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罗婷 黄甫昭 +4 位作者 李健星 陆芳 文淑均 阮枰臻 李先琨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和全镁(Mg)含量及其比值随恢复进程波动变化。灌草丛阶段叶片C和P含量最高(469.84和1.21 g·kg^(-1)),且C∶K和N∶K最大(134.64和5.67);原生乔木林阶段叶片N、K和Mg含量最高(20.52、6.76和5.69 g·kg﹣1),且K∶P最大(5.83);次生乔木林阶段叶片Ca含量最高(34.05 g·kg^(-1)),且C∶P和N∶P最大(510.98和18.25);灌木林阶段叶片C∶N最大(34.61)。灌草丛阶段土壤C和N含量最高(114.25和4.26 g·kg^(-1)),且C∶N、C∶P、C∶K、N∶P和N∶K最大(27.00、170.98、13.75、6.37和0.52);原生乔木林阶段土壤P和Ca含量最高(1.03和6.42 g·kg^(-1));灌木林阶段土壤K含量最高(8.98 g·kg^(-1)),且K∶P最大(12.96);次生乔木林阶段土壤Mg含量最高(11.53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含量与土壤C、N、P、Ca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叶片N、Mg含量与土壤K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叶片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各恢复阶段植物生长均受磷限制,灌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氮限制,灌草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钾限制,因此,建议在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管理中适当增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地区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下载PDF
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2
作者 樊千涛 马姜明 +1 位作者 于名召 贺桂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4-1417,共14页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具体干扰指标的喀斯特综合干扰指数,并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探究地理因子对综合干扰解释力以及因子与指标间交互作用力的特征。结果显示:(1)漓江流域中游综合干扰指数高于上下游,自然地形地貌本底以及不同类型喀斯特景观分布的地带性是分异的主要原因;(2)干扰等级为显著干扰,综合干扰指数为0.336,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与北部低、西部与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综合干扰具有较强解释力,采石采矿、各类灾害、生产活动等多项干扰指标以及海拔高度具有较强空间关联关系。评估了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 干扰评价体系 空间交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倪春雨 何文 姚月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27-5238,共12页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精准评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融合Landsat 8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精准评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融合Landsat 8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探讨自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以来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流域林地和草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主要为优和良,而建设用地和耕地等区域主要为差和较差;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聚集性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高-高聚类、低-低聚类和不显著聚类;绿度和湿度指标对RSEI指数有正向影响,而干度和热度指标则为反向影响;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自然因素。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注重保护和恢复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以促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谷歌地球引擎(GEE) 主成分分析(PCA) 地理探测器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分析1980-2019年漓江流域干旱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褚彦琪 杨的山 +2 位作者 王星明 李子威 唐湘玲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6,共10页
分析漓江流域1980-2019年的多时空尺度干旱特征变化,为漓江流域气象预警以及科学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漓江流域6个气象站点1980-2019年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并结合Mann-Kendall检验法、Pett... 分析漓江流域1980-2019年的多时空尺度干旱特征变化,为漓江流域气象预警以及科学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漓江流域6个气象站点1980-2019年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并结合Mann-Kendall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进一步研究干旱突变、干旱频率以及干旱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干旱事件以轻旱和中旱为主,空间上灵川的干旱频率较高,时间上2015年是漓江流域干旱情况的一个突变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春秋两季逐渐干旱化,而夏季则相对湿润,冬季无明显变化趋势;月与年尺度的SPEI值变化较为平稳。剖析成因,春秋两季的降雨量逐年减少而均温逐年提升造成流域内趋于干旱化,但结合夏季气象资料,年尺度上的降雨与均温均是增长趋势,导致流域内总体上并无干旱趋势且以微弱的速率湿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MANN-KENDALL检验 Pettitt突变检验 干旱频率
下载PDF
漓江流域径流演变归因分析
5
作者 吴沛霖 班华珍 +1 位作者 吴卫熊 李昊翔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27-32,43,共7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背景下,进行漓江流域径流演变归因分析,有利于漓江流域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法对1991—2020年流域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均气温、NDVI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要素均呈上升趋势,分别...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背景下,进行漓江流域径流演变归因分析,有利于漓江流域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法对1991—2020年流域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均气温、NDVI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要素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于2015年、2012年、2017年、2010年前后发生突变。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要素与径流演变的相关性。最后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一步佐证相关分析结果。研究表明,降雨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最高,气温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最弱。气候变化对漓江流域径流演变的贡献率为58.59%,人类活动对漓江流域径流演变的贡献率为4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归因分析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帅琦 何文 +2 位作者 王金叶 李何英 姚月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4-1833,共10页
以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帮助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节点并进行赋级,最终结合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 以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帮助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节点并进行赋级,最终结合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呈“中部南部高、东部北部低”的空间特征,较高、高风险区占流域面积43.34%.②流域内存在5个生态源地,主要为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89.05km^(2),占流域总面积28.99%.③识别潜在生态廊道6条和潜在生态节点38个,集中分布在灵田镇附近.④参考生态阻力面和未来规划,构建漓江流域为“生态保育、修复、管控一体,廊道带建设并行”的生态网络格局;此外为保证廊道带的顺利建设,在区县尺度上对灵川、兴安两地给予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及技术支持.研究可为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及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模型) 喀斯特 漓江流域
下载PDF
漓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特征与预测 被引量:8
7
作者 魏玺 邵亚 +3 位作者 蔡湘文 林珍铭 肖连刚 刘泽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3-1233,共11页
评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基于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未来土地利用预测数据,研究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特征,并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 评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基于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未来土地利用预测数据,研究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特征,并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00-2020年漓江流域碳储量减少了0.945×10^(6)t,其中2015-2020年减幅最大;碳储量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西南及东部高海拔地区,碳储量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平原地区且2000-2020年明显扩大,流域内的临桂区、兴安县和灵川县碳储量减少较为显著。预测2030年漓江流域在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会进一步下降,耕地保护情景下碳储量相较自然发展情景增加0.345×10^(6)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比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分别增加1.540×10^(6)、1.195×10^(6)t。耕地保护情景能够保护耕地数量,但建设用地扩张受到较大限制;生态保护情景能够增强固碳能力,但不能有效控制耕地面积的缩减。未来漓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需综合统筹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措施,提升区域碳汇能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GIS与AHP的漓江流域阳朔段景观视觉吸收力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董淑龙 马姜明 +1 位作者 王永琪 丁若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8-246,共9页
以漓江流域阳朔段为例,评价研究区不同区域和不同景观要素的景观视觉吸收力,基于生物物理因素,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ENVI监督分类法对遥感影像解译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基于景观视觉吸收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 以漓江流域阳朔段为例,评价研究区不同区域和不同景观要素的景观视觉吸收力,基于生物物理因素,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ENVI监督分类法对遥感影像解译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基于景观视觉吸收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景观基底的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植被丰富度、植被格局和土壤稳定性6个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觉吸收力评价。结果表明,阳朔段不同区域的视觉吸收力差异较大,其中以漓江流域阳朔段内的漓江风景名胜区、海洋山保护区、架桥岭保护区、大源林场和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片区的景观视觉吸收力相对最高。研究结果可见,各评价因子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观视觉吸收力的大小,就漓江流域阳朔段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因素而言,影响视觉吸收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植被丰富度,植物群落的面积及植被结构的组成对景观视觉吸收力的高低起主导作用。评估景观视觉吸收力可以指导相关部门更有效地进行景观规划和开发决策,为漓江流域阳朔段景观保护和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吸收力评价 漓江流域阳朔段 GIS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漓江流域海拔、土壤及植被对土壤养分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荣枢 王汝儒 +5 位作者 孙佳豪 黄玲 杨思娴 蒲纪龙 黄慧敏 朱婧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漓江流域海拔、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为研究其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特征,该研究以漓江流域石灰性土壤及酸性土壤的典型植被类型(自然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果园、水稻田)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氮转... 漓江流域海拔、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为研究其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特征,该研究以漓江流域石灰性土壤及酸性土壤的典型植被类型(自然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果园、水稻田)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氮转化相关胞外酶(淀粉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高海拔土壤的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含量和淀粉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正好呈现相反的趋势。(2)相对于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有较高的TP和AP含量。在酸性土壤中,植被类型对氮磷养分影响较大,总体上人工植被使得土壤氮素降低而使磷素增加;而石灰性土壤养分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相对较小。(3)相比自然林,人工植被的土壤氮转化酶活性极大降低,而土壤碳转化酶活性受人为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土壤氮磷酶活性化学计量比显示自然林呈现氮限制而人工林呈现碳限制。(4)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在第Ⅰ轴和第Ⅱ轴解释了86.56%的土壤酶活性变异,土壤理化性质解释贡献率排序为TN>pH>铵态氮(NH_(4)^(+))>AP>TP>硝态氮(NO_(3)^(-)),其中前3个因子是造成土壤酶活性差异的主要因子。综上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的酸性土壤对人为干扰的生态敏感性较高,植被变化易导致养分失衡,应注重土壤养分管理,防止土壤有机质的损失,提高漓江流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价值。该研究为当地生态系统的科学保育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酸性土壤 植被类型 酶活性 化学计量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磷含量及土壤无机磷分级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洢杋 杨峻晖 +6 位作者 刘家齐 陆慧飞 葛茜盈 王盈涵 林正艺 宋柏君 段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目的】比较漓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的磷含量及土壤磷含量和无机磷分级特征,为深入认识喀斯特森林磷循环过程,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桂林漓江流域选取典型喀斯特和... 【目的】比较漓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的磷含量及土壤磷含量和无机磷分级特征,为深入认识喀斯特森林磷循环过程,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桂林漓江流域选取典型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样地,采集植物叶片、根系和凋落物测定各组分磷含量,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总磷、速效磷和无机磷各组分含量以及土壤p H、含水率、碳氮含量等理化性质,分析植物磷与土壤磷各组分的相关性,明确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磷养分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碳、总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氮含量及碳氮比均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P<0.05,下同);喀斯特森林植物根系和凋落物磷含量(0.03%和0.04%)也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0.05%和0.11%);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含量为231.0 mg/kg,速效磷含量为2.2 mg/kg,均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含量609.0 mg/kg,速效磷含量9.3 mg/kg);2种森林类型土壤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钙结合态磷(Ca-P)均存在显著差异,喀斯特森林土壤无机磷组分以Fe-P为主,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无机磷组分以O-P为主;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磷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和铝结合态磷(A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磷含量与土壤总磷、速效磷、Fe-P、O-P和Ca-P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而凋落物磷含量与土壤总磷、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Fe-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漓江流域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及无机磷分级特征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植被对土壤磷素获取和吸收,从而影响植物叶片、根系和凋落物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森林 非喀斯特森林 植物磷含量 磷分级特征
下载PDF
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钟建军 李林 +5 位作者 魏识广 申楷慧 周景钢 温智峰 赵毅 杨欣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0-186,193,共8页
以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储量分布为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在漓江上中下游各流域段的典型喀斯特森林共设置20 m×20 m的15块天然林样方,对森林植被进行每木检尺调查,采用五点采集法采... 以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储量分布为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在漓江上中下游各流域段的典型喀斯特森林共设置20 m×20 m的15块天然林样方,对森林植被进行每木检尺调查,采用五点采集法采集0—20,20—40 cm土层土壤,分析土壤碳氮磷储量空间分布情况及驱动因子作用途径,量化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区域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储量分布格局形成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平均分布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在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中碳、氮、磷储量分别为55.8~192.0,3.1~14.8,6.0~12.0 kg/m^(2)。在同一流域土壤中,0—20 cm土层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流域20—40 cm土层,磷元素在漓江流域不同深度土层中未表现出显著差异。(2)碳储量与C/P、N/P、森林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氮储量与C/P、N/P、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N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磷储量与C/N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森林物种多样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3)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是驱动土壤碳氮磷储量分布的直接驱动因子,且深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是最重要的直接驱动因子,其次森林物种多样性对于土壤养分的固定和输入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并驱动土壤碳氮储量分布格局,磷储量不受森林植被状况的影响。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中,化学计量特征与森林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碳氮磷储量起到重要影响,提倡通过提升漓江流域森林物种多样性,改善流域森林土壤蓄水保肥功能,以此保护漓江流域脆弱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储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驱动因子 喀斯特森林土壤 漓江流域
下载PDF
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12
作者 董淑龙 马姜明 +2 位作者 辛文杰 丁苏雅 黎露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2-992,共21页
森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中的主要成分。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是典型喀斯特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分布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1985年、2000年和2020年3期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 森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中的主要成分。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是典型喀斯特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分布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1985年、2000年和2020年3期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GLC_FCS30),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及景观指数计算,探究漓江流域1985-2020年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水平,从自然环境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人文活动(人口、经济、政策)等驱动因素探寻森林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建议及科研依据。研究表明,1985-2020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由417928.86 hm^(2)缩减至382268.44 hm^(2),森林景观减少主要受森林砍伐、建设用地扩张和果树种植的侵占影响,前期森林景观缩减的程度和范围大于后期;由于森林保育政策和流域治理措施等保护工作的开展,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在缩减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恢复,集中体现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绿化建设和漓江上游的水源林保育,森林景观不同时期发生彼此消长的地区林木采伐与更新种植较为频繁。35年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呈现先破碎化和异质性水平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面积减少,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面积增加,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趋向均衡。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相对浅薄,相对非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占比大,落叶阔叶林占比小,长期以来森林与水体的用地转换相对非喀斯特地区更小。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200-600 m)、坡度较缓(10°-30°)和偏东南坡向的地区,随着与居民点距离的增大,森林景观面积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00-1400 m距离达到最大值,森林景观变化的面积与道路距离呈反比。本研究针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适于当地的森林景观保育策略,为漓江流域及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景观格局 驱动机制 漓江流域
下载PDF
一种针对河道水质模拟的特征时序混合模型
13
作者 郭鑫 许睿 +1 位作者 沈世铭 李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381-387,共7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流域已经构建了众多的水质与气象在线监测站点。由于长时序水质与气象数据的获取,河流水污染的模拟与预测,已经具备了被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基础。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式混合的特征提取与时序预测模型。通过V...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流域已经构建了众多的水质与气象在线监测站点。由于长时序水质与气象数据的获取,河流水污染的模拟与预测,已经具备了被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基础。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式混合的特征提取与时序预测模型。通过VGG(视觉几何组)提取水质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GRU(门控循环单元)对时序性数据进行训练,以模拟在真实气象条件下的水污染变化过程。针对国际知名生态旅游区——漓江流域的河道污染进行研究,采用47个站点的水质与气象在线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评估。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将模型实验结果与多种先进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提高水质预测的准确率,相比其他2种模型,其预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提高了8.6%、13.8%和13.7%。该模型对极值的预测更为准确,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卷积神经网络 RNN 漓江流域 特征提取
下载PDF
HEC-HMS模型在漓江上游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14
作者 冯世伟 邓芳芳 李静 《广西水利水电》 2023年第3期19-23,共5页
漓江上游流域洪水灾害频发,是广西山洪灾害多发区中较严重的流域之一。本文以漓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HEC-HMS水文模型,采用SCS-CN法计算降水损失、Snyder单位线法计算坡面汇流、退水曲线法模拟基流、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洪水演算等... 漓江上游流域洪水灾害频发,是广西山洪灾害多发区中较严重的流域之一。本文以漓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HEC-HMS水文模型,采用SCS-CN法计算降水损失、Snyder单位线法计算坡面汇流、退水曲线法模拟基流、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洪水演算等4种研究方法模拟降雨-径流过程,基于实测水文、气象数据资料选取2008—2013年的27场洪水作为率定期洪水,2014—2015年8场洪水作为验证期洪水进行降雨径流模拟,经过模拟计算得到结果:率定期27场洪水合格率为81.5%,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809;验证期8场洪水合格率为75%达到乙级精度,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76,达到乙级精度。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HEC-HMS模型适用于漓江流域上游且取得较好的模拟结果,可为漓江流域上游洪水作业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漓江上游流域 HEC-HMS洪水预报模型
下载PDF
漓江流域林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5
作者 付理宁 王浩宇 +2 位作者 冯宝坤 王成 朱岚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5期10673-10679,共7页
为推进林地资源研究,实现对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基于2013年、2017年、2020年Landsat-8 OLI影像、数字高程模型(GDEM V2)以及气象、经济和人口等影响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林地时空变化特... 为推进林地资源研究,实现对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基于2013年、2017年、2020年Landsat-8 OLI影像、数字高程模型(GDEM V2)以及气象、经济和人口等影响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3—2020年耕地是漓江流域内林地转化面积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林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林地动态度由2013—2017年的0.38显著升高到2017—2020年的4.46;高程和坡度对林地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与林地的面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该研究可以为有关管理部门对漓江流域林地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林地动态变化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随机森林
下载PDF
水污染预警模型的构建与运用——以漓江流域为例
16
作者 唐美燕 叶劲彤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第2期90-93,96,共5页
通过建立合适的水污染预警模型给出及时、可靠的水污染预警信息,对于开展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利用单一水质因子浓度与其最高标准容许值构建了单因子水质污染指数预警模型,实现了评价的同趋化;基于单因子水质污染指... 通过建立合适的水污染预警模型给出及时、可靠的水污染预警信息,对于开展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利用单一水质因子浓度与其最高标准容许值构建了单因子水质污染指数预警模型,实现了评价的同趋化;基于单因子水质污染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水污染综合指数预警模型。对所构建的两个水质污染预警模型在漓江流域中进行了运用。得到结果:从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单因子水质污染指数预测漓江流域的水质状况为优;从总氮单因子水质污染指数预测漓江流域的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由漓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指数预测值,得到其综合水质整体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预警模型 单因子水质污染指数 水污染综合指数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广西漓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17
作者 张家琦 郑桂莲 李宗伦 《绿色科技》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森林健康评价在我国开展科学绿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以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从结构、多样性、稳定3个方面,对流域内的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生态健康状况可评价... 森林健康评价在我国开展科学绿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以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从结构、多样性、稳定3个方面,对流域内的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生态健康状况可评价为“良”,50块调查样地中,56%的样地森林健康状况为“良”,30%的样地森林健康状况为“中”,10%的样地森林健康状况为“优”,仅有2块样地(4%)的森林健康状况为“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健康评价 漓江流域 广西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向悟生 李先琨 +3 位作者 丁涛 黄玉清 何成新 陆树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0,55,共6页
应用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91-2006年间减少了14.9062×108元,年平均减少0.9938×108元... 应用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91-2006年间减少了14.9062×108元,年平均减少0.9938×108元。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耕地和水域等转化为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低的建设用地和园地,是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受损的主要原因。流域生态系统9类单项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等服务价值的损失较大。马尔可夫链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如果保持1991-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未来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马尔可夫链
下载PDF
1960~2010年漓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段文军 王金叶 +2 位作者 张立杰 李海防 黄华乾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93,共6页
利用漓江流域及周边地区25个降水观测点50年的监测数据,通过Mapgis 6.7计算流域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变差系数法、5年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漓江流域1960~2010年降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60~2010年... 利用漓江流域及周边地区25个降水观测点50年的监测数据,通过Mapgis 6.7计算流域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变差系数法、5年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漓江流域1960~2010年降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60~2010年,漓江流域降水年际动态为波动增加,年降水量每10a增加23.1mm;其中1970~2010年间,漓江流域年降水变化表现为波动减少,年降水量每10a减少14.6mm;但增减趋势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2)漓江流域年内降水具有典型的雨季和旱季交替特征,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6.26%;(3)漓江流域月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具有规律性的增减,其中1月和6月降水量随着时间推移增加,4月降水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1、4、6月的这种增减趋势通过99%的显著性检验;(4)漓江流域降水年内变化幅度比年际明显,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小于0.18,月降水量变差系数大于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量 5年滑动平均法 变差系数法 MANN-KENDALL法 漓江流域
下载PDF
漓江流域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差异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余道 蒋亚萍 朱银红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6-332,共7页
对漓江流域两种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典型峰林平原与典型峰丛洼地的自然特征研究对比表明,两者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岩溶形态(包括石峰与洞穴)、地势分布、水文网、土壤与植被、洪水灾害与系统输入输出功能等方面,其中岩溶形态、地势分布... 对漓江流域两种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典型峰林平原与典型峰丛洼地的自然特征研究对比表明,两者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岩溶形态(包括石峰与洞穴)、地势分布、水文网、土壤与植被、洪水灾害与系统输入输出功能等方面,其中岩溶形态、地势分布、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两种系统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典型峰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外源水来源丰富,地下水分布均匀,土层成因多、分布广,具有城市发展、人群集聚的良好基础条件,但洪水灾害、枯季缺水、地面塌陷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问题;典型峰丛洼地山地多,地势高,缺乏外源水,地下水埋藏深,土地资源贫乏,导致生境条件恶劣,不适于人群集聚,自然村落发展条件处于明显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典型岩溶生态系统 自然特征 峰林平原 峰丛洼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