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出俳优——论《两都赋》的赋史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余恕诚 王树森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9-146,287,共8页
西汉赋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曾遭遇"作赋乃俳,见视如倡"的伦理危机。《两都赋》的出现,不仅提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观点,高标诗为赋源,诗赋同用,从理论上为赋体正名,同时也以成功的创作实践解决了长期以来积累的诸... 西汉赋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曾遭遇"作赋乃俳,见视如倡"的伦理危机。《两都赋》的出现,不仅提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观点,高标诗为赋源,诗赋同用,从理论上为赋体正名,同时也以成功的创作实践解决了长期以来积累的诸多现实问题,确立了崭新的创作立场、原则与方法,为东汉后期辞赋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都赋》 俳优 法度 主体精神
下载PDF
思想史视阈下的“赋者古诗之流”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晓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34,共8页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古诗之流”为依据,在《两都赋》中设置独特的文章结构,变“诗可以观”为“赋可以观”,实现赋观风俗、推尊洛阳的目的。“观”有“多”的义项,“物多而后可观”、“示于人必多于人”,从侧面为赋之骋辞博物的修辞手段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班固视汉赋为“礼-文”的集合体,其以“汉赋”取代“周诗”,确立“大汉文章”的地位,再通过《两都赋》议礼,进而制礼,这是“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思想的体现,汉赋成为新时代、新礼乐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两都赋序》 古诗之流 新礼乐
下载PDF
五德终始说与《两都赋》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晓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82,共7页
《两都赋》的成功是以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与班固家族的学术及政治信仰密切相关。五德终始理论兴于战国而风行于两汉,班固以新五德终始学说建构了自己的历史观,因此在《两都赋》中以"汉家火德"的标准去检视两都之得失,确立... 《两都赋》的成功是以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与班固家族的学术及政治信仰密切相关。五德终始理论兴于战国而风行于两汉,班固以新五德终始学说建构了自己的历史观,因此在《两都赋》中以"汉家火德"的标准去检视两都之得失,确立了东都"协于火德"的结论,从道德层面判断了两都的高下。五德终始理论源于河洛之地,洛阳具有统合天道圣统的象征意义,《两都赋》的落脚点便是唯有定都洛阳方可颁德行运,从地理层面证述了洛阳超越长安的正统之优势。前后两层,相辅相成,寄寓了作者施行德政的人文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都赋 五德终始 火德 德政
下载PDF
班固“周室观”的形成及其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瑞文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3期19-22,共4页
班固的"周室观",是在两汉之际汉之德属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班固有选择地接受了刘歆五行相生的德运观念,将汉的建立看作是对周的代嬗,从而形成了尊崇周室并将之看作是汉室兴盛标准的"周室观"。班固的"周室观&q... 班固的"周室观",是在两汉之际汉之德属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班固有选择地接受了刘歆五行相生的德运观念,将汉的建立看作是对周的代嬗,从而形成了尊崇周室并将之看作是汉室兴盛标准的"周室观"。班固的"周室观"不仅表现在《汉书》的写作中,而且是《两都赋》中坚持东都的一个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相生 周室观 《汉书》《两都赋》
下载PDF
试述《汉书》语言的赋化特征
5
作者 李成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史家班固亦赋家能手,其史传著作《汉书》的语言时显赋化倾向,这是《汉书》文学个性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语言的骈俪、句式的铺排、事类的罗列、叠音词汇的密集使用等,尤其是《汉书》与《两都赋》在语言使用习惯上诸多的趋同性,都使得《汉... 史家班固亦赋家能手,其史传著作《汉书》的语言时显赋化倾向,这是《汉书》文学个性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语言的骈俪、句式的铺排、事类的罗列、叠音词汇的密集使用等,尤其是《汉书》与《两都赋》在语言使用习惯上诸多的趋同性,都使得《汉书》的写作有了很明显的类赋化特征,从而也更加确证了班固对于《汉书》居功至伟的著作权,远非一般所谓改编那么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骈俪 铺排 典故 《两都赋》
下载PDF
从班固的《两都赋》看汉大赋的体制
6
作者 徐好文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5-38,共4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赋体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赋以其雄浑、壮阔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大汉帝国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写京都、田猎的骋辞大赋尤其能反映汉赋的特色与时代精神。本文试图以汉大赋的代表作品班固的《两都赋》为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赋体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赋以其雄浑、壮阔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大汉帝国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写京都、田猎的骋辞大赋尤其能反映汉赋的特色与时代精神。本文试图以汉大赋的代表作品班固的《两都赋》为出发点,考察汉大赋在体制、风格方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都赋》 汉大赋 体制
下载PDF
班固《两都赋》名物铺陈特点
7
作者 唐樱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30-36,共7页
《两都赋》名物瑰奇纷呈,千姿百态,涉及地理天文、宫殿台苑、人物典事、名物器具等,包罗万象,以其宣扬上德,夸饰文功,或讽喻奢侈无度。名物铺陈描写,或信而有征,有案可查,据实摹写;或征引广博,文辞雅赡,凸显赋家学识。其名物征引及其铺... 《两都赋》名物瑰奇纷呈,千姿百态,涉及地理天文、宫殿台苑、人物典事、名物器具等,包罗万象,以其宣扬上德,夸饰文功,或讽喻奢侈无度。名物铺陈描写,或信而有征,有案可查,据实摹写;或征引广博,文辞雅赡,凸显赋家学识。其名物征引及其铺写承袭前人,吸收相如"经纬相间""纵横交错"之法,铺写校猎娱游、山河表里等;又另求新变,凌驾前修,不吝笔墨,精雕细琢,摹写宫室楼苑,叙述礼乐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两都赋 名物 铺陈 征实 新变
下载PDF
“迁都争议”与“迁都话题”——试论东汉“迁都”赋的文本模拟与性质变化
8
作者 孙少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东汉自杜笃《论都赋》以下,又有王景《金人论》、傅毅《反都赋》《洛都赋》、崔骃《反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京都赋作。杜笃《论都赋》与是否定都洛阳有关,有“迁都”长安主题,可称作“迁都争议”赋;王景《金人论》... 东汉自杜笃《论都赋》以下,又有王景《金人论》、傅毅《反都赋》《洛都赋》、崔骃《反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京都赋作。杜笃《论都赋》与是否定都洛阳有关,有“迁都”长安主题,可称作“迁都争议”赋;王景《金人论》以下至张衡《二京赋》,其实并非为“迁都”争议而作,可称作“迁都话题”赋。在已经作为一个“话题”出现的京都赋中,其结构、内容、形式、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模拟沿袭现象,呈现出明显的“文本模拟”痕迹。班固《两都赋》,被范晔《后汉书》与萧统《文选》分别收录,性质上已经发生了从“史”到“文”的变化。《两都赋》“文学”经典化的真正开始,即肇始于萧统编纂《文选》并以《两都赋》为首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都争议 迁都话题 《论都赋》 《两都赋》 《二京赋》
原文传递
《两都赋》新论 被引量:9
9
作者 常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80,共13页
跟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扬雄《甘泉赋》等作品比较起来,班固的《两都赋》并不为文学史家看重。然而它在赋史上却是不可替代的:它化解了传统大赋在审美追求和政教伦理追求间的冲突,消除了传统大赋的结构性缺失,体现了... 跟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扬雄《甘泉赋》等作品比较起来,班固的《两都赋》并不为文学史家看重。然而它在赋史上却是不可替代的:它化解了传统大赋在审美追求和政教伦理追求间的冲突,消除了传统大赋的结构性缺失,体现了为汉德、汉赋乃至整个汉文定性和定位的高度自觉,真正具备了表征汉文的特性。它在汉赋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标志性的意义,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赋 缺失 《两都赋》 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