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被引量:52
1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3 位作者 方小敏 王志才 宋春晖 郑德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250,共8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Ma左右东山...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Ma左右东山组沉积结束,临夏盆地内部强烈褶皱变形,致使东山组及其以下的新生代地层均被卷入褶皱之中(与其上的最老黄河阶地——井沟砾石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拉脊山断裂继续向北东方向扩展,银川背斜最终形成。随后黄河、大夏河出现,开始了发育河流阶地和堆积风成黄土的新阶段。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临夏盆地西缘7.8M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为3.2~3.6km,缩短率为0.41~0.46mm/a。如果取从7.8到1.8Ma之间的大约6.0Ma作为临盘夏盆地的构造变形时段,其缩短速率则为0.5~O.6mm/a。从临夏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以沿北西西向断裂的逆冲和地壳缩短为主要特征,导致挤压挠曲型前陆盆地的逐渐隆升和消亡,最终使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大部分并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 晚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壳缩短 盆地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有关地层问题 被引量:23
2
作者 邱占祥 王伴月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6-296,共21页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ntelodoncf.P .macrognathus。新种Ardyniaalti dentata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大 ,齿冠高 ;M2冠高大于冠长 ,“小刺”异常发育 ,后脊退缩 ;下臼齿下三角座变短 ,外中沟位于齿长的前 1 /3处。牙沟、椒子沟和毛沟底部地层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为晚渐新世 ,而不是早中新世。含化石的地层属椒子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临夏盆地 巨犀 晚渐新世 臼齿 早中新世 记述 地层 层位 异常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的渐新世巨犀化石 被引量:9
3
作者 邱占祥 王伴月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7-192,共16页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次尖有深的前收缩沟 ,中谷和后凹中常有附属小柱等。巨犀的演化历史可能比过去想象的更复杂。Indricotherium、Dzungariotherium和Paraceratherium为代表不同进化水平和支系的 3个属 ,不应合并为Paraceratherium一属。牙沟含巨犀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临夏盆地 渐新世 巨犀 化石 进化
下载PDF
黑犀(奇蹄目,犀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10
4
作者 邓涛 邱占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7-306,共20页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部。新种以尺寸较小、头型短、枕顶高耸、枕面窄而高、枕嵴无中沟、副枕突短小、下颌上升支距m3较近、前臼齿较小、DP1无后脊、P2原脊孤立、P2和P3后脊细窄而区别于东地中海地区的Diceros neumayri。D.neumayri的分类位置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曾在黑犀(Diceros属)和白犀(Ceratotherium属)之间反复变更。研究显示,甘肃黑犀和D.neumayri的一系列共同的原始特征表明它们与更进步的白犀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归入黑犀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柳树组 犀科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貘类化石(奇蹄目、貘科)一新种 被引量:10
5
作者 邓涛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0-209,共20页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柳树组 貘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