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藜芦的本草考证
1
作者 成子己 徐丽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结合历代医籍和近现代文献,对藜芦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藜芦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直径大、... 结合历代医籍和近现代文献,对藜芦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藜芦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直径大、外皮土黄色、质清脆、断面粉为上乘。采收时间多为每年5~8月,净制后晒干。对于藜芦性味功效认识古今记载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藜芦药材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本草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毒性
下载PDF
出土汉代医简所载“藜芦”的考证
2
作者 石开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1299-1303,1315,共6页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出土的汉代武威医简、马王堆医简所载的中药藜芦进行名称、基原、产地、采收与炮制、药用方面的考证。结果表明,藜芦最初名黎卢、犁卢、利庐,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以“黎芦”为本品正名收载,魏《吴普本草》始以“...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出土的汉代武威医简、马王堆医简所载的中药藜芦进行名称、基原、产地、采收与炮制、药用方面的考证。结果表明,藜芦最初名黎卢、犁卢、利庐,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以“黎芦”为本品正名收载,魏《吴普本草》始以“藜芦”为本品正名,直至今日。藜芦的基原植物是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汉唐时期藜芦的产地为今山东一带,宋明时期扩展到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山西的部分地区,现广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古代多载藜芦在(农历)二月、三月采根后阴干,或者用糯米泔汁煮后晒干。现在则明确采收时间为(公历)5~6月末,炮制方法为洗净晒干。藜芦药用价值大,自最古老的医方文献《五十二病方》载有藜芦药方至今,藜芦的药用历史已达两千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汉代医简 马王堆医简 藜芦 本草考证
下载PDF
乌苏里藜芦碱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9
3
作者 韩国柱 李欣燕 +2 位作者 吕莉 李卫平 赵伟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 研究乌苏里藜芦生物碱 ( Vn A)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电刺激诱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瘀血诱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 Vn A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结果 大鼠 iv6种不同剂量的 Vn A ( 7.2~ 4 2 .9μg/... 目的 研究乌苏里藜芦生物碱 ( Vn A)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电刺激诱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瘀血诱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 Vn A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结果 大鼠 iv6种不同剂量的 Vn A ( 7.2~ 4 2 .9μg/ kg)导致血管阻塞时间 ( OT)显著延长 ,且具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Vn A 30μg/ kg产生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与赖氨匹林 18.0 mg/ kg的作用相当。单次 iv Vn A30 μg/ kg使 OT呈时间依赖性延长。Vn A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起效迅速 ,持续至少 80 min,iv后 15 m in达效应峰值。iv Vn A( 15~ 4 5 μg/ kg)显著减少下腔静脉血栓干质量 ,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Vn A具有强大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 ,并具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抗血栓效能高 ,作用强度大 ,在大鼠的有效剂量低至μg/ kg水平。V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乌苏里藜芦 生物碱 藜芦
下载PDF
利南牛和利鲁牛肉品质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燕鹏 杨膺白 李启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53-1453,1487,共2页
[目的]分析利南牛和利鲁牛的肉品理化性状和营养品质,为生产实践和进一步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利木赞牛与利南牛、利鲁牛的肉品质特性,测定利南牛和利鲁牛牛肉的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熟肉率、嫩度、pH值、水分、粗蛋白、粗... [目的]分析利南牛和利鲁牛的肉品理化性状和营养品质,为生产实践和进一步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利木赞牛与利南牛、利鲁牛的肉品质特性,测定利南牛和利鲁牛牛肉的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熟肉率、嫩度、pH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等理化性状以及肉品中氨基酸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利鲁牛较利南牛有更好的商品特性,其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风味较好,其他各方面指标均很理想,且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含量均较高,营养价值比利南牛更加丰富。[结论]利鲁牛的肉品质较利南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南牛 利鲁牛 肉品品质
下载PDF
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在利鲁牛各组织部位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万发春 魏晨 +7 位作者 张相伦 谭秀文 刘桂芬 游伟 赵红波 王星凌 刘晓牧 靳青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本试验以利鲁牛(利木赞牛×鲁西黄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等分子手段检测了BCMO1在利鲁牛肝脏、十二指肠、不同脂肪组织等部位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 本试验以利鲁牛(利木赞牛×鲁西黄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等分子手段检测了BCMO1在利鲁牛肝脏、十二指肠、不同脂肪组织等部位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BCMO1在肝脏、十二指肠、心脏、肾脏和肺脏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在脾和瘤胃内未表达;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内BCMO1相对表达量差异较大,其中在Western Blot检测中BCMO1在皮下脂肪仅有极少量表达,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CMO1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当。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BCMO1除在十二指肠具有极高的表达量外,在肾脏、心脏、牛皮的表达量均高于肝脏。以上结果对深入研究β-胡萝卜素在肉牛体内的代谢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鲁牛 β-胡萝卜素-15 15’-加氧酶 免疫组织化学 蛋白质印迹法 荧光定量PCR 表达量
下载PDF
Pit-1/Hinf Ⅰ基因PCR-RFLP和鲁西黄牛与利木赞杂交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6
作者 刘桂芬 万发春 +5 位作者 刘桂萍 刘晓牧 逯茂洋 谭秀文 成海建 宋恩亮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5,共5页
为了提高鲁西黄牛生长发育水平及产肉性能。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111头利鲁杂交牛Pit-1基因多态性与体尺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群体的Pit-1-HinfⅠ基因座的451 bp的PCR产物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 为了提高鲁西黄牛生长发育水平及产肉性能。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111头利鲁杂交牛Pit-1基因多态性与体尺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群体的Pit-1-HinfⅠ基因座的451 bp的PCR产物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32,0.68,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Pit-1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尺生长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群体内AA基因型个体的尻高显著高于群体AB和BB型个体(P<0.01),可作为利鲁杂交牛尻高的候选基因之一;群体内AB基因型个体的髋宽显著高于群体AA和BB型个体(P<0.05);但在头长、额宽、胸围、胸深、胸宽、体斜长、尻长、腰角宽、坐骨结节宽、管围、体高、十字部高、臀端高等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t-1 PCR-RFLP 生长性能 利鲁杂交牛
下载PDF
藜芦提取物的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对PC9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7
作者 金善花 崔正云 +2 位作者 姜成哲 尹希俊 安仁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20期180-181,共2页
目的探讨藜芦(Veratrum nigrum)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对人体肺癌细胞系PC9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藜芦的水提物与醇提物的作用差异。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CCK-8细胞毒性检测法。结果藜芦水提物和醇提物在10mg/ml时体外DPPH... 目的探讨藜芦(Veratrum nigrum)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对人体肺癌细胞系PC9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藜芦的水提物与醇提物的作用差异。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CCK-8细胞毒性检测法。结果藜芦水提物和醇提物在10mg/ml时体外DPPH清除率分别为52.3%和42,8%。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能明显抑制PC9细胞的增殖,并且呈浓度依赖性,而水提物只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结论藜芦提取物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对PC9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提取物 DPPH PC9细胞 细胞毒性
下载PDF
中风病相反配伍临床应用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丁瑞丛 周生花 +1 位作者 周德生 刘利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8期12-15,共4页
中风病是以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被列为中医四大难症之首,因此挖掘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药具有重要意义。反药被认为是合用可产生毒性反应或不良... 中风病是以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被列为中医四大难症之首,因此挖掘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药具有重要意义。反药被认为是合用可产生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的药物,关于反药是否能在临床中应用,古今均存在较大争议,有反对者,亦有赞同者,对于其在中风病中的运用尤其如此。事实上,反药在中风病中应用历史悠久且较为普遍,据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古今中风病方中,含有"十八反"相反药物者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其应用主要集中于3组药物,即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组,与半夏、瓜蒌、天花粉组合;藜芦组,与人参、细辛组合;甘草组,与海藻组合,作用主要表现在温经化痰、润通经脉、涌吐风痰等方面。临床应用经验表明,相反药物若辨证准确,运用得当,确能对中风病产生良好的防治作用,因此认为反药在中风病中的运用并非绝对禁忌。由于药物基源、品种、炮制方法、配伍等众多影响反药作用的因素存在,对于古文献中记载的相反药物应当客观地看待,需进一步行理论和实践的挖掘,不能墨守成规的认为反药均不可应用,以使确切有效的药物配伍湮没,影响患者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 脑血管疾病 相反药物 十八反 毒性反应 配伍禁忌 附子 藜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