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quence of the Cenozoic Mammalian Faunas of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China 被引量:18
1
作者 DENGTao WANGXiaoming +1 位作者 NIXijun LIULi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In the Linxia Basin 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enozoic strata are very thick and well exposed. Abundant mammalian fossils are discovered in the deposit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P... In the Linxia Basin 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enozoic strata are very thick and well exposed. Abundant mammalian fossils are discovered in the deposit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Dzungariotherium fauna comes from the sandstones of the Jiaozigou Formation, including many representative Late Oligocene taxa. The Platybelodon fauna comes from the sandstones of the Dongxiang Formation and the conglomerates of the Laogou Formation, and its fossils are typical Middle Miocene forms, such as Hemicyon, Amphicyon, Platybelodon, Choerolophodon, Anchitherium, and Hispanotherium. The Hipparion fauna comes from the red clay of the Liushu and Hewangjia Formations, and its fossils can be distinctly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cluding three Late Miocene levels and one Early Pliocene level. In the Linxia Basin, the Hipparion fauna has the richest mammalian fossils. The Equus fauna comes from the Wucheng Loess, and it is slightly older than that of the classical Early Pleistocene Nihewan Fauna. The mammalian faunas from the Linxia Basin provide the reliable evidence to divide the Cenozoic strata of this basin and correlate them with European mammalian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xia basin CENOZOIC STRATIGRAPHY mammalian fossil gansu China
下载PDF
On a New Genus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3
2
作者 YOU Hailu LI Daqing +2 位作者 JI Qiang Matthew C. LAMANNA Peter DODSO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93-597,共5页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 Auroraceratops rugosus, is reported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in the Gongpoquan Basin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Auroraceratop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 Auroraceratops rugosus, is reported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in the Gongpoquan Basin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Auroraceratops is represented by a nearly complete skull and low jaws, and different greatly from all other neoceratopsians by its considerable breadth of the nasals, fungi form expansion of the dorsal end of the lacrimal, highly developed rugosity of the jugal, dentary and surangular, and inflated, striated premaxillary teeth. The finding of Auroraceratops adds diversity and helps elucidate the evolution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OSAURIA Neoceratopsia Early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Gongpoquan basin gansu province
下载PDF
Palynology of Yanchang Formation of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7
3
作者 吉利明 孟凡巍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09-220,共12页
Xifeng (西峰) oilfield was recently foun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Ordos basin.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the Chang 7 Section of Yanchang (延长) 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that controlled the form... Xifeng (西峰) oilfield was recently foun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Ordos basin.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the Chang 7 Section of Yanchang (延长) 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that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source rocks, a systemically palynological research on related beds in Yanchang Form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core samples were analyzed with classical palynolo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organic-walled sporomorphs from these samples were observed, identified and photograph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y and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bundant sporopollen were found in drilling cores from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and two assemblages were distinguished: the Arat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 assemblage and the Asseretospora-Walchiites assemblag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assemblage of Tongchuan (铜川 ) Formation and the assemblag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east Ordos basin, respectively. Their geological times are Ladinian of late Middle Triassic and Carnian of early Late Triassic,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of palynoflora with their parent plants suggests the paleoclimate of eastern Gansu (甘肃) Provinc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was warm and rainy with prosperous vegetation. The palynoflora indicated the area was in a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zone then. Both the ecological types and differentiation degree curves of sporopollen indicated the period during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was warm and wet, and the phase accorded with large-scale lake transgression in Chang 8 Section and the largest lake area in Chang 7 Section. North China in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was located in a warm and rainy, temperate and subtropi- cal zone. The palynofloras in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China flora, however they also indicate wetter and warmer climate due to their proximity to the large lakes. The period of Chang 8 to Chang 7 sections is the climax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lake, and the bloom of fresh algae during the period, which helped form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Chang 7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 sporopollen assemblage paleoclimate.
下载PDF
基于LightGBM模型的甘肃省临夏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4
作者 何哲 石玉玲 +2 位作者 李富春 贾卓龙 晏长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5,216,共10页
甘肃省临夏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发育,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亦对工程建设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选取高效准确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临夏县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依据遥感影像和野外勘察资料,选取了1718处滑... 甘肃省临夏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发育,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亦对工程建设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选取高效准确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临夏县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依据遥感影像和野外勘察资料,选取了1718处滑坡样本,遴选了滑坡灾变的16种影响因子并建立滑坡影响因子评价体系;再结合预测精度和运行时间等指标对比了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与主流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最后利用混淆矩阵分级方法进行了基于LightGBM模型的临夏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临夏县重要滑坡影响因子为地表植被和地形地貌因子,其中土地覆盖为最主要影响因子;LightGBM模型预测精度高达0.931,且运行速度仅为11.7 s,既能保证高精度又极大提升了运行效率;在抽稀后的数据集上,LightGBM模型的预测表现、校准程度和分级结果均优于随机森林(RF)模型;混淆矩阵分级法的较高和高易发区内滑坡分布更为集中,在14.94%的区域内分布着86.86%的滑坡灾害点。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内滑坡分布发育情况,可为当地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评价 轻量级梯度提升机 机器学习 甘肃省临夏县
下载PDF
张掖盆地1990s表土层深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5
作者 何甘地 何进忠 +1 位作者 牛洪斌 张忠平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5期1388-1399,共12页
甘肃省张掖盆地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1990s迄今唯一农业土壤调查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相重合的地区。笔者搜集了1990s甘肃省物探队与化探队在张掖盆地及其周围山地采集的岩石、表土层深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按照拉... 甘肃省张掖盆地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1990s迄今唯一农业土壤调查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相重合的地区。笔者搜集了1990s甘肃省物探队与化探队在张掖盆地及其周围山地采集的岩石、表土层深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按照拉依达法则和采样介质计算了元素在各个地质单元中的背景值;进而以重金属为主线,采用将区域表土层深部土壤背景值与中国土壤背景值和同时期耕作层土壤平均值作对比、第四系地层土壤背景值与区域土壤背景值作对比,以及将地球化学混合模型与地理学要素相结合的方法,探讨1990s张掖盆地表土层深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相对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区表土层深部土壤富集Cu和Cd,贫Zn;与同时期耕作层土壤相比,Cr显著富集,Cu、Zn、Pb和As显著贫化。重金属Zn、Cd和As主要源于北祁连;Pb来源于龙首山;Hg和Cr可能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表土层深部土壤中的H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异常是西北风和东南风共同作用的结果。重金属在表土层深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正相关,与新构造运动强度负相关。本次研究为探讨该区区域土壤环境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表土层深部土壤 重金属 物质来源 张掖盆地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及其驱动机制
6
作者 武磊 高祖桥 +5 位作者 谢旭红 王逸飞 申娜 张旭阳 李美静 李常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目的]量化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并探究其驱动机制,旨在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80—2020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进行量化,使用Theil-Sen斜率方法... [目的]量化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并探究其驱动机制,旨在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80—2020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进行量化,使用Theil-Sen斜率方法分析了土壤侵蚀的年际变化,通过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侵蚀强度和分布规律,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结果](1)1980—2020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A)均值为37.38 t/(hm^(2)·a),中度及以下侵蚀占全域面积70%,其中甘南以微度侵蚀为主,A值呈减小趋势;陇中和陇东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A值呈增加趋势。(2)全域农田A值最高且侵蚀总量最大,沼泽类湿地A值最低,密林地侵蚀总量最小;受分布面积影响,甘南草地土壤侵蚀量较显著,陇中和陇东农耕区侵蚀量最大;高侵蚀模数主要发生在海拔1000 m以下和10°~20°坡度区间。(3)甘南和陇东地区坡度对A值的作用最为显著,陇中地区土壤的作用更大;域内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呈多元性,因子交互的解释力强于单因子;侵蚀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丰水、陡坡和植被稀疏地区。[结论]因区域气候和下垫面条件相异,土壤侵蚀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甘肃省黄河流域陇中、陇东地区存在较为严峻的土壤侵蚀问题,农田和低覆草地是该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关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 驱动机制 地理探测器 甘肃省黄河流域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实测出山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陈吉平 牛最荣 +2 位作者 黄维东 朱咏 王启优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4,24,共9页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料,采用多种趋势和突变检验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结合径流补给特征,解析三大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石羊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13.60亿m^(3),历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显著升高使蒸发量增加,致使径流呈减少趋势;(2)黑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2006年前的30.6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35.60亿m^(3),降水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16.7%,气温显著升高,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增强;(3)疏勒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1998年前的14.2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17.93亿m^(3),降水和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相当,贡献率分别为30.4%、30.2%。河西内陆河三大水系径流补给特征、气候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致使径流对不同驱动因素的响应情况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山径流量 成因分析 贡献率 河西内陆河 甘肃省
下载PDF
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框架的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
作者 吴翠霞 颉继珍 +1 位作者 包琼 雷元奇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7期53-58,I0001,共7页
甘肃省黄河流域位于黄河流域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最终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框架开展甘肃... 甘肃省黄河流域位于黄河流域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最终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框架开展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并构建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甘肃省黄河流域较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面积较大,健康状态的面积最小;(2)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以较低安全和中度安全为主,较高安全和高度安全面积较小;(3)识别出的生态源地共30块、总面积为8 807.99 km2,生态廊道51条、总长度为3 155.83 km;(4)基于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结果,以及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识别结果,构建了甘肃省黄河流域“四屏七区多组团”的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框架 生态安全格局 黄河流域 甘肃省
下载PDF
3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小平 李力 +5 位作者 杨晓辉 刘爱红 马敏 曹世勤 贾秋珍 李玲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65-668,共4页
小麦赤霉病是陇南徽成盆地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2016年以来该病害的发生面积和流行程度亦呈逐年加重趋势,该区域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菌。为了给陇南徽成盆地小麦赤霉病的高效控制和实现小麦绿色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品... 小麦赤霉病是陇南徽成盆地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2016年以来该病害的发生面积和流行程度亦呈逐年加重趋势,该区域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菌。为了给陇南徽成盆地小麦赤霉病的高效控制和实现小麦绿色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品种兰天42号为指示品种,设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分别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g/hm^(2)兑水675 kg/hm2及抽穗期喷等量清水4个处理,以明确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的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为68.9%~99.0%,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1%~11.5%。其中2021年田间防效为86.8%~98.7%,千粒重较喷清水对照提升2.2%~12.1%,折合产量为8730.0~9525.0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1%~10.3%。2022年田间防效为68.9%~99.0%,千粒重较喷清水对照提升2.4%~11.9%,折合产量为8435.0~9230.0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9%~11.5%。抽穗期、扬花期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与灌浆期喷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在冬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采用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g/hm^(2)兑水675 kg田间喷施,能较好地控制小麦赤霉病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对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在93%以上,增产幅度超过8.7%,可在陇南徽成盆地及其他赤霉病发生区域冬小麦生产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30%丙硫菌唑悬浮剂 冬小麦 防效 产量 陇南徽成盆地
下载PDF
磷肥对甘肃临夏地区燕麦干草及种子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小丽 武慧娟 +2 位作者 付萍 刘乾 高占琪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3-818,共6页
为确定甘肃高寒雨养区燕麦(Avena sativa)种子生产中磷肥最佳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试验在氮肥(尿素)用量75 kg·hm^(-2)的固定水平下,设计4个磷肥(P_(2)O_(5))水平(0(CK),65(C_(1)),100(C_(2)),135(C_(3))kg·hm^(-2)),对各... 为确定甘肃高寒雨养区燕麦(Avena sativa)种子生产中磷肥最佳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试验在氮肥(尿素)用量75 kg·hm^(-2)的固定水平下,设计4个磷肥(P_(2)O_(5))水平(0(CK),65(C_(1)),100(C_(2)),135(C_(3))kg·hm^(-2)),对各磷肥水平下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磷肥使燕麦的株高、茎粗、分蘖和干草产量均有提高,灌浆期C_(1),C_(2),C_(3)干草产量较CK依次提高13.85%,25.96%,22.65%,干草产量与磷肥水平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1);施用磷肥提高了燕麦的有效分蘖数、主穗长,显著提高主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C_(1),C_(2),C_(3)种子产量较CK依次提高12.37%,16.72%,14.38%,种子产量与磷肥水平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9);P_(2)O_(5)100 kg·hm^(-2)是临夏地区燕麦干草和种子生产比较合理的施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 燕麦 干草生产 种子生产 磷肥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角度的甘肃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诊断 被引量:6
11
作者 牛最荣 贾玲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5,共7页
探讨水生态安全驱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配置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肃省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生活、生产3个空间角度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简称PSR)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2011-2020年水资源等资料,运用... 探讨水生态安全驱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配置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肃省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生活、生产3个空间角度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简称PSR)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2011-2020年水资源等资料,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评价水生态安全状况等级,并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水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甘肃省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指数呈基本安全-较不安全-基本安全变化,2020年为较安全状态;2011-2020年,生态、生产空间是水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限制空间,压力和响应系统是水生态安全状态影响的主要限制系统;影响水生态安全状况的最大障碍因子随着年份变化不断发生变化,近2年来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生产空间和压力系统。近10年研究区水生态安全形势较好。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相似流域水生态保护、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PSR模型 水生态安全 障碍因素 甘肃省长江流域
下载PDF
甘肃白龙江流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
12
作者 赵焕新 张继强 +4 位作者 车宗菊 谈嫣蓉 刘世增 陈文业 林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2期91-95,共5页
为掌握甘肃白龙江流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阐明植物地理区系构成,采用实测法和典型抽样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流域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9种,隶属于15科1... 为掌握甘肃白龙江流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阐明植物地理区系构成,采用实测法和典型抽样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流域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9种,隶属于15科18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6种。(2)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下游和中游,分别占本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95%和74%。(3)该流域植物区系复杂多样,科和属的区系大致划分为6种类型。研究认为,在甘肃白龙江流域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系复杂多样,呈现出以温带为主、热带向暖温带过渡且中国特有成分丰富的特征。大部分物种分布范围狭窄,种群稀少,生境要求特殊,不利于种群的扩散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白龙江流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区系地理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被引量:52
13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3 位作者 方小敏 王志才 宋春晖 郑德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250,共8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Ma左右东山...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Ma左右东山组沉积结束,临夏盆地内部强烈褶皱变形,致使东山组及其以下的新生代地层均被卷入褶皱之中(与其上的最老黄河阶地——井沟砾石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拉脊山断裂继续向北东方向扩展,银川背斜最终形成。随后黄河、大夏河出现,开始了发育河流阶地和堆积风成黄土的新阶段。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临夏盆地西缘7.8M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为3.2~3.6km,缩短率为0.41~0.46mm/a。如果取从7.8到1.8Ma之间的大约6.0Ma作为临盘夏盆地的构造变形时段,其缩短速率则为0.5~O.6mm/a。从临夏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以沿北西西向断裂的逆冲和地壳缩短为主要特征,导致挤压挠曲型前陆盆地的逐渐隆升和消亡,最终使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大部分并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 晚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壳缩短 盆地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有关地层问题 被引量:23
14
作者 邱占祥 王伴月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6-296,共21页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ntelodoncf.P .macrognathus。新种Ardyniaalti dentata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大 ,齿冠高 ;M2冠高大于冠长 ,“小刺”异常发育 ,后脊退缩 ;下臼齿下三角座变短 ,外中沟位于齿长的前 1 /3处。牙沟、椒子沟和毛沟底部地层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为晚渐新世 ,而不是早中新世。含化石的地层属椒子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临夏盆地 巨犀 晚渐新世 臼齿 早中新世 记述 地层 层位 异常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的渐新世巨犀化石 被引量:9
15
作者 邱占祥 王伴月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7-192,共16页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次尖有深的前收缩沟 ,中谷和后凹中常有附属小柱等。巨犀的演化历史可能比过去想象的更复杂。Indricotherium、Dzungariotherium和Paraceratherium为代表不同进化水平和支系的 3个属 ,不应合并为Paraceratherium一属。牙沟含巨犀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临夏盆地 渐新世 巨犀 化石 进化
下载PDF
甘肃北山中泥盆统砾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6
作者 何世平 周会武 +2 位作者 姚文光 任秉琛 付力浦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28,共5页
笔者于甘肃北山地区墩墩山一带中泥盆统三个井群砾岩内的硅质岩砾石中发现放射虫,经鉴定主要为空滴虫类(Inaniguttids),有两个属:Inaniguttasp.(空滴虫)和Inanibiguttasp.(双壳空滴虫)。这两个属在世界上主要见于奥陶—志留纪,我国华北... 笔者于甘肃北山地区墩墩山一带中泥盆统三个井群砾岩内的硅质岩砾石中发现放射虫,经鉴定主要为空滴虫类(Inaniguttids),有两个属:Inaniguttasp.(空滴虫)和Inanibiguttasp.(双壳空滴虫)。这两个属在世界上主要见于奥陶—志留纪,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产在奥陶纪。表明北山于泥盆纪碰撞造山时,墩墩山之北被抬升成山系,奥陶系含放射虫的硅质岩被剥蚀后向南搬运到墩墩山山前磨拉石盆地中沉积下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放射虫的发现为北山地区泥盆纪碰撞造山作用和磨拉石盆地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地区 泥盆纪砾岩 放射虫 磨拉石盆地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皇冠鹿—新种(英文)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涛 卢小康 +2 位作者 史勤勤 孙博阳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根据在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早期东乡组地层中发现的1支成年鹿角、3枚颊齿、1枚距骨和1枚跟骨建立了皇冠鹿新种——广河皇冠鹿(Stephanocemas guangheensis sp.nov.)。它是皇冠鹿属中一个体型相当小的种,其鹿角显著掌状化,在成年个体中... 根据在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早期东乡组地层中发现的1支成年鹿角、3枚颊齿、1枚距骨和1枚跟骨建立了皇冠鹿新种——广河皇冠鹿(Stephanocemas guangheensis sp.nov.)。它是皇冠鹿属中一个体型相当小的种,其鹿角显著掌状化,在成年个体中具有6个角枝。新种鹿角的组合特征区别于皇冠鹿的其他已知种,如中等大小的掌状部和向上伸展的侧枝;掌状部腹面具短的角柄,其横截面为外缘平直的半圆形;未封闭的脱落疤痕浅凹并布满海绵状孔隙。S.guangheensis比早中新世晚期的S.aralensis和S.actauensis进步,但比中中新世的S.palmatus原始。东乡组是临夏盆地中含化石相当稀少的地层,S.guangheensis的发现为确定该组的地层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中中新世 东乡组 鹿科 皇冠鹿
下载PDF
黑犀(奇蹄目,犀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邓涛 邱占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7-306,共20页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部。新种以尺寸较小、头型短、枕顶高耸、枕面窄而高、枕嵴无中沟、副枕突短小、下颌上升支距m3较近、前臼齿较小、DP1无后脊、P2原脊孤立、P2和P3后脊细窄而区别于东地中海地区的Diceros neumayri。D.neumayri的分类位置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曾在黑犀(Diceros属)和白犀(Ceratotherium属)之间反复变更。研究显示,甘肃黑犀和D.neumayri的一系列共同的原始特征表明它们与更进步的白犀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归入黑犀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柳树组 犀科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豪猪一新种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33,共11页
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豪猪化石一新种,甘肃豪猪(Hystrix gansuensis)。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鼻骨较宽大,后缘圆凸,达M3的后上方;门齿与P4间齿缺长,腭面较宽,两齿列彼此近于平行;后鼻孔前缘弧形;颊齿为中度单面高冠;P4的前边脊短,褶I向颊... 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豪猪化石一新种,甘肃豪猪(Hystrix gansuensis)。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鼻骨较宽大,后缘圆凸,达M3的后上方;门齿与P4间齿缺长,腭面较宽,两齿列彼此近于平行;后鼻孔前缘弧形;颊齿为中度单面高冠;P4的前边脊短,褶I向颊侧开口,具低小的前附尖;上臼齿褶I不向颊侧开口;M3较少退化。根据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判断,其时代为晚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豪猪科 新种 化石
下载PDF
甘肃昌马盆地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胜利 卢华复 +2 位作者 贾东 石火生 叶尚夫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20,共8页
阿尔金断裂是由阿尔金主干断层及其他次级断裂面组成的巨型走滑断裂系 ,其分布规律符合左行走滑挤压模式。昌马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它的古应力场与阿尔金断层的运动方向一致。昌马盆地北界是阿尔金主干断层 ;南界由锯齿状相交的... 阿尔金断裂是由阿尔金主干断层及其他次级断裂面组成的巨型走滑断裂系 ,其分布规律符合左行走滑挤压模式。昌马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它的古应力场与阿尔金断层的运动方向一致。昌马盆地北界是阿尔金主干断层 ;南界由锯齿状相交的半截子井—野马山断层、野马山断层、石板墩—龚岔口断层、中祁连北缘断层组成 ,分别是阿尔金主干断层的S面、小型Y面、P面、S面 ;东界由香毛山西断层、马舌头断层、青石岩断层组成 ,分别是阿尔金主干断层的X面、S面、R’面 ,昌马盆地是由这些断层围限的狭长三角形。因此 ,昌马盆地是阿尔金断裂带中主干断层与分枝断层联合作用形成的走滑分枝盆地。盆地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拉张作用 ,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晚第三纪到第四纪由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 ,盆地反转 ,处于受挤压状态 ,形成走滑分枝盆地。通过对昌马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析 ,认为昌马盆地具有形成油气的有利地质条件 ,应加强勘探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甘肃 昌马盆地 走滑分枝盆地 演化 油气 成因 石油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