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Food-making Quality of Strong-gluten Wheat Varieties from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Area in the Huanghuai Wheat Region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爱峰 程敦公 +4 位作者 李豪圣 宋健民 曹新有 赵振东 刘建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6期1429-1431,1445,共4页
In this study, 13 strong-gluten wheat varieties screened by the Key Projec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Study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for Strong-gluten Wheat from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Ar... In this study, 13 strong-gluten wheat varieties screened by the Key Projec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Study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for Strong-gluten Wheat from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Area in the Huanghuai Wheat Region"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ir bread-making quality, noodle-making quality and other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wheat varieties had better bread-making quality; the bread made from wheat with longer dough mixing time than 3.0 min had better texture, lighter color, and better taste. All these 13 strong-gluten wheat varieties showed good noodle-making quality in color, appearance, smoothness and tas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eties were mainly found in palatability and viscoelasticity. Jimai 20, Xinong 979, Zhengmai 7698, Ji'nan 17 and Zhengmai 9023 exhibited excellent bread-making quality; Zhengmai 366, Jimai 20 and Xinong 979 displayed excellent noodle-making quality. Fresh dough sheets made from Zhengmai 366, Jimai 20 and Xinong 979 exhibited slight color variation within 24 h and high peak starch paste viscosity; dry and cooked noodles made from Zhengmai 366, Jimai 20 and Xinong 979 had good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Strong-gluten wheat BREAD NOODLE QUALITY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upon the Incorporation of Crop Residues
2
作者 Shao-Qiang Tao Qiang Xia +3 位作者 Lin Zhu Jing-jing Chen Ya- Nan Wang Bing Qin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2年第3期312-319,共8页
To analyze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upon the incorporation of crop residues for two years in wheat-maize system, total DNA was directly extracted and PCR-amplified with the F357GC and R5... To analyze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upon the incorporation of crop residues for two years in wheat-maize system, total DNA was directly extracted and PCR-amplified with the F357GC and R518 primers targeting the 16S rRNA genes of V3 region.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were analyzed by perpendicular DGGE. Analyzing of species richness index S and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H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high diversity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s among all treatments after incorporation of crop residues and fertilizing under field conditions. Eleven DGGE bands recovered were re-amplified, sequence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DGGE fingerprints identified four groups of the prokaryotic communities in the soil by returning wheat residues and fertilizing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belonged to gamma proteobacterium, Cupriavidus sp, halophilic eubacterium, Acidobacterium sp, Sorangium sp, delta proteobacterium, Streptococcus sp and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were ma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he differences in DNA profiles among the six treatments. It showed that wheat residue returning, maize residue returning and fertilizing all can improve bacterial diversity in varying degrees. As far as improvement of bacterial diversity was concerned, wheat residue returning was higher than fertilizing, and fertilizing higher than maize residue retu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RESIDUES Bacterial Community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16S rDNA Wheat-Maize System
下载PDF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trends of evaporation of phreatic water from bare soil in Huaibei Plain,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SHANG Man-ting LIU Pei-gui +2 位作者 LEI Chao LIU Ming-chao WU Lia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3期213-221,共9页
When the soil condition and depth to water table stay constant, climate condition will then be the only determinant of evaporation intensity of phreatic water from bare soil. Based on a series of long-term quality-con... When the soil condition and depth to water table stay constant, climate condition will then be the only determinant of evaporation intensity of phreatic water from bare soil. Based on a series of long-term quality-controlled data collected at the Wudaogou Hydrological Experiment Station in the Huaibei Plain, Anhui, China,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evaporation rate of phreatic water from bare soil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and the linear regression trend test, followed by the study on the responses of evaporation to climate chang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Huaibei Plain during 1991-2008, evaporation of phreatic water from bare soil tended to increase at a rate of 5% on monthly scale in March, June and July while in other months the increase was minor. On the seasonal basis, the evaporation saw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pring and summer. In addition, annual evaporation tended to grow evidently over time. When air temperature rises by 1 °C, the annual evaporation rate increases by 7.24–14.21%, while when the vapor pressure deficit rises by 10%, it changes from-0.09 to 5.40%.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nds and responses of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Evaporation of phreatic water from bare soil Fluvo-aquic soil huaibei Plain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下载PDF
聚脲甲醛缓释肥减量深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4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2 位作者 何斌 寇长林 李太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尿素(OPT)处理,P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显著高于OPT处理,尤其PFS处理较OPTX处理小麦和玉米季产量分别高12%和6.4%,较OPTS处理分别高3.4%和1.8%;与产量不同,PFS处理仅显示玉米季氮肥利用率(NUE)高于OPTX和OPTS处理,而小麦季NUE甚至低于OPTS处理,这可能与PF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养分释放速度慢有关。对比两种耕作方式,发现PFS处理小麦季产量与PFX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别,而玉米季产量显著高于PFX处理;与产量不同,PFS处理小麦季NUE显著低于PFX处理,而玉米季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玉米季更适宜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季PF养分的后续释放有关。对比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残留量和总氮浓度,发现作物收获后,PFS处理0~30和30~60 cm土层NH_(4)^(+)-N残留量与PFX处理无显著差异,NO_(3)^(-)-N残留量显著低于PFX处理,而总氮含量略高于PFX处理,这可能与PF处理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氮素未释放完全有关。总而言之,依据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聚脲甲醛缓释肥在深耕条件下显示出更高的产量效益和增产潜势,尤其玉米季作物吸氮量、产量和NUE有了显著提升,值得被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甲醛缓释肥 小麦玉米轮作 深耕与旋耕 砂姜黑土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驻马店砂姜黑土区芝麻新品种筛选试验
5
作者 周霞丽 隗正阳 +6 位作者 崔向华 谢富强 石明权 阚跃峰 刘建新 刘扩展 孙妍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6期90-92,共3页
[目的]筛选出适合驻马店砂姜黑土区种植的芝麻新品种,促进驻马店芝麻产业的健康发展。[方法]以豫芝4号为对照品种,对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驻22B03、驻22B07及其他单位提供的10个品种分别就经济性状、产量表现和抗性等方面进行试验... [目的]筛选出适合驻马店砂姜黑土区种植的芝麻新品种,促进驻马店芝麻产业的健康发展。[方法]以豫芝4号为对照品种,对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驻22B03、驻22B07及其他单位提供的10个品种分别就经济性状、产量表现和抗性等方面进行试验评价。[结果]所有参试品种(系)平均单株蒴数在76.2~92.3个,驻22B03最高;平均每蒴粒数在61.30~70.12粒,商芝10号最高;平均千粒重变幅在3.098~3.430 g,以商芝10号最高;驻22B03、驻22B07、商芝10号、豫芝23号、信芝H12枯萎病和茎点枯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小于对照品种;产量方面,12个参试品种(系)中较对照增产的有10个。其中驻22B03始蒴高度低,有效果节数多,单株蒴数最多,千粒重较高,高抗枯萎病,抗茎点枯病,产量最高,为1799.3 kg/hm^(2),比对照增产30.89%,增产潜力大。[结论]综合新品种(系)在农艺性状、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的表现,驻22B03、驻22B07、商芝10号、豫芝23号和信芝H12这5个品种各方面表现优异,可以在驻马店砂姜黑土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马店砂姜黑土区 芝麻新品种 筛选试验
下载PDF
施用石灰与生物炭对酸性土壤花生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索炎炎 张翔 +4 位作者 司贤宗 李亮 程培军 余辉 刘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为明确石灰与生物炭对酸化土壤改良及花生氮营养的作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石灰、生物炭单施与配施对酸化土壤性质、花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施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交换... 为明确石灰与生物炭对酸化土壤改良及花生氮营养的作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石灰、生物炭单施与配施对酸化土壤性质、花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施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交换性钙含量,花生植株氮吸收量和收获指数显著增加13.1%和4.6%,花生生物量和产量显著提高11.7%和16.1%;单施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土壤碳氮比,但对花生氮吸收量、生物量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表明酸性土壤明显抑制了花生生长,单施石灰促进花生生长及氮高效利用效果优于生物炭。石灰与生物炭配施后,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钙含量及碳氮比更协调,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利用率、生物量和产量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有处理中,4500 kg/hm^(2)生物炭配施450 kg/hm^(2)石灰处理的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收获指数、氮利用率、生物量及产量最高,分别比CK增加30.7%、8.7%、5.7%、27.6%和35.8%。因此,4500 kg/hm^(2)石灰和450 kg/hm^(2)生物炭配施是酸性土壤改良、氮素高效及花生高产栽培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石灰 生物炭 砂姜黑土 氮素
下载PDF
不同季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7
作者 陈翔 许波 +7 位作者 吴宇 许辉 蔡洪梅 孙东岳 于敏 刘绿洲 郑宝强 李金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03-1415,共13页
为探究长期不同季秸秆全量还田对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夏玉米花期根系分泌物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秸秆不还田(CK)、小麦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1)、小麦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季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2)和玉米... 为探究长期不同季秸秆全量还田对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夏玉米花期根系分泌物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秸秆不还田(CK)、小麦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1)、小麦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季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2)和玉米季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3)的玉米根系分泌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T1与T2处理的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干物质重、根系活力较CK分别显著提高9.8%、21.2%、20.9%、16.4%与12.4%、23.9%、29.2%、21.3%。相较于CK,T1、T2与T3处理分别筛选出60、38与39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包含9大类,秸秆还田主要影响根系分泌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类与氨基酸类;T1、T2、T3分别富集到45、56和39条显著差异代谢通路,秸秆还田主要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与氨基酸类代谢途径。与CK相比,T2处理下根系分泌物中甘油、蜜二糖上调使半乳糖代谢途径上调;L-酪氨酸、L-谷氨酰胺等氨基酸的上调,使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通路显著上调;5-氨基水杨酸、丁二酸、氨乙基磷酸等有机酸上调。可见,小麦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季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通过增加玉米根系分泌物中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的相对含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关系,使根冠协同生长。本研究为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夏玉米高产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秸秆还田 玉米 根系分泌物 代谢组
下载PDF
不同磷肥对砂姜黑土和红壤磷库转化及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箫璇 张敏 +6 位作者 张鑫尧 魏鹏 柴如山 张朝春 张亮亮 罗来超 郜红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3-1126,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过磷酸钙(TSP)和聚磷酸铵(APP)6个处理,研究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磷库转化特征及其与植株体内磷素累积利用的关系。【结果】砂姜黑土施用磷肥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94%—662%,不同磷肥处理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为APP>TSP>DAP>FMP>SSP>CK处理。施用磷肥显著提升了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砂姜黑土中H_(2)O-P和NaHCO_(3)-Pi含量,降低Residual-P含量,其中H_(2)O-P和NaHCO_(3)-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TSP和APP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对NaHCO_(3)-Pi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较不施磷提升了41.0和36.0 mg·kg^(-1)。红壤施用磷肥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84%—791%,其中DAP和TS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红壤中根际土壤NaHCO_(3)-Pi和NaOH-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磷肥后红壤中NaHCO_(3)-Pi和NaOH-Pi含量分别提高275.2%—848.3%和26.9%—58.3%,其中DAP和TSP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砂姜黑土和红壤上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砂姜黑土和红壤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每提高1 mg·kg^(-1),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0.87和0.37 mg/pot。砂姜黑土施用不同磷肥均可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累积量,较不施磷提高15.4%—50.9%,其中APP和TSP处理使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及磷素利用效率较其他磷肥处理显著提高。红壤中施用不同磷肥使磷素累积量和产量分别较不施磷提高123.7%—643.9%和75.5%—337.2%,其中TSP处理的小麦产量、植株磷素累积量和磷素吸收效率较其他磷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结论】砂姜黑土施用重过磷酸钙和聚磷酸铵显著提高土壤H_(2)O-P和NaHCO_(3)-Pi含量,红壤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可显著提高土壤NaHCO_(3)-Pi和NaOH-Pi含量。因此,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角度考虑,两种土壤均适合施用重过磷酸钙,种植小麦时,砂姜黑土还可推荐施用聚磷酸铵,红壤可选用磷酸二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红壤 磷肥品种 土壤磷库转化特征 磷肥利用效率 冬小麦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高远 和爱玲 +6 位作者 杜君 吕金岭 聂胜委 潘秀燕 许纪东 李珏 杨占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156-3167,共12页
【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特征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实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常规土壤参数... 【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特征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实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常规土壤参数分析相结合,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及有机肥氮替代40%化肥氮(R2FM及R4FM,有机肥于小麦季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及与关键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R2FM及R4FM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12.2%和10.2%,而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CK、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9、50.3、43.9及39.6μg·m^(-2)·h^(-1),其中小麦季为3.1、23.6、25.0及26.4μg·m^(-2)·h^(-1),玉米季为8.8、77.0、62.8及52.9μg·m^(-2)·h^(-1);不同施肥处理下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与小麦季土壤温度、玉米季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38、2.44及2.53 kg·hm-2,较CK处理(0.56 kg·hm-2)显著增加325%—354%,N_(2)O-N排放系数为0.40%—0.44%,但CF、R2FM及R4FM处理之间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N_(2)O-N排放系数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季节性N_(2)O累积排放量存在差异,与CF处理相比,R2FM及R4FM处理在小麦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28.3%和62.6%,且二者N_(2)O-N排放系数(0.35%和0.41%)显著增加,而在玉米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15.8%和33.8%;N_(2)O累积排放量与小麦季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含量及玉米季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玉米季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条件下,优化小麦季施肥管理是减少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化肥减施 畜禽粪便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砂姜黑土
下载PDF
皖北平原不同土壤水分养分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明成 张建云 +3 位作者 王振龙 刘猛 刘翠善 王国庆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黄潮土和砂姜黑土面积占皖北平原总面积的87%。砂姜黑土内部含有钙质结核,严重影响土壤性质进而降低作物产量。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力学参数和土壤水分等方面探讨两种土壤差异性,并结合水文气象因素分析影响黄潮土和砂姜黑土土壤水... 黄潮土和砂姜黑土面积占皖北平原总面积的87%。砂姜黑土内部含有钙质结核,严重影响土壤性质进而降低作物产量。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力学参数和土壤水分等方面探讨两种土壤差异性,并结合水文气象因素分析影响黄潮土和砂姜黑土土壤水分变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潮土和砂姜黑土的pH值和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差异不大;黄潮土0~50 cm的有效持水量显著大于砂姜黑土,保水性更好。黄潮土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砂姜黑土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影响黄潮土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地下水埋深和降水量;影响砂姜黑土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地温、地下水埋深和相对湿度。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改善砂姜黑土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潮土 砂姜黑土 含水率 理化性质 水分特征曲线 冗余分析
下载PDF
不同农艺培肥措施对小麦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其洋 张达胜 +6 位作者 李成峰 徐召文 杨善伟 王家嘉 卢碧云 施六林 李录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168-171,共4页
[目的]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优化小麦后期氮肥追施比例共3种农艺措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探讨适宜的土壤耕层培肥措施。[方法]设置玉米秸秆+生物腐熟菌剂直接还田S 1、增施1500... [目的]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优化小麦后期氮肥追施比例共3种农艺措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探讨适宜的土壤耕层培肥措施。[方法]设置玉米秸秆+生物腐熟菌剂直接还田S 1、增施1500 kg/hm^(2)商品有机肥M_(1)、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N_(30-0)、N_(20-10)和N_(10-20)共5个处理,以不实施秸秆还田S_(0)、不施有机肥M_(0)为对照,构成7个处理,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性状,分析耕层土壤肥力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生物强化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优化小麦后期氮肥追施比例,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各自的对照相比,小麦籽粒产量分别增长5.89%、5.62%和7.65%,较农民习惯施肥提升6.45%、3.91%和11.82%;土壤pH升高0.18~0.25,酸化程度减轻;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6.02%~19.11%、7.37%~15.68%、13.37%~31.21%和13.35%~14.73%。[结论]实施玉米秸秆+生物菌剂强化还田、增施有机肥料,显著提升了砂姜黑土肥力,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厚沃土壤耕作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小麦产量 砂姜黑土肥力性状 高标准农田
下载PDF
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沼液对砂姜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威 唐蛟 +4 位作者 殷金忠 潘飞飞 樊姝言 黄文文 吴大付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1,共9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沼液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结合有机碳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不同剂量(低剂量:450 m^(3)/hm^(2);中剂量:750 m^(3)/hm^(2);高剂量:1050 m^(3)/hm^(2))沼液处理以...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沼液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结合有机碳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不同剂量(低剂量:450 m^(3)/hm^(2);中剂量:750 m^(3)/hm^(2);高剂量:1050 m^(3)/hm^(2))沼液处理以及空白对照,采集并分析了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水稳性团聚体及结合有机碳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施均显著促进各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性提高。秸秆还田配施中量沼液处理>0.2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组成比例(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最高,而团聚体破碎率(PAD)和分形维数(D)最低。单一进行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剂量沼液均显著增加各土层大团聚体结合有机碳贡献率,降低<0.25mm粒径土壤颗粒结合有机碳的贡献率。秸秆还田配施中量沼液处理使得大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进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适量沼液有助于该区域砂姜黑土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促进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并通过影响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含量,提高有机碳在大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其中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中量沼液处理团聚体稳定性及结合有机碳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沼液 土壤团聚体 结合有机碳 砂姜黑土
下载PDF
豫南砂姜黑土水浇地不同产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其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
13
作者 李成玉 程思贤 +5 位作者 马海彬 刘卫玲 张学林 刘天学 李潮海 赵亚丽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81,共8页
对豫南砂姜黑土水浇地高、中、低产田的土壤理化性状(耕层深度、犁底层厚度及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其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明确砂姜黑土水浇地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土壤限制因子,为建... 对豫南砂姜黑土水浇地高、中、低产田的土壤理化性状(耕层深度、犁底层厚度及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其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明确砂姜黑土水浇地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土壤限制因子,为建立砂姜黑土水浇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豫南砂姜黑土水浇地耕层深度为7.25~20.00 cm,平均值为13.67 cm;犁底层厚度为4.75~19.50 cm,平均值为10.98 cm;土壤容重为1.16~1.58 g/cm^(3),平均值为1.45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33~23.67 g/kg,平均值为19.81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为58.80~98.02 mg/kg,平均值为76.09 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为7.00~26.28 mg/kg,平均值为15.7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79.59~171.94 mg/kg,平均值为124.47 mg/kg。不同产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作物产量与土壤容重、犁底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耕层深度、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豫南砂姜黑土水浇地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土壤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层深度、犁底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作物产量 耕层 理化性状 土壤养分含量
下载PDF
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
14
作者 张军 刘扩展 +3 位作者 郝敏 于仕佳 刘强 占二勇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11期84-87,共4页
为促进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该生态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在2021年通过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周麦36、百农207、郑麦136三个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区推广的品种,并研究了配套栽培技术,为今后... 为促进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该生态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在2021年通过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周麦36、百农207、郑麦136三个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区推广的品种,并研究了配套栽培技术,为今后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砂姜黑土区 小麦品种 筛选 高效栽培技术
下载PDF
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8
15
作者 侯晓娜 李慧 +5 位作者 朱刘兵 韩燕来 唐政 李忠芳 谭金芳 张水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5-712,共8页
【目的】研究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砂姜黑土黏板障碍因子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光照培养室内用砂姜黑土进行的培养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 【目的】研究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砂姜黑土黏板障碍因子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光照培养室内用砂姜黑土进行的培养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有机物料,CK)、单施生物炭(5%生物炭,B)、单施秸秆(1.5%玉米秸秆,S)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5%生物炭+1.5%的玉米秸秆,BS)。培养6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其中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该粒级团聚体含量。单施生物炭有利于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施用秸秆有利于0.5—2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较对照显著增加14%—68%。单施生物炭对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无显著影响,单施秸秆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则显著提高了MWD、GMD和R0.25。同时,各有机物料施用都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提高,其中生物炭与秸秆配施处理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60%。各有机物料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也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各粒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4%—353%。随土壤粒径的增大,添加生物炭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呈现"V"型趋势,单施秸秆处理呈逐渐增加趋势。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为S处理>BS处理>CK处理>B处理,微团聚体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0.5—1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为6%—33%。【结论】单施生物炭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不仅能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而且提高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性状。相比之下,生物炭与秸秆配施是改善砂姜黑土结构和提升碳水平的最佳培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砂姜黑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被引量:47
16
作者 谢迎新 靳海洋 +4 位作者 孟庆阳 王永华 王晨阳 贺德先 郭天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7-173,共7页
为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挖掘砂姜黑土生产潜力,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免耕、旋耕(15 cm)、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无机氮含... 为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挖掘砂姜黑土生产潜力,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免耕、旋耕(15 cm)、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无机氮含量以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苗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处理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但深耕处理明显增加〉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为深耕〉旋耕〉免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促使籽粒产量增加16.33%。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小麦季30 cm深耕处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冬小麦 产量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84
17
作者 陈欢 曹承富 +4 位作者 张存岭 李玮 乔玉强 杜世州 赵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9-617,共9页
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 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原12个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8.22%,且无原变量丢失。其中第一主成分以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则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pH贡献最大。作为综合评价砂姜黑土肥力的生物指标,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优于其他三种土壤酶。以两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HMNPK>M>NPK>CK,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砂姜黑土的最佳培肥模式,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或者不施肥则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砂姜黑土 土壤肥力 施肥方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3
18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3 位作者 陈欢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5052-5061,共10页
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a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 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a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1%—8.9%、毛管孔隙度18.9%—41.0%,非毛管孔隙度降低6.4%—38.8%,土壤毛管孔隙度占土壤总孔隙度的比例增加。秸秆还田所有处理耕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秸秆移除处理,施氮540、630、720 kg N hm-2a-1时,秸秆还田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移除,而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无论秸秆还田还是秸秆移除,耕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指数趋势增加,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秸秆移除处理高于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的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成指数趋势增加,而秸秆移除处理呈指数趋势减小,相关性均不显著。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获得高产的年氮肥用量分别为630、696 kg N hm-2a-1,秸秆移除为579、627 kg N hm-2a-1。经作用力分析,秸秆还田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作物产量受秸秆还田和施氮量的影响,但氮肥水平大于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砂姜黑土 氮肥水平 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0
19
作者 陈欢 曹承富 +5 位作者 孔令聪 张存岭 李玮 乔玉强 杜世州 赵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580-2590,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淮北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淮北砂姜黑土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杨柳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小麦的平均产... 【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淮北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淮北砂姜黑土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杨柳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小麦的平均产量、产量年际波动及土壤养分状况对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响应,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的优劣,并以此评判施肥的合理性。【结果】淮北砂姜黑土区长期不施肥的小麦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量为5.81 kg·hm-2;而长期施肥的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并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处理(HMNPK)的产量趋势线最高,但其增产优势逐年减弱,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处理(MNPK)以9.75 kg·hm-2的年增长量缩短与其的差距;单施化肥处理(NPK)的小麦产量趋势线在试验前期高于单施有机肥(M),但在22年后有被M处理赶超的趋势。从32年小麦平均产量来看,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与等氮)的增产幅度最大,平均产量分别达5 544.3和5 200.6 kg·hm-2;NPK次之,比当年不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614.6%,M增产幅度最低,但与NPK差异并不明显。砂姜黑土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10年持续降低,降至10%左右趋于稳定,而肥料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则是在前10年持续增加至80%—90%便维持动态平衡。长期不施肥易导致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产量稳定性最低;施肥处理中HMNPK和MNPK处理的CV最低、SYI最高,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及NPK。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施肥可明显提高淮北砂姜黑土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化肥的投入相关,处理M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但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肥可有效提高淮北小麦产量,且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和等氮)的增产效果最佳,但高氮与等氮水平间的产量差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逐渐缩短;在试验开始前一阶段单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但在22年后有被赶超的趋势。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施肥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的提高,其次为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最低。施肥可有效提高砂姜黑土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肥对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较强,而化肥则对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用较强,且小麦产量与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模式,土壤养分供应较均衡,小麦产量幅度最大且稳定性最佳,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长期施肥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
下载PDF
淮北砂姜黑土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30
20
作者 陈欢 李玮 +4 位作者 张存岭 乔玉强 杜世州 赵竹 曹承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502,共8页
【目的】针对安徽淮北砂姜黑土"旱、涝、僵、瘦"等不良属性,通过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土壤酶对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有效改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提高土壤质量、进而保证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撑。... 【目的】针对安徽淮北砂姜黑土"旱、涝、僵、瘦"等不良属性,通过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土壤酶对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有效改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提高土壤质量、进而保证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安徽省濉溪县杨柳试验基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1至今)为基础,研究5种不同施肥模式下(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耕层土壤(0—20 cm)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成对比较,分别阐明土壤酶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与长期不施肥相比,长期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砂姜黑土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分别提高了130.5%和129.5%、11.4%和14.9%、31.4%和12.0%,但对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促进作用;长期单施化肥可有效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与中性磷酸酶活性,同时明显抑制其他3种土壤酶的活性;在同等施氮水平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使5种土壤酶活性均保持较高水平,弥补了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因施肥模式单一导致某种土壤酶活性较差的不足;高氮水平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但对其他酶作用规律不明显。砂姜黑土不同土壤酶之间普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脲酶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之间以及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磷酸酶与其他3种酶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此外,砂姜黑土脲酶、酸性和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酶活受季节的影响也因施肥不同而不同。【结论】同等施氮水平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与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相比,能使砂姜黑土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均保持较高的活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进而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力;土壤酶之间相关关系各有不同,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脲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与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而磷酸酶与其他3种酶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姜黑土酶活性受季节影响的程度因酶种类与施肥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砂姜黑土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