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proxy eviden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related to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in the Yangtze Delta,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Keyang HE Houyuan LU +7 位作者 Guoping SUN Xiang JI Yonglei WANG Kaikai YAN Xinxin ZUO Jiangping ZHANG Bin LIU Ningyuan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6期890-905,共16页
The Liangzhu Culture(5300–4300 cal.a BP)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Yangtze Delta and as an archaic state.However,the reason behind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remains co... The Liangzhu Culture(5300–4300 cal.a BP)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Yangtze Delta and as an archaic state.However,the reason behind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remains controversial.Some scholars attributed it to social conflicts or foreign invasions,while others suggested that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such as cold episodes,inundation and palaeo-typhoon events,disrupted the civilization.Notably,the yellowish silty sediments widely overlying the Liangzhu group sites have been presumed to be one of the vital clues to resolving these issues.The process and cause of their formation 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decline in the Liangzhu Culture.In this study,two typical profiles composed of the Liangzhu cultural layer and yellowish silty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in Liangzhu Ancient City.Multiple proxies,including pollen,phytoliths and diatoms,along with radiocarbon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and synthesized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different sediments,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ec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hanges and discuss their linkage to cultural collapse.The regional ecology was typical freshwater wetlands during 4800–4400 cal.a BP,which facilitated rice farming and large-scal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 Liangzhu Ancient City.Evidence from microfossils and dating of the yellowish silty sediments indicated that Liangzhu Ancient City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eawater after abandonment during 4300–3400 cal.a BP.Furthermore,geochemical evidence,including 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suggested that the primary provenance of the yellowish silt was a mixture of sediments from the Qiantang River,East China Sea,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which had been transported to Liangzhu Ancient City by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and a marine transgression.Therefore,based on evidence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e Yangtze Delta,it was supposed that the short-term accelerated relative sea-level rise at approximately 4400 cal.a BP caused a marine transgression around Taihu Lake,formed a large range of yellowish silty sediments,destroyed rice farming production,and ultimately le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Yangtze Delta Yellowish silt MICROFOSSILS 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情境认知理论在文化科普文创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维尚 李柳澄 +2 位作者 司亚丽 王泽艺 温蕊擎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良渚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中,为目前文化科普类文创产品创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情境认知理论与当下科普类文创产品的分析,总结目前科普类文创产品的理论层、实践层、反思层三方面的问题。在情境认知理论中融入设... 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良渚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中,为目前文化科普类文创产品创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情境认知理论与当下科普类文创产品的分析,总结目前科普类文创产品的理论层、实践层、反思层三方面的问题。在情境认知理论中融入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提炼出“以知建境”“以行用境”“知行善境”三个情境认知维度的方法,创构起情境认知理论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型。最后以浙江省良渚文化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对该设计模型的相关理念进行实践与佐证。将情境认知理论运用于文化科普类文创设计中,使其成为传递文化知识的纽带,能够增加文化科普的互动性,促进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地唤起人们对于文化的兴趣,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认知理论 文化科普 良渚文化 文创产品
下载PDF
中国史前漆器溯源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汤大友 刘馨 《中国涂料》 CAS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展示了史前漆器的出土概况,提出了漆器发明的四大要素,对史前重要漆器文物进行简介,分析论证史前用漆文献材料,最后对史前漆器做了综述总结。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漆器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 调色 镶嵌
下载PDF
水稻驯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地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4
作者 陆玉麒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确证了中华民族的5 000年文明史.这与水稻的起源密切有关.水稻起源的讨论始于19世纪,由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基于文献证据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历经不同国家学者的反复认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已...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确证了中华民族的5 000年文明史.这与水稻的起源密切有关.水稻起源的讨论始于19世纪,由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基于文献证据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历经不同国家学者的反复认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已成基本共识.大致说来,水稻起源于10 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后历经尝鲜、补充,直到5 000年前才正式成为当地食物供应的主体.大体上,10 000年前的上山遗址,表明了水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的起源,仍然处在最初阶段.到了7 000~8 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类社会依然处于由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类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稻作农业社会阶段.良渚文化时期,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到了稻作农业社会阶段,完成了从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过程.水稻和小麦为全球两大主粮.约10 000年前,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后扩散至埃及和印度河流域.在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的生产基础是水稻,其余三个文明均是小麦.从西至东,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良渚文化),非常巧合的是它们均恰好位于北纬30°线上,体现出5 000年前古代文明出现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起源 中华文明 良渚文化 长江中下游 边缘效应
下载PDF
村落中的“公主”——城市化进程中的成长陷阱
5
作者 康永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7,共15页
中国近40年的城市化进程,对女性成长具有特殊意味。有这样一群农村姑娘,她们本是家庭、村落或学校的宠儿,充满内在的骄傲,对人生有着特别的渴望期许,但最终走上了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对她们而言,成长中的陷阱遍布爱情、家庭与事业... 中国近40年的城市化进程,对女性成长具有特殊意味。有这样一群农村姑娘,她们本是家庭、村落或学校的宠儿,充满内在的骄傲,对人生有着特别的渴望期许,但最终走上了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对她们而言,成长中的陷阱遍布爱情、家庭与事业各个方面。在这里,赫然存在一种文化中断。这种文化中断不是根源于波伏瓦所说的“幸福的被动性”或布迪厄所说的“男性统治”及其背后的“象征暴力”,也不是由于家庭资本或社会经济地位的特殊影响,而是与一套外在的打断系统息息相关。正是这套打断系统在她们生活中再造了相互观看与占有、情感结构与事业组织、理论生活与生产性劳动的现实区分。而城乡二元体制,则是这种打断系统制度化的核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城市、学校与理论知识这样一套公共支持系统与女性成长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成长 文化中断 打断系统 事业组织 理论生活 再生产 城市视角
下载PDF
当代古遗址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良渚遗址”为例
6
作者 高雅暄 林竟路 《设计》 2024年第16期107-109,共3页
探讨当下立足良渚遗址文化的文创产品的创新思变,探究良渚遗址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破局路径,由此更好地促进古遗址的保护与发展,提升古文化资源向多元化产品的转化能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对良渚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探讨当下立足良渚遗址文化的文创产品的创新思变,探究良渚遗址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破局路径,由此更好地促进古遗址的保护与发展,提升古文化资源向多元化产品的转化能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对良渚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开发良渚遗址文创产品的价值意义,通过当下案例加以论证,深入研究了良渚遗址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并加以延展。通过解构,呈现出一种新的良渚遗址文创产品新模式,最终构建出当代良渚遗址文创产品开发新模式。为同类古遗址文创产品未来创新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遗址 文创产品 良渚遗址 开发策略 多元化
下载PDF
传统地域文化审美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以良渚文化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尚之军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9期145-147,共3页
现代产品在造型上更多受限于机器技术的制约,极简风格产品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使得现代产品在造型上造型趋于大同,在被商业过度包裹的设计中,产品越来越流于表面,缺失内在价值与精神信仰。艺术设计区别于工业制造的是,它把产品作为... 现代产品在造型上更多受限于机器技术的制约,极简风格产品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使得现代产品在造型上造型趋于大同,在被商业过度包裹的设计中,产品越来越流于表面,缺失内在价值与精神信仰。艺术设计区别于工业制造的是,它把产品作为传递精神信息的媒介,赋予产品灵魂生命,使其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延续。良渚文明作为中华大地上已知最早的国家,有着独特的美学理解,从出土的良渚玉器和陶器等手工产品看,它们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征,信仰的载体,体现对于器物美感的追求。在对良渚文化的研究中,可以弥补现代产品所缺失的内在价值,对现代产品设计有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 传统文化 良渚文明 中国哲学
下载PDF
良渚图徽及“太阳神”刻绘符号研究
8
作者 刘瑾怡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28-132,共5页
良渚文化觋兽图徽不仅本身是“太阳神”符号的载体,而且衍生出多种的器物和纹样。在考古学、文献学的基础上,以刻绘符号为线索对“太阳神”图案进行探讨。从极具艺术特性的觋兽图徽到内容意义独立的“昊”字符号,“太阳神”图案从“象... 良渚文化觋兽图徽不仅本身是“太阳神”符号的载体,而且衍生出多种的器物和纹样。在考古学、文献学的基础上,以刻绘符号为线索对“太阳神”图案进行探讨。从极具艺术特性的觋兽图徽到内容意义独立的“昊”字符号,“太阳神”图案从“象”发展到“像”,不仅表现了“神―器―巫”图案互动模式从单线联系发展为的循环相连,还意味着符号的象征形态从不自觉进入到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神 图徽 刻绘符号 象征 良渚
下载PDF
良渚文化琮、璧的“权”“衡”功用及其纹饰的天文蕴意
9
作者 尹荣方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28-42,113,共16页
良渚文化玉琮是“权”(秤锤),玉璧则是可以度量长度的“尺”,其他玉器如玉璜等,都曾作为度量衡的标准器物。度量衡在重量、长度、容积方面的确定性要求,使这类器物成了“瑞信”和权力的象征。由于上古度量衡的确定与律历紧密相关,而律... 良渚文化玉琮是“权”(秤锤),玉璧则是可以度量长度的“尺”,其他玉器如玉璜等,都曾作为度量衡的标准器物。度量衡在重量、长度、容积方面的确定性要求,使这类器物成了“瑞信”和权力的象征。由于上古度量衡的确定与律历紧密相关,而律历的产生关乎天上的北极星。北斗九星是古时的北极,所以北斗第四星名权星,第五星名玉衡,北斗斗杓也称玉衡;斗柄口的玄戈、招摇两星又名“天蜂”,这天上的“大蜂”是权、衡,也是北斗的象征。良渚文化玉琮上的上下两个神面(兽面)纹,既非猪纹,也非鸟纹,而是蜂纹。后世器物上所谓的“蝉纹”,或是蜂纹之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玉琮 玉璧 度量衡 北斗星 蜂纹
下载PDF
良渚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
10
作者 周文倩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原始陶器作为史前时期器物的主角,是先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器物。良渚文化陶器以内敛独特的造型与华丽的刻符装饰闻名世界,在陶器烧制历程中扮演着里程碑式的角色。从几千年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绝伦的陶器中,我们可以感知... 原始陶器作为史前时期器物的主角,是先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器物。良渚文化陶器以内敛独特的造型与华丽的刻符装饰闻名世界,在陶器烧制历程中扮演着里程碑式的角色。从几千年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绝伦的陶器中,我们可以感知良渚先民的生活品位与生活状态。本文试图从良渚文化陶器的造型、纹饰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其审美特征,寻找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对当下设计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陶器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基于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良渚瑶山遗址、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景观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11
作者 蔡笑昂 孙娇娜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是实现历史与自然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杭州良渚瑶山遗址公园与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为例,探讨在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下的风景园林设计。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和凸显遗址的历史价值,同时尊重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实... 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是实现历史与自然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杭州良渚瑶山遗址公园与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为例,探讨在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下的风景园林设计。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和凸显遗址的历史价值,同时尊重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于环境的敏感性、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展示以及可持续性的实现,以确保遗址与周边景观的无缝融合,创造出一个既保护遗产又促进公众教育与享受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干预 最低建造 良渚文化遗址 风景园林设计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良渚文化领域研究进展分析
12
作者 朱兼白 刘利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6期66-71,共6页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为了进一步梳理其发展脉络,该文以2008—2023年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对国内良渚文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为了进一步梳理其发展脉络,该文以2008—2023年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对国内良渚文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良渚文化领域的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对发文涉及的研究机构和高产学者分析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的该领域论文总量较大;(3)该领域关键词分为良渚古城、良渚玉器、崧泽文化。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将良渚文化研究领域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为进一步优化良渚文化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及知识构建提供参考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可视化 热点分析
下载PDF
基于五千年治水文化重塑杭州精神标识
13
作者 杨丽婷 金挺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11,共5页
杭州拥有五千年治水文化脉络:良渚水利文化为杭州奠定文明的曙光,钱塘江海塘为杭州提供繁衍生息的屏障,大运河为杭州输送发展的动力,西湖为杭州增添诗意的人文风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应整合五千年治水文化作为杭州精神标识,增加居... 杭州拥有五千年治水文化脉络:良渚水利文化为杭州奠定文明的曙光,钱塘江海塘为杭州提供繁衍生息的屏障,大运河为杭州输送发展的动力,西湖为杭州增添诗意的人文风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应整合五千年治水文化作为杭州精神标识,增加居民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增强杭州城市特色和辨识度,促进杭州旅游与经济发展,改善杭州水利规划与居民防灾意识等。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从文化遗产、行为准则、特色产业、视觉表达、文化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将五千年治水文化塑造为杭州精神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水文化 杭州精神 良渚水利 钱塘江海塘 大运河 西湖
下载PDF
水的思想 玉鸟流苏小镇中心“大谷仓”评述
14
作者 吴洪德 《时代建筑》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文章介绍分析了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并于2023年落成的杭州玉鸟流苏小镇中心,即“大谷仓”。面对狭长基地的限制,建筑师引入线性船形的适应性布局,形成强烈的体量感和标志性。借助桥型的大跨网壳结构,室内获得了很高的空间自由度,塑... 文章介绍分析了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并于2023年落成的杭州玉鸟流苏小镇中心,即“大谷仓”。面对狭长基地的限制,建筑师引入线性船形的适应性布局,形成强烈的体量感和标志性。借助桥型的大跨网壳结构,室内获得了很高的空间自由度,塑造出垂直和水平两种展开的意象。下沉庭院和餐饮空间则再现了江南园林第宅的组织策略。文章通过回溯干阑式建筑的构成逻辑,认为“大谷仓”以隐喻的方式映射了良渚的原生人居文化,同时也阐述了大舍以该项目为代表的新作品呈现出一种“水生型思想”,形成了对之前以江南风土、园林为意象的陆生型范式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谷仓 文化建筑 良渚文化 水生型思想 网壳结构
下载PDF
良渚母题纹饰的文化内涵与衍生设计研究
15
作者 刘洋洋 章依凌 +1 位作者 钱丽霞 岑凌风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5期62-66,共5页
本文以良渚文化带出土器物上的纹样为研究对象,剖析几何化时期、古典时期、符号化时期典型母题纹样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性、美观性、神圣性、独特性与可塑性五个指标对已有代表性纹样展开调查,并通过赋值和评价筛选出最具代表... 本文以良渚文化带出土器物上的纹样为研究对象,剖析几何化时期、古典时期、符号化时期典型母题纹样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性、美观性、神圣性、独特性与可塑性五个指标对已有代表性纹样展开调查,并通过赋值和评价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后,以此为设计元素,运用形状文法进行纹样衍生与设计实践,以启迪传统纹样创新及文创产品研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母题纹样 设计衍生 形状文法
下载PDF
福泉山良渚文化玉器的PIXE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朱海信 承焕生 +2 位作者 杨福家 黄宣佩 熊樱菲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3,共5页
报道用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分析福泉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实验结果。采用PIXE方法可以可靠地鉴别福泉山玉器的种类,福泉山玉器中有软玉,也有岫玉。它们与江苏溧阳小梅岭玉在元素含量上差别很大,但软玉与新疆和田出产的软... 报道用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分析福泉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实验结果。采用PIXE方法可以可靠地鉴别福泉山玉器的种类,福泉山玉器中有软玉,也有岫玉。它们与江苏溧阳小梅岭玉在元素含量上差别很大,但软玉与新疆和田出产的软玉很类似。分析福泉山软玉铁镁占位比S,可排除杂质元素干扰,得到矿物结构和沁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泉山良渚文化 PIXE 玉器鉴定 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杭州湾古气候、环境变迁及对良渚文化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演 李茂田 +1 位作者 孙千里 陈中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2-330,共9页
利用在杭州湾西部良渚古城遗址附近获取的沉积物岩芯,试图通过高精度加速器质谱(AMS)测年以及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来揭示中全新世以来良渚地区的气候、环境变迁历史,进而讨论其与良渚文化消亡的可能联系.对沉积物的有孔虫分析显... 利用在杭州湾西部良渚古城遗址附近获取的沉积物岩芯,试图通过高精度加速器质谱(AMS)测年以及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来揭示中全新世以来良渚地区的气候、环境变迁历史,进而讨论其与良渚文化消亡的可能联系.对沉积物的有孔虫分析显示:在大约7500 5200 cal a B.P.期间,研究区为富含有孔虫的潮滩相沉积环境;而约5200 cal a B.P.以来,有孔虫逐渐消失,反映了研究区逐渐脱离海水影响成陆的过程.孢粉记录显示:研究区在约5200 5000 cal a B.P.期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植被为主,伴有少量针叶植被,气候总体上相对暖湿.而在大约5000 4000 cal a B.P.期间,针叶植被的相对增加总体反映了趋于凉湿的气候.在约4000 1500 cal a B.P.期间,虽然常绿阔叶植被重新占据相对优势,但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落叶阔叶类植被增加,表明了趋暖偏干的气候;同时,该段水生草本、蕨类植被和藻类的相对增加或许反映了研究区下垫面开始沼泽、湿地化的趋势.约1500 400 cal a B.P.期间,木本植被整体呈减少趋势,陆生草本植被则大量增加,针叶植被进一步减少,表明气候进一步趋干;同时,水生草本和藻类的急剧增加,可能反映了湿地化加剧的状况.最近约400 cal a B.P.以来,针叶植被急剧增加,常绿阔叶植被减少,可能反映了气候突然变冷的过程.岩芯下段禾本科孢粉(>40μm)的出现与研究区脱海成陆的时间相吻合,这表明良渚时期(大约5000 4000 cal a B.P.)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大约4000 cal a B.P.前后的良渚文化末期,禾本科孢粉浓度一度出现降低,这可能反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其与良渚文明衰落的时间基本吻合.总体上看,这一变化发生在趋干的气候背景以及沼泽化、湿地化加剧的下垫面条件下,暗示了气候、环境因素对良渚文明的衰落可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杭州湾 古环境演变 古气候 孢粉 良渚文化
下载PDF
良渚文化玉器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考古学意义 被引量:16
18
作者 程军 杨学明 +2 位作者 杨晓勇 王昌燧 王巨宽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利用 ICP-MS对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的古玉器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 ,并与产于新疆和阗玉石矿的软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瑶山古玉器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特征比值均明显不同于和阗玉 ,说明良渚文化玉器的玉石应选自当地 ... 本文利用 ICP-MS对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的古玉器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 ,并与产于新疆和阗玉石矿的软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瑶山古玉器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特征比值均明显不同于和阗玉 ,说明良渚文化玉器的玉石应选自当地 ,这与李约瑟〔1〕教授认为中国古玉器都源于新疆和阗的论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玉器 稀土元素 考古学意义 ICP—MS 产地分析
下载PDF
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古陶器产地的INAA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安武 王昌燧 +11 位作者 池锦祺 李明传 孙培艳 舆水达司 河西学 栉原功一 户村健儿 邹厚本 汪遵国 钱锋 陈铁梅 严文明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727-731,共5页
利用仪器中子活化技术测试了江苏省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古陶器的微量和痕量元素,将所得数据作群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处理,发现有关样品可分为两类,结合考古器型和层位学分析,确认花厅遗址中良渚文化类型的陶器基本来自良渚... 利用仪器中子活化技术测试了江苏省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古陶器的微量和痕量元素,将所得数据作群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处理,发现有关样品可分为两类,结合考古器型和层位学分析,确认花厅遗址中良渚文化类型的陶器基本来自良渚文化地区,而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陶器基本来自大汶口文化地区,这一研究结果应有利于花厅遗址中良渚文化陶器来源于战利品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陶器 中子活化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陶器考古
下载PDF
良渚文化期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耦合 被引量:10
20
作者 叶玮 李凤全 +3 位作者 沈叶琴 朱丽东 王天阳 杨立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455-460,共6页
距今约5.2-4.0ka的全新世大暖期良渚文化在史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但对于良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环境背景仍然存在争议.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演变的角度探讨了良渚文化的发展与消亡.提出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受自然环... 距今约5.2-4.0ka的全新世大暖期良渚文化在史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但对于良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环境背景仍然存在争议.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演变的角度探讨了良渚文化的发展与消亡.提出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不同区域文化对相同环境变化的响应不同.温暖湿润的环境,特别是多水的环境并不都利于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东部季风区太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良渚先民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环境变化 人类文明 洪涝 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