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WA TYPE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YINSHAN-YANSHAN-LIAO-JI ORE BELT,CHINA
1
作者 Wang Fuquan(Chang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Academia Sinica, Changsha, 410013, Hunan, Chin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6年第Z1期99-104,共6页
This studied gold ore belt is giant and very important in China. Its regional tectonics and evolutional process are complicated. There are a few of view points on its geotec-tonic attribute in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 This studied gold ore belt is giant and very important in China. Its regional tectonics and evolutional process are complicated. There are a few of view points on its geotec-tonic attribute in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eras and on the type of its some gold ore deposits, especially, on one hosted in the pre-diwa geological bodies. On the basis of the diwa theory,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regionalization, and its evolutional process, and some features of diwa tectono-magmatism and diwa type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is belt.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1)the main body zone is a part of the diwa regime in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eras, and(2)the diwa tectono-magmatism had a series of features such as universalism and violence, newborn, reform and superimposition, joining, inheritance, multiperiodic activity, complica-tion and so on.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formed in the diwa regime are called diwa type of golddeposits.In this paper the diwa type of endogenetic gold mineralization products hosted in the pre-diwa geological bodies in this zone is discus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shan-Yanshan-liao-ji gold ore belt DIWA TYPE of gold mineralization DIWA regime DIWA TYPE oftectono-magmatism
下载PDF
辽东硼成矿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勇 樊金虎 +5 位作者 李浩 马双 冯家新 王慧宁 郑军 李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14-3237,共24页
辽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硼矿资源产地,赋存硼矿的胶-辽-吉带古元古时期处于活动陆缘环境。辽东硼矿成因为沉积变质再造矿床,硼物质源于蚀变洋壳、俯冲沉积物、蛇纹石化地幔楔等俯冲洋壳系统的富硼地体,在洋壳向克拉通俯冲过程中,硼质在弧... 辽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硼矿资源产地,赋存硼矿的胶-辽-吉带古元古时期处于活动陆缘环境。辽东硼矿成因为沉积变质再造矿床,硼物质源于蚀变洋壳、俯冲沉积物、蛇纹石化地幔楔等俯冲洋壳系统的富硼地体,在洋壳向克拉通俯冲过程中,硼质在弧前释放进入岛弧火山系统参与热液循环,通过海底热泉等热液方式汇集于火山盆地形成含水硼酸盐初始矿层并被随后的火山沉积覆盖保存。在区域变质变形过程中,含水硼酸盐脱水重结晶并就位于变形构造形成的有利部位富集成矿。辽东硼同位素组成特征反应了对源区储库重硼的继承性,因此,用于探讨矿床成矿地质环境更具意义,而非用于海相和非海相沉积简单的对比。同产于含硼岩系中的含铜硫铁矿矿床沉积时间稍晚于硼矿床,两者空间上呈错位产出,据此可辅助找矿预测工作。区域上虎皮峪-红石砬子-清河复式背斜是辽河旋回多幕变形作用叠加形成的,宏观上控制含硼岩系硼矿床的空间分布。通过总结以往工作,建立了辽东硼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分析了找矿方向,特别指出的是,部分盖县岩组地层出露地区,深部具有寻找隐伏硼矿的探索空间,未来找矿前景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胶-辽-吉古元古造山/活动带 硼成矿带 硼矿床成因 控矿构造 找矿方向
下载PDF
胶辽吉造山带碰撞后岩浆作用:来自辽东-吉南地区巨斑状和球粒状花岗岩的约束
3
作者 赵岩 杨宏智 +4 位作者 陈井胜 廉涛 张朋 梁帅 吴新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06-3519,共14页
胶辽吉造山带辽东-吉南地区卧龙泉、双岔、八河川等巨斑状花岗岩体形成于造山峰期之后,记录了造山带演化的重要信息,对于探讨整个胶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巨斑状花岗岩研究,识别出局部侵入其中的球粒状花岗岩,并对采... 胶辽吉造山带辽东-吉南地区卧龙泉、双岔、八河川等巨斑状花岗岩体形成于造山峰期之后,记录了造山带演化的重要信息,对于探讨整个胶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巨斑状花岗岩研究,识别出局部侵入其中的球粒状花岗岩,并对采集自造山带东部和西部典型岩体的3件巨斑状花岗岩和1件球粒状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研究。结果显示巨斑状花岗岩具有硅含量相对较低、全碱较高、A/CNK值变化较大(0.86~1.19)等特征。虽然双岔巨斑状花岗岩中见有石榴子石,但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准铝质、锆饱和温度较高等A型花岗岩特征;宝甸地区花岗岩中也有石榴子石,显示了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卧龙泉和双岔巨斑状花岗岩体侵位时代为1880~1895Ma,球粒状花岗岩形成于1870±13Ma,宝甸地区巨斑状含石榴花岗岩侵位于1845±13Ma左右;来自这些锆石的原位εHf(t)值介于-3.6~+4.2之间,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474~2730Ma。本研究认为,辽吉造山带碰撞后花岗质岩石成因较为复杂:球粒状花岗岩反映了岩浆过冷度较大、快速侵位至浅表过程;宝甸地区巨斑状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的巨斑状花岗岩则反映了深部物质和加厚地壳均有贡献。结合前期报道的同时代碰撞后I型和A型花岗岩以及变质岩的研究等,本文认为辽东半岛巨斑状和球粒状花岗岩的产出与胶辽吉造山带碰撞后强烈的下地壳作用有关,反映了造山带去根垮塌、岩石圈伸展过程,代表了碰撞后花岗质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斑状花岗岩 球粒状花岗岩 锆石年代学 LU-HF同位素 胶辽吉造山带 碰撞后岩浆作用
下载PDF
胶-辽-吉造山带辽河群含钴层位里尔峪组变火成岩成因机制及其对复杂构造演化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同宇 刘福来 +3 位作者 王舫 廉涛 邓文婷 孙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55-3089,共35页
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记录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复杂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该组不仅是辽东钴富集成矿的关键层位,也是深入探讨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起始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野外地... 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记录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复杂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该组不仅是辽东钴富集成矿的关键层位,也是深入探讨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起始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以及Lu-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对里尔峪组中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的原岩属性、成因机制、年代格架及构造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胶-辽-吉带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Co元素的初始来源的内在成因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岩石主要由斜长角闪岩与变角闪石岩组成,变长英质粒状岩石包括浅粒岩和变粒岩。野外观察发现大量变基性岩侵入到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中。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变基性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2160~2130Ma,变长英质粒状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为2200~2160Ma,两者共同经历了1950~1850Ma古元古代变质事件的改造。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变基性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斜长角闪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轻微富集LREE,类似E-MORB特征,Nb、Ta、Ti、Zr和Hf轻微亏损,暗示有限的流体交代和地壳混染,变质锆石ε_(Hf)(t)值为-2.3~5.9,t DM1集中在2200~2100Ma,表明其原岩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指示古元古代新生地壳生长事件;第二类斜长角闪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Nb、Ta和Ti元素明显亏损,Zr、Hf正异常,表明其原始岩浆在离开源区后可能经历了地壳混染;第三类变角闪石岩属于超基性岩,REE总量相对偏高,LREE相对富集,Nb、Ta、Ti、Zr和Hf明显亏损,显示出有限的地壳混染和大量流体交代,岩浆锆石ε_(Hf)(t)值为-2.3~6.7,t DM1集中在2500~2200Ma;变质锆石ε_(Hf)(t)值为-5.9~-0.4,t DM1集中在2500~2300Ma,其原岩应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在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中,变粒岩的SiO 2含量低于浅粒岩的,二者原岩均属于钙碱性系列并具有相似地球化学属性,暗示原岩来源于相同的岩浆源区。变长英质岩LREE富集而HREE相对亏损;Zr、Hf正异常,而Nb、Ta和Ti元素明显亏损,与弧源陆壳岩石特征相似;岩浆锆石的ε_(Hf)(t)值集中在-2~4,变质锆石ε_(Hf)(t)值则集中在-7~-1,两者t DM2集中在2900~2600Ma之间,表明其原岩为大陆下地壳太古宙TTG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与变基性岩均指示其原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并经历了弧后盆地持续张裂至碰撞造山的演变过程,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2200~2160Ma期间,狼林陆块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之间的大洋板块由西南向东北俯冲,随着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板块后撤,岩石圈开始伸展导致弧后盆地初始张裂;这一伸展作用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加热上覆太古宙大陆地壳;而由于持续的加热,大陆地壳开始部分熔融,形成了大量酸性火山岩(里尔峪组)及酸性侵入岩(条痕状花岗岩)。(2)2160~2130Ma期间,随着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板块后撤,导致上覆岩石圈进一步伸展减薄,弧后盆地继续拉张,软流圈地幔进一步上涌,减压熔融形成2160~2130Ma的基性岩浆;与此同时,软流圈上涌加热上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少量富集型基性岩浆。(3)1950~1850Ma期间,狼林陆块与龙岗陆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并发生区域内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里尔峪组钴的来源可能与基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火山喷发过程中沿裂隙的流体从基性岩中萃取了Co元素,进而在里尔峪组沉淀形成富钴层位,并经历了古元古代变质-变形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造山带 里尔峪组 变基性岩和变长英质粒状岩石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弧后盆地
下载PDF
大横路铜钴矿含矿地层的物源区属性和沉积环境:对钴富集的制约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超辉 王慧宁 +2 位作者 朱志勇 田忠华 孙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88-3009,共22页
大横路铜钴矿床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北段,是我国目前探明的以钴为主的大型变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然而,关于该矿床的含矿地层物源属性及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二者与钴成矿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本次研究以采自钻孔的贫Co和... 大横路铜钴矿床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北段,是我国目前探明的以钴为主的大型变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然而,关于该矿床的含矿地层物源属性及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二者与钴成矿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本次研究以采自钻孔的贫Co和富Co变碎屑岩以及老岭群地表出露的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以及C-O-S同位素研究,对比含矿与不含矿地层的物源属性、风化程度以及沉积时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进而探讨它们对Co(富Co硫化物)富集的制约。钻孔及地表的大栗子组变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矿的大栗子组样品相对老岭群其他组样品更加富集Fe_(2)O_(3)^(T)和Sc且具有更低的Zr/Sc比值,这表明含矿地层中具有更多的镁铁质岩石来源的碎屑物质的输入。这与大栗子组中Hf含量小于8300×10^(-6)以及ε_(Hf)(t)值大于+2.3的碎屑锆石的比例更高是一致的。富Co的绢云千枚岩(变质页岩)相比贫Co样品具有更高的校正后化学蚀变指数CIA(大于83)、化学风化指数CIW(大于89)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大于85),这表明前者的母岩区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化学风化,导致了含矿岩石中具有更高的黏土矿物含量。此外,富Co样品显示了更低的Fe^(3+)/Fe^(2+)比值,表明了其形成于相对较为还原的沉积环境。综上所述,在大横路铜钴矿的赋矿岩石大栗子组绢云千枚岩的原岩沉积时,其更高的基性源区组份、母岩区较高的化学风化程度以及相对较为还原的沉积环境为Co的初始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 大横路铜钴矿 地球化学 物源属性 成矿地质背景
下载PDF
辽吉构造带钴-镍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方向
6
作者 辛后田 邢德和 +5 位作者 刘超 刘航 王文清 李永飞 刘琦 杨佳林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4期447-466,共20页
针对辽吉构造带内钴-镍矿找矿问题,从古元古代构造-建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入手,在充分分析前人资料和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辽吉构造带钴-镍成矿物质来源、典型矿床(点)矿体特征、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论述.研究表明,原辽河群浪子山组... 针对辽吉构造带内钴-镍矿找矿问题,从古元古代构造-建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入手,在充分分析前人资料和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辽吉构造带钴-镍成矿物质来源、典型矿床(点)矿体特征、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论述.研究表明,原辽河群浪子山组到高家峪组是由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乃至沟弧盆体系背景形成的复杂造山带增生岩系,不同成因岩片间均为构造接触,显示“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构造地层特点;上覆大石桥组—盖县组为稳定的残余海盆沉积,与下伏“地层”非整合接触,显示有序地层的特点.总体来看,该套“地层”既不能按有序地层简单划分,也不能以变质变形程度进行区域对比,一些变质岩石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仅依靠地球化学数据、图解来判断也是极不可靠的.“辽吉花岗岩(条痕状或条带状花岗岩)”是相对成熟的陆缘弧、岛弧岩石组合,主体显示TTG特征,其控矿意义尚不清楚;造山期后伸展作用下形成的侵入岩多为同构造期的深熔(重熔)的(含)石榴石花岗岩或花岗质片麻岩(S型)和造山晚期加厚背景下的具埃达克性质的花岗闪长岩.区域铜钴镍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性岩脉(墙)、陆壳火山碎屑岩、古洋壳残余的俯冲增生杂岩及远洋沉积岩等4种类型.在辽吉洋俯冲消亡过程中,原始矿源层受造山作用、变质作用影响再富集成矿,伸展作用下的基性-超基性成矿,除此之外,远洋环境中较高的碳质和盐度(海底热卤水)对矿产的富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结合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在辽吉构造带划分出3个钴-镍矿成矿带及6个找矿靶区,提出了辽吉构造带钴-镍的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分析了成矿潜力,为后期区域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吉构造带 钴-镍矿 古元古代 沟-弧-盆体系 辽吉洋 找矿预测
下载PDF
胶北平度大金埠含石墨麻粒岩变质演化和石墨结晶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玄金卉 孔凡梅 +5 位作者 李增胜 李旭平 孙彤 张保瑞 谭凯舰 申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05-3329,共25页
具有孔兹岩系特征的荆山群主要出露于胶-辽-吉带南段的胶北地体,且普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平度大金埠地区处于平度-莱西石墨成矿带,石墨矿赋存于古元古界荆山群陡崖组徐村段。通过对平度大金埠晶质石墨矿区含石墨泥质... 具有孔兹岩系特征的荆山群主要出露于胶-辽-吉带南段的胶北地体,且普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平度大金埠地区处于平度-莱西石墨成矿带,石墨矿赋存于古元古界荆山群陡崖组徐村段。通过对平度大金埠晶质石墨矿区含石墨泥质麻粒岩进行岩相学、矿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激光拉曼光谱、年代学等研究,发现大金埠含石墨泥质麻粒岩经历了三个变质演化阶段(M_(1)-M_(3)),且峰期达到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条件。因受超高温变质作用影响,早期进变质阶段(M_(1))矿物信息保留不完整;峰期阶段(M_(2))以黑云母的消失为标志,矿物组合为Grt+Kfs+Pl+Rt+Qz+Liq,该阶段的温压范围为1010~1050℃、1.09~1.20GPa;峰后退变质阶段(M_(3)),黑云母重新出现,矿物组合为Bt+Grt+Kfs+Pl+Rt+Qz,该阶段的温压范围为810~843℃、0.68~0.74GPa,变质演化P-T轨迹具有顺时针特点。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样品中石墨的结晶程度普遍较高,其拉曼光谱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形成的石墨一致,高晶度石墨多结晶于峰期M_(2)向峰后M_(3)退变质作用阶段转变过程中。显然,平度大金埠晶质石墨矿区含石墨麻粒岩中石墨的结晶程度与其结晶时寄主麻粒岩的变质温度密切相关。年代学研究获得变质锆石1830±18Ma的加权平均年龄,与胶-辽-吉带及胶北地体区域上的深熔作用时代一致,代表了大金埠地区高结晶度石墨结晶形成的年龄。本次对石墨结晶形成与寄主变质岩及变质作用的关系探究,对优质晶质石墨矿资源的探矿、找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石墨泥质麻粒岩 石墨结晶 超高温变质作用 P-T轨迹 胶-辽-吉带
下载PDF
胶-辽-吉带北段集安群中古元古代变质辉长岩侵入体成因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演化意义
8
作者 辛未 丁正江 +2 位作者 许志河 毛光周 薄军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2-1942,共21页
胶-辽-吉造山带北段辽河群和集安群中的古元古代镁铁质侵入体成因及其指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原因之一在于研究资料多集中于辽河群中出露的镁铁质侵入体,而对集安群中的镁铁质侵入体报道较少,制约了对胶-辽-吉造山带地... 胶-辽-吉造山带北段辽河群和集安群中的古元古代镁铁质侵入体成因及其指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原因之一在于研究资料多集中于辽河群中出露的镁铁质侵入体,而对集安群中的镁铁质侵入体报道较少,制约了对胶-辽-吉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整体性认识。因此,本文对集安群中镁铁质侵入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地球化学、年代学和同位素研究,讨论这些岩石成因,揭示地幔源区性质并制约地球动力学背景。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变质辉长岩侵入体变质时代介于1866~1871Ma,为古元古代晚期的产物;一粒锆石核部207 Pb/206 Pb年龄为2139±14Ma,可能代表了原岩的结晶时代。样品属于亚碱性系列,并具有向富铁成分演化的拉斑系列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Rb、Sr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这些特征与典型岛弧玄武岩相似,指示了它们来自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结合样品2.07~2.45Ga的一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认为交代作用发生在古元古代早期。本次研究的集安群中变质辉长岩侵入体与前人研究的辽河群中镁铁质岩石在结晶变质时代和地球化学特点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1)同属于亚碱性系列并具有向富铁成分演化的趋势;(2)相似的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3)具有高场强元素亏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这一“俯冲流体交代信号”;(4)轻度富集的Sr-Nd-Hf同位素和古元古代早期的一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5)一致的结晶年龄(2139~2099Ma)与变质时代(1879~1852Ma)。这些相似性指示了集安群和辽河群在古元古代早期可能经历了相同的岩浆-构造-变质事件。镁铁质岩石应来源于古元古代早期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集安群和辽河群中镁铁质岩石大部分样品都落入弧后盆地环境中。结合同期火成岩组合和演化特点,认为胶-辽-吉造山带东北段在古元古代早期处于弧后盆地背景中,古元古代晚期则处于造山后伸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带 变质辉长岩侵入体 古元古代 集安群 岩石成因
下载PD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on Liaodong Peninsula,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3
9
作者 ZHU Kai LIU Zhenghong +2 位作者 XU Zhongyuan LIU Jiexun WANG Xing’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377-1396,共20页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JLJB).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JLJB. In ...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JLJB).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JLJB.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field occurrence, petrography,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on Liaodong Peninsula, northeast China. Th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tectonic(~2.15 Ga;peak age=2.18 Ga) and post-tectonic(~1.85 Ga) granitoids. The pre-tectonic granitoids are magnetite and hornblende-biotite monzogranites and granodiorites. Pre-tectonic monzogranit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JLJB and have A2-type affinities. In contrast, pretectonic granodiorites are only present in the Simenzi area and have adakitic affinities. The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consist of porphyritic monzogranite, syenite, diorite, grano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monzogranite, and granitic pegmatite, which are adakitic rocks and I-, S-, and A2-type granitoids. The assemblage of pre-tectonic A2-type granitoids and adakitic rocks indicates the initial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JLJB was a continental back-arc basin. The assemblage of post-tectonic adakitic rocks and I-, S-, and A2-type granitoids indicates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The 2.20-2.15 Ga A2-type granitoids and adakitic rock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stage of back-arc extension, and the peak of back-arc extension is inferred from the subsequent(2.15-2.10 Ga) mafic intrusive activity. The ~1.90 Ga adakitic rocks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intrusion of low-temperature S-and I-type granitoids. High-to low-pressure granitoids(S-type) were generated during the peak of post-collisional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and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The emplacement of later granitic pegmatites occurred during the waning of the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pre-tectonic granitoids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POST-COLLISION continental backarc basin jiao–liaoji Belt
下载PDF
多期构造变形事件对吉林南部大横路Cu-Co矿床富集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忠华 刘福来 +2 位作者 刘超辉 朱志勇 王慧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73-3695,共23页
钴矿是重要的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之一,对其成矿作用(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能为前期指导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中国东部吉林白山市三道沟镇三岔河村大横路Cu-Co矿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野外构造解析、钻孔-岩芯资料分析、... 钴矿是重要的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之一,对其成矿作用(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能为前期指导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中国东部吉林白山市三道沟镇三岔河村大横路Cu-Co矿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野外构造解析、钻孔-岩芯资料分析、钻孔薄片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实验和区域相关岩石年代学等。构造解析显示大横路Cu-Co矿围岩变形包括层片交切、S_(1)面理和褶劈理等构造要素。钻孔-岩芯资料分析矿区发育大量F_(2)紧闭褶皱、逆冲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倒转褶皱F_(2)等。钻孔、探槽薄片样品TIMA实验显示含Co流体大量富集于低角度逆冲断裂、倒转褶皱韧性剪切域和断层相关褶皱转折端处。这些工作显示走向为NE的低角度逆冲断裂及断层相关褶皱对大横路Cu-Co矿的富集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相关年代学工作,结合前人研究及大量区域地质资料表明:(1)矿区内逆冲断层及褶皱等控矿构造要素为古元古代构造事件的产物;(2)中生代构造事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Cu-Co矿的再富集)可能来自于白垩纪大规模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金属矿产Co 构造与成矿 多期构造事件 大横路Cu-Co矿 胶-辽-吉造山带
下载PDF
吉林省大横路铜钴矿复杂的沉积-变质变形-热液作用演化过程及其对钴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慧宁 刘福来 +2 位作者 朱志勇 王舫 田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8-1018,共21页
吉林省白山市大横路铜钴矿为国内少有的沉积-变质变形-热液等多种成因叠加改造的大型钴矿床,是综合研究古元古代造山带钴复杂成矿作用过程的理想地区。目前,有关该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富集迁移规律及复杂的成矿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薄... 吉林省白山市大横路铜钴矿为国内少有的沉积-变质变形-热液等多种成因叠加改造的大型钴矿床,是综合研究古元古代造山带钴复杂成矿作用过程的理想地区。目前,有关该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富集迁移规律及复杂的成矿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文采集矿床内典型钻孔样品,通过精细的矿相结构观察、扫描电镜物相分析、X射线元素面扫描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等综合研究,发现大横路铜钴矿床经历了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沉积-变质变形-热液作用,钴主要以Co的独立矿物(硫镍钴矿和辉砷钴矿),类质同象进入富Co黄铁矿和在磁黄铁矿中发育钴镍黄铁矿出溶体等形式存在。该矿床成矿作用分为以下5个阶段:沉积阶段以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呈极细粒包体零星分布为特点;变质变形阶段以硫镍钴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组合沿绢云母-黑云母-石英变质千枚理定向分布为特点,变质程度达高绿片岩相;早期热液作用主要沉淀粗大脉状磁黄铁矿及其钴镍黄铁矿出溶体;中期热液作用以条带状自形富Co黄铁矿和硫镍钴矿为标志,该阶段为Co富集成矿的主成矿期;网脉状黄铜矿沉淀对应于最晚期热液作用,同时发育极少量细粒辉砷钴矿。矿体的蚀变类型以硅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和绿泥石化为主,次为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其中,硅化、铁白云石化和钠长石化蚀变稍早于金属硫化物形成,为金属硫化物的沉淀与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辉砷钴矿的沉淀与钠长石的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等蚀变作用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多期多阶段沉积-变质变形-热液事件对Co的迁移-富集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变质变形-热液演化阶段均存在富Co硫化物的沉淀,Co的赋存形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富Co黄铁矿和硫镍钴矿为大横路铜钴矿Co最主要的赋存形式。综上所述,在辽-吉古元古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大横路大型铜钴矿钴的富集成矿经历了沉积-变质变形-多期热液叠加改造的复杂演变过程,可称之为造山型铜钴矿床。原始的沉积作用为钴矿的预富集提供了重要的成矿条件,古元古代造山过程及其伴随的区域变质变形事件对钴的初始活化-迁移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事件主导了钴的迁移-超常富集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吉古元古造山带 大横路大型铜钴矿 钴赋存状态 沉积-变质变形-热液作用 蚀变类型 关键控制因素
下载PDF
胶北地区粉子山群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其对胶-辽-吉带构造演化的制约
12
作者 陶鹏 谢士稳 +4 位作者 王舫 刘倩 李强 高嘉敏 龙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19-2635,共17页
胶北地区粉子山群和荆山群是胶-辽-吉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粉子山群和荆山群中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和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对粉子山群小宋组、张格庄组和巨屯组中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 胶北地区粉子山群和荆山群是胶-辽-吉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粉子山群和荆山群中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和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对粉子山群小宋组、张格庄组和巨屯组中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锆石谐和年龄分布在1842~3663Ma之间,其中13颗锆石的变质边给出了1842~1877Ma的变质年龄,指示粉子山群经历了古元古代晚期变质作用,与荆山群变质作用时代一致。本次研究的三个组中都存在2.2~2.1Ga的碎屑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粉子山群主体应沉积于2.1~1.9Ga。粉子山群碎屑锆石的年龄峰和εHf(t)值与胶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岩浆岩基本一致,表明其碎屑物质很有可能来自胶北地体。另外在巨屯组样品中发现约17%的新太古代晚期碎屑锆石具有明显偏低的εHf(t)值(-5.79~-2.44),可能由早期岩浆岩部分熔融而成,这也暗示胶北~2.5Ga不仅发生大规模的初生地壳生长,还存在早期地壳的重熔。粉子山群和荆山群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含有胶北特征的年龄峰(~2.7Ga和~2.9Ga),结合二者空间分布特征、一致的变质作用时代以及顺时针的P-T-t轨迹,本文认为粉子山群和荆山群可能均沉积于胶北地体一侧,并随胶北地体向东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带 古元古代 胶北地体 粉子山群 碎屑锆石
下载PDF
胶北日庄石墨结晶与寄主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保瑞 孔凡梅 +4 位作者 李旭平 孙彤 玄金卉 高园明 申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97-2722,共26页
日庄镇含石墨泥质麻粒岩出露于莱西石墨成矿带,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拉曼光谱、年代学等研究显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麻粒岩变质演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其中峰前M 1阶段矿物仅部分保留;峰期M 2阶段和峰后M 3阶段矿物组合分别... 日庄镇含石墨泥质麻粒岩出露于莱西石墨成矿带,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拉曼光谱、年代学等研究显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麻粒岩变质演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其中峰前M 1阶段矿物仅部分保留;峰期M 2阶段和峰后M 3阶段矿物组合分别为Grt+Qz+Pl+Kfs+Sil+Rt+Liq和Grt+Qz+Bt+Pl+Kfs+Sil+Rt+Liq;相平衡模拟结合二长石温度计和石英中Ti温度计研究结果显示峰期M 2阶段的温压条件为1025~1100℃、1.05~1.2GPa。研究样品中石墨结晶程度较高,石墨拉曼光谱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形成的石墨一致,岩相学特征指示高晶度石墨结晶于M 2向M 3转变过程中。麻粒岩中获得变质锆石年龄为~1.85Ga,该年龄是寄主岩石峰期变质作用后熔体冷却时间的记录。岩相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优质高晶度石墨的形成和生长可能与胶-辽-吉活动带区域上碰撞折返过程中发生的深溶事件或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石墨泥质麻粒岩 超高温变质 高晶度石墨 胶-辽-吉构造带 拉曼光谱
下载PDF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 被引量:62
14
作者 王惠初 任云伟 +4 位作者 陆松年 康健丽 初航 于宏斌 张长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3-598,共16页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的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含老岭群达台山组)与南辽河群的里尔峪组和老岭群的蚂蚁河组应是同时异相的产物,前者沉积在弧后盆地大陆边缘一侧,以陆缘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后者发育在弧后盆地岩浆弧一侧,火山作用强烈。集安群(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和南辽河群的中上部(南高家峪组—大石桥组)所构成的孔兹岩系为弧后盆地收缩-俯冲阶段的沉积建造(相当于弧前构造背景),遭受了~1.9 Ga的变质作用,并被~1.9 Ga的石榴石花岗岩侵入。河栏—草河口地区的“大石桥组一段”为一套大理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基性岩脉均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背景。依据其中基性火山岩~1.87 G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推测其为弧后盆地俯冲收缩阶段的产物。狭义的盖县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碎屑锆石反映出大量古元古代的年龄信息,太古宙年龄信息相对较少,故推测物源区主要来自南侧的岩浆弧,所谓的“狼林地块”不是一个太古宙陆块,而主要表现为一条古元古代岩浆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古元古代 辽吉造山带 地层划分 弧后盆地
下载PDF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0
15
作者 刘福来 刘平华 +2 位作者 王舫 刘超辉 蔡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16-2846,共31页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造、变质地质、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其中,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它不仅接受了古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沉积,而且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物质组成最为丰富,以大面积分布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在中国境内包括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和北辽河群、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向南西则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的五河群,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规模长约1000km。从巨量沉积岩系的岩石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荆山群与南辽河群、集安群可以对比,而粉子山群则与北辽河群、老岭群相当。然而,由于多期/多阶段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原来各群、组中地层的上下层位及接触关系已完全破坏,目前均已呈规模不一的构造岩片形式叠置在一起,彼此之间呈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接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造山/活动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两侧古老陆块的变质基底,原岩形成时代为1.95~2.15Ga左右。以往研究表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变质作用的强度十分不均匀,(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只局限于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而粉子山群以及辽东南的南、北辽河群和吉南的集安群、老岭群只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局部甚至只达到绿片岩相变质。粉子山群、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变质演化P-T-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而荆山群、南辽河群和集安群的P-T-t轨迹则具有逆时针型式。本文最新研究发现,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非只局限于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及其邻区,而是贯穿于整个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群和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其变质演化P-T-t轨迹与胶北地区荆山群泥质麻粒岩以及基性麻粒岩一样,均具有典型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型式,整个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1.9~1.95Ga左右。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辽东南的南辽河群以及吉南的集安群中的泥质麻粒岩均广泛发生了深熔作用,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和透镜状分布于寄主岩石中,且与寄主岩石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深熔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域性的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时代为1.84~1.86Ga之间,表明这期广泛的深熔事件应发生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整体构造折返的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的空间展布、南北边界、延伸规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最新研究表明,蚌埠-霍邱一带地表露头及其以西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花岗质岩石、基性麻粒岩和富Al片麻岩岩心,均记录了1.85~1.95Ga的麻粒岩相变质事件,暗示着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更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向鲁西南延伸至蚌埠-霍邱一带及其以西的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变质基底。而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大量1.85~1.95Ga变质热事件和1.8~1.9Ga、~2.1Ga两期岩浆事件的记录,则表明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至少是一部分变质基底)曾卷入到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事件之中。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目前有三种构造模式,包括:裂谷开启-闭合模式、弧(陆)-陆碰撞模式和先裂谷-后碰撞造山演化模式,然而,带内异常复杂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的物质组成、多期/多阶段的岩浆作用事件、多种变质作用类型和十分复杂的变质演化P-T-t轨迹样式、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难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构造演化模式来加以合理解释。由此可见,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活动带南侧边界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有关狼林地块和辽南地块的构造归属,特别是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量变沉积岩系 变质作用 岩浆-深熔作用 构造背景 古元古代 胶-辽-吉造山/活动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胶北地体多期变质事件的P-T-t轨迹及其对胶-辽-吉带形成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平华 刘福来 +5 位作者 王舫 刘超辉 杨红 刘建辉 蔡佳 施建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89-2941,共53页
胶北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带南端,主要由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所组成。本文通过对胶北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变质反应结构和序列、变质温度和压力估算与同位素... 胶北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带南端,主要由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所组成。本文通过对胶北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变质反应结构和序列、变质温度和压力估算与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综合研究和总结,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地区太古宙变质基底类似,本区也存在~2500Ma区域性新太古代变质事件,且与本区2550~2500Ma岩浆作用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其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比岩浆作用要晚10~50Myr,指示本区~2500Ma区域性变质事件可能与大规模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2)胶北还存在1950~1850Ma区域性古元古代变质事件,并导致了大量高压基性和泥质麻粒岩的形成,高压基性麻粒岩主要以不规则透镜体、变形岩墙群或岩脉群的形式赋存于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之中,并集中分布在安丘-平度-莱西-莱阳-栖霞一带,大致沿北东-南西向断续带状分布,构成了一条长约300km的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3)本区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以记录近等温减压(ITD)及随后近等压降温(IBC)的顺时针P-T-t轨迹为特征,指示本区变质杂岩在古元古代晚期曾强烈地卷入了与俯冲-拼贴-碰撞造山有关的构造过程,并可能经历了如下复杂的构造演化:(I)在古元古代晚期2000~1950Ma,随着有限大洋地壳的持续俯冲作用,本区各类变质岩的原岩开始经历一次构造增厚事件,并导致了它们的原岩经历了早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进变质作用;(II)1950~1870Ma,大洋地壳俯冲作用结束,本区开始发生弧-陆拼贴和陆-陆碰撞作用,大陆地壳持续缩短和加厚,在加厚下地壳或岛弧根部带约50km的深度,发生了区域性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导致了本区变基性岩和变泥质岩分别形成了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铁-钛氧化物和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铁-钛氧化物+熔体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III)1870~1800Ma,在同碰撞峰期变质结束之后,本区造山作用进入了后碰撞构造折返-伸展演化阶段,先后经历了早期快速构造折返和晚期缓慢冷却降温两个构造热演化阶段。其中,在早期快速构造折返阶段,高压麻粒岩经历了峰后近等温或略微增温减压退变质作用的叠加,高压基性麻粒岩表现为沿石榴石边部形成了含斜方辉石的后成合晶。与此同时,早期快速构造折返阶段还伴随着热松弛和伸展作用,出现一系列的幔源基性岩浆活动,不仅导致了本区大量未经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的变基性岩群的形成,同时也诱发了区内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的发生。自温度高峰期之后,本区地壳岩石还经历了一个近等压冷却降温过程,并发生了区域性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高压基性麻粒岩表现为石榴石和斜方辉石边部常出现含角闪石的退变边或后成合晶。最终,在1800Ma左右,本区含电气石花岗伟晶质岩脉的大量出现,则标志着胶北地体古元古代晚期(2000~1800Ma)俯冲-拼贴-碰撞造山作用的最终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T轨迹 多期变质事件 胶北地体 胶-辽-吉带
下载PDF
胶北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多期岩浆-变质热事件:来自TTG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U-Pb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79
17
作者 刘建辉 刘福来 +2 位作者 刘平华 王舫 丁正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3-960,共18页
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对胶北地体TTG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进行系统原位U-Pb定年和稀土、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研究区早前寒武变质结晶基底存在多期岩浆-变质热事件。4件TTG片麻岩和2件花岗质片麻岩锆石样品记录了2909±13Ma... 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对胶北地体TTG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进行系统原位U-Pb定年和稀土、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研究区早前寒武变质结晶基底存在多期岩浆-变质热事件。4件TTG片麻岩和2件花岗质片麻岩锆石样品记录了2909±13Ma、2738±23Ma、2544±15~2564±12Ma和2095±12Ma4组岩浆事件年龄,以及2504±16~2513±32Ma和1863±41Ma2组变质事件年龄。结合以往TTG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及Nd同位素研究发现,约2738Ma的TTG岩浆事件可能代表胶北地体地壳最主要的生长事件,而2544~2564Ma的岩浆事件则可能代表古老地壳重熔的最强烈岩浆事件,约2095Ma岩浆事件则反映了胶-辽-吉构造带内部在该时期与地壳拉张作用有关的岩浆活动。2504~2513Ma是研究区以及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基底最主要的一期变质热事件,可能与地幔柱(热点)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而TTG片麻岩记录的约1863Ma的变质年龄与研究区基性和泥质高压麻粒岩相岩石记录的麻粒岩相变质时代一致,暗示TTG片麻岩可能也经历了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表明胶北地体在古元古代的确存在一期陆-陆碰撞的重要造山事件。该项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胶北乃至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形成演化、岩浆-变质热事件序列及其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锆石U-PB定年 TTG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 胶北地体 胶-辽-吉构造带
下载PDF
辽东半岛~2.2Ga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6
18
作者 陈斌 李壮 +2 位作者 王家林 张璐 鄢雪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20,共18页
本文报道了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内辽河群变质火山岩和辽吉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变质安山岩的锆石具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较高的Th/U值(〉0.5),锆石U-Pb年龄为(2 182±6)Ma和(2 2... 本文报道了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内辽河群变质火山岩和辽吉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变质安山岩的锆石具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较高的Th/U值(〉0.5),锆石U-Pb年龄为(2 182±6)Ma和(2 229±22)Ma,该年龄可代表安山岩的形成年龄。辽吉花岗岩的锆石同样具有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较高的Th/U值(〉0.3),锆石U-Pb年龄为(2 199±10)Ma,代表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与辽河群火山岩喷发时代一致,表明辽吉花岗岩并不是辽河群的基底,二者可能为同一次岩浆作用过程的产物。辽东半岛~2.2Ga岩浆事件的识别及性质,对于正确认识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的属性至关重要。结合前人有关辽东半岛前寒武纪岩石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认为胶—辽—吉活动带的形成演化可能与弧-陆碰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定年 ~2.2Ga 岩浆事件 辽东半岛 胶-辽-吉活动带 辽吉花岗岩 辽河群变质火山岩
下载PDF
辽东岫岩-宽甸地区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超 陈斌 +1 位作者 李壮 杨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63-977,共15页
辽吉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北部,区域内发育有相对完整的古元古代沉积作用与岩浆活动。本文对辽吉地区2个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体(鸡冠山岩体和老黑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因学研究。研究表明,条痕状花岗岩(二长花岗... 辽吉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北部,区域内发育有相对完整的古元古代沉积作用与岩浆活动。本文对辽吉地区2个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体(鸡冠山岩体和老黑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因学研究。研究表明,条痕状花岗岩(二长花岗片麻岩)样品具有高的K_2O/Na_2O、FeOT/MgO比值和Ga、Zr、Y含量以及低的CaO、MgO、Sr、Cr、Co、Ni含量,全碱(K_2O+Na_2O)含量变化于7.97%~9.08%。在SiO_2-K_2O图中,条痕状花岗岩主要位于高钾钙碱系列区域,样品A/CNK值介于0.84~1.03之间,A/NK值为1.11~1.17,10000Ga/Al比值全部大于2.6,为高钾钙碱性铝质A型花岗岩。其中6个样品的εNd(t)为-3.3^-0.9,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2860~2669Ma,暗示其形成于太古宙地壳的部分熔融。条痕状花岗岩富集Rb、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俯冲带岩浆特征,在Rb/30-Hf-Ta×3图中落入火山弧区域;其Y相对于Nb更富集,具有与岛弧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在Y/Nb-Rb/Nb和Nb-Y-Ce图解中落入A_2型花岗岩区域。古元古代早期,辽吉地区处于大陆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强烈的弧后伸展作用产生了条痕状花岗岩;在后期的地体拼贴过程中,条痕状花岗岩与周围岩石共同变形并最终构造挤压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 花岗岩 胶辽吉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1
20
作者 杨明春 陈斌 闫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31-51,共21页
华北克拉通胶一辽一吉带内发育大量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岩性主要为含角闪石或磁铁矿的二长花岗岩,以暗色矿物定向排列为显著识别特征。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条痕状花岗岩成因和其形成的构造环... 华北克拉通胶一辽一吉带内发育大量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岩性主要为含角闪石或磁铁矿的二长花岗岩,以暗色矿物定向排列为显著识别特征。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条痕状花岗岩成因和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提出了不同的模式。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这些条痕状花岗岩形成于2173~2205Ma,基性岩脉侵位于2159Ma,后期的角闪岩相变质发生于约1907Ma。条痕状花岗岩中发育基性暗色微粒包体,也发育钙质角闪石和镁铁质角闪石,副矿物为锆石、榍石和磁铁矿。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条痕状花岗岩属于钙碱性岩浆系列,A/CNK值为0.9~1.2(多数小于1.1),A/NK值为0.9~1.4,SiO2质量分数为68.3%~76.9%,岩石具有低TiO2质量分数(小于0.3%);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Sr、Cs),亏损部分高场强元素(如Nb和Ti)。这些特征都指示条痕状花岗岩可能是形成于俯冲带环境下的I型花岗岩。部分岩体(如大房身岩体)具有类似A型花岗岩的特征,这是岩浆体系富硼而引起的高分异所致的,岩体高SiO2质量分数(76.7%~77.1%)也是高分异的表现。硼的加入会导致岩浆体系固相线温度降低,使得岩浆具有更为充分的时间进行演化。全岩εNd(t)值(一8.6~1.5)和锆石εHf(t)值(一1.3~5.6)都具有非常宽的变化范围,结合基性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相学特征以及斜长石的环带,说明条痕状花岗岩形成于下地壳熔融的酸性岩浆和富集地幔熔融的基性岩浆的混合。花岗岩的弧岩浆属性及其老于2500Ma的太古代继承锆石指示胶一辽一吉带在古元古代可能发生了北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痕状花岗岩 古元古代 岩石成因 电子探针分析 弧岩浆 俯冲带 华北克拉通 胶—辽—吉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