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and Ore-searching Direction for B, Mg,Pb, Zn and Au Deposits in the Liaoji Proterozoic Rift
1
作者 Zhu Yongzheng and Yao Fengliang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P. R. China) 《Global Geology》 2001年第1期20-25,共6页
The Liaoji Proterozoic rift is an inter-intracontinenatl rift developed from Archean granite-greenstone tectonic regime and contains many important mineral deposits of U, B, magnesite, Pb-Zn, Au, Ag, Co and P. These d... The Liaoji Proterozoic rift is an inter-intracontinenatl rift developed from Archean granite-greenstone tectonic regime and contains many important mineral deposits of U, B, magnesite, Pb-Zn, Au, Ag, Co and P. These deposits were formed as the result of late mobiliz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concentfation of the previously enriched ore-forming mate- rials in several ore-bearing formations formed during the rift stage. So the metallogeny of these deposits in the rift shows both inheritance and new generation of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In future ore-searching practic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on the studies of the ore-bearing formations in the rift, on the multiple stages of metallogeny and and on multiple derivations of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ji PROTEROZOIC rift B Mg Pb - Zn AU deposits ORE - forming conditions ORE - SEARCHING direction
下载PDF
辽吉裂谷区铅锌金矿床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玉波 邢树文 +5 位作者 张增杰 杜晓慧 邹跃飞 王岩 李斌 孙景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9-1410,共12页
辽吉裂谷区发育有众多大中型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地区的青城子榛子沟铅锌矿、白云金矿、五龙金矿、荒沟山铅锌矿和临江金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矿石S、Pb同位素分析及其地质意义研究。数据显示榛子沟脉状铅锌矿δ^(34)S_(C... 辽吉裂谷区发育有众多大中型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地区的青城子榛子沟铅锌矿、白云金矿、五龙金矿、荒沟山铅锌矿和临江金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矿石S、Pb同位素分析及其地质意义研究。数据显示榛子沟脉状铅锌矿δ^(34)S_(CDT)值介于-10.3‰~6.8‰之间,白云金矿δ^(34)S_(CDT)值介于-7.7‰~1.9‰之间,五龙金矿δ^(34)S_(CDT)值介于0.8‰~3.6‰之间,荒沟山铅锌矿δ^(34)S_(CDT)值介于6.7‰~17.8‰之间,临江金矿δ^(34)S_(CDT)值介于0.7‰~1.5‰之间。研究区铅锌金矿床的矿石硫同位素主要有两种来源,其一来自于早期火山喷流沉积而成的地层硫,如青城子榛子沟层状铅矿矿体和荒沟山层状铅锌矿;另一类为后期岩浆硫,如青城子榛子沟脉状铅锌矿、白云金矿、五龙金矿以及临江金矿,此类岩浆硫形成过程中,对早期地层硫进行了混染。辽吉裂谷区典型多金属矿床矿石铅同位素值变化较大,~206Pb/~204Pb值介于15.72~24.02,~207Pb/~204Pb值介于15.32~16.43,~208Pb/~204Pb值介于34.96~39.79,不同的矿床其比值具有不同特点。研究区铅同位素μ值相对集中且较大,显示铅源具有上地壳物质特征,但均受到了不同铅源的混合。榛子沟铅锌矿脉状矿体矿石铅和岩体铅均为混合铅源,矿石铅为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源铅,而岩体铅则是造山带铅与上地壳的混合源铅;白云金矿床矿石铅为造山带铅,而其岩体铅为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源铅;五龙金矿的铅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元古宙造山带铅,同时又有幔源铅的混合;荒沟山铅锌矿矿石铅一组为正常铅,微偏钍铅,来源于统一矿源层,另外一组铅为放射成因铅,即铀铅,而临江金矿矿石铅属于放射成因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吉裂谷 S同位素 PB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铅锌金矿床
下载PDF
辽东宽甸地区硼酸盐矿床成矿时代的限定:来自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和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14
3
作者 胡古月 李延河 +3 位作者 范润龙 王天慧 范昌福 王彦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32-1943,共12页
辽宁宽甸地区砖庙硼矿区的硼矿体呈层状或透镜状赋存于古元古代辽河群里尔峪组火山—沉积建造下部的蛇纹石化大理岩之中。本研究对矿区内外的伟晶岩和变粒岩中的电气石进行了LA-MC-ICP-MS硼同位素微区原位测试,分析了矿床成因;同时对栾... 辽宁宽甸地区砖庙硼矿区的硼矿体呈层状或透镜状赋存于古元古代辽河群里尔峪组火山—沉积建造下部的蛇纹石化大理岩之中。本研究对矿区内外的伟晶岩和变粒岩中的电气石进行了LA-MC-ICP-MS硼同位素微区原位测试,分析了矿床成因;同时对栾家沟矿段矿体上盘含电气石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探讨了成矿时代。得到以下数据和认识:1矿区伟晶岩中电气石的δ11 B为10.9‰~12.7‰,变粒岩中电气石的δ11B为5.7‰~7.6‰,矿区外伟晶岩中电气石的δ11B为-9.9‰^-9.2‰,变粒岩中电气石的δ11 B为-8.3‰^-5.9‰。硼同位素组成往外降低的现象说明,围岩及侵位其中的伟晶岩的B同位素组成均受硼矿床影响,硼矿可能是海相蒸发沉积成因;2含电气石变粒岩核部岩浆锆石的207 Pb/206 Pb加权平均年龄为2174±10Ma,代表了辽吉裂谷早期的火山喷发时代,亦大致代表了初始的含硼蒸发岩的沉积时代上限,根据硼同位素研究结果,可将宽甸地区硼矿的初始沉积成矿时代限定在2.17Ga;3斜长角闪岩重结晶锆石207 Pb/206 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69±28Ma,代表了吕梁运动所引起的区域构造热事件和混合岩化作用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吉裂谷 辽河群 硼酸盐矿床 SHRIMP锆石U-PB定年 硼同位素
下载PDF
辽东古元古代菱镁矿矿床与硼酸盐矿床--同期异相沉积成矿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胡古月 李延河 +3 位作者 范昌福 赵悦 侯可军 王天慧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7-564,共18页
辽东地区古元古代辽河群火山-沉积建造中发育有大规模的菱镁矿矿床和硼酸盐矿床,是中国非金属矿产镁、硼的主产地.文章对这两类非金属矿床进行了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硫和碳)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同时,结合部分前人的... 辽东地区古元古代辽河群火山-沉积建造中发育有大规模的菱镁矿矿床和硼酸盐矿床,是中国非金属矿产镁、硼的主产地.文章对这两类非金属矿床进行了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硫和碳)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同时,结合部分前人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对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菱镁矿矿石及内部的石膏岩的δ^34 SV-CDT为15.6‰-26.5‰,硼矿石及其周缘硬石膏和大理岩围岩的δ^34 SV-CDT值和δ11B值分别为11.6‰-24.3‰和8.8‰-13.9‰,显示为海相蒸发沉积的特征;②菱镁矿矿体内黄铁矿δ^34 SV-CDT值为16.0‰-20.7‰,硼酸盐矿体内黄铁矿δ^34SV-CDT值为12.3‰-13.2‰,显示海相硫酸盐热还原成因的特征;③菱镁矿矿石的δ13CV-PDB值为0.3‰-1.6‰,硼酸盐矿床周缘新鲜大理岩围岩的δ^13CV-PDB值为-1.5‰-4.6‰,记录有受古元古代Lomagundi海相蒸发事件影响的碳同位素“正异常”现象;④菱镁矿矿石和硼矿体周缘的镁质大理岩均具有相似的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和较高的硼含量;⑤菱镁矿和硼矿矿体上、下盘中的各类变粒岩和浅粒岩的岩浆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相似,均具有的2.2Ga左右的峰期岩浆锆石年龄.因此,辽吉裂谷北缘斜坡区的菱镁矿矿床和中央凹陷区的硼酸盐矿床可能均形成于2.2Ga左右的海相蒸发沉积环境,形成于大规模火山喷发沉积活动的间歇期,属裂谷内南北两侧同期异相海相蒸发沉积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稳定同位素 锆石U-PB定年 元素地球化学 同期异相 菱镁矿矿床 硼酸盐矿床 辽吉裂谷
下载PDF
辽吉古裂谷部分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小杨 薛林福 +2 位作者 刘正宏 姜岩 李桐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9-500,共12页
在4条实测高精度重、磁剖面及MT剖面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地质研究,对辽吉古元古代裂谷(简称辽吉裂谷)边界、内部地质结构和基底组成等深部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新获取的非震地球物理剖面为揭示辽吉裂谷的深部地质结构... 在4条实测高精度重、磁剖面及MT剖面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地质研究,对辽吉古元古代裂谷(简称辽吉裂谷)边界、内部地质结构和基底组成等深部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新获取的非震地球物理剖面为揭示辽吉裂谷的深部地质结构提供了重要信息,在MT剖面上发现沿连山关—赛马一线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倾构造界面,该界面为控制辽吉裂谷北部边界的伸展断裂构造面,以往认为在本溪市—本溪县一线辽河群分布的北部边界应为辽吉裂谷的古地理边界;证实南北辽河群岩相的差异主要是由相变造成的;MT剖面揭示出辽吉裂谷内部具有复式褶皱结构特征,基底埋深可达10km以上;区域地质研究及重磁电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辽吉裂谷的基底主要发育2种类型:一是太古代表壳岩花岗岩型;二是太古代花岗岩-古元古代花岗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吉裂谷 边界性质 内部结构 基底组成
下载PDF
龙岗地块-辽吉裂谷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6
作者 姚大为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2年第2期245-250,共6页
在辽东-吉南成矿带布设一条长150 km,横穿龙岗地块和辽吉裂谷的大地电磁测深观测剖面,对龙岗地块和辽吉裂谷深部电性结构进行探测研究。针对研究区内强电磁干扰,对部份测点原始数据采用了Hilbert Huang变换来压制干扰;针对测深曲线具有... 在辽东-吉南成矿带布设一条长150 km,横穿龙岗地块和辽吉裂谷的大地电磁测深观测剖面,对龙岗地块和辽吉裂谷深部电性结构进行探测研究。针对研究区内强电磁干扰,对部份测点原始数据采用了Hilbert Huang变换来压制干扰;针对测深曲线具有明显走势特征的测点,应用层状介质电阻率与相位互算技术进行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内质量较为可靠的大地电磁数据。二维反演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NLCG),该方法是最光滑模型约束的反演,能实现对最小构造分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最终得到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龙岗地块太古代基底受逆冲推覆构造及走滑断裂影响,太古代基底顶面呈断块状起伏,基底埋深变化较大,基底埋深一般小于5 km;龙岗地块和辽吉裂谷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东南倾的构造界面(辽吉裂谷北缘斜坡),斜坡两侧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辽吉裂谷褶皱构造发育,太古代结晶基底因后期改造而缺失,以辽吉花岗岩为结晶基底,埋深可达10 k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 电性结构 龙岗地块 辽吉裂谷
下载PDF
辽吉古裂谷中的双峰式火山岩及岩浆演化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守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辽吉古裂谷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这些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为主,间夹基性火山岩。它们都属碱性火山岩系列,与都城秋穗在碱性岩成因类型的讨论中划分出的三种成因类型对比,明显类似于跨越型,并与我国康滇古裂谷带碱性大山岩相近,初步... 辽吉古裂谷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这些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为主,间夹基性火山岩。它们都属碱性火山岩系列,与都城秋穗在碱性岩成因类型的讨论中划分出的三种成因类型对比,明显类似于跨越型,并与我国康滇古裂谷带碱性大山岩相近,初步认为形成辽吉古裂谷中双峰式火山岩的岩浆可能是上地慢派生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陆壳物质混染而成的壳慢混合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裂谷 双峰式火山岩 岩浆演化
下载PDF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毕守业 王德荣 +1 位作者 贾大成 邵建波 《吉林地质》 1995年第1期1-14,共14页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早古生代以前,伊舒断裂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西侧的构造环境与华北大陆板块北缘相似,为受古蒙古洋作用的早古生代活动陆缘,东侧为长白山-张广才岭地体添加带(也称联合地体),省内包...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早古生代以前,伊舒断裂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西侧的构造环境与华北大陆板块北缘相似,为受古蒙古洋作用的早古生代活动陆缘,东侧为长白山-张广才岭地体添加带(也称联合地体),省内包括吉林-延边古生代增生褶皱带及辽吉台块。其中辽吉台块于新元古代到早寒武纪位于赤道附近,以后沿巨型拆离面逐渐北移,于二叠纪末沿辉发河-古桐河拼贴带,与吉林-延边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拼贴到一起,由于陆-陆碰撞形成了金银别-四岔子复杂构造带,华力西晚期,使吉林省南北合一,拼为一体,在中生代进入了滨太平洋大陆活动阶段,由于库拉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消亡机制的控制,在吉林省出现了一系列火山沉积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体构造 华北板块 陆缘 褶皱带
下载PDF
吉南古元古代集安群泥质变质岩P—T—t轨迹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邵建波 毕守业 关灵芝 《吉林地质》 1995年第1期50-56,共7页
吉南古元古代分布区大地构造划分为辽吉裂谷系和浑江裂陷槽。集安群是辽吉裂谷系早期产物。泥质变质岩呈北东向分布于裂谷带内,经历了形成期后的中高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岩石建造、地质构造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变质作用研究,利用变质石... 吉南古元古代分布区大地构造划分为辽吉裂谷系和浑江裂陷槽。集安群是辽吉裂谷系早期产物。泥质变质岩呈北东向分布于裂谷带内,经历了形成期后的中高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岩石建造、地质构造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变质作用研究,利用变质石榴石环带分析方法,建立了集安群泥质变质岩P—T—t轨迹。该轨迹表明集安群形成以来经历了两次拉张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动态过程中,泥质原岩发生变质变形。P—T—t轨迹反映了该区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轨迹 石榴石 集安群 变质岩 泥质变质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