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夏盆地中中新统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长鼻目,嵌齿象科)的头骨及颊齿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湘雯 李雨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1-346,共16页
嵌齿象是真象的基干类群,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之前仅有一些牙齿和破碎下颌的报道,研究者对其形态特征和演化地位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省... 嵌齿象是真象的基干类群,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之前仅有一些牙齿和破碎下颌的报道,研究者对其形态特征和演化地位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省临夏盆地的维曼嵌齿象的新材料,包括上沟地点一件未成年头骨和倒黑沟地点属于同一个体的部分颊齿。通过研究对比,认为维曼嵌齿象是嵌齿象中一个比较进步的种,具有如下独有特征:颊齿的主齿柱前后中心小尖分裂并成嵴状,副齿柱趋向于分裂,发育有弱的副齿柱中心小尖,齿谷中等开阔,齿冠相对较高。对过去发现的维曼嵌齿象材料的厘定表明,该种最初建立时产于泉头沟地点的一颗m3实际上是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的M3;而西宁吊沟地点发现的维曼嵌齿象的一件M3极有可能属于铲齿象类(amebelodontids)。对厘定后的维曼嵌齿象地点的研究表明,维曼嵌齿象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的几个中中新统地点,其时代基本上可以与MN6-MN7/8早期相对比,时代跨度估计为15~1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中中新世 嵌齿象 生物年代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皇冠鹿—新种(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邓涛 卢小康 +2 位作者 史勤勤 孙博阳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根据在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早期东乡组地层中发现的1支成年鹿角、3枚颊齿、1枚距骨和1枚跟骨建立了皇冠鹿新种——广河皇冠鹿(Stephanocemas guangheensis sp.nov.)。它是皇冠鹿属中一个体型相当小的种,其鹿角显著掌状化,在成年个体中... 根据在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早期东乡组地层中发现的1支成年鹿角、3枚颊齿、1枚距骨和1枚跟骨建立了皇冠鹿新种——广河皇冠鹿(Stephanocemas guangheensis sp.nov.)。它是皇冠鹿属中一个体型相当小的种,其鹿角显著掌状化,在成年个体中具有6个角枝。新种鹿角的组合特征区别于皇冠鹿的其他已知种,如中等大小的掌状部和向上伸展的侧枝;掌状部腹面具短的角柄,其横截面为外缘平直的半圆形;未封闭的脱落疤痕浅凹并布满海绵状孔隙。S.guangheensis比早中新世晚期的S.aralensis和S.actauensis进步,但比中中新世的S.palmatus原始。东乡组是临夏盆地中含化石相当稀少的地层,S.guangheensis的发现为确定该组的地层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中中新世 东乡组 鹿科 皇冠鹿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鬣狗科一新属新种 被引量:1
3
作者 Henry GALIANO 曾志杰 +3 位作者 Nikos SOLOUNIAS 王晓鸣 邱占祥 Stuart CWHITE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116,共36页
非洲土狼(Proteles cristatus)是鬣狗科中牙齿最为退化的一个种类,与其他化石及现生鬣狗物种粗壮的碎骨型牙齿形态截然不同。它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上新世,但尚缺少中间过渡形态的化石记录,以致生物学家对这一罕见的食蚁性食肉目动物... 非洲土狼(Proteles cristatus)是鬣狗科中牙齿最为退化的一个种类,与其他化石及现生鬣狗物种粗壮的碎骨型牙齿形态截然不同。它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上新世,但尚缺少中间过渡形态的化石记录,以致生物学家对这一罕见的食蚁性食肉目动物的起源演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描述了鬣狗科化石一新属甘肃鬣狗(Gansuyaena),并讨论其对于土狼起源的重要指示。所记述的标本为从海外收回的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材料,包括两件破损头骨和下颌。基于甘肃鬣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Proteles,Mesoviverrops,Plioviverrops和Gansuyaena组成一个相对原始的鬣狗类群,即土狼亚科(Protelinae)。而且,新的形态证据支持土狼亚科在形态粗壮的鬣狗亚科出现之前就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中晚中新世 鬣狗科 土狼亚科
下载PDF
Discovery of Giraffokeryx in China and the Tertiary Chronostratigraphy of Linxia, Gansu Province 被引量:3
4
作者 谷祖纲 王四海 +1 位作者 黄钊文 杨立新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5年第9期758-760,共3页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Province, extending across areas of Linxia and Lintao, istopographically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re arewell-developed Tertiary red deposits with a to...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Province, extending across areas of Linxia and Lintao, istopographically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re arewell-developed Tertiary red deposits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about 500 m in this basin, whichwas named the Gansu Group by Hu Min in 1946, representing the Tertiary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xia basin Shangzhuang Formation of middle miocene Giraffokeryx Siwalik.
原文传递
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头骨的发现及生物地层学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岩 张晓晓 +1 位作者 李春晓 王世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27-1538,共12页
玛姆象科是象型类两个基本分支之一.然而由于发现材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欧亚大陆玛姆象类的解剖学特征及系统演化所知甚少.来自甘肃临夏盆地老沟地点的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也是欧亚大陆发现的第二件... 玛姆象科是象型类两个基本分支之一.然而由于发现材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欧亚大陆玛姆象类的解剖学特征及系统演化所知甚少.来自甘肃临夏盆地老沟地点的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也是欧亚大陆发现的第二件早-中中新世玛姆象科头骨,另外一件是发现于法国的苏黎世轭齿象(Zygolophodon turicensis),但保存不佳,因此,该标本对研究玛姆象类在早-中中新世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发现的标本颊齿轭型化程度比经典的苏黎世轭齿象(Zygolophodon turicensis)稍低,例如,齿脊比较粗壮,压缩齿谷,主齿柱新月嵴粗,侧视高度达齿谷的一半,牙齿釉质层厚.因此可归入之前在内蒙古通古尔中中新世报道过下颌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该头骨具有玛姆象类中的独特的衍征,例如,眼眶位置比苏黎世轭齿象靠后,且略偏向头顶.后一特征与豕脊齿象类相近,它的外鼻孔位置非常靠后,开口偏向上方,这些特征说明中新乳齿象在玛姆象科中具有独特的演化地位.中新乳齿象具有较显著的时代意义,早期较原始的同心中新乳齿象的时代为早中新世晚期到中中新世早期,约17~14 Ma;后期较进步的戈壁中新乳齿象的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在13.7~11.8 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姆象科 临夏盆地 中中新世 生物年代学 中新乳齿象属
原文传递
西宁盆地嵌齿象化石地点考证及地层对比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春晓 王世骐 +4 位作者 郝呈禄 陈光庭 孙博阳 郑妍 许泗建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西宁盆地的间型嵌齿象(Gomphotherium connexum)和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的种型群材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有出土地点记录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二者种型群... 西宁盆地的间型嵌齿象(Gomphotherium connexum)和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的种型群材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有出土地点记录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二者种型群材料产出的精确地点和层位并不完全清楚。受此影响,对二者生物年代及演化阶段的研究,以及西宁盆地的地层对比存在很多争议。对西宁盆地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种型群化石点(即正型地点)进行了多方考证,获取了化石地点的准确位置:吊沟和八盘山。通过地层对比,证明两种嵌齿象的正型地点出自同一层位——关家山组(原咸水河组下部)底部河道相的绿色砂砾岩层中,两者的时代相同。依据已有的古地磁结果,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的正型地点的年代应为16~15 Ma。通过形态学分析进一步阐释两种嵌齿象的系统演化关系,认为二者仅仅代表不同的演化方向,而不是原始与进步的演化阶段。这一方面对中国古生物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探讨嵌齿象类群演化的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年代学数据,也对西宁盆地的大地构造和沉积环境演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生物年代 嵌齿象 中中新世 西宁盆地 青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