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ssil Equidae in the Linxia Basin with Biostratigraphic and Paleozo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1
作者 SUN Boy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The Linxia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bundance of Cenozoic sediments,that contain exceptionally rich fossil resources.Equids are abundant in the Linxia Basin,the fossil record of equids in this region including 16 ... The Linxia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bundance of Cenozoic sediments,that contain exceptionally rich fossil resources.Equids are abundant in the Linxia Basin,the fossil record of equids in this region including 16 species that represent 10 genera.In comparison to other classic late Cenozoic areas in China,the Linxia Basin stands out,because the fauna and chronological data accompanying Linxia equids render them remarkably useful for biostratigraphy.The anchitheriines in the region,such as Anchitherium and Sinohippus,represent early equids that appeared in the late stages of the middle and late Miocene,respectively.Among the equines,most species of Chinese hippar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Linxia Basin and some species of the genera Hipparion and Hippotherium have FAD records for China.Furthermore,Equus eisenmanna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known species of Equus in the Old World and is well-represented at the Longdan locality.Some species with precise geohistorical distributions can serve as standards for high-resolution chronological units within this framework.Located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bject to considerable uplift,the Linxia Basin has served as a biogeographic transition area for equids throughout the late Cen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IDAE CENOZOIC BIOSTRATIGRAPHY paleozoogeography linxia basin
下载PDF
Sequence of the Cenozoic Mammalian Faunas of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China 被引量:18
2
作者 DENGTao WANGXiaoming +1 位作者 NIXijun LIULi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In the Linxia Basin 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enozoic strata are very thick and well exposed. Abundant mammalian fossils are discovered in the deposit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P... In the Linxia Basin 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enozoic strata are very thick and well exposed. Abundant mammalian fossils are discovered in the deposit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Dzungariotherium fauna comes from the sandstones of the Jiaozigou Formation, including many representative Late Oligocene taxa. The Platybelodon fauna comes from the sandstones of the Dongxiang Formation and the conglomerates of the Laogou Formation, and its fossils are typical Middle Miocene forms, such as Hemicyon, Amphicyon, Platybelodon, Choerolophodon, Anchitherium, and Hispanotherium. The Hipparion fauna comes from the red clay of the Liushu and Hewangjia Formations, and its fossils can be distinctly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cluding three Late Miocene levels and one Early Pliocene level. In the Linxia Basin, the Hipparion fauna has the richest mammalian fossils. The Equus fauna comes from the Wucheng Loess, and it is slightly older than that of the classical Early Pleistocene Nihewan Fauna. The mammalian faunas from the Linxia Basin provide the reliable evidence to divide the Cenozoic strata of this basin and correlate them with European mammalian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xia basin CENOZOIC STRATIGRAPHY mammalian fossil GANSU China
下载PDF
Terrestrial Mio-Pliocene Boundary in the Linxia Basin,Gansu,China 被引量:7
3
作者 DENG Tao HOU Sukuan +3 位作者 SHI Qinqin CHEN Shaokun HE Wen CHEN Shanq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52-464,共13页
The Lower Pliocene of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Province is one of only a few representative sections for the Early Pliocene sedimentary records in northern China, and even in East Asia. Recently,abundant mammalian fo... The Lower Pliocene of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Province is one of only a few representative sections for the Early Pliocene sedimentary records in northern China, and even in East Asia. Recently,abundant mammalian fossils were found from the base of red clays of the Lower Pliocene Hewangjia Formation at Duikang in Guanghe County within this basin. Previously, the Pliocene mammals were sparsely found in China, and most were collected from fluvial and lacustrine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Loess Plateau. Mammals from the widely distributed Pliocene Hipparion Red Clay are less in number.The known fossils from Duikang include 20 species and belong to the Shilidun Fauna. Their faunal components are similar to the Early Pliocene Gaozhuang Fauna from Ynshe, Shanxi. On the other hand, some taxa from Duikang have not been found in the Gaozhuang Fauna, are slightly more primitive in evolutionary level, and appeared mainly in the Late Miocene. As a result, the age of the Duikang fossils may be slightly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Gaozhuang Fauna and closer to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Piiocene. The Duikang fossiliferons bed is 0.8 m above the top of the Late Miocene Linshu Formation, and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the three-toed horse Hipparion pater can be regarded as a biostratigraphical marker of the Miocene/Pliocene boundary. In conclusion, Duikang is an ideal candidate locality to establish as the stratotype of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Chinese terrestrial Pl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OCENE PLIOCENE boundary stratotype mammalian fauna Hipparion Red Clay linxia basin
下载PDF
Relations Between Paleoclimat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s in Miocene Sediments at Linxia Basin, China
4
作者 YU Na HONG Hanlie +2 位作者 LI Zhaohui ZHANG Kexin LI Rongbiao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9-129,共1页
Linxia Basin is a late Cenozoic fault-block basin along the border between the Tibet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s formation and sediments record may b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structural d... Linxia Basin is a late Cenozoic fault-block basin along the border between the Tibet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s formation and sediments record may b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the uplift of the Tibet Plateau. For this reason, we studied th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ogou formation of Miocene sediments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XRD results showed that quartz, chlorite, illite, calcite, plagioclase, orthoclase, kaolinite, and trace palygorskite are present throughout the sequence of the cross-section in Linxia basin. In contrast, gypsum and ankerite occur occasionally 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Miocene deposits. The content of calcite varied with layers in the profile and w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mudstone. Chlorite and illite were observed transforming into palygorskite under SEM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nge of mineral composition, especially the clay minerals,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an arid environment prevailed in the region with warm and cold intervals during Miocen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linxia basin PALEOCLIMATE palygorksite
下载PDF
临夏盆地中新世一可能的新犬熊
5
作者 江左其杲 高源 +2 位作者 阿尔伯托·瓦伦西亚诺 鲁丹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4,共9页
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具体产地未知的一件犬熊下颌。该下颌展现出进步的牙齿特征,与过去发现于欧洲以及南亚的马德里犬熊Magericyon近似。这件犬熊化石指示东亚的犬熊多样性比以往认知的更高,但还需要更多具有明确层位信息的犬熊化石来进... 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具体产地未知的一件犬熊下颌。该下颌展现出进步的牙齿特征,与过去发现于欧洲以及南亚的马德里犬熊Magericyon近似。这件犬熊化石指示东亚的犬熊多样性比以往认知的更高,但还需要更多具有明确层位信息的犬熊化石来进一步揭示东亚犬熊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犬熊科 马德里犬熊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韩集北山滑坡群致灾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汪美华 李勇 裴叶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0-468,共9页
2018年8月24日,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北山出现明显裂缝、局部下滑并形成滑坡群,紧邻坡脚和坡体上的房屋、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滑坡群在降雨、地震等影响下存在继续滑动的可能,对集镇和省道交通安全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开展滑坡群稳定性评价... 2018年8月24日,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北山出现明显裂缝、局部下滑并形成滑坡群,紧邻坡脚和坡体上的房屋、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滑坡群在降雨、地震等影响下存在继续滑动的可能,对集镇和省道交通安全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开展滑坡群稳定性评价十分迫切。采用野外调查、极限平衡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北山滑坡群的各次级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评价,认为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造成北山出现大面积变形和形成多个次级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区地形、坡体结构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应用GeoStudio软件对滑坡群不同块体进行定量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自重工况下,滑坡群稳定性较好;在降雨工况下,除H10滑坡外,其余次级滑坡均可能进一步失稳破坏;若区内受到超越其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滑坡群稳定系数将迅速降低,各次级滑坡均可能出现快速失稳现象。根据滑坡群不同次级滑坡的变形特点和成灾模式,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坡脚挡土墙、削坡减载、锚杆框架、截排水渠、吊沟及排水抗滑设计等综合治理措施。为保证滑坡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建筑及交通安全,应加强滑坡群风险管控,在滑坡治理前需加强监测预警,动态掌握滑体的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北山滑坡群 致灾特征 稳定性评价 成灾机制 强降雨
下载PDF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被引量:61
7
作者 邓涛 王晓鸣 +2 位作者 倪喜军 刘丽萍 梁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66,共22页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新生代地层 化石证据 哺乳动物化石 岩石地层单位 三趾马动物群 沉积序列 地层层序 地层命名 野外考察 地质时代 重新厘定 晚渐新世 中中新世 早更新世 晚中新世 全新世 沉积物 铲齿象 丰富
下载PDF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高分辨率岩石磁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及原因 被引量:78
8
作者 方小敏 徐先海 +3 位作者 宋春晖 韩文霞 孟庆泉 鸟居雅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9-1000,共12页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8.6Ma的漫长的以湖相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渐新世晚期和中新世早、中期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从8.6Ma开始持续增加,尤其从6.4Ma和5.3Ma开始表现出两次快速持续增加。同时,以8.6Ma为界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此前以赤铁矿为主,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次之,此后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赤铁矿次之,磁性矿物类型和性质类似于风成红粘土和黄土。因此,我们将这种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组合、性质和含量的长期变化解释为流域外风成物质的加入,指示我国西北内陆现代干旱气候可能从8.6Ma开始,7.4~6.4Ma后急剧加速变干,5.3Ma后再次加速变干,并最终形成今天的干旱区的过程。9~8Ma开始的青藏高原阶段性快速隆升和随后的全球变冷可能是驱动亚洲内陆干旱化进程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岩石磁学 亚洲内陆 干旱化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 被引量:27
9
作者 洪汉烈 于娜 +3 位作者 薛惠娟 朱云海 向树元 张克信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6-414,共9页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临夏地区塔湾黄土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物风成黄土或经过表生风化改造形成的古土壤,其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伊...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临夏地区塔湾黄土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物风成黄土或经过表生风化改造形成的古土壤,其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高岭石和少量的坡缕石,沉积物中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矿物组合,指示物源区经历了气候从湿润变为冷干的转变。沉积物中伊利石结晶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其(001)衍射峰的半高宽在0.23°-0.86°之间,不同岩性层中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伊利石结晶度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峰值区,这表明临夏地区晚更新世的气候变化经历了从湿润→冷干→湿润→冷干的两个周期性的演化,而且晚期与早期相比更加湿润同时又更为冷干。沉积物中既有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又有碎屑成因的坡缕石。沉积物中自生成因坡缕石和碎屑成因坡缕石均稳定存在的现象表明,本区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是以干旱为特征,年均降雨量在30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结晶度 坡缕石 晚更新世 临夏盆地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特征与古气候变迁 被引量:18
10
作者 宋春晖 鲁新川 +4 位作者 邢强 孟庆泉 夏伟民 刘平 张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9-416,共8页
青藏高原东北临夏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特别13~4.34Ma段以稳定低能细粒湖相沉积为主、发育的不同尺度和各种形式沉积韵律旋回记录着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临夏盆地稳定细粒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化序列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临夏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特别13~4.34Ma段以稳定低能细粒湖相沉积为主、发育的不同尺度和各种形式沉积韵律旋回记录着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临夏盆地稳定细粒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化序列研究,结合其它气候指标,揭示13~4.4Ma时段气候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3~12Ma期间气候湿润、12~7.8Ma期间气候以湿润为主夹短暂干旱事件、7.8~6.2Ma期间气候以干旱为主、6.2~4.4Ma期间气候进一步干旱加剧,并认为7.8Ma左右的气候转型可能与冬季风加强有关,而6.2Ma以来的有规律的高频气候波动可能与现代季风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古气候 湖相沉积物 临夏盆地 晚新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松潘—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采集、处理与初步解释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李秋生 李文辉 侯贺晟 匡朝阳 薛爱民 黄薇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1461,共11页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其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其边缘地区的地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前缘部位,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作用由近...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其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其边缘地区的地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前缘部位,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作用由近南北方向向北东、东方向转换的重要场所.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采用关键处理技术和参数开展唐克-合作剖面与合作-临夏剖面联线处理,获得总长约4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完整揭示了西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地壳结构和构造变形样式.结果显示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向若尔盖逆冲推覆的深部构造特征;西秦岭下地壳北倾的强反射及其北侧南倾的强反射特征揭示出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在西秦岭造山带下的汇聚行为.Moho的埋深和起伏形态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经历了高原隆升后强烈的伸展减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松潘地块 西秦岭 临夏盆地 数据采集与处理 岩石圈结构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有关地层问题 被引量:23
12
作者 邱占祥 王伴月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6-296,共21页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ntelodoncf.P .macrognathus。新种Ardyniaalti dentata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大 ,齿冠高 ;M2冠高大于冠长 ,“小刺”异常发育 ,后脊退缩 ;下臼齿下三角座变短 ,外中沟位于齿长的前 1 /3处。牙沟、椒子沟和毛沟底部地层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为晚渐新世 ,而不是早中新世。含化石的地层属椒子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临夏盆地 巨犀 晚渐新世 臼齿 早中新世 记述 地层 层位 异常
下载PDF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粒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先海 方小敏 +2 位作者 宋春晖 范马洁 沈吉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5,共11页
临夏盆地毛沟剖面高分辨率粒度记录研究表明,29-7.4Ma间,临夏盆地的古气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中短暂的沉积相的改变是盆地对该期间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事件的响应;从7.4Ma开始,流域外的风尘物质开始逐步被带人盆地,并经过了6.4Ma和5.3M... 临夏盆地毛沟剖面高分辨率粒度记录研究表明,29-7.4Ma间,临夏盆地的古气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中短暂的沉积相的改变是盆地对该期间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事件的响应;从7.4Ma开始,流域外的风尘物质开始逐步被带人盆地,并经过了6.4Ma和5.3Ma的两次加速过程,揭示了我国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可能从7.4Ma左右开始,且在6.4Ma和5.3Ma左右经过两次加强.通过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事件记录和全球气候记录对比。揭示高原在9-7Ma开始的逐步隆升和期后的阶段性加速隆升以及同期开始的全球变冷,尤其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张可能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重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粒度 干旱化 高原隆升 全球变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夏盆地近30MaB.P.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特征——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记录 被引量:11
14
作者 钟巍 李吉均 +2 位作者 方小敏 朱俊杰 曹继秀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8-264,共7页
由地化元素所揭示的近30MaB.P.以来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 由地化元素所揭示的近30MaB.P.以来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纪早期稳定建立的动态过程。由地化元素揭示的近30Ma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变化很可能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临夏盆地 古气候演变 地球化学 沉积物
下载PDF
甘肃省临夏盆地更新世早期湖泊沉积孢粉记录的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董铭 方小敏 +2 位作者 史正涛 明庆忠 苏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4-111,共8页
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临夏盆地早更新统东山组(2.50~1.76Ma)的孢粉划分为3个孢粉带(含6个亚带),即3个植被、气候阶段:第一阶段(2.50~1.91Ma,带Ⅰ),植被类型是以柏科、榆属和禾本科为优势种的温带森林,气候表现为温凉稍干,并有逐渐干旱... 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临夏盆地早更新统东山组(2.50~1.76Ma)的孢粉划分为3个孢粉带(含6个亚带),即3个植被、气候阶段:第一阶段(2.50~1.91Ma,带Ⅰ),植被类型是以柏科、榆属和禾本科为优势种的温带森林,气候表现为温凉稍干,并有逐渐干旱化的趋势。第二阶段(1.91~1.80Ma,带Ⅱ)是以云杉属、榆属和禾本科为主的温带森林,气候冷湿;尤其在1.89~1.87Ma期间,云杉林面积最大,气候最为湿润;第三阶段(1.80~1.76Ma,带Ⅲ),植被类型为以云杉属、梣属和禾本科为主的温带森林,云杉林面积逐渐减小,禾本科逐渐增加,气候逐渐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临夏盆地 早更新世 古气候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气候变化的黏土矿物学及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11
16
作者 殷科 洪汉烈 +4 位作者 高文鹏 梁国军 王朝文 张克信 宋鄂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6-259,共14页
临夏盆地塔湾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学及常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气候变化经历了从相对温暖湿润(Ⅰ阶段:92.4~78.8 ka)—寒冷干燥(Ⅱ阶段:78.8~59.8ka)—相对温暖湿润(Ⅲ阶段:59.8~47.7 ka)—寒冷干燥... 临夏盆地塔湾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学及常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气候变化经历了从相对温暖湿润(Ⅰ阶段:92.4~78.8 ka)—寒冷干燥(Ⅱ阶段:78.8~59.8ka)—相对温暖湿润(Ⅲ阶段:59.8~47.7 ka)—寒冷干燥(Ⅳ阶段:47.7 ka以来)等4个阶段的演化。黄土-古土壤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及坡缕石等为主,并且坡缕石在沉积物中广泛发育,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总体上以相对干燥为主。w(TiO2)/w(Al2O3)比值表明沉积物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层可能具有相同的物源,黄土-古土壤交替的发育特征应该为不同时期风化程度差别所致,与当时的大气降水量及温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及w(Al2O3)/w(Fe2O3)、w(SiO2)/w(Al2O3)、w(SiO2)/w(Fe2O3)和w(MgO)/w(Al2O3)等氧化物比率变化波动较大;在寒冷干燥的时期,黏土矿物相对含量、CIA值及各氧化物比率较为稳定。黏土矿物学及常量元素变化特征共同揭示92.4~78.8 ka期间和47.7 ka以来出现明显的降温事件,说明临夏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的不稳定性,可能与高原冬、夏季风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末次间冰期 黄土-古土壤 黏土矿物学 常量元素 气候环境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发现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洪汉烈 薛惠娟 +3 位作者 张克信 朱云海 向树元 方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8-604,共7页
为揭示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对环境气候的指示意义,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对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及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坡缕石主要为自生成因,... 为揭示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对环境气候的指示意义,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对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及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坡缕石主要为自生成因,极少量具有碎屑成因.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呈细长丝状的形态特征,往往沿片状的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颗粒的边缘交代、生长;碎屑成因的坡缕石呈平直细纤维状的,以单颗粒形式产出,与细小的粘土矿物颗粒混杂,或叠合在片状粘土矿物颗粒的表面.在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下段岩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高岭石;中段岩层的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而上段岩层则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绿泥石,反映在盆地形成之后,气候演化经历从湿润一冷干的变化过程.而沉积物中坡缕石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增多,其分布特征与粘土矿物组合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趋势相吻合.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普遍存在于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高岭石的共存表明这些粘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来源.坡缕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泥灰岩风化以及风成沙漠尘土沉积物的特征矿物,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中碎屑成因坡缕石的发现,表明白~29Ma以来便出现风成黄土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渐新世 粘土矿物 坡缕石
下载PDF
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磁性地层学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九一 方小敏 +3 位作者 张伟林 昝金波 苗运法 李仕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9-136,共8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沉积了厚层的新生代地层,含有丰富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准确确定其地层年代对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哺乳动物分布格局、演化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盆地南缘黑林顶剖面含有...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沉积了厚层的新生代地层,含有丰富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准确确定其地层年代对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哺乳动物分布格局、演化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盆地南缘黑林顶剖面含有两个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赤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剖面年龄约为12.1~5.2Ma,依据沉积速率推算出剖面上部的三趾马动物群地质年代为6.3Ma,下部铲齿象动物群年代为11.1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磁性地层 临夏盆地 黑林顶剖面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沉积物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闫晓丽 杨一博 +2 位作者 方小敏 苗运法 宋春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61,共7页
利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对临夏盆地的黑林顶剖面(古地磁年代为11.8~5.0Ma)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铁矿含量在8.6 Ma以前相对较高,在8.6 Ma以后骤然降低并稳定在一低值范围;针铁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利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对临夏盆地的黑林顶剖面(古地磁年代为11.8~5.0Ma)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铁矿含量在8.6 Ma以前相对较高,在8.6 Ma以后骤然降低并稳定在一低值范围;针铁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赤铁矿/针铁矿的变化则与赤铁矿的变化趋势一致;赤铁矿、针铁矿含量及其比值在该剖面的变化特征主要反映了8.6 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剧烈隆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针铁矿 晚中新世 气候变化 临夏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临夏盆地三千万年来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建力 李吉均 +1 位作者 方小敏 朱俊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9-47,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临夏盆地长达30m.y.的连续沉积(临夏群)共计779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划分出七大完整的沉积旋回。粒度曲线明显地表示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始于距今3.4Ma前。该文还初步确定出青藏高原地区两次夷平过程最终... 本文通过对临夏盆地长达30m.y.的连续沉积(临夏群)共计779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划分出七大完整的沉积旋回。粒度曲线明显地表示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始于距今3.4Ma前。该文还初步确定出青藏高原地区两次夷平过程最终结束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沉积旋回 青藏高原 临夏盆地 沉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