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线建设铸牢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以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发展为例
1
作者 代俊 代芮 +1 位作者 周雪 罗春秋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为例,阐述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包括: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命运联结;工业文明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加深;教育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稳固性。三线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三线建设在新的文明体系中达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方式,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线建设 凉山州 沙坝地区 口述史
下载PDF
凉山州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俊 胡庭兴 +3 位作者 冯德宾 万涛 武卫国 李进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98-501,共4页
对凉山州8个县(局)苗圃的14个树种苗木分别进行小样方随机抽样,调查苗木生长及根系现状,在各样方苗木性状精度检验的基础上,采用x-±s划分苗木等级,确定各树种的分级标准。其中主要树种1年生华山松Ⅰ级苗苗高9cm,地径0.23cm,Ⅱ级苗... 对凉山州8个县(局)苗圃的14个树种苗木分别进行小样方随机抽样,调查苗木生长及根系现状,在各样方苗木性状精度检验的基础上,采用x-±s划分苗木等级,确定各树种的分级标准。其中主要树种1年生华山松Ⅰ级苗苗高9cm,地径0.23cm,Ⅱ级苗苗高范围在9~7cm,地径范围在0.23~0.20cm。3年生云杉Ⅰ级苗苗高37cm,地径0.86cm,Ⅱ级苗苗高范围37~32cm,地径范围0.86~0.6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木 苗木分级标准 凉山州
下载PDF
四川凉山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仁利 王婷琳 +10 位作者 曹力生 胡玉川 沈佚葳 周城 丁晓岚 郑德琴 归冰 朱兴采 徐忠 唐英 张建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了解凉山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AGA)患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凉山地区多个社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调查2331人,发现AGA患者360人,患病率15.4%,标化患病率15.5%;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25.4%,女性标化患病率7.5%,... 目的了解凉山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AGA)患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凉山地区多个社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调查2331人,发现AGA患者360人,患病率15.4%,标化患病率15.5%;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25.4%,女性标化患病率7.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U=11.69,P<0.01)。汉族患病率17.2%,彝族9.3%,汉族AGA患病率明显高于彝族(U=5.2,P<0.01)。结论获得了凉山地区AGA的患病率,发现汉族AGA的患病率比彝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源性秃发 患病率 凉山地区 汉族 彝族
下载PDF
凉山地区雀斑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仁利 王晓燕 +6 位作者 王婷琳 马阿依 曹力生 沈佚葳 周城 丁晓岚 张建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了解凉山地区雀斑患病情况及患病规律,探讨汉族与彝族、农村与城区患病差异。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社区调查方式进行。参与者现场填写问卷,接受皮肤病专业医师检查。资科以EpiData录入,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10503人,... 目的了解凉山地区雀斑患病情况及患病规律,探讨汉族与彝族、农村与城区患病差异。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社区调查方式进行。参与者现场填写问卷,接受皮肤病专业医师检查。资科以EpiData录入,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10503人,发现雀斑患者2875人。粗患病率27.4%(标准化患病率23.6%)。5岁以后患病率逐渐增加,20~29岁达到高峰,患病率33.6%,30岁以后患病率逐渐下降。男性患病率17.2%,女性患病率34.5%(P<0.01)。农村患病率31.5%,城区19.4%(P<0.01)。汉族患病率27.7%,与彝族患病率27.3%相近(P>0.05);汉族男性患病率16.4%,彝族男性患病率21.2%(P<0.01);汉族女性患病率35.8%,彝族女性患病率31.5%(P<0.01)。结论凉山地区雀斑患病率为27.4%。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2;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区。汉族与彝族总体患病率相近,彝族男性患病率高于汉族男性,彝族女性患病明显低于汉族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斑 凉山地区 汉族 彝族
下载PDF
四川凉山地区中学生7747人黄褐斑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仁利 曹力生 +1 位作者 周城 张建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85-886,909,共3页
目的调查凉山地区中学生(12~20岁)黄褐斑发病情况,并分析农村与城区、汉族与彝族的发病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确定5所中学(城区2所,农村3所)为调查点。由受调查者填写黄褐斑调查问卷,并接受皮肤科医师检查。结果本次共调查774... 目的调查凉山地区中学生(12~20岁)黄褐斑发病情况,并分析农村与城区、汉族与彝族的发病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确定5所中学(城区2所,农村3所)为调查点。由受调查者填写黄褐斑调查问卷,并接受皮肤科医师检查。结果本次共调查7747人,其中男3070人,女4677人,共发现黄褐斑62例(男14例,女48例),患病率0.80%,男性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农村患病率(0.94%)明显高于城区(0.40%),汉族患病率(0.60%)明显低于彝族(1.74%),其中汉族男性(0.44%)明显低于彝族男性(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凉山地区中学生黄褐斑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区,彝族患病率高于汉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中学生 凉山地区 汉族 彝族
下载PDF
四川凉山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和主要分布中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蔡光泽 吴昊 +2 位作者 夏明忠 任迎虹 王安虎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6-19,共4页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17个县市520个乡镇的1560个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明确了分布于该地区不同生态点的野生荞麦资源有7个和2个变种,同时也了解了该地区野生荞麦的原生境和三大主要分布中心,即海拔高度在1000m左右,温度较高...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17个县市520个乡镇的1560个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明确了分布于该地区不同生态点的野生荞麦资源有7个和2个变种,同时也了解了该地区野生荞麦的原生境和三大主要分布中心,即海拔高度在1000m左右,温度较高的东部和南部金沙江沿岸分布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m左右,较低温度的中部分布中心和海拔高度在2500m左右,温度较低的西部分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荞麦资源 原生境 分布中心 凉山地区
下载PDF
论凉山彝族的文化艺术旅游开发 被引量:2
7
作者 匡翼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0-93,共4页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旅游 实景舞台剧 《彝·印象》 凉山彝区
下载PDF
提升凉山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5-39,共5页
通过对11个凉山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调查,指出了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剖析,旨在解决极度贫困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旨在解决彝区极度贫困村党的建设弱... 通过对11个凉山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调查,指出了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剖析,旨在解决极度贫困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旨在解决彝区极度贫困村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提出了把极度贫困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彝区极度贫困村"筑底强基、凝聚民心"的党建工程,提升组织力,提升基层党建质量,选好配强极度贫困村基层领导班子,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建,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区 极度贫困村 基层党建质量 对策研究
下载PDF
基于文化视角的凉山彝族地区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9
作者 刘武周 秦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9-33,共5页
文化是凉山彝区精准扶贫更为持久的力量。地理的阻隔、教育的缺失、家支制度的客观存在形成凉山彝区原始的贫困亚文化,并造成了代际传递。基于文化的视角,凉山彝区应通过加剧社会流动、补齐教育短板、引导“家支”转型等措施构建良好的... 文化是凉山彝区精准扶贫更为持久的力量。地理的阻隔、教育的缺失、家支制度的客观存在形成凉山彝区原始的贫困亚文化,并造成了代际传递。基于文化的视角,凉山彝区应通过加剧社会流动、补齐教育短板、引导“家支”转型等措施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使得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持续,更加有效,最终夺取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区 贫困亚文化 文化生态 精准扶贫
下载PDF
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气候因素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茜 鲍文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年第6期78-80,共3页
凉山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凉山州以山地为主且高差悬殊的地貌形成了区域垂直地带性气候特征的同时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文章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并指出... 凉山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凉山州以山地为主且高差悬殊的地貌形成了区域垂直地带性气候特征的同时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文章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并指出气候变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气候因素 乡村旅游
下载PDF
钢制扶贫家具在凉山彝区的应用分析
11
作者 杨丁 张亚池 宋莎莎 《家具》 2020年第2期34-38,共5页
为了研究彝族家具材质的变化对用户生活行为的影响,笔者深入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对近两年出现的新式彝族家具"钢制扶贫家具"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扶贫家具"政策,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生活环境,取... 为了研究彝族家具材质的变化对用户生活行为的影响,笔者深入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对近两年出现的新式彝族家具"钢制扶贫家具"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扶贫家具"政策,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生活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主要从彝族钢制扶贫家具的材质、加工工艺、装饰技术应用进行分析,阐述了新材料、新工艺在扶贫家具的应用优势及不足。家具材质对用户生活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者选择家具材质应当科学化、合理化。钢制扶贫家具在凉山彝区的应用,对现代扶贫家具、民族家具、乡村家具等设计研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制家具 凉山彝区 民族家具 扶贫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凉山彝区某县调研为基础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凌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11,25,共4页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其中的一大民族种群,由于民族发展的特殊性、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其独特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德古调解机制”,调整着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凉山彝区,“德古”调解在化解本民族...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其中的一大民族种群,由于民族发展的特殊性、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其独特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德古调解机制”,调整着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凉山彝区,“德古”调解在化解本民族的生活纠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律援助解决机制也在彝族地区得到适用,那么,在解决彝区法治问题上该如何将德古调解机制和法律援助结合,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区 少数民族 法律援助 家支 德古制度
下载PDF
凉山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与分析
13
作者 李俊佐 姜廷志 《黑龙江科学》 2020年第21期46-47,共2页
凉山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量不多,区域分布不均衡,招生效果不理想,在校生流失普遍,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流动性强,校企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有待加强。这是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几经搬迁、撤销,学生及家长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 凉山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量不多,区域分布不均衡,招生效果不理想,在校生流失普遍,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流动性强,校企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有待加强。这是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几经搬迁、撤销,学生及家长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而且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低,校企分工协作不明确,产生了内部矛盾。需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基础建设,扩大招生范围,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挖掘学校培养特色,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稳定教师队伍,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职责,进而提高凉山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下载PDF
优势视角下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构成要素研究
14
作者 张永华 陈万兵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7-61,89,共6页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困境儿童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困境儿童,因经济相对滞后,为困境儿童的社会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以凉山彝区调查为例,立足于研究凉山困境儿童的外部因子、内在因子、效能因素等方面。通过分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困境儿童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困境儿童,因经济相对滞后,为困境儿童的社会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以凉山彝区调查为例,立足于研究凉山困境儿童的外部因子、内在因子、效能因素等方面。通过分析优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困境儿童,获取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探索出一条符合凉山彝区困境儿童且具有本土性和时代性抗逆力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视角 凉山彝区困境儿童 抗逆力构成要素
下载PDF
后脱贫时代“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以凉山彝区为例
15
作者 凌鹭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37-43,共7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实施“一村一幼”项目后,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师资“下得去”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师资的稳定性仍面临较大挑战。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关系到教师能否“留得住、教得安”。“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面临:职业...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实施“一村一幼”项目后,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师资“下得去”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师资的稳定性仍面临较大挑战。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关系到教师能否“留得住、教得安”。“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面临:职业热情与现实生活博弈;身份不明,前途迷茫;工资待遇低,缺乏保障;环境条件艰苦的困境。凉山彝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制度立场、待遇立场、专业立场和文化立场中定位和设计改进思路,通过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聘期责任与权益;制定符合实际的编制、薪酬社保政策;提供培训机会与资助;发挥彝族传统家支教育作用等途径形成健康长效的教育脱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凉山彝区 一村一幼 学前教师 职业生存状态
下载PDF
职业教育助力凉山彝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16
作者 曹学礼 陆一凤 赵慧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11,共6页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凉山彝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源数量不足、专业设置与农村发展需求不匹配、办学特色不明显、社会服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凉山彝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源数量不足、专业设置与农村发展需求不匹配、办学特色不明显、社会服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凉山彝区人民的冲击,“空心化”现象对乡土文化的冲击,离农思想对办学理念的冲击。基于凉山彝区现存的问题,从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多主体参与治理等方面入手,解决凉山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凉山彝区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的人力资本、生计模式与脱贫脆弱性——基于凉山彝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调研分析
17
作者 唐亮 李雪 苏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58-166,共9页
基于凉山彝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34户脱贫家庭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脱贫脆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部分脱贫户的脱贫较为脆弱,但能够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人力资本对脱贫脆弱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引入... 基于凉山彝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34户脱贫家庭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脱贫脆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部分脱贫户的脱贫较为脆弱,但能够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人力资本对脱贫脆弱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引入工具变量后其结论仍然成立,采用因变量替换法检验后其结论仍然稳健;人力资本对脱贫脆弱性的作用没有安置点类型差异,但有家庭收入差异;生计模式在人力资本对脱贫脆弱性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建议高度重视脱贫脆弱性高风险的家庭,持续强化脱贫家庭人力资本的提升,创新推动脱贫家庭的生计模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脆弱性 人力资本 生计模式 凉山彝区
下载PDF
凉山地区布拖县中小学生性骚扰/性侵犯现状及认知调查
18
作者 何海艳 谢玉先 +1 位作者 何燕 吴学华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526-528,595,共4页
目的 掌握凉山地区中小学生性骚扰/性侵犯现状及认知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性教育措施,提高其自我保护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布拖县6所学校的4~9年级学生957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 目的 掌握凉山地区中小学生性骚扰/性侵犯现状及认知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性教育措施,提高其自我保护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布拖县6所学校的4~9年级学生957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9.4%的学生曾经历过性骚扰/性侵犯,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骚扰/性侵犯实施者从高到低依次是同学/朋友(40.0%)、长辈/亲人(16.7%)、恋人(14.5%)、陌生人(10.0%)和邻居(10.0%);中小学生应对性骚扰/性侵犯主要是拒绝或反抗(35.6%)、赶快跑开(30.0%)、告诉大人(14.4%)。中小学生对隐私部位不可让人触摸的认知率仅63.4%,男、女生知晓率分别为65.7%、60.9%,小学生、初中生知晓率分别为61.2%、7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02、11.59,P值均<0.05);初中生对性骚扰/性侵犯的知晓率(75.5%)高于小学生(19.9%),对有儿童受到过性骚扰/性侵犯的知晓率初中生(49.7%)高于小学生(13.6%)、女生(22.4%)高于男生(1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95.74、107.82、5.95,P值均<0.05)。结论 凉山地区中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加强学生性自我保护能力,以保障凉山地区青少年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骚扰/性侵犯 凉山地区 中小学生 现状 认知
原文传递
凉山地区青少年变应性疾病流行病调查
19
作者 张学华 石柱 +1 位作者 曹力生 王仁利 《华西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2018-2021,共4页
目的调查凉山地区青少年四种常见变应性疾病--湿疹、荨麻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的发病情况,及农村与城区患病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确定调查点。受调查者填写调查问卷,接受... 目的调查凉山地区青少年四种常见变应性疾病--湿疹、荨麻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的发病情况,及农村与城区患病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确定调查点。受调查者填写调查问卷,接受皮肤科、耳鼻喉科、内科专科医师检查。结果湿疹调查8113人,发现患者810例,患病率10.0%,标准化患病率9.3%;男性患病率8.1%,女性患病率11.2%(P<0.01);城区与农村患病率均为10.0%。荨麻疹调查8113人,发现患者513例,患病率6.3%,标准化患病率6.5%;男性患病率4.6%,女性患病率7.5%(P<0.01);农村患病率6.9%,城区患病率4.9%(P<0.01)。AR调查7977人,发现患者741人,患病率9.3%,标准化患病率9.1%;男性患病率9.4%,女性患病率9.2%(P>0.05);农村患病率9.0%,城区10.1%(P>0.05)。BA调查7741人,发现患者296例,患病率3.8%,标准化患病率4.0%;男性患病率3.2%,女性患病率4.2%(P<0.05);农村患病率4.1%,城区患病率2.9%(P<0.05)。结论通过调查获得了凉山地区青少年四种变应疾病患病数据。发现女性湿疹、荨麻疹、BA患病率均高于男性,AR患病率相近。农村湿疹、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均高于城区,AR患病率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疾病 流行病学 凉山地区 患病率
原文传递
适应与创造:论四川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路径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星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四川凉山彝族文化传承对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典型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该区域的彝族文化同时表现出"边缘化"和"复振"的状态。论文针对此现状,提出了彝族文化的传...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四川凉山彝族文化传承对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典型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该区域的彝族文化同时表现出"边缘化"和"复振"的状态。论文针对此现状,提出了彝族文化的传承路径,即立足彝族文化根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整合的彝族文化完全具备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普适性,使之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凉山彝区的一些实践表明:从学校教育入手,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加民族语言课程,增加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三通两平台"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等办法均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凉山 彝族文化传承 适应 创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