的立功思想,订立立功标准;畅通盐的销路,解决产销管理的认识不足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两淮盐场多层面地进行政治动员,时刻突出群众运动的重要性,改进了干群关系;树立“为人民立功,为革命立功”的观念,理顺了盐的产销体系,使盐场干部、灶民积极参与到解放区的革命建设上来。
-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盐场杂志》
政治动员
两淮盐场
-
Key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ournal of salt fields
Political mobilization
lianghuai salt farms
-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苏北平原的捍海堰与淮南盐场历史地理考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徐靖捷
-
机构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0-76,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ZS083)
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ZSYW1403)
-
文摘
北宋范仲淹在苏北平原修建了捍海堰,阻挡了海水对苏北平原的侵袭,使得堤内土地得到开发。但是对于两淮的盐业生产来说,捍海堰阻断了盐场的海水来源,使得盐灶的生产受到影响。通过对宋代以后淮南盐场和捍海堰的相对地理位置考证,可以发现,宋代捍海堰建立之后,盐灶就已经搬迁到捍海堰东部,而非学界所认为的盐场在明代以后才东迁。明代以后,随着海陆变迁的加剧,盐场生产的盐灶都分布在远离捍海堰的沿海滩涂之上。
-
关键词
盐业史
苏北平原
捍海堰
两淮盐场
海陆变迁
-
Keywords
history of salt industry
North-Jiangsu Plain
breakwater
lianghuai salt field
vicissitudes of sea and land
-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