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Spatio-Spectral Properties of Zen-Meditation and Resting EEG Based on Unsupervised Learning
1
作者 Pei-Chen Lo Nasir Hussai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21年第2期58-72,共15页
This paper reports distinct spatio-spectral properties of Zen-meditation 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 compared with resting EEG, by implementing un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scheme in clustering the brain mappings of... This paper reports distinct spatio-spectral properties of Zen-meditation 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 compared with resting EEG, by implementing un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scheme in clustering the brain mappings of centroid frequency (BMFc). Zen practitioners simultaneously concentrate on the third ventricle, hypothalamus and corpora quadrigemina touniversalize all brain neurons to construct a <i>detached</i> brain and gradually change the normal brain traits, leading to the process of brain-neuroplasticity. During such tri-aperture concentration, EEG exhibits prominent diffuse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Unsupervised self-organizing map (SOM), clusters the dataset of quantitative EEG by matching the input feature vector Fc and the output cluster center through the SOM network weights. Input dataset contains brain mappings of 30 centroid frequencies extracted from CWT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oefficients. According to SOM clustering results, resting EEG is dominated by global low-frequency (<14 Hz) activities, except channels T7, F7 and TP7 (>14.4 Hz);whereas Zen-meditation EEG exhibits globally high-frequency (>16 Hz)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record. Beta waves with a wide range of frequencie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ctive concentration. Nonetheless, clinic report discloses that benzodiazepines, medication treatment for anxiety, insomnia and panic attacks to relieve mind/body stress, often induce <i>beta buzz</i>. We may hypothesize that Zen-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attain the unique state of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under optimal body-mind relax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 Unsupervised learning Self-Organizing Map (SOM) Spatio-Spectral Property zen Meditation
下载PDF
书籍设计中的意境营造:从写意画中借鉴
2
作者 秦志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0-64,共5页
写意画和书籍设计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同属于二维平面的创作。从写意画中借鉴意境营造的方法,有利于书籍设计品质的提高。通过分析写意画意境营造的经典理论,将经典理论与书籍设计创作语言相结合,以达到意境理论的真正迁移。书籍设计师... 写意画和书籍设计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同属于二维平面的创作。从写意画中借鉴意境营造的方法,有利于书籍设计品质的提高。通过分析写意画意境营造的经典理论,将经典理论与书籍设计创作语言相结合,以达到意境理论的真正迁移。书籍设计师不仅要借鉴写意画意境营造的创作手段,还要借鉴写意画意境营造的精神内涵,后者是意境营造的本质,前者是后者的外在表现。写意画的精神内涵包含有中庸,诗意,禅意,师法自然。创作手段包含有:留白、形象、线、笔墨、虚实。精神内涵提纲挈领,创作手段服务于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设计 意境营造 写意画 中庸 诗意 师法自然
下载PDF
从概念到体验、从体验到语言:东方禅宗美学与战后美国艺术的发展路向
3
作者 苏梦熙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4期72-77,共6页
美国现代艺术的转折在20世纪下半叶飞速发生,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是战后美国艺术发生转向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传入美国的禅宗美学是宋代“看话禅”自近代以来的禅宗变体,其内涵以体验为中心,以概念为旁证,以语言为实现。据于此,本文试... 美国现代艺术的转折在20世纪下半叶飞速发生,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是战后美国艺术发生转向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传入美国的禅宗美学是宋代“看话禅”自近代以来的禅宗变体,其内涵以体验为中心,以概念为旁证,以语言为实现。据于此,本文试图从西方审美思想的嬗变、禅宗思想的迁移、代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追溯禅宗在战后美国艺术界的发展和影响,并观照其背后中西文化美学交融、互鉴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战后美国艺术 文明互鉴
下载PDF
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 被引量:9
4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80,共10页
本文旨在讨论"潇湘八景"诗在中日禅林里的书写情况。首先探究惠洪的"有声画"(诗)与宋迪"无声句"(画)之间的经典对话,然后指出惠洪的"潇湘八景"诗的典范性为中日禅林所共同认可,其书写范式为日... 本文旨在讨论"潇湘八景"诗在中日禅林里的书写情况。首先探究惠洪的"有声画"(诗)与宋迪"无声句"(画)之间的经典对话,然后指出惠洪的"潇湘八景"诗的典范性为中日禅林所共同认可,其书写范式为日本五山禅僧所仿效。由此考察统计五山禅林"潇湘八景"诗的创作规模,并分析其书写传统的形成。最后探讨"潇湘八景"诗入禅的文化背景,其诗的禅意化与"文字禅"观念的流行同步,其书写传统可视为"文字禅"影响下中日文学艺术交流的一个绝佳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潇湘八景 宋迪 惠洪 中日禅林 五山诗僧 文字禅
下载PDF
李白郎陵学禅考
5
作者 李振中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6,共6页
李白在《赠僧崖公》诗中叙述自己曾在郎陵东学禅于白眉空。郎陵即唐时朗山县,隶属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为确山县,沿用至今。郎陵故城在确山县城南三十五里处。据诗中所描述的方位和情景,李白在郎陵东三宗... 李白在《赠僧崖公》诗中叙述自己曾在郎陵东学禅于白眉空。郎陵即唐时朗山县,隶属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为确山县,沿用至今。郎陵故城在确山县城南三十五里处。据诗中所描述的方位和情景,李白在郎陵东三宗寺学禅的可能性最大,学禅时间当是在李白"酒隐安陆"的十年之内,最为可能是在开元十六年春至十七年春(728—729年)这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李白通过修禅,减轻了身心压力,取得了"独朗谢垢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郎陵 学禅
下载PDF
明末清初闽籍黄檗禅僧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6
作者 赖正维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18-27,共10页
明末清初大批闽籍高僧东渡日本,开创黄檗宗,为长期萎靡不振的日本佛学界注入新的生机,对江户时代日本文学、语言、书法、绘画、建筑、造桥、医学、饮食、茶道、雕版印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黄檗宗的不断发展,中国传来的思想和... 明末清初大批闽籍高僧东渡日本,开创黄檗宗,为长期萎靡不振的日本佛学界注入新的生机,对江户时代日本文学、语言、书法、绘画、建筑、造桥、医学、饮食、茶道、雕版印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黄檗宗的不断发展,中国传来的思想和文化超越了宗教层面,波及江户时代日本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形态,称为黄檗文化。现今黄檗文化依然对推进当代中日文化交流、加强两国民间往来,具有重要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籍黄檗禅僧 隐元禅师 黄檗文化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用于冥想神经反馈系统的脑电图数据挖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昊 黄敏 周昌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8-264,共7页
有研究表明禅修冥想有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为了研发能有助于禅修的冥想神经反馈系统,采集乐易心法七日禅学员脑电图信号,提取15维脑电图特征,以禅修导师给学员的评分作为标记,对数据进行个性化校准,测试多种分类和回归算法对学员水平... 有研究表明禅修冥想有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为了研发能有助于禅修的冥想神经反馈系统,采集乐易心法七日禅学员脑电图信号,提取15维脑电图特征,以禅修导师给学员的评分作为标记,对数据进行个性化校准,测试多种分类和回归算法对学员水平的分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个性化校准方案可以有效解决脑电图研究中的个体差异问题,15维脑电图特征数据经校准后可以使随机森林等分类算法以93%以上的准确率识别出高水平禅修者,为更加智能的冥想神经反馈系统的研发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冥想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 神经反馈 个性化校准 禅修
下载PDF
禅与非禅:象山学争议考证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国坤 戴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0-59,共10页
以象山学为禅学,乃是学术、门派、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演变结果。由于心性论的差别,朱子学派认为象山"认气做理",批评其为禅学。朱陆门户之争使这种说法流行起来。象山后学则据理力争,认为象山学乃"理学"正宗。元代至... 以象山学为禅学,乃是学术、门派、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演变结果。由于心性论的差别,朱子学派认为象山"认气做理",批评其为禅学。朱陆门户之争使这种说法流行起来。象山后学则据理力争,认为象山学乃"理学"正宗。元代至明代早期,由于会同朱陆的缘故,象山学更多被称为"理学"而非禅学。中晚明时期,受到慈湖学与阳明学的影响,象山学再次被称为禅学,依据是"以觉为道";但同时期的甘泉学派、东林学派未将"陆王"相提并论,并反对象山学为禅学。清人反思陆王弊病,乃至反思宋明学术,象山学因"顿悟""从事于内"等因素受到批判,同时学界亦展开象山学儒释之争。近代以来,学界大多以"近禅""似禅"论象山,无复以禅学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学 禅学 朱子 阳明学 杨简
下载PDF
论王维的“外人内天”与“内圣外王”思想
9
作者 胡果雄 胡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98,共4页
"外人内天"是王维诗文中表达的理论思想。"外人"之"人"包括了儒家修身、治国之道即"内圣外王"的全部内涵,指理想化的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天"之"天"则指超脱于尘世俗念... "外人内天"是王维诗文中表达的理论思想。"外人"之"人"包括了儒家修身、治国之道即"内圣外王"的全部内涵,指理想化的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天"之"天"则指超脱于尘世俗念之外的佛教修为,即达到色空无碍,生灭不二的真如涅槃境界。这是既置身宦途,同时又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笃行佛教禅宗的"诗佛"王维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外人内天 内圣外王 身心相离 佛教 禅宗
下载PDF
文人习禅与北宋中后期诗史流变的重释--评左志南《近佛与化雅: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10
作者 沈扬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学界关于宋代禅宗与诗歌创作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创获,但该领域依然存在深化拓展的空间。左志南的研究打通了宋代禅史和诗史的关节,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个个案为线索,重新梳理和阐释了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史流变的关系,进... 学界关于宋代禅宗与诗歌创作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创获,但该领域依然存在深化拓展的空间。左志南的研究打通了宋代禅史和诗史的关节,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个个案为线索,重新梳理和阐释了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史流变的关系,进而揭示出江西宗派诗学的佛禅背景、诗法困境和自赎之路。左志南借鉴西方阐释学、现象学的理论视野,极大地提升了诗史研究的理论深度,凭借多维视角和深入阐释,深化我们对宋代的禅与诗之关系、宋调成熟、江西诗派的发展等一系列文学史核心命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习佛 北宋 诗史流变 左志南
下载PDF
唐五代禅僧的行脚游方类型及其文化意义——以《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为中心
11
作者 张胜珍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唐五代是禅宗发展的兴盛时期,禅僧秉承了佛教僧侣行脚游方的优良传统,不同禅系的僧人外出游方,相互参学问法,勘验禅机,佛家禅法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这对于提高僧人的禅学修养,推动禅宗的兴盛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禅僧... 唐五代是禅宗发展的兴盛时期,禅僧秉承了佛教僧侣行脚游方的优良传统,不同禅系的僧人外出游方,相互参学问法,勘验禅机,佛家禅法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这对于提高僧人的禅学修养,推动禅宗的兴盛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禅僧的行脚游方,促进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国内外的文化交流。而对修禅者来说,行脚游方究竟只是形式,悟道的根本终在自心。禅门内部后来还出现了盲目游方参禅的积弊,由此也导致禅宗走向了堕落和衰弱。临济义玄、云门文偃等禅师对此都提出了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禅僧 行脚游方 参学 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