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sion of CG Flash Density Based on Lightning Location Data
1
作者 Peng Guop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2期69-72,77,共5页
Using the data of the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 over Hubei Provinc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G( Cloud-to-Ground) flash density in 2015,it was found that the layout of the dete... Using the data of the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 over Hubei Provinc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G( Cloud-to-Ground) flash density in 2015,it was found that the layout of the detection station had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Grid CG flash density dat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G flash,and station distance factor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detection station layou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factor,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nsity component and the factor for the lightning current amplitude of 5 to 30 kA,and in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30 kA of density component and factor.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vise the density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tion layout. On the basis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and its residual theory,the revision model of the grid CG flash density and the statistical model of relative detection efficiency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 consistency of segment and non-segmented revision of the density was verified.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detection efficiency and relative detection efficiency,the feasibility for revision method of CG flash density 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 of relative detection efficiency was also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ATITUDE and LONGITUDE grid REVISION of cg flash DENSITY Detection efficiency Regression analysis RESIDUAL theor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during a Squall Line Process out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2
作者 Zou Qin Xie Yiran +2 位作者 Xu Yingjie Liu Xuetao Zhang Tengfe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5期25-29,36,共6页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positioning network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as well as MICAPS1°× 1° objective analysis field,a squall line process outside of the subtrop...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positioning network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as well as MICAPS1°× 1° objective analysis field,a squall line process out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low-latitude plateau on May 7,2010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nd direction shear between low and high levels and low-level convergence zones provided favorab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or the strong thunderstorm process,while high energy and high humidity,strong thermal instability and ascending motion at low and middle levels offered benefici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understorm. 9 620 return strokes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ere monitored by the lightning positioning network,and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as distributed like bands between 584 and 586 hP a. The occurrence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as mainly related to echo top and echo intensity at-10 ℃ stratification height,and it mainly appeared in zones where echo top height was larger than 13 km and echo intensity at-10 ℃ stratification height was 35-40 dB Z. Wind convergence and maintaining of high radial velocity we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echoes and occurrence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ll line: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DOPPLER WEATHER RADAR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下载PDF
基于归闪的湖北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对比分析
3
作者 朱传林 庞文静 孙京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24年第2期335-342,共8页
为研究湖北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在归闪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2015—2020年湖北地区地闪数据,对闪电频次、时空分布、电流强度月分布、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等主要参数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DTD-2系统在定位正地闪强度存在局部异常值... 为研究湖北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在归闪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2015—2020年湖北地区地闪数据,对闪电频次、时空分布、电流强度月分布、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等主要参数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DTD-2系统在定位正地闪强度存在局部异常值外,比ADTD-1系统具有更高的探测效率,其中正地闪的探测效率比负地闪提升幅度更高,探测负地闪回击的时间分辨率也比ADTD-1系统高,ADTD-2闪电数据整体优于ADTD-1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套定位系统 归闪 时空分布 电流强度 累积概率
下载PDF
A Case Study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Hailstorms under Cold Eddy Synoptic Situation
4
作者 冯桂力 郄秀书 +1 位作者 袁铁 周筠珺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6年第4期489-499,共11页
There were three hailstorms in Shandong Province, caused by a same northeast cold eddy situation on 1 June 2002. Cloud-to-ground (CG) flashes occurring in the weather event were observed by Shandong Lightning Detect... There were three hailstorms in Shandong Province, caused by a same northeast cold eddy situation on 1 June 2002. Cloud-to-ground (CG) flashes occurring in the weather event were observed by Shandong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 (SLDN), which consists of 10 sensors covering all over Shandong Provinc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G lightning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 three hailstorms by using the data from SLDN, Doppler radar and satell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thunderstorms present different lightning features even if under the same synoptic situation. The percentage of positive CG lightning is very high during the period of hail falling. CG flashe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region with a cloud top brightness temperature lower than -50℃. Negative CG flashes usually clustered in the lower temperature region and tended to occur in the region with maximum temperature gradient, while the positive ones usually spread discretely. Negative CG flashes usually occurred in intense echo regions with reflectivity greater than 50 dBz, while the positive CG flashes often occurred in weak and stable echo regions (10-30 dBz) or cloud anvils, although they can be observed in strong convective regions sometimes. Almost all haft falling took place in the stage with active positive flashes, and the peak positive flash rate is a little prior to the hail events. The thunderstorm could lead to disastrous weather when positive CG lightning activities occur in cluster. Severe thunderstorms sometimes present a low flash rate at its vigorous stage, 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mechanism of chargeregion lift"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reflectivity evolution. Combined with the total lightning (intracloud and CG) data obtained by LIS onboard TRMM, the phenomenon of high ratio of intracloud flash to CG flash in severe hailstorm has been discussed. The competition of the same charge 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lightning types can also be helpful for explaining the cause of low CG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severe st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STORM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echo intensity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2010-2021年辽宁省雷电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5
作者 程攀 刘成瀚 +7 位作者 蔡冬梅 孙虹雨 王月 陈晟源 陈传雷 张浩楠 朱智晔 姜东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4期138-146,共9页
利用2010—2021年辽宁省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分析辽宁省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强度等雷电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夏季雷电流幅值分布最为集中,但正闪分布比例最小,冬季... 利用2010—2021年辽宁省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分析辽宁省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强度等雷电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夏季雷电流幅值分布最为集中,但正闪分布比例最小,冬季白天的雷电流幅值明显大于夜间。除8月外,其他月份白天的雷电频次几乎均多于夜间。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较大,正负闪回击密度总体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负闪回击密度减小速度较快。正闪幅值辽宁西部地区最大,正闪幅值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负闪幅值总体呈增大趋势。正闪强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和西部,负闪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两侧。41°N剖面的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远大于东部地区,负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丘陵地区明显低于辽宁中部地区;负闪幅值与海拔高度变化在辽西的丘陵地带一致性更强;正闪强度在辽宁西部最大,东部地区正闪强度最小,辽河平原东部迎风坡地区负闪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雷电密度 雷电流幅值 雷电强度
下载PDF
苏州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58
6
作者 李霞 汪庆森 +2 位作者 巩晴霞 曾山泊 肖稳安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2-448,共7页
利用苏州地区2002~2004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H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地闪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而H变化则呈双峰分布,夏季19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雷... 利用苏州地区2002~2004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H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地闪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而H变化则呈双峰分布,夏季19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雷电流强度不大于10^4A所占比例最大,强度大于10^4A的强雷电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以正闪为主;苏州市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多发区与当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仪 闪击次数 雷电流强度 闪电密度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雷电定位系统与卫星闪电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姚尧 阮羚 +3 位作者 周世平 周文俊 陈家宏 李涵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90-2996,共7页
鄂西三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输电线路走廊,雷击闪络事故比较严重。为研究这一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对2005-2008年电网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和卫星搭载的闪电图像传感器(lightning imagesensor,LIS)数据进行了配对比... 鄂西三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输电线路走廊,雷击闪络事故比较严重。为研究这一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对2005-2008年电网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和卫星搭载的闪电图像传感器(lightning imagesensor,LIS)数据进行了配对比较研究。其中,以LIS数据为基准,在5ms时间误差范围内寻找LLS中与之配对的地闪数据,从2264个LIS闪电数据中成功配对出391组数据,配对数据平均地闪定位误差距离为0.114°(约11km),标准偏差为0.087,说明LIS和LLS数据对应性良好,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平稳度。通过配对数据可以计算出鄂西三峡地区云闪与地闪比值Z1,其值大于通过传统平均闪电密度方法计算出的云闪与地闪比值Z0。同时,对比Prentice等人实测的云闪与地闪比值,则介于Z0和Z1之间。分析原因为,LIS对云层底部或高度较低处发生地闪的探测效率较低,导致计算结果差异。并且,通过配对数据还可以分析云闪与地闪比值Z1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鄂西三峡地区的Z1在2、5、9月有最大值(都>10),Z1空间分布与平均海拔高度相关系数为-0.33。研究表明,基于实时数据分析的雷电数据配对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雷暴的局部空间、时间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三峡地区(TGAWH) 雷电观测 雷电定位系统(LLS) 闪电图像传感器(LIS) 云闪与地闪之比 时间配对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质量控制中小幅值地闪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家启 栾健 +2 位作者 王鹏 李良福 黄亚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31,共5页
分析和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必须对其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如将被闪电定位仪误探为地闪的云闪小幅值数据剔除。为此,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分析了重庆地区闪电定位资料(1999—2008年),发现剔除幅值为5 kA以下的地闪(占总地闪数比例为1.05%)... 分析和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必须对其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如将被闪电定位仪误探为地闪的云闪小幅值数据剔除。为此,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分析了重庆地区闪电定位资料(1999—2008年),发现剔除幅值为5 kA以下的地闪(占总地闪数比例为1.05%),能更好地反映地闪的统计特征,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了不同幅值小电流地闪频次的逐年变化特征,发现剔除5 kA以下的地闪,既能反映闪电定位仪的工作原理(存在误探现象),也能客观反映设备升级优化后取得的效果(误探明显减少)。基于此,建议将重庆地区"小幅值"地闪范围定为雷电流幅值在5 kA以下的地闪,该结论可供各地区研究"小幅值"地闪范围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质量控制 小幅值 地闪 对数正态分布 频次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与目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钟颖颖 冯民学 +2 位作者 周曾奎 王锡中 张艳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1-855,共5页
对比分析了2006—2008年4—8月江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和6个地面观测站雷暴数据,通过计算测站有雷暴记录同时闪电探测网有闪电记录的比例和有地闪记录同时有雷暴记录的比例,得出两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同时以目测资料为准,借... 对比分析了2006—2008年4—8月江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和6个地面观测站雷暴数据,通过计算测站有雷暴记录同时闪电探测网有闪电记录的比例和有地闪记录同时有雷暴记录的比例,得出两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同时以目测资料为准,借助雷达数据判别分析了闪电定位系统的漏测率和误测率,表明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数据有效。江苏省水体分布广泛,南北地形差异较大,闪电分布也不同,本文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利用两种观测数据计算了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地闪密度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雷暴日 地闪密度探测效率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演变特征 被引量:64
10
作者 冯桂力 郄秀书 周筠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8,共9页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典型的MCS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展的最初阶段全为负地闪;在MCS的成熟阶段地闪频数一直较高,在10次/min以上,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在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急剧下...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典型的MCS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展的最初阶段全为负地闪;在MCS的成熟阶段地闪频数一直较高,在10次/min以上,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在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急剧下降,同时正地闪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负地闪。地闪基本出现在<-50℃的云区和前部大的温度梯度区内,集中发生于<-60℃的云区。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 dBz),其持续时间和强对流的维持时间几乎相当,说明负地闪可以很好地指示或有助于识别强对流区;密集的正地闪也与强回波区相对应,而稀疏的正地闪则多发生在系统后部的稳定性降水或云砧部位。同时,在MCS成熟阶段出现高正地闪频数的瞬间突增有可能对应着地面强天气的发生,在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中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负地闪 回波强度 云顶亮温
下载PDF
苏州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及对农村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霞 魏建苏 +1 位作者 朱贵刚 曾山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76-880,共5页
利用苏州地区2002年到2007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市区、北部张家港地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太湖流域和苏州市区是强雷电流多发区。而就雷电的时间分布规律而言,苏州地区平均雷暴... 利用苏州地区2002年到2007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市区、北部张家港地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太湖流域和苏州市区是强雷电流多发区。而就雷电的时间分布规律而言,苏州地区平均雷暴日的年变化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在夏季达到峰值。闪击次数日变化呈双峰分布,上午10时左右是闪电最少时段,峰值出现在凌晨2时和下午19时,其中19时为日均最高值。夏季19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同时,还分析了苏州地区农村防雷的现状,发现造成目前雷灾频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有人为方面的原因,并针对农村安全提出了合理选择防雷设计参数和加强雷电预警预报工作两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闪击次数 雷电流强度 闪电密度 雷电灾害事故
下载PDF
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电和云微物理特征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芳 肖稳安 +1 位作者 雷恒池 侯团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5-394,共10页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藕合数值模式,结合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在发生第一次闪电前云内电场的发展情况及微物理变化过程,并与青藏高原一次典型雷暴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云发展成...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藕合数值模式,结合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在发生第一次闪电前云内电场的发展情况及微物理变化过程,并与青藏高原一次典型雷暴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云发展成熟时,云中呈现上正下负及云下部次正的三极性分布,主负电荷区稳定在-10℃层附近,次正电荷区浓度较大;上升气流穿过-15℃层之上开始强起电;云中最大电场出现在上升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回落的阶段;闪电频数与云发展的高度及回波强度有关,回波强度>45 dBz时,云发展越高,闪电频数越大,云顶高度<6 km时,闪电发生较少;青藏高原雷暴具有与我国北方雷暴明显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地区 电荷结构 垂直电场 回波强度 闪电定位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崔海华 金晓青 +2 位作者 张彦勇 扈勇 李小龙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36-42,共7页
基于河北省电力部门2005—2014年16站闪电定位资料,对京津冀地区地闪频次和雷电流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正地闪占地闪总数的7.33%,该比率高于河南的3.16%,低于内蒙古高原的9.60%。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 基于河北省电力部门2005—2014年16站闪电定位资料,对京津冀地区地闪频次和雷电流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正地闪占地闪总数的7.33%,该比率高于河南的3.16%,低于内蒙古高原的9.60%。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0.0%;春、秋两季,正地闪所占比率高于地闪频繁的夏季。地闪主要出现在15:00—19:00,最大值出现在16:00,其中正地闪的峰值比负地闪晚1 h。该地区50%以上的地闪雷电流强度集中在20~45 k A之间,其中负地闪与正地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分别为40.46 k A、74.16 k A,正地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是负地闪的1.8倍。3月的平均雷电流强度最大;上午的平均雷电流强度大于下午。地闪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迎风坡面的山区与平原过渡区、下垫面水汽充足的水体和湿地区域以及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区;雷电流强度>80 k A的闪电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的东部沿海、河北中东部平原、张家口西北部以及承德北部,且闪电强度较大的地区闪电密度较小。唐山、保定、沧州地区处于地闪密度和地闪雷电流强度的高值区,该区域在建设工程的选址和防雷装置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并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地闪密度 地闪强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密集雷电引发大兴安岭群发雷击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明玉 苑尚博 +8 位作者 李威 李伟克 宋佳军 司莉青 王亚惠 赵凤君 田晓瑞 李笑笑 舒立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0,共11页
【目的】分析引发雷击火各因素的数量化特征,明确密集型雷电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雷击火发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基于雷击火感知体系,对监测到的雷电指标、气象因子和雷击火发生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分析2022年春防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 【目的】分析引发雷击火各因素的数量化特征,明确密集型雷电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雷击火发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基于雷击火感知体系,对监测到的雷电指标、气象因子和雷击火发生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分析2022年春防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密集型雷电过程对雷击火发生的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的数量化特征,以及雷电定位精度和雷击火潜伏期。【结果】2022年大兴安岭春防期共发生了22起雷击火,其中18起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地闪和云闪在正负电流区间各有1个峰值,地闪的高频峰值在负电流区,云闪的高频峰值在正电流区。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82.82%,地闪在-8~-50 kA形成高频次区间,引发雷击火的数量最多,占负地闪数量的84.5%,占地闪总数的70%。在10~30 kA形成正地闪高频区间,占正地闪数量的74.2%,占地闪总数的12.7%,数量远低于负地闪区间。春防期引发雷击火的电流强度平均值为-22.72 kA,最强电流为-48.34kA,最弱电流为-8.70kA。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相对集中,雷击火多由中午前后的地闪引燃。引发雷击火的密集型闪电发生前有快速升温,伴随空气湿度下降、风速增大的过程,日最高气温和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基本一致,也是相对湿度最低、风速最高的时间段。春防期雷击火潜伏期从0.56 h至17.62 h。雷电探测定位精度为165~884 m,平均精度为394.5 m。有两起雷击火有雷击木定位坐标,定位精度达到165 m和170 m。【结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群发雷击火占雷击火数量的多数,群发雷击火的发生由密集雷电过程耦合极端天气条件,在干旱和可燃物易燃的的条件下发生。雷电过程和降水过程不同步或降水偏少,前期有快速升温过程,密集型雷电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雷击火多发生在此天气转折期间。在雷击火的监测和预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干旱条件下的密集雷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雷电 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系统 电流强度 气象
下载PDF
辽宁省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地闪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大凯 才奎志 曲荣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78,共6页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辽宁一次冷涡天气中暴雨、冰雹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和冰雹过程均出现了地闪密集区,冰雹过程中正地闪占总地闪比例高于暴雨过程;暴雨过程以负地闪为主,主要分布在4...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辽宁一次冷涡天气中暴雨、冰雹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和冰雹过程均出现了地闪密集区,冰雹过程中正地闪占总地闪比例高于暴雨过程;暴雨过程以负地闪为主,主要分布在4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内,和暴雨持续时间相当,负地闪最密集区位于风暴的核心部位。负地闪频数比强回波面积提前30至70分钟到达峰值,对于短时暴雨预报预警具有一定意义。冰雹过程中,负地闪集中在雹云前部,正地闪位于雹云核心部位,与降雹区一致,正、负地闪发生区域分离。正地闪提前降雹30分钟左右发生,总地闪、正地闪频数在降雹前明显增加;降雹出现在总地闪、正地闪频数和强回波面积达到峰值及从峰值迅速下降时间段内;雹云减弱消散阶段总地闪次数减少但正闪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负地闪 回波强度 强对流
下载PDF
杭州市地闪分布和雷电灾害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小萍 洪萍 陈剑锋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33,共4页
利用2010年、2011年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杭州市地闪分布和雷电灾害特点。分析表明:地闪日数区域分布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增加,杭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多雷区;7月、8月是杭州地闪的高发期,地闪高发期的发生时间与... 利用2010年、2011年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杭州市地闪分布和雷电灾害特点。分析表明:地闪日数区域分布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增加,杭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多雷区;7月、8月是杭州地闪的高发期,地闪高发期的发生时间与初雷日相关性较弱;午后到前半夜为地闪相对集中发生时段,16~17点为地闪高发时段;地闪密度从西南向东北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上城区和萧山区地闪密度最大。雷电灾害分布与全年地闪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雷电灾害城乡区域性特点明显,农村人员伤亡概率明显高于城市人员伤亡概率,城市雷电灾害起数远高于农村,主要是办公电子设备和工业电器等设施的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地闪 雷电灾害 杭州
下载PDF
太原地区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华明 杨世刚 +3 位作者 郝孝智 姚宏红 毛小军 李云飞 《山西气象》 2010年第1期38-40,44,共4页
利用2006年和2007年太原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太原地区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地区的正地闪比例明显低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其它城市;总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 利用2006年和2007年太原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太原地区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地区的正地闪比例明显低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其它城市;总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不明显;太原市辖区北部和阳曲县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空间分布中心与冰雹发生源地和影响区对应一致;闪电多发区与地形、气候背景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地闪 闪电强度 闪电密度
下载PDF
云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莉 张腾飞 +1 位作者 李华宏 尹丽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35-343,共9页
为揭示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成因,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云南一次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冷锋切变线提供动力抬升... 为揭示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成因,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云南一次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冷锋切变线提供动力抬升条件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短时强降水;高空槽后冷平流的补充南下激发云南金沙江河谷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不断生成并南移,使得MCS维持较长时间,为滇中及滇南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短时强降水出现在MCS和中尺度对流单体(MCC)云团移向的前部边缘地区;雷达回波资料显示,飑线的维持和移动造成滇南的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飑线前部的入流槽口处,云南中部的短时强降水与逆风区的形成和维持有直接关系;负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30 min^3 h左右的提前量,负地闪频数的跃增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天气预报 短时强降水 冷锋切变线 飑线 入流槽口 逆风区 地闪频数
下载PDF
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赟 朱俊儒 +2 位作者 周承 李文蜜 徐梦颖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8期250-252,共3页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数的96%;近4年来0,1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kA,闪电强度大于32kA的累积概率小于50%,并拟合出大于某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闪电密度 闪电强度 江苏淮安
下载PDF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和ADTD闪电定位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京校 郭凤霞 +3 位作者 扈海波 李如箭 钱慕晖 肖稳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5-1126,共12页
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ferometrie Radiometrique)和ADTD(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两套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地闪资料,结果显示: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次数、负地... 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ferometrie Radiometrique)和ADTD(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两套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地闪资料,结果显示: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次数、负地闪次数均比ADTD系统偏少,但二者探测到正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特征基本一致。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百分比ADTD高。SAFIR系统的地闪高值区主要在偏南部,而ADTD系统的正地闪电流强度高值区流高值区主要在偏北部,地闪低值区分布基本一致。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负地闪电流强度小于ADTD系统的观测值,前者探测的正地闪电流强度日分布中整体比后者小约25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日分布则小约10 k A。二者观测的电流强度日变化、月变化变化特征基本一致。ADTD负地闪电流累积概率分布整体和IEEE工作组给出范围较为接近。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电流强度高值区空间分布较集中,而ADTD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分散。整体而言,两者探测的闪电时间分布特征较为接近,而闪电次数和强度分布特征有差别,对于出现差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SAFIR系统 ADTD系统 地闪 时空分布 电流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