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被引量:2
1
作者 ZONG Ying-fei TAO Lin ZHANG Guo-l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50-52,共3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Chaoyang in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from 1966 to 2010,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in Chaoyang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erial correlation and climate tendency method, so as to master its climate situation. [Result]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from 1966 to 2010 showed fluctuation variation, and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most obviously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0.328 ℃/10 a and highest significant level, so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emperature increase, next cam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0.151 ℃/10 a), while there was no obvious decrease i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he averag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 winter half year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in summer half year,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0.417 and 0.250 ℃/10 a, respectively; the trend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reached low significant level,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variation i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ddition,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went up obviously,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42.59 ℃·d/10 a, namely it increased by 192 ℃·d in recent 45 years. [Conclusion]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climatic reference for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and varietie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liaoning Rural area TEMPERATURE Heat resources Trend variation China
下载PDF
On Liaoximordellidae Fam. Nov. (Coleoptera, Insecta) from the Jurassic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2
作者 Wang Wenli Institute of Natural History, Beijin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Yang Zun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361-370,372,共11页
A new insect family Liaoximordellidae (fam. nov.) has been named for a well-preserved specimen which wa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utcropping west of Daxinfangzi Village, Lingyuan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T... A new insect family Liaoximordellidae (fam. nov.) has been named for a well-preserved specimen which wa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utcropping west of Daxinfangzi Village, Lingyuan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The specimen can not be put into Mordellidae or Praemordellidae because it possesses some original and intermediate characters in morphology. It serves the study of mordellid evolution. Besides, the fossil group associated with the insec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Mesozoic in western Lia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liaoning lingyuan County Late Jurassic Liaoximordellidae (fam. nov.)
下载PDF
辽西低山丘陵区坡面暴雨产流产沙过程及水保效益
3
作者 白文强 周凤艳 +1 位作者 李刚 陶佳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1,68,共8页
基于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坡面径流和泥沙现场观测,研究暴雨条件下(7·28暴雨)6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与裸地相比,耕作措施中的顺垄耕作缩短了初始产流时间,工程措施... 基于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坡面径流和泥沙现场观测,研究暴雨条件下(7·28暴雨)6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与裸地相比,耕作措施中的顺垄耕作缩短了初始产流时间,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延长了初始产流时间。不同措施的产流产沙过程和雨强变化趋势相似,横垄耕作的径流和含沙量与雨强存在延后现象。在暴雨条件下,以裸地作为对照,林草措施具有良好的减流减沙效果,而农业措施的顺垄耕作则增大了产流产沙作用,加剧了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辽西低山丘陵区 水土保持措施 径流泥沙 水土保持效益
下载PDF
辽西走廊地区乡村住宅组团风环境模拟及优化设计
4
作者 顾祎楠 郭海博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65-68,共4页
辽西走廊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春季和冬季多发大风天气,给当地风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以该地区乡村住宅组团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基本模型,以流体模拟软件Phoenics分析其风环境,参照相关评估方法判断不舒适区域并进行统计。通... 辽西走廊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春季和冬季多发大风天气,给当地风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以该地区乡村住宅组团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基本模型,以流体模拟软件Phoenics分析其风环境,参照相关评估方法判断不舒适区域并进行统计。通过对比多种优化方法,讨论提高住宅组团风环境舒适程度的合理方案。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组团布局方式、道路节点和院落空间等措施均能有效增加住宅组团的风环境舒适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地区 乡村住宅组团 风环境 模拟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不同密度对其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洪伟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6期39-41,共3页
为探索促进油松人工林生长的最佳保留密度,以3年生油松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密度处理,测定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性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有显著差异,在密度为1... 为探索促进油松人工林生长的最佳保留密度,以3年生油松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密度处理,测定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性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有显著差异,在密度为1200株·hm^(-2)时,油松人工幼龄林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最佳,其次分别是1000和1400株·hm^(-2)。(2)不同密度设计下,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含水量等土壤养分指标中,1200和1400株·hm^(-2)比较差异不明显,而1000株·hm^(-2)各项指标较低;速效钾、有效磷在1200株·hm^(-2)密度设计下更高,1400株·hm^(-2)次之,1000株·hm^(-2)最低,差异显著。因此,油松人工幼龄林密度设计在1200株·hm^(-2)时,其生长情况最为理想,土壤性状也比较好,适宜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幼龄林造林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半干旱地区 密度设计 油松人工幼龄林 林分生长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辽宁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6
作者 王鹏 罗银花 +2 位作者 高世缘 靳慧杰 张辉 《防灾减灾学报》 2023年第4期88-92,共5页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降水及人类活动是影响辽宁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辽西地区地质灾害呈现特征是发育程度较低,以小型崩塌为主,少量分布采空区地面塌陷及沟谷滑坡和泥石流。通过对辽...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降水及人类活动是影响辽宁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辽西地区地质灾害呈现特征是发育程度较低,以小型崩塌为主,少量分布采空区地面塌陷及沟谷滑坡和泥石流。通过对辽西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发现研究区域内存在6处地质灾害中风险区,分别位于阜新市海州矿区、医巫闾山、凌海北部、凌海中部、凌海班吉塔乡和建昌东南绥中西南部。中风险区占区域总面积约5%,其余地区均为地质灾害低风险区。本课题的开展对辽西地区今后地质灾害预防有一定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 中风险区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张家口组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来自激光ICP-MS锆石U-Pb年龄的制约 被引量:38
7
作者 张宏 柳小明 +4 位作者 高山 张立君 李之彤 杨芳林 王献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7,共8页
辽西凌源地区张家口组是否存在及其与义县组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研究表明,凌源地区不仅存在张家口组,而且其与义县组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它们是不同构造层的产物;义县组的底部层位即为大王杖子层(尖山沟层)。激光ICPMS锆... 辽西凌源地区张家口组是否存在及其与义县组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研究表明,凌源地区不仅存在张家口组,而且其与义县组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它们是不同构造层的产物;义县组的底部层位即为大王杖子层(尖山沟层)。激光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地区张家口组火山岩顶界年龄为132.4~130.2Ma,前人得出该地区义县组底部层位(即大王杖子层)的形成时代为126~123Ma,反映该地区张家口组顶部与义县组底界之间存在约6Ma的时间间隔。此时间间隔内研究区不仅发生了构造格架的转换,也是辽西北票—义县地区幔源高镁火山岩的主体喷发期,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也在此时期达到高潮,翼北—辽西地区该时期之后发生了热河生物群大爆发,说明该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组 义县组 U—Pb年龄 辽西凌源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下部层位的U-Pb测年及意义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宏 柳小明 +2 位作者 袁洪林 胡兆初 第五春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71,共9页
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下部层位为大王杖子层,通过对该层位及相关层位样品中锆石的LA—ICP—MS的U—Pb测年,获得大王杖子层的形成年代为125~122Ma。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①辽西凌源地区与北票-义县地区的义县组底界是不... 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下部层位为大王杖子层,通过对该层位及相关层位样品中锆石的LA—ICP—MS的U—Pb测年,获得大王杖子层的形成年代为125~122Ma。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①辽西凌源地区与北票-义县地区的义县组底界是不等时的;凌源地区义县组下部层位在时代上相当于北票-义县地区的义县组尖山沟层(砖城子层);②凌源地区的张家口组与义县组之间有约5~6Ma的时间间隔。这不仅验证了凌源地区张家口组与义县组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可靠性,也暗示该5~6Ma的间隔期为冀北-辽西地区中生代构造格架转换的关键时期;该时期也是我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鼎盛时期;同时在冀北-辽西地区,该间隔期之后发生了热河动物群的大爆发,说明该间隔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同位素测年 LA—ICP—MS 义县组 辽西凌源
下载PDF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21
9
作者 徐刚 赵越 +1 位作者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地层层序 区域地层对比 辽西凌源 牛营子地区 中侏罗世早期 晚三叠世 辽西北 区域对比 盆地
下载PDF
辽宁凌源及内蒙古宁城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脊椎动物生物地层 被引量:57
10
作者 汪筱林 王元青 +6 位作者 张福成 张江永 周忠和 金帆 胡耀明 顾罡 张海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99,共19页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opteraer Ichthyofauna, Psittacosaurus Fauna和Confuciusornis Avifauna等3个动物群,可以与北票尖山沟层的四合 屯脊椎动物化石群对比,层位相当于义县组一、三段;上部大王杖子(大新房子)层含 Lycoptera Ichthyofauna和Liaoxiornis Avifauna等2个动物群,为义县组中部沉积,在四合屯地 区缺失。冀北丰宁四岔口-森吉图地区义县组脊椎动物化石层对应于凌源大王杖子层;滦平 大北沟组为义县组最下部沉积,其上覆的大店子组相当于宁城道虎沟层和北票四合屯义县组 一、三段。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发现3个连续的鸟类群;义县组下部Confuciusornis Avifauna、义县组中部Liaoxiornis Avifauna和九佛堂组Cathayornis-Chaoyangia Avifauna。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凌源 内蒙古宁城 下白垩统 脊椎动物生物地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9
11
作者 孟凡雪 高山 柳小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对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1件流纹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为(124.4±1.4)Ma,与前人对辽西北票、义县、凌源等地区通过K-Ar、Ar-Ar、U-Pb等定年方法获得的义县组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为早白垩世。7件典型火山岩样品的地... 对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1件流纹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为(124.4±1.4)Ma,与前人对辽西北票、义县、凌源等地区通过K-Ar、Ar-Ar、U-Pb等定年方法获得的义县组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为早白垩世。7件典型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岩的SiO2=65.6%~73.4%,MgO=0.35%~1.23%,Mg#=16~41,Al2O3=13.40%~16.79%,Na2O=3.54%~4.26%。Sr=(445~774)×10-6,Yb=(0.51~0.97)×10-6,Y=(7~14)×10-6,Sr/Y=49~66,LaN/YbN=33~48,高Sr和Sr/Y比值,低Y和Y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Mg#较低。它们可能是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凌源地区 义县组火山岩 埃达克岩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顺社 张建坤 +1 位作者 陈小军 旷红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403,共10页
依据野外露头等资料,对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按陆表海潮汐作用将雾迷山组沉积环境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相带,建立了雾迷山组的沉积模式。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特征,对雾迷山组层序进行了探... 依据野外露头等资料,对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按陆表海潮汐作用将雾迷山组沉积环境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相带,建立了雾迷山组的沉积模式。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特征,对雾迷山组层序进行了探讨,划分出4个二级层序和22个三级层序,系统地阐述了每个层序的岩石、构造及体系域等特征。层序界面主要以浅水环境(特别是含暴露标志)的沉积物及沉积构造作为识别标志,其中SQ1为Ⅰ型层序,Ⅱ型层序则较为发育,SQ2-SQ22都为Ⅱ型层序。研究区雾迷山期处于浅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域以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主,普遍缺少低水位体系域或陆棚边缘体系域,同时,也不具备形成凝缩层的环境,以最大海泛面沉积物与深海中的凝缩层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 体系域 凝缩层 雾迷山组 辽西凌源
下载PDF
辽西凌源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鑫 罗顺社 +2 位作者 旷红伟 苏洁 银晓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辽西凌源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和Mn/Sr比值数据反映了碳酸盐岩的原始沉积特征。δ13CPDB数值范围-2‰~2‰,δ18OPDB数值范围为-10‰^-4‰,其平均值分别为0.15‰,-6.2‰,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旋回性变化特征。在雾迷山组一段中上部,δ... 辽西凌源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和Mn/Sr比值数据反映了碳酸盐岩的原始沉积特征。δ13CPDB数值范围-2‰~2‰,δ18OPDB数值范围为-10‰^-4‰,其平均值分别为0.15‰,-6.2‰,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旋回性变化特征。在雾迷山组一段中上部,δ13C表现出明显的正漂移,可能为藻类的大量繁殖、有机碳增加所引起。δ18O的增加为气候变冷和冰川作用的结果。在δ13C为负值的层段,δ18O数值较高。碳氧同位素组成的这种特征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凌源 雾迷山组 碳氧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辽西山地缺水地区储水构造的特征和供水示范工程的建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武选民 文冬光 +4 位作者 张福存 王恩荣 倪金 张二勇 李旭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为了缓解辽西山区缺水村镇居民的饮水疾苦,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4年开始在该区实施了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项目。依据项目的勘查数据、取水示范工程并结合前人已有的成果,重点探讨了示范区储水构造的类型、典型储水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和... 为了缓解辽西山区缺水村镇居民的饮水疾苦,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4年开始在该区实施了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项目。依据项目的勘查数据、取水示范工程并结合前人已有的成果,重点探讨了示范区储水构造的类型、典型储水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和供水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缺水区 储水构造 供水应用
下载PDF
辽西台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健 金巍 +1 位作者 郑培玺 张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9-1230,共12页
辽西台里地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均曾被视为新太古代花岗岩。根据各类花岗质岩石的产状序次关系确定,块状/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太古宙花... 辽西台里地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均曾被视为新太古代花岗岩。根据各类花岗质岩石的产状序次关系确定,块状/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和斑状花岗质片麻岩中,分别出露于研究区南北两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的 I 型花岗岩,显示火山弧花岗岩的特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组成复杂,大量继承性锆石和新生锆石共存。新生锆石岩浆结晶特征明显,内部发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较高的 Th/U 值(0.15~1.70)。两个样品的新生锆石 U- Pb 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3.7±2.0)Ma 和(153.7±4.7)Ma。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源自下地壳中基性火成岩的晚侏罗世花岗质侵入岩,其构造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台里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晚侏罗世
下载PDF
辽西人工林气候生产力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健 刘作新 蔡崇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313-1317,共5页
采用 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 8 8t·hm-2 ·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与降雨量分布一致 .针对地区特点 ,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 采用 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 8 8t·hm-2 ·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与降雨量分布一致 .针对地区特点 ,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 .对比分析表明 ,辽西现实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处于极低水平 ,提高人工林质量 ,挖掘生产潜力是今后人工林发展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人工林 气候生产力
下载PDF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年代学限定 被引量:23
17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杨之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5-616,共12页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盖,第二期逆冲推覆构造被髫髻山组/蓝旗组不整合覆盖。本文通过对水泉沟组火山岩、邓杖子组火山岩砾石、髫髻山组底部火山岩以及侵位到逆冲构造岩片中的安山玢岩脉体进行锆石SHRIMP法U-Pb定年,比较准确地限定了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这对于研究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变形特征和变形历史、研究整个燕山造山带的变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辽西-冀北地区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中国大陆火山活动对气候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正府 陈晓雨 刘嘉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19-322,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中、新生代典型中酸性火山活动的气候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新生代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和中生代辽西火山活动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天池火山气体含量呈现两个相同趋势的旋回式变化,从早到晚,卤化物和H2O呈降...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中、新生代典型中酸性火山活动的气候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新生代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和中生代辽西火山活动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天池火山气体含量呈现两个相同趋势的旋回式变化,从早到晚,卤化物和H2O呈降低趋势,而硫化物气体呈增加趋势。火山旋回早期富含HF气体导致动物窒息、甚至大批集群死亡;晚期喷出的大量硫化物气体可以形成大规模酸雨和剧毒火山灰云幕,对周围的动植物生长有严重影响。辽西火山气体可分为三种组合,形成酸雨,导致地表温度下降,加速臭氧浓度降低,甚至破坏臭氧层,从而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气体 火山灾害 臭氧层 酸雨 辽西 长白山
下载PDF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雪 尹光华 +2 位作者 马宁宁 谷健 王士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水氮运筹模式 春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辽西半干旱区
下载PDF
用于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侵蚀分级指标研究——以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秋兵 韩春兰 +3 位作者 丁玉荣 贾树海 黄毅 唐耀先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114,共4页
目前,我国对适用于各地区大比例尺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的研究较少,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在野外实际应用中困难,对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意义不大。根据多年来在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抓住成土母质这一主导因素,根据不同成... 目前,我国对适用于各地区大比例尺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的研究较少,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在野外实际应用中困难,对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意义不大。根据多年来在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抓住成土母质这一主导因素,根据不同成土母质土地的土壤质量分异规律、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土壤遭受侵蚀后对土壤生产力水平、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不同等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分级方法和分级标准,确立了适合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大比例尺土壤资源调查的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体系。该分级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强、分级指标界限明确、可操作性强、对土地利用管理指导意义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比例尺土壤调查 土壤侵蚀 分级指标 辽宁 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