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稻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种群发生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尹艳琼 李向永 +2 位作者 赵雪晴 刘萍 谌爱东 《生物安全学报》 2016年第3期189-193,共5页
【背景】2 0 0 7 年6 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 2 0 1 0 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 【背景】2 0 0 7 年6 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 2 0 1 0 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 月初气温回升( 4 月气温9 .0 - 2 4 .1 尤,均温1 6 .1 尤),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 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 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 .1 7 - 1 1 .3 3 头. 丛^-1; 7 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 .9 0 - 9 .0 0 头· 丛^-1; 7 月下旬-8 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 .2 1 - 4 .8 5 头· 网^-1;8 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 - 3 c m 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 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 8 .3 3 - 2 6 6 .0 0 头· 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 - 1 .5 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 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 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种群动态 越冬 云南省
下载PDF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卵巢、飞行肌及消长动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乐峰 兰亦全 +3 位作者 林时迟 周剑锋 邓积伟 陈军 《华东昆虫学报》 1999年第2期36-40,共5页
本文在福鼎对稻水象甲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成虫卵巢、飞行肌进行了解剖。通过解剖,所预测的各虫态发生期及一代成虫迁移期与田间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稻水象甲产卵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上旬,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盛发期分别在5月上... 本文在福鼎对稻水象甲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成虫卵巢、飞行肌进行了解剖。通过解剖,所预测的各虫态发生期及一代成虫迁移期与田间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稻水象甲产卵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上旬,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盛发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稻田迁出。飞行肌解剖结果表明,飞行肌宽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长度则比较恒定,与发育历期无关,所以飞行肌宽度可作为监测依据,而长度则不宜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成虫 消长动态 盛发期 田间调查 虫态 发育历期 飞行 卵巢 产卵
下载PDF
Oogenesis in summer females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in southern Zhejiang,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SHI Sheng-wei JIANG Ming-xing +2 位作者 SHANG Han-wu LV Hui-ping CHENG Jia-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3-38,共6页
The rice water weevi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has two generations in southern Zhejiang, China. To determine oogenesis in first-generation females (summer females) and its relations to temperature, female... The rice water weevi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has two generations in southern Zhejiang, China. To determine oogenesis in first-generation females (summer females) and its relations to temperature, fema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rice field in early and mid-July and reared on young rice plants at 28, 31 and 34 ℃ in the laboratory. Percentage of females having oocytes, number of oocytes of different stages (stage-Ⅰ, from early previtellogenesis to middle vitellogenesis; stage-Ⅱ, late vitellogenesis; and matute-oocyte stage), and length of ovarioles were determined every 10 d of feeding. At each temperature, oogenesis took place in over 40% of females after 20-40 d of feeding, but only 0.0-3.3 stage-Ⅰ, 0.0-0.8 stage-Ⅱ and 0.0-1.1 mature oocytes were observed at each observation date. Temperature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number of stage-Ⅰ oocytes but not on number of stage-Ⅱ and mature oocytes in early July females; tempera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number of oocytes of either stage in mid-July females. Conclusively, in southern Zhejiang, summer L. oryzophilus females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become reproductive on rice, but their oogenesis activity is very low, with the overall procedures little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OOGENESIS Ovarian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下载PDF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the developed ovaries between the parthenogenetic and bisexual female rice water weevils,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Coleoptera:Curculionidae) 被引量:8
4
作者 YANG Pu ZHOU WenWu +3 位作者 ZHANG Qin CHENG JiaAn ZHU ZengRongx WAY M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0期3822-3829,共8页
The rice water weevil,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Coleoptera:Curculionidae),reproduces by sex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but reproduces by parthenogenesis in California and other invaded regions in Asia a... The rice water weevil,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Coleoptera:Curculionidae),reproduces by sex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but reproduces by parthenogenesis in California and other invaded regions in Asia and Europ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reate a parthenogenetic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arthenogenesis in the weevil.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 technique was employed for profiling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the developed ovary between the parthenogenetic and bisexual female rice water weevils.A total of 70 contigs were obtained,and the BLASTX search identified putatively 28 genes with differential functions.According to the cytological process of parthenogenesis,the tubulin alpha-1 chai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genes etc.were selected fo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es,and their possible functions related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arthenogenesis were discussed.The tubulin alpha-1 chain and some signal transduction gen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arthenogenesis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差异表达 稻水象甲 发达国家 象虫科 鞘翅目 卵巢 女性 抑制性消减杂交
原文传递
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生物酶活性及田间发育动态的影响
5
作者 杨春林 胡强 +1 位作者 李洪浩 席亚东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284,共11页
【目的】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亚致死效应,为水稻生产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科学高效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通过测定不同种群(RW-Js、RW-Gy、RW-Mz、RW-Zy、RW-Lc)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 【目的】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亚致死效应,为水稻生产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科学高效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通过测定不同种群(RW-Js、RW-Gy、RW-Mz、RW-Zy、RW-Lc)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致死中浓度(LC_(50))和亚致死剂量(LC_(25));分别采用室内测定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体内多种生物酶活性及田间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不同来源稻水象甲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RW-Js种群的LC_(50)值为RW-Gy种群的13.4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解毒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PBO)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协同增效作用明显高于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DEM);抗性种群RW-Js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较敏感种群RW-Gy显著增高(P<0.05),其中多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MFO)变化最为明显。稻水象甲成虫经氯虫苯甲酰胺LC_(25)剂量处理后,虫体内几种生物酶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具明显的时间效应,其中MFO活性在整个测定周期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氯虫苯甲酰胺LC_(25)剂量对稻水象甲各虫态的田间始见期、发生高峰期和发生末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解毒酶活性可能与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有关,MFO是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解毒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酶,在抗性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可延缓稻水象甲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生长发育,缩短成虫寿命、加快田间成虫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氯虫苯甲酰胺 亚致死剂量 生物酶活性 解毒酶抑制剂 发育动态
下载PDF
贵州平坝灯诱稻水象甲种群动态与分析
6
作者 叶位 狄雪塬 +2 位作者 杨茂发 严斌 朱家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5期87-92,共6页
为了掌握稻水象甲在贵州省的种群发生情况,本研究于2011年至2018年连续8年进行稻水象甲种群动态监测,并与当地气候因子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在4月到9月上旬之间发生,其成虫每年始见日均在4月份,高峰期出现在4—5... 为了掌握稻水象甲在贵州省的种群发生情况,本研究于2011年至2018年连续8年进行稻水象甲种群动态监测,并与当地气候因子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在4月到9月上旬之间发生,其成虫每年始见日均在4月份,高峰期出现在4—5月份。灯光诱集稻水象甲单日虫量最高可达4794头,全年灯下有虫日数少,17~32 d不等。全年温度与稻水象甲的诱集量呈正相关,而降雨量与稻水象甲的诱集量呈负相关,相关性较低。贵州平坝稻水象甲不同年月之间灯下种群波动非常大。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平坝稻水象甲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灯诱 降水量 温度 种群动态
下载PDF
稻水象甲卵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宣维健 杨星科 +3 位作者 刘虹 苏建伟 盛承发 闫志利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本文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卵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卵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且符合负二项分布 ,k值为 0 4 796。其种群聚集主要是由环境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 本文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卵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卵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且符合负二项分布 ,k值为 0 4 796。其种群聚集主要是由环境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稻水象甲卵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 :N =1D2 1 784 6M + 0 2 4 2 5 。并根据Gerrard的零频率模型建立了估计该种群平均密度的零频率模型 :X =1 5 787( -lnP0 ) 1 0 62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害虫卵
下载PDF
新疆首次发现水稻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 被引量:48
8
作者 郭文超 李晶 +4 位作者 魏振兴 吐尔逊 吴静 阿利亚 王俊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为新疆水稻种植区科学监测和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目前稻水象甲发生、分布和危害,描述其形态特征,介绍国内外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成果,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结果】... 【目的】为新疆水稻种植区科学监测和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目前稻水象甲发生、分布和危害,描述其形态特征,介绍国内外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成果,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结果】截止目前该害虫发生涉及伊犁河谷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8个乡镇场,发生面积0.397×104hm2(5.95万亩)。在发生区稻田稻水象甲幼虫平均发生量3头/穴,最高达20头/穴;成虫平均发生量3.7头/m2。该虫危害造成产量损失约为5%,严重者可达25%以上。【结论】以国内外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稻水象甲入侵初期的特征和新疆水稻的生产实际,初步提出封锁和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稻水象甲 分布危害 封锁防控措施
下载PDF
贵州稻水象甲越冬场所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峗薇 杨大星 +4 位作者 彭炳富 杨茂发 廖启荣 杨洪 陈文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93,共4页
为探明稻水象甲在贵州山区的越冬分布情况,选取稻桩、稻草、稻谷、田埂、沟(河)边、路边、山坡或林带等环境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调查。结果表明,沟(河)边表层土壤是稻水象甲主要的越冬生境,其次为田埂表层土壤,路边、山坡和林带有少量个... 为探明稻水象甲在贵州山区的越冬分布情况,选取稻桩、稻草、稻谷、田埂、沟(河)边、路边、山坡或林带等环境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调查。结果表明,沟(河)边表层土壤是稻水象甲主要的越冬生境,其次为田埂表层土壤,路边、山坡和林带有少量个体分布,稻桩、稻草和稻谷中未发现越冬稻水象甲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水稻 越冬场所 贵州
下载PDF
稻水象甲成虫活动行为的日节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茂发 杨大星 +2 位作者 徐进 刘健锋 武承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52-959,共8页
为了摸清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成虫在稻田中的Et活动行为节律,采用室外单头隔离饲养的方法,将成虫行为分为移动、取食、离水静息、触水静息和其他5个行为类型,每30min观察记录1次,从2012年4月30日至5月4日连续观... 为了摸清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成虫在稻田中的Et活动行为节律,采用室外单头隔离饲养的方法,将成虫行为分为移动、取食、离水静息、触水静息和其他5个行为类型,每30min观察记录1次,从2012年4月30日至5月4日连续观察5d,共获得7200个行为数据。结果显示: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离水静息行为最多(47.83%),移动行为最少(5.64%),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离水静息行为最高峰值在23:30(72.67%),最低值在7:30(14.67%);触水静息行为最大峰值在7:30(75.33%),19:00还有一个小高峰(37.33%);取食行为在15:00达到最高峰(26.67%),在21:00达到第2个高峰值(18.00%);移动行为在22:00—9:00较少(0~4.00%),从9:30开始持续增加,在17:00达到最高峰(20.00%);其他行为在1.33~18.67%之间波动。离水静息、移动、取食和其他行为白天和黑夜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但触水静息行为白天和黑夜无显著不同(P=0.834);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4个时间段之间各行为也有显著差异(P〈0.001)。在空间上,离水静息行为在叶片上最高,移动行为以水中最高,取食行为仅发生在叶片上,离水静息、移动和取食在水稻不同部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水中发生触水静息、移动和其他共3种行为,以触水静息行为的日波动最大,3种行为在各时刻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触水静息和移动:P〈0.001;其他:P=0.002);叶片上发生离水静息、移动和取食3种行为,以离水静息和取食行为的日波动较大且在各时刻间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茎秆和瓶壁或封口纱布处主要发生离水静息和移动行为,所占比例均不高,但在瓶壁或封口纱布处的移动行为各时刻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8)。水中和叶片上是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在水中行为的最高峰值(81.33%)与叶片的最低值(12.00%)出现时间相间,为7:30,一天中各时刻水巾和叶片上的行为呈交错性变化。结果提示,稻水象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时空变化的影响,且时间变化对其行为的影响较空间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成虫 行为 日节律 水稻
下载PDF
起始供食时间对稻水象甲冬后成虫繁殖、取食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商晗武 程家安 +1 位作者 蒋明星 张志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81,共5页
室内研究了稻水象甲冬后虫在春季获得寄主水稻前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对其产卵、取食和存活的影响。供试虫 (4月下旬采集 )先用禾本科草坪草高羊茅饲养 0、1 0、2 0、30和 45 d(即供食水稻前时间 ) ,然后用 2 0~ 35 d龄的稻苗饲养 ,观察产... 室内研究了稻水象甲冬后虫在春季获得寄主水稻前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对其产卵、取食和存活的影响。供试虫 (4月下旬采集 )先用禾本科草坪草高羊茅饲养 0、1 0、2 0、30和 45 d(即供食水稻前时间 ) ,然后用 2 0~ 35 d龄的稻苗饲养 ,观察产卵等情况。结果表明 ,水稻供食前时间达到 1 0 d后即可致使冬后虫产卵历期明显缩短 ,卵量下降 ,取食斑的数量和长度减少。当水稻供食前时间延长至 2 0 d后 ,成虫在水稻上的存活历期开始明显下降。处理时间越长 ,对其后成虫在水稻上的生殖、取食和存活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始供食时间 冬后成虫 稻水象甲 水稻 移栽时间 繁殖 取食 存活 水稻害虫
下载PDF
关于稻水象甲形态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志涛 商晗武 +1 位作者 傅强 赖凤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稻水象甲是半水生昆虫,其幼虫和蛹具有拒水的外表皮及发达的气管系统,能直接从体表包裹的空气中获得所需要的氧,在水稻根部营外寄生生活。幼虫第2 至7 腹节背面各有一对脊状突起和稍向前倾的羊角状的呼吸管,形成特化气门,可伸出体外或... 稻水象甲是半水生昆虫,其幼虫和蛹具有拒水的外表皮及发达的气管系统,能直接从体表包裹的空气中获得所需要的氧,在水稻根部营外寄生生活。幼虫第2 至7 腹节背面各有一对脊状突起和稍向前倾的羊角状的呼吸管,形成特化气门,可伸出体外或缩入体内。这6 对可以伸缩的脊状突起和前倾的羊角状呼吸管是稻水象甲幼虫重要的形态特征。稻水象甲的蛹期是在膨大的、充满空气的土茧中度过的。这些土茧总是附着在稻根上,与稻的输气组织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幼虫 羊角 蛹期 根部 水稻 寄生 吸管 发达 问题
下载PDF
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澍 胡美英 官珊 《昆虫天敌》 CSCD 2004年第2期86-91,共6页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近年来在很多省市发生为害,且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并呈扩大蔓延趋势。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稻水象甲大发生危害的情况及原因,深入分析了其发生规...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近年来在很多省市发生为害,且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并呈扩大蔓延趋势。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稻水象甲大发生危害的情况及原因,深入分析了其发生规律,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治理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疫 害虫 稻水象甲 综合防治 鞘翅目 象甲科 水稻
下载PDF
稻水象甲在浙江和福建省扩散的空间格局分析(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正军 商晗武 +1 位作者 李典谟 程家安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 技术分析了稻水象甲在浙江和福建省早稻上的空间分布和动态(1993- 2001).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分布于沿海一带,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所有年份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并且这种分布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在1993年该虫入侵面...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 技术分析了稻水象甲在浙江和福建省早稻上的空间分布和动态(1993- 2001).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分布于沿海一带,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所有年份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并且这种分布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在1993年该虫入侵面积大约为392100公顷,在以后的几年中其面积随时间而持续增加,至2001年达最大,为2533900公顷.稻水象甲起初沿海岸线向南扩散,接着向北,现在该虫已入侵约26个县和190个乡镇.通常,该虫在南部的为害重于北部,玉环、乐清、温岭等地发生最重.稻水象甲主要沿公路和水路扩散,这表明该虫的传播为人类活动所致,因此其扩散速率可以通过对国家和地区间的交通货运进行严格的检疫而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扩散 空间格局 分析
下载PDF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规律初探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富余 田春晖 +2 位作者 赵成德 赵文生 王小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704-1709,共6页
扣笼接虫观测稻水象甲不同接虫密度所产下代虫量。结果表明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具有明显密度依赖性 ,接虫密度X越大 ,代间增殖倍率 Y2 越低。 X-Y2 关系用 Y2 =1 /( 0 .836 + 0 .4 2 1 X)的双曲线拟合良好。以水稻移栽后稻田成虫密度 N... 扣笼接虫观测稻水象甲不同接虫密度所产下代虫量。结果表明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具有明显密度依赖性 ,接虫密度X越大 ,代间增殖倍率 Y2 越低。 X-Y2 关系用 Y2 =1 /( 0 .836 + 0 .4 2 1 X)的双曲线拟合良好。以水稻移栽后稻田成虫密度 N为指标 ,越冬成虫存活率为 S0 ,防治后成虫残存率为 S1,则第 t和 t+ 1年种群密度关系可表述为 :Nt+ 1=S0 S1Nt/( 0 .0 836 + 0 .0 4 2 1 S0 S1Nt)。模型参数值稳定 ,拟合度好 ,模型描述的种群增长规律与稻水象甲侵入辽宁省以来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用该模型预测辽宁省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其准确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种群增长规律 害虫发生趋势 预测 综合防治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田间稻水象甲一代成虫取食斑数量与长度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雪涛 郑永敏 +5 位作者 商晗武 杨琼 唐启义 郑雪浩 程家安 祝增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9-315,共7页
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田间实验中,研究分析了每丛植物上稻水象甲一代成虫的取食斑数量与长度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每丛稗草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总量显著高于水稻、异型莎草和李氏禾上的;两种寄主植物的两种移栽期的组合、4种不同寄主植物... 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田间实验中,研究分析了每丛植物上稻水象甲一代成虫的取食斑数量与长度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每丛稗草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总量显著高于水稻、异型莎草和李氏禾上的;两种寄主植物的两种移栽期的组合、4种不同寄主植物各2次观察得到的共16组每丛植物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数量和总长度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均显著;植物种类对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以稗草上的最大。这些回归方程对稗草和水稻的不同移栽期总体而言是稳健的,但对不同观察期则不稳健。本试验建立的取食斑数量与总长度的直线回归法可用于稻水象甲控制阈值的确定、稻水象甲入侵早期的取食量及成虫密度初步推断、抗稻水象甲的水稻种质资源评估以及应用一些象甲控制外来入侵植物时的寄主专一性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取食斑 稗草 回归分析 预测预报
下载PDF
湖南省稻水象甲发生状况与防治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立兵 周社文 +2 位作者 肖铁光 李姣 张佳峰 《作物研究》 2007年第1期68-70,73,共4页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毁灭性的检疫害虫,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对湖南省稻水象甲的发生实况、危害特点与发生规律、预测预报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更好的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水象甲 发生规律 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
下载PDF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肖铁光 周社文 +3 位作者 李姣 孟祥建 李建和 何建云 《作物研究》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描述了稻水象甲(Lissorhortrus oryzophilus Kusche)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各龄历期。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在长沙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幼虫在25士1℃温度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48.2d,... 描述了稻水象甲(Lissorhortrus oryzophilus Kusche)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各龄历期。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在长沙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幼虫在25士1℃温度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48.2d,卵期7d,幼虫期30d,蛹期10d,成虫期30d左右。试验证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发育最适温度在22℃~25℃之间,卵的孵化率为84.2%,幼虫成活率为87.5%。但在高温条件下(〈32℃时),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相当低,并随着发育龄期增加死亡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生物学特性 综合防治
下载PDF
稻水象甲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及适生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丁新华 李超 +6 位作者 王小武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黄红梅 木拉提·塔里木别克 何江 郭文超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通过精准开展稻水象甲在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的适生性研究,旨在为新疆地区该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个环境因子和64个稻水象甲在新疆及内地重要代表性发生地的最新地理分布点信息,采用MaxEnt模型与Arc... 【目的】通过精准开展稻水象甲在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的适生性研究,旨在为新疆地区该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个环境因子和64个稻水象甲在新疆及内地重要代表性发生地的最新地理分布点信息,采用MaxEnt模型与ArcGIS 10.2软件进行具体分析,预测稻水象甲在新疆的最新潜在分布区,并划分风险等级。【结果】稻水象甲在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的适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疆天山北坡和伊犁河谷一带,以及南疆阿克苏地区和克州的部分区域,其非适生区占新疆总面积的79.97%,低适生区占7.34%,适生区占10.84%,高适生区则仅占1.85%。【结论】稻水象甲在新疆继续扩散的趋势与危害风险依然较大,其中,年平均温(bio1)、等温性(bio3)、最湿季平均温(bio8)、最暖季的降雨量(bio18)和最热月的高温(bio5)是影响稻水象甲在新疆潜在扩散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稻水象甲 MaxEnt模型 适生性
下载PDF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稻水象甲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柳青 李燕 +5 位作者 王德海 罗嵘 土小佳 黄钰淼 傅杨 陈国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害虫,已侵入我国23个省市区,发生面积近千万亩。为弄清我国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及可能的扩散路线,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1...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害虫,已侵入我国23个省市区,发生面积近千万亩。为弄清我国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及可能的扩散路线,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13个省28个地区稻水象甲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利用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得到258条带,其中247条为多态性条带。在物种水平上,稻水象甲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73%,Nei's基因多样性(H)为0.357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5330;在居群水平上,以上3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46.28%、0.1768、0.2620。Nei's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059,表明有50.5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49.4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通过UPGMA聚类可将稻水象甲28个居群分成2大支系:安徽池州、安徽合肥、云南嵩明、云南曲靖、江西南昌、四川盐亭、辽宁盘锦、辽宁东港、山西太原、山东东营、天津蓟县、陕西城固、河北唐山、云南寻甸等14个居群聚成第一个分支;贵州、贵州开阳、贵州龙里、贵州贵阳、贵州修文、四川隆昌、四川泸州、湖北武当山、湖北荆门、湖北利川、湖南宁乡、湖南双峰、湖南邵阳、天津宝坻等聚成第二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