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dding Ballads Spread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5年第1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Wedding Ballads Spread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
下载PDF
Effect analysis of borehol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on shale gas fracturing in western Hubei 被引量:2
2
作者 Li Juan Yu Bing-Song +3 位作者 Tian Yu-Kun Kang Hai-Xia Wang Yu-Fang Zhou Hui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764-775,902,共13页
Hydraulic fractur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fracturing effect evaluation.In this study,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microseismic moni... Hydraulic fractur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fracturing effect evaluation.In this study,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were simultaneously conducted in the Eyangye 2HF well(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YY2HF well).The target stratum of this well is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of the Sinian System,which is the oldest stratum of horizontal shale gas wells in the world.A total of 4341 microseismic fracturing events were identified,and 23 fracturing stages of the well were defined.The fluctuation of the number of events showed a repeating“high-low”pattern,and the average energy of these events showed minimal differences.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water pressure require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YY2HF well is appropriate.The main body of the fracture network extend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seismic data.The stimulated rock volumes showed a linea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racturing stage.Some technological measures,such as quick lift displacement,quick lift sand ratio,and pump stop for secondary sand addition,were adopted during fracturing to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the fracture network.Microseismic fracture monitoring of the well achieved expected eff ects and guided real-time fracturing operations and fracturing eff ect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borehole monitor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shale gas western hubei province
下载PDF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3
作者 王建坡 危凯 +1 位作者 李越 李启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3-631,共9页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系 灯影组 叠层石 古环境 浅水生态位 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
下载PDF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地应力特征及成因
4
作者 童广勤 苗凤彬 +3 位作者 李培军 秦维秉 罗胜元 陈林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101,I0006,I0007,共18页
以四川盆地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储层为对象,采用钻井实测、岩心测试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技术,获取多井点现今地应力信息,研究地应力特征,探讨应力差异分布成因。结果表明:宜昌地区水井沱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东、西部靠... 以四川盆地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储层为对象,采用钻井实测、岩心测试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技术,获取多井点现今地应力信息,研究地应力特征,探讨应力差异分布成因。结果表明:宜昌地区水井沱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东、西部靠近边界断裂的区域呈多向性;现今地应力的离散性较强,平面上呈中部高、东西部低的主体分布特征,纵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埋藏深度是导致地应力纵向上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主应力随埋深呈线性增加,主体区域的应力关系表现为水平最大主应力>垂向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属于走滑断层应力状态;不同岩性层间的水平应力及方向变化,由灰岩、粉砂岩到页岩,应力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边界断裂的影响是地应力平面上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造成地应力降低及最大水平主应力趋于平行断层走向的偏转,地应力降低与偏转幅度主要受断裂距离控制。该结果可为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气藏后续勘探部署及压裂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特征 成因 页岩储层 水井沱组 鄂西宜昌地区
下载PDF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5
作者 罗凡 段轲 +4 位作者 张号 许露露 王亿 陈威 杨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8-1071,共14页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但前人对火山活动与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的研究。依托咸丰地区鄂咸页1井岩心及露头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及火山凝灰岩系统采样,开展...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但前人对火山活动与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的研究。依托咸丰地区鄂咸页1井岩心及露头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及火山凝灰岩系统采样,开展岩矿鉴定、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有机碳含量(TOC)测试,阐明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分布特征、源岩成分、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探讨了该沉积时期火山活动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可分为火山凝灰岩密集段、次密集段和不发育段,火山凝灰岩原始岩浆性质以中性安山岩为主,火山灰来源于扬子北缘与古秦岭洋的碰撞闭合形成岛弧的火山喷发事件。火山灰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陆源碎屑补给不足的中扬子滞留海盆重要的物质来源,一方面为海洋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提高了海洋古生产力;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促使海洋形成缺氧环境,利于有机质的埋藏与保存。研究成果可为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进一步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地区 五峰组— 龙马溪组 火山凝灰岩 物源 有机质富集
下载PDF
湖北荆州肖家窝汉墓M1发掘简报
6
作者 王明钦 罗廷 +3 位作者 王家益(绘图) 王莉(绘图) 彭巍(摄影) 李志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共9页
2017年8月,荆州博物馆对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范围内的肖家窝汉墓M1进行了发掘。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等遗物,年代大致为西汉早期。墓葬的发掘为荆州地区汉墓的葬制葬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 湖北荆州 肖家窝 西汉墓
下载PDF
鄂西利川齐岳山高陡背斜带的古应力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令占 田洋 +2 位作者 涂兵 曾波夫 谢国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0-503,共14页
鄂西利川地区位于湘鄂西构造带与川东构造带的过渡部位,叠加褶皱发育,地处两大构造带分界处的齐岳山高陡背斜带断裂发育。本文以利川地区褶皱和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对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 鄂西利川地区位于湘鄂西构造带与川东构造带的过渡部位,叠加褶皱发育,地处两大构造带分界处的齐岳山高陡背斜带断裂发育。本文以利川地区褶皱和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对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提出该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五期构造应力作用,从早到晚分别为:北西-南东向挤压(J3-K1)、近东西向挤压(K1)、近南北向挤压(K1-K2)、北西-南东向引张(K2)和北东-南西向挤压(E3)。该区侏罗纪以来构造变形序列的建立,为深入认识齐岳山高陡背斜带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提供了构造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构造变形 古应力 齐岳山高陡背斜带 利川地区 鄂西
下载PDF
鄂西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硅质来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全升 陈孝红 +4 位作者 张保民 刘安 韩京 张国涛 李炎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1-946,共16页
为了查明鄂西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硅质来源,明确不同硅质来源的页岩气地质意义,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本文通过系统的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对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岩系的硅质来源、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和储层特征的... 为了查明鄂西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硅质来源,明确不同硅质来源的页岩气地质意义,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本文通过系统的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对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岩系的硅质来源、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和储层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硅质矿物含量高,过量硅含量在2.59%~88.31%,平均27.91%,且过量硅主要发育于凯迪阶与鲁丹阶的深水陆棚环境;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棱角状陆源碎屑石英,硅质岩中可见具有溶蚀边的硅质生物化石,如放射虫、海绵骨针等;页岩样品TiO2与Al2O3平均含量只有0.63%和12.41%,且SiO2与TiO2、Al2O3呈现明显的负相关,Si/(Si+Al+Fe)和A1/(A1+Fe+Mn)比值分别为0.81和0.77,Eu/Eu*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过量硅与U/Th、Ni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表明鄂西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硅质来源以陆源硅和生物硅为主,没有受到热液的影响,且五峰组凯迪阶-龙马溪组鲁丹阶以生物硅为主,向上陆源硅影响逐渐增大。深水缺氧还原环境是生物硅发育的有利条件,但生物硅的发育与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线性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来源的硅质矿物含量与TOC峰值之间呈正态分布曲线特征,当Al2O3含量达到10%左右,过量硅含量在40%左右所对应的页岩有机碳可出现峰值,而不是硅质矿物含量越高有机质一定越富集。此外,硅质矿物特别是以微晶方式赋存的生物硅的发育不仅可以有效保护页岩储集空间,还能促进裂缝的发育,极大的改善页岩储层的储渗能力,并为后期获得良好的储层压裂改造效果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龙马溪组 硅质来源 有机质富集 生物硅 鄂西地区
下载PDF
鄂西地层硒的分布、富硒岩石成因及硒的来源 被引量:8
9
作者 程湘 李福林 +2 位作者 王成刚 吴发富 付太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2,共8页
鄂西地区硒元素主要富集在二叠系孤峰组与吴家坪组炭质硅质岩中,而其他地层"黑色岩系"中硒含量却很低。富硒炭质硅质岩微量元素中w(As)和w(Sb)分别是沉积岩丰度的1.65倍和4.22倍,U/Th平均值为7.9、Co/Ni平均值为0.042,稀土元... 鄂西地区硒元素主要富集在二叠系孤峰组与吴家坪组炭质硅质岩中,而其他地层"黑色岩系"中硒含量却很低。富硒炭质硅质岩微量元素中w(As)和w(Sb)分别是沉积岩丰度的1.65倍和4.22倍,U/Th平均值为7.9、Co/Ni平均值为0.042,稀土元素具有明显Ce的负异常特征,指示了富硒硅质岩以热水成因为主,而微量元素Mo、V含量较高,证明又受到生物因素的叠加影响。岩石La-Th-Sc以及Th-Sc-Zr/10图解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岛弧的构造环境。富Se岩石的Cr元素含量也较高, Cr是典型的地幔元素,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黑色岩系"的成岩作用。孤峰组炭质硅质岩层间凝灰质黏土岩锆石U-Pb年龄约264 Ma,在时代上与峨眉山玄武岩起始喷发时间一致,表明孤峰组硒的来源与峨眉山玄武岩的持续喷发相关。吴家坪组炭质硅质岩层间凝灰质黏土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3~248 Ma,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时间高度吻合,说明吴家坪组硒的来源可能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 炭质硅质岩 分布 来源
下载PDF
鄂西宜昌斜坡区寒武系页岩储层发育特征——以鄂宜页1井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海 刘安 +2 位作者 罗胜元 陈孝红 陈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2,共7页
以获得重大突破的鄂宜页1井为研究对象,对寒武系水井沱组黑色页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矿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测试,研究了鄂西宜昌斜坡区页岩储层的发育特征。该区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石英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以获得重大突破的鄂宜页1井为研究对象,对寒武系水井沱组黑色页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矿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测试,研究了鄂西宜昌斜坡区页岩储层的发育特征。该区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石英和碳酸盐矿物组成,由浅至深表现出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逐渐减少、石英含量逐渐增加的趋势,总体上显示出"高钙低硅"特征;页岩的孔隙度与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正相关性,尤其有机碳含量大于2.0%的层段,页岩孔隙度随有机碳升高而增大明显;页岩孔隙以微孔和小孔为主,小孔和中孔对孔隙度贡献明显;页岩中脆性矿物内的孔隙对页岩基质孔隙的贡献稳定,而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隙的贡献与其各自含量变化相关,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孔贡献逐渐升高,而黏土矿物层间孔隙贡献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页岩气 水井沱组 寒武系 宜昌斜坡区 鄂西
下载PDF
鄂西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常宏 章昱 +2 位作者 李景富 谭建民 韩会卿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88-293,共6页
鄂西清江流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文章在清江流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统计归纳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分析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表现在4个方面:岩溶水系统导致岩溶塌陷(及灾害链);溶蚀扩张... 鄂西清江流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文章在清江流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统计归纳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分析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表现在4个方面:岩溶水系统导致岩溶塌陷(及灾害链);溶蚀扩张和岩溶化诱发加剧滑坡和崩塌,溶蚀风化形成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钙质胶结的存在加强了滑坡崩塌的稳定性;岩溶与地质灾害易混淆,以新塘石林为例强调二者之间需甄别。指出碳酸盐岩区地质灾害调查应加强岩溶孕灾地质背景研究;研究钙质胶结的分布规律与加固效果可应用于滑坡和崩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质灾害 鄂西 清江
下载PDF
湖北利川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主要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令占 涂兵 +7 位作者 赵小明 田洋 谢国刚 吴俊 童金南 安志辉 曾波夫 李珉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3期169-176,共8页
在湖北西部利川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2)为指南,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利川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长兴组进行了重点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四个牙形石带... 在湖北西部利川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2)为指南,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利川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长兴组进行了重点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四个牙形石带,P/T界线生物地层标准化石Hindeodus parvus首现于长兴组顶部微生物岩中,获得了P/T界线之上粘土岩的锆石U-Pb年龄。对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硅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伴有生物作用的火山成因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还原环境,获得了硅质岩层间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对调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类型和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沉积环境分析,建立了4类沉积相模式,并重点查明了志留纪纱帽组顶部,泥盆纪云台观组、黄家磴组,石炭纪大埔组,二叠纪长兴组,三叠纪大冶组、巴东组上部层位的岩相变化与空间展布。建立了调查区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通过构造应力场反演、叠加褶皱分析及构造演化研究,对调查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系统总结了新构造运动在调查区内的表现形式,对高海拔砾石层、瓦厂湖相-河流相沉积组合及利川盆地第四系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试。总结了地质灾害与地层、构造、岩性及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对比 P T界线 沉积相模式 构造演化 湖北利川
下载PDF
助磨剂对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磨矿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茂林 汪彬 +1 位作者 朱晔 杨鑫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93-95,144,共4页
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在微细粒磨矿时黏度非常高,严重影响磨矿效率,导致磨矿能耗大幅上升。用助磨剂六偏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对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进行降黏度磨矿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两种助磨剂均可降低矿浆的黏度,助磨剂添加量为0.2%时降... 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在微细粒磨矿时黏度非常高,严重影响磨矿效率,导致磨矿能耗大幅上升。用助磨剂六偏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对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进行降黏度磨矿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两种助磨剂均可降低矿浆的黏度,助磨剂添加量为0.2%时降黏和助磨效果最佳;助磨剂使球磨机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相对增量最高可达144%,磨矿时间为5min时助磨效果最佳。添加助磨剂后磨矿产品中粒度小于38μm的颗粒含量明显增加,两种助磨剂都能有效降低磨矿的能耗,最大能耗降幅为5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 黏度 助磨剂
下载PDF
鄂西清江下游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河流演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常宏 金维群 +1 位作者 王世昌 肖尚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6,共8页
随着水利水电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清江流域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清江的形成与演化也得到了学术界重视。探讨清江的河流演化有助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为当地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清江下游多处河段存在以双底谷中谷... 随着水利水电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清江流域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清江的形成与演化也得到了学术界重视。探讨清江的河流演化有助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为当地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清江下游多处河段存在以双底谷中谷为代表的古宽谷,它们呈线状连续分布,与现今河道大致平行,是清江下游河道变迁的重要证据。通过古宽谷内的代表性河流阶地年龄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梳理出河流演化过程的时间序列。从清江下游的双底谷中谷和其中的河流阶地的系统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阶地物质光释光年代测试方法,重建了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清江下游大致的河流演化过程,同时提出山地河流演化存在去直取弯、袭夺归并和变换的特点,指出地壳差异隆升是导致河道变迁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河流演化过程的研究探讨岸坡稳定性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下游 鄂西 双底谷中谷 河流阶地 河流演化
下载PDF
鄂西医院用民族药品种调查研究(Ⅳ) 被引量:19
15
作者 万定荣 贺雅琴 +3 位作者 祝均辉 李新银 肖凌 张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89-392,共4页
为考察鄂西土家族地区咸丰县、宣恩县和利川市中医院民族药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规范品种的应用,通过对医院药房的民族药材(饮片)品种进行样品收集、民族医生访谈、原植物标本采集鉴定、药材样品鉴定和资料整理分析,总结了第四批12种药材... 为考察鄂西土家族地区咸丰县、宣恩县和利川市中医院民族药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规范品种的应用,通过对医院药房的民族药材(饮片)品种进行样品收集、民族医生访谈、原植物标本采集鉴定、药材样品鉴定和资料整理分析,总结了第四批12种药材的名称、功效、中医院使用情况,纠正了某些品种文献记载及使用中的相关问题,明确了8种药材的基源,首次对“龙竹”“野葡萄藤”“边芥”药材的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述.研究结果可为这些土家药在医院的规范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 中医院 民族药 调查研究
下载PDF
鄂西黄陵背斜地区前南华纪古构造格架及主要地质事件 被引量:49
16
作者 熊成云 韦昌山 +2 位作者 金光富 谭文清 李文羡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97-112,共16页
主要运用构造筛分与成生联系解析的综合研究方法,在鄂西黄陵背斜地区,进一步厘定了阜平、吕梁(兴山)、四堡(神农)、晋宁(花山)等构造运动及相关的岩浆、变质事件。建立了黄陵(崆岭)杂岩时序以及由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类古构造带... 主要运用构造筛分与成生联系解析的综合研究方法,在鄂西黄陵背斜地区,进一步厘定了阜平、吕梁(兴山)、四堡(神农)、晋宁(花山)等构造运动及相关的岩浆、变质事件。建立了黄陵(崆岭)杂岩时序以及由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类古构造带复合的前南华纪古构造格架,提出了定型于四堡期的圈椅淌滑脱构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格架 地质事件 圈椅淌滑脱构造系 构造运动
下载PDF
鄂西黄陵隆起东缘鄂宜页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含气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保民 蔡全升 +5 位作者 陈孝红 王传尚 张国涛 陈林 李培军 李炎桂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5-1498,共14页
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已成为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为深化该区页岩储层及含气性特征认识,本文以鄂宜页2井钻井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以笔石带为标尺,对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石学特征、有机地化特征、... 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已成为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为深化该区页岩储层及含气性特征认识,本文以鄂宜页2井钻井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以笔石带为标尺,对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石学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总结了页岩储层含气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对页岩储层开展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宜页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岩系缺失LM5-LM6笔石带,富有机质页岩上延至LM7笔石带,总厚度约16 m;岩性以硅质页岩夹少量硅质岩、混合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Ro为1.88%~2.03%,显示黑色页岩已过大量生气阶段;页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小于100 nm的有机质纳米孔、直径大于5μm的微米孔和构造微裂缝,其中纳米孔占比超过50%,孔隙容积、比表面积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现场解析总含气量为0.068~3.33 m^(3)/t,平均1.13 m^(3)/t,高含气量段集中于凯迪阶WF2-WF3与鲁丹阶LM2-LM4,含气量与TOC、脆性矿物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根据TOC、含气性、脆性矿物含量以及页岩沉积环境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价,Ⅰ类储层主要对应于凯迪阶WF2-WF3笔石带以及鲁丹阶LM2-LM4笔石带以深水环境下形成的硅质页岩和硅质岩层段,总厚度约9 m,是该区五峰—龙马溪组水平钻井的最佳甜点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龙马溪组 鄂宜页2井 储层特征 含气性 油气勘查工程 鄂西
下载PDF
鄂西地区寒武系黑色页岩地质特征及页岩气远景预测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海 刘安 +1 位作者 危凯 李继涛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6年第2期117-125,共9页
通过对野外地表露头、钻井岩心及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的分析,从烃源岩品质、生烃演化阶段、储层特征和保存条件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鄂西地区寒武系黑色页岩的地质特征,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预测了页岩气资源远景区。结果表明:寒武系牛蹄塘... 通过对野外地表露头、钻井岩心及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的分析,从烃源岩品质、生烃演化阶段、储层特征和保存条件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鄂西地区寒武系黑色页岩的地质特征,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预测了页岩气资源远景区。结果表明: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TOC)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在宣恩—鹤峰和宜昌—宜都一带,受构造活动改造弱,黑色页岩埋深适中,盖层分布连续,断裂不发育,流体封闭性强,可作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黑色页岩 地质条件 页岩气远景 鄂西地区
下载PDF
鄂西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页岩沉积环境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孝红 张国涛 胡亚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6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基于鄂西宜昌黄陵隆起周缘不同古地理部位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剖面的野外调查,岩石矿物和碳同位素样品的成分分析,页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性实验结果,系统研究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页岩地层格架与分布、形成环境、地球化学和... 基于鄂西宜昌黄陵隆起周缘不同古地理部位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剖面的野外调查,岩石矿物和碳同位素样品的成分分析,页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性实验结果,系统研究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页岩地层格架与分布、形成环境、地球化学和页岩气储集层特征。结果表明峡东宜昌地区在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下部页岩沉积于氧化环境,而中上部黑色页岩沉积形成于还原环境,碳酸盐是甲烷泄漏的结果。陡山沱组二段暗色泥页岩地层厚度超过50 m ,有机碳含量(TOC)普遍大于1 % ,局部地区超过2 % ,有机质类型以I 型和II 1 型为主,成熟度(Ro)变化于1.58%?2.38%之间,平均1.98%;矿物成分主要为碎屑矿物。与美国和中国页岩气主产区的页岩指标相比较,宜昌地区陡山沱组二段泥页岩具有形成页岩气良好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沉积环境 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宜昌地区
下载PDF
显生宙罕见的巨鲕及其鲕粒形态多样性的意义:以湖北利川下三叠统大冶组为例 被引量:36
20
作者 梅冥相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8,共16页
上扬子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地层,从西向东由滨岸相砂泥岩(飞仙关组)到台地碳酸盐岩(大冶组),代表了一个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之后、三叠纪早期缓坡型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制于三叠纪早期的两个海侵—海退旋回... 上扬子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地层,从西向东由滨岸相砂泥岩(飞仙关组)到台地碳酸盐岩(大冶组),代表了一个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之后、三叠纪早期缓坡型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制于三叠纪早期的两个海侵—海退旋回,早三叠世印度期大冶组中的鲕粒滩相灰岩经历了自西向东的进积作用。上述沉积作用过程的结果,在湖北利川的三叠系大冶组顶部发育厚层块状鲕粒滩相灰岩;该鲕粒灰岩,较大的粒径以及多样的宏观形态,成为一个窥视鲕粒成因的典型地点。这些主要由碳酸盐泥晶粘聚而成的粒径多超过2 mm的鲕粒,包括同心鲕粒、椭圆鲕粒、复合鲕粒、不规则鲕粒、核心不太清楚的鲕粒等多种类型。这些粒径超过2 mm的巨鲕,不但代表了显生宙较为罕见的沉积学现象,而且有可能代表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荒凉海底环境的沉积响应,为进一步了解成因还未完全明了的鲕粒所代表的碳酸盐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鲕粒多样性 大冶组 三叠系 湖北利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