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常命运中的审美人生——从姚木兰看林语堂的文化理想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84-87,共4页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文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京华烟云》 姚木兰 命运悲剧 审美人生 文化理想
下载PDF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话语下的林语堂“送去主义”译介观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伊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1-66,共6页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长期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思想文化体系的遮蔽下,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实施着暴力,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陷入不平等的状态。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下,...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长期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思想文化体系的遮蔽下,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实施着暴力,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陷入不平等的状态。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东学西渐"的文化观和"送去主义"的译介观,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语堂的"送去主义"的译介观对我们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如何更好地保持中西文化平等的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送去主义 林语堂 文化交流 翻译
下载PDF
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人文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5-108,共4页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曾受到左翼文人的批判,从现代价值观出发,其思想建基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以"人生"为核心,关注人类的实际生存困惑,饱含批判与创新,充满了现代人文精神。
关键词 林语堂 文艺 美学 现代 人文精神
下载PDF
民国时期林语堂三部中文译著的出版乱象及其根源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智淦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68-80,共13页
内多家出版社在民国时期多次把《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心理漫谈》等三部中文译著"硬归"为林语堂翻译。通过比较分析该三部中文译著初版本的译著文本与其同时期其他译者的译著文本,发现该三部译著均非林语堂翻译。... 内多家出版社在民国时期多次把《成功之路》《怎样训练你自己》《心理漫谈》等三部中文译著"硬归"为林语堂翻译。通过比较分析该三部中文译著初版本的译著文本与其同时期其他译者的译著文本,发现该三部译著均非林语堂翻译。这是民国时期出版界无序混乱的一个缩影,是国民党政府黑暗的政治统治在出版行业的表现,林语堂身在国外的客观现实、读者强烈的阅读需求以及林语堂的个人声誉等因素共同推动众多出版机构以林语堂为幌子以便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要要关键词:林语堂 中文译著 伪著作 出版乱象 出版社
下载PDF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为我”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喜华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21-122,126,共3页
相对传统道家文化的"为我"思想而言,林语堂的"为我"思想既继承了其"贵己养生,葆真全性"等内涵,又抛弃了其鄙薄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成分。林语堂还把道家的"为我"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 相对传统道家文化的"为我"思想而言,林语堂的"为我"思想既继承了其"贵己养生,葆真全性"等内涵,又抛弃了其鄙薄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成分。林语堂还把道家的"为我"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融汇在一起,建立了一套"为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道家文化 “为我” 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
下载PDF
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
6
作者 陈凯军 赵迎春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7-99,共3页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进行批判和倡导并重以及提倡"中西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他的文化思想体现了从文化普遍主义发展到文化相对主义并最后...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进行批判和倡导并重以及提倡"中西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他的文化思想体现了从文化普遍主义发展到文化相对主义并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超越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思想变化
下载PDF
“幽默大师”林语堂与《论语》半月刊
7
作者 陈娇娥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5X期36-37,共2页
主要论述了《论语》半月刊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内容风格以及林语堂和它的关系,并探索了林氏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这份刊物的原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30年代的心态。
关键词 林语堂 《论语》 幽默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下载PDF
林语堂教育理想的审美倾向
8
作者 李灿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7-100,共4页
林语堂教育理想具有明显的审美倾向,集中体现在其对"空气教育法"、"自为读书法"、"文化的享受"的倡导。这对当今教育界存在的弊端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反拨。
关键词 林语堂 教育理想 审美倾向
下载PDF
论林语堂的“中庸哲学”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治华 《云梦学刊》 2006年第1期62-64,共3页
林语堂的“中庸哲学”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地综合东西方文化和整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十分注重近情精神的思想。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关键词 林语堂 “中庸哲学” 近情 文化观 社会环境
下载PDF
论林语堂创作倾向的一贯性
10
作者 边冬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39-43,92,共5页
林语堂"语丝"时期(1924~1930)的创作已经具有幽默的倾向。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他创作的"论语"时期(1932~1936)。无论是林语堂早期作品的幽默偏好,还是他20世纪30年代对幽默的明确提倡,都反映了他创作倾向的持续性... 林语堂"语丝"时期(1924~1930)的创作已经具有幽默的倾向。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他创作的"论语"时期(1932~1936)。无论是林语堂早期作品的幽默偏好,还是他20世纪30年代对幽默的明确提倡,都反映了他创作倾向的持续性和一贯性。这种持续性和一贯性既源自林语堂对自由主义取向的坚持,也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创作 幽默 一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