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mogenous metallic deposition regulated by abundant lithiophilic sites in nickel/cobalt oxides nanoneedle arrays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1
作者 Fenqiang Luo Dawei Xu +4 位作者 Yongchao Liao Minghao Chen Shuirong Li Dechao Wang Zhifeng Zhe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18,I0001,共9页
Although lithium(Li)metal delivers the highest theoretical capacity as a battery anode,its high reactivity can generate Li dendrites and"dead"Li during cycling,resulting in poor reversibility and low Li util... Although lithium(Li)metal delivers the highest theoretical capacity as a battery anode,its high reactivity can generate Li dendrites and"dead"Li during cycling,resulting in poor reversibility and low Li utilization.Inducing uniform Li plating/stripping is the core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Herein,we design a highly lithiophilic carbon film with an outer sheath of the nanoneedle arrays to induce homogeneous Li plating/stripping.The excellent conductivity and 3D framework of the carbon film not only offer fast charge transport across the entire electrode but also mitigate the volume change of Li metal during cycling.The abundant lithiophilic sites ensure stable Li plating/stripping,thereby inhibiting the Li dendritic growth and"dead"Li formation.The resulting composite anode allows for stable Li stripping/plating under 0.5 mA cm^(-2) with a capacity of 0.5 mA h cm^(-2) for 4000 h and 3 mA cm^(-2) with a capacity of3 mA h cm^(-2) for 1000 h.The Ex-SEM analysis reveals that lithiophilic property is different at the bottom,top,or channel in the structu re,which can regulate a bottom-up uniform Li deposition behavior.Full cells paired with LFP show a stable capacity of 155 mA h g^(-1) under a current density of 0.5C.The pouch cell can keep powering light-emitting diode even under 180°bending,suggesting its good flexibility and great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kel/cobalt oxides Nanoneedle arrays Lithiophilic sites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下载PDF
Enhancing electrochemical capacity and interfacial stabil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through side reaction modulation with ultrathin carbon nanotube film and optimized lithium cobalt oxide particle size
2
作者 Wei Xi Xiaogang Xia +2 位作者 Jiacheng Zhu Dehua Yang Sishen Xie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4年第8期7230-7241,共12页
Lithium cobalt oxide(LCO),the first commercialized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is known for high voltage and capacity.However,its application has been limited by relatively low capacity and stabi... Lithium cobalt oxide(LCO),the first commercialized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is known for high voltage and capacity.However,its application has been limited by relatively low capacity and stability at high C-rates.Reducing particle siz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nhance ion transfer,thus increasing the rate performance.However,side reactions are simultaneously enhanced a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ncreases.Herein,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CO particles with varying size distributions and optimize the particle size.To modulate the side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particle size reduction,an ultrathin carbon nanotube film(UCNF)is introduced to coat the cathode surface.With this simple process and optimized particle size,the rate performance improves significantly,normal commercial LCO achieves 118 mA·h·g^(−1)at 3.0–4.3 V and 20 C(0.72 mA·h·cm^(−2)),corresponding to power density of 8732 W·kg^(−1).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high voltage as well,152 mA·h·g^(−1)at 3.0–4.6 V and 20 C(0.99 mA·h·cm^(−2))was achieved with high-voltage LCO(HVLCO),corresponding to power density of 11,552 W·kg^(−1).The cycling stability is also enhanced,with the capacity retention maintaining more than 96%after 100 cycles at 0.1 C.For the first time,UCNF is demonstrated to suppress the excessive decomposition of the electrolytes and solvents by blocking electron injection/extraction between LCO and electrolyte solution.Our findings provide a simple method for improving LCO rate performance,especially at high C-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batteries lithium cobalt oxides carbon nanomaterials side reactions
原文传递
废旧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
3
作者 朱俊峰 田俊行 +4 位作者 吴科奇 王峰 姜煜煜 孙学义 庄卫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83,共16页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不断增加,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高能量密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锂离子电池即将迎来“退役”高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不断增加,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高能量密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锂离子电池即将迎来“退役”高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最为关键的电极材料之一,其高效绿色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资源、环境、经济及战略意义。目前传统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回收技术以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为主,这些方法可以从废弃的正极材料中提取高附加值金属,但普遍存在污染大、能耗高、循环周期长等问题。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能够直接对废旧正极材料进行修复,实现正极材料的结构、组分及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恢复,因其具有工艺简单、绿色高效等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围绕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系统阐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和修复机理,详细分析焙烧温度、焙烧气氛以及补锂工艺对固相修复再生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指出了目前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镍钴锰酸锂 正极材料 直接修复再生 固相法
下载PDF
双重改性三元正极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郭金梅 朱华丽 +3 位作者 沈瑞 朱敏丹 卢朝操 陈召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5,132,共7页
为提高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的可逆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通过表面包覆聚并苯(PAS)复合钾氯共掺杂对NCM523材料进行双重改性,利用XRD、SEM、TEM等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PAS包覆量复合K... 为提高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的可逆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通过表面包覆聚并苯(PAS)复合钾氯共掺杂对NCM523材料进行双重改性,利用XRD、SEM、TEM等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PAS包覆量复合K、Cl共掺杂NCM523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2%PAS包覆复合1%K和Cl共掺的NCM523材料在0.1 C首次放电容量为209.5 mAh/g;1 C倍率下充放电循环100次后放电容量保持率比未改性的NCM523提高了19%;5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58.1 mAh/g,比未改性的NCM523提高了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镍钴锰酸锂 表面包覆 掺杂
下载PDF
电化学阻抗谱识别不同化学体系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放放 冯祥明 +3 位作者 赵光金 夏大伟 胡玉霞 陈卫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9-614,共6页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可充分提高动力电池的经济性,然而目前动力电池标识信息混乱、电池荷电状态差异和工作电压重叠均导致无法直接或依据开路电压准确分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为此,基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可充分提高动力电池的经济性,然而目前动力电池标识信息混乱、电池荷电状态差异和工作电压重叠均导致无法直接或依据开路电压准确分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为此,基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等效电路,建立了容量与动力电池界面电容、反应电阻、韦伯阻抗和液相电阻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动力电池容量对电化学阻抗实部和虚部的影响探讨了利用阻抗法快速识别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电化学阻抗实部与虚部的比值与电池容量无关,据此可利用该比值随频率的变化差异快速识别不同化学体系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从而避免依据充放电判断电池化学体系的低效率。此外,软包装磷酸铁锂和镍钴锰三元电池的测试结果也表明10 Ah、12.5 Ah和50 Ah的磷酸铁锂电池阻抗虚部与实部比值随交流信号频率的变化基本相同,但与镍钴锰三元电池明显不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阻抗谱 磷酸铁锂 镍钴锰酸锂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无钴富镍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6
作者 战令浩 梁红梅 +3 位作者 谢乐琼 王莉 虞兰剑 何向明 《电池工业》 CAS 2023年第6期305-315,共11页
目前钴元素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被广泛应用,其对材料循环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提升表现优异。然而因为钴价格高昂、供应链存在风险以及开采受限等因素,降低正极材料中钴的含量甚至实现无钴化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无钴富镍层状材料成... 目前钴元素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被广泛应用,其对材料循环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提升表现优异。然而因为钴价格高昂、供应链存在风险以及开采受限等因素,降低正极材料中钴的含量甚至实现无钴化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无钴富镍层状材料成本低、能量密度高,具有一定优势。本文综述了无钴富镍层状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改善性能的手段,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该材料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层状氧化物 无钴富镍正极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dient Composite LiNi_(1-y)Co_yO_2 Used as Cathod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y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煜娟 夏定国 刘庆国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48-1152,共5页
Gradient composites, LiNi1-yCoyO2, are synthesized from coated spherical Ni(OH)2 precursor. These compos-ites could be applied as new cathod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because they have low cobalt content (y... Gradient composites, LiNi1-yCoyO2, are synthesized from coated spherical Ni(OH)2 precursor. These compos-ites could be applied as new cathod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because they have low cobalt content (y≤0.2) and exhibit excellent properties during high-rate charge/discharge cycles. The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coated composite of LiNi0.95Co0.05O2 is 186 mAh/g, and the decreasing rate of the capacity is 3.2% in 50 cycles at 1 C rate. It has been verified by TEM and EDX experiments that a core-shell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particles develops because of the cobalt enrichment near the surfa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balt enrichment layer is sensitive to sintering temperature. High cobalt surface concentration may reduce the undesired reactions and stabil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gradient material lithium nickel oxide cobalt concentration
原文传递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凤敏 李宁 +1 位作者 黎德育 张翠芬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2-394,共3页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大部分集中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上。不仅包括目前研究较多的层状化合物LiCoO2、LiNiO2和尖晶石型化合物LiMn2O4类正极材料,而且也包括了现在不成熟但有着优异性能和广阔应用前景的锂钴镍复合氧化物、...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大部分集中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上。不仅包括目前研究较多的层状化合物LiCoO2、LiNiO2和尖晶石型化合物LiMn2O4类正极材料,而且也包括了现在不成熟但有着优异性能和广阔应用前景的锂钴镍复合氧化物、改性的尖晶石、黄铁矿、嵌锂氧化钒、硫以及有机硫等正极材料,并对它们的结构、电化学性能及制备方法之间的关系及近期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晶体结构 层状结构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希敏 王先友 +1 位作者 易四勇 曹俊琪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7-821,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得到前驱体Ni0.8Co0.1Mn0.1(OH)2,利用前驱体与LiOH·H2O的高温固相反应得到高振实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2.3~2.5g/cm3).初步探讨了合成条件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 采用共沉淀法得到前驱体Ni0.8Co0.1Mn0.1(OH)2,利用前驱体与LiOH·H2O的高温固相反应得到高振实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2.3~2.5g/cm3).初步探讨了合成条件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热分析(TG/DTG)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在750℃、氧气气氛下合成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RD分析可知该材料为典型的六方晶系α-NaFeO2结构;SEM测试发现产物粒子是由500~800nm的一次小晶粒堆积形成的二次类球形粒子.电化学测试表明,其首次放电容量和库仑效率分别为168.6mA·h/g和90.5%,20次循环后容量为161.7mA·h/g,保持率达到95.9%,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 层状结构 共沉淀法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x)Co_xO_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元乔 郭文勇 +2 位作者 李道聪 彭正合 周运鸿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6-740,共5页
LiNi1-xCox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co-precipitation and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s with LiOH·H2O, Ni(NO3)2·6H2O and Co(NO3)2·6H2O as raw materials. The ma... LiNi1-xCox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co-precipitation and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s with LiOH·H2O, Ni(NO3)2·6H2O and Co(NO3)2·6H2O as raw materials. Th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SEM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ynthesized cathode materials were with layered structure similar to α-NaFeO2 and uniform morphology and nearly normal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bette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when x was 0.18. The first charge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cathode material was 224.3 mAh·g-1 and 194.2 mAh·g-1, respectively. 88.5% of the first discharge capacity remained at the 20th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性能研究 正极材料 电化学 Ni(NO3)2 first 合成 NORMAL and with the The was for ion RAW XRD SEM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_2和LiNiO_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运姣 王晨生 孙召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8-41,共4页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进展。对LiCoO2 和LiNiO2 的特点。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COO2 LINIO2
下载PDF
固相熔融盐法合成LiNiO_2粉体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12
作者 常照荣 齐霞 +2 位作者 吴锋 汤宏伟 徐秋红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用固相法与熔融盐法相结合的新工艺,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2。在空气中,对LiNO2+LiOH的熔融盐混合物和Ni(OH)2的混合粉体进行了差热-热重分析,研究了时间、生长后热处理等因素对产物结构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制得... 用固相法与熔融盐法相结合的新工艺,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2。在空气中,对LiNO2+LiOH的熔融盐混合物和Ni(OH)2的混合粉体进行了差热-热重分析,研究了时间、生长后热处理等因素对产物结构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制得的LiNiO2具有α—NaFeO2结构且晶型完整。电性能测试表明:在0.5mA/cm^2的充放电电流密度和2.7~4.2V的电压范围内,放电比容量可达150.2(mA·h)/g,Coulomb效率达82.9%,循环2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达126.6(mA·h)/g。结果表明:采用此工艺,能制备出电化学性能良好的LiNiO2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固相反应 熔融盐 正极材料 镍酸锂
下载PDF
锌掺杂提高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节宾 徐友龙 +2 位作者 杜显锋 孙孝飞 熊礼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99-1905,共7页
通过共沉淀法与固相法相结合制备了掺锌的高稳定性Li(Ni1/3Co1/3Mn1/3)1-xZnxO2(x=0, 0.02, 0.05)正极材料. 循环伏安(CV)曲线表明Zn掺杂使氧化峰与还原峰的电势差减小到0.09 V, 电化学阻抗谱(EIS)曲线表明Zn 掺杂使电极的阻抗从 266 ... 通过共沉淀法与固相法相结合制备了掺锌的高稳定性Li(Ni1/3Co1/3Mn1/3)1-xZnxO2(x=0, 0.02, 0.05)正极材料. 循环伏安(CV)曲线表明Zn掺杂使氧化峰与还原峰的电势差减小到0.09 V, 电化学阻抗谱(EIS)曲线表明Zn 掺杂使电极的阻抗从 266 Ω减小到 102 Ω. Li+嵌入扩散系数从1.20×10-11cm2·s-1增大到 2.54×10-11cm2·s-1. Li(Ni1/3Co1/3Mn1/3)0.98Zn0.02O2正极材料以0.3C充放电在较高的截止电压(4.6 V)下比其他两种材料的电化学循环性能更稳定, 其第二周的放电比容量为176.2 mAh·g-1, 室温下循环 100 周后容量几乎没衰减; 高温(55℃)下充放电循环100周, 其放电比容量平均每周仅衰减0.20%, 远小于其他两种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平均每周衰减0.54%; Li(Ni1/3Co1/3Mn1/3)0.95Zn0.05O2平均每周衰减0.38%). Li(Ni1/3Co1/3Mn1/3)0.98Zn0.02O2正极材料以3C充放电时其放电比容量可达142 mAh·g-1, 高于其他两种正极材料. 电化学稳定性的提高归因于 Zn 掺杂后减小了电极的极化和阻抗, 增大了锂离子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1/3CO1/3MN1/3O2 高截止电压:Zn掺杂: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层状锂钴镍锰氧化物交流阻抗谱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玉红 唐致远 贺艳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2-446,共5页
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结构、充电状态以及温度对层状锂钴镍锰氧化物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卷绕的2032电池相比,卷绕的18650电池在高频出现了感抗.根据不同电位下的阻抗谱可以推断层状锂钴镍锰氧化物的脱锂过程分为... 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结构、充电状态以及温度对层状锂钴镍锰氧化物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卷绕的2032电池相比,卷绕的18650电池在高频出现了感抗.根据不同电位下的阻抗谱可以推断层状锂钴镍锰氧化物的脱锂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2.7V为克服晶格结构作用力阶段,2.7-3.65V为锂离子多层钝化膜的形成过程,3.65-4.25V为多层钝化膜与溶液界面的双电层形成过程.温度的升高加快了电荷传递速度和锂离子扩散速度,计算得到电荷传递活化能和锂离子扩散活化能分别为20.48、48.67kJ/mol,且后者是电化学反应的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锂钴镍锰氧化物 交流阻抗
下载PDF
多元复合正极材料LiNi_1/_3Co_1/_3Mn_1/3O_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原君 苏光耀 +3 位作者 雷钢铁 高德淑 李朝晖 陈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05期285-287,共3页
综述了多元过渡金属Ni、Co、Mn复合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结构、电化学性能、制备方法及LiNi1/3Co1/3Mn1/3O2的改性等研究进展,对其特性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多元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镍钴锰复合氧化物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周燕芳 钟辉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03年第2期34-38,42,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主要包括嵌锂的层状LixMO2 结构和尖晶石型LixM2 O4 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M =Co、Ni、Mn、Cr等 )。重点介绍了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的性能、制备、结构以及改性方法等 。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锂钴氧化物 锂镍氧化物 锂锰氧化物 复合材料
下载PDF
锂镍钴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殷焕顺 艾仕云 +1 位作者 汪建民 刘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综述了锂镍钴氧化物的合成及改性方法。在优化合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掺杂改性和表面修饰(包覆)是提高其性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锂镍钴氧化物 掺杂 包覆
下载PDF
LiNi_(0.8-y)Ti_yCo_(0.2)O_2电极材料中钛离子掺杂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汉三 李劼 +2 位作者 龚正良 张忠如 杨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2,共7页
应用恒流充放电、非现场X射线粉末衍射 (ex situXRD)、电化学交流阻抗 (EIS)、程序控温脱附 质谱联用(TPD MS)等实验方法研究LiNi0. 8-yTiyCo0. 2O2电极材料钛离子的掺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掺钛后的电极材料于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相变和... 应用恒流充放电、非现场X射线粉末衍射 (ex situXRD)、电化学交流阻抗 (EIS)、程序控温脱附 质谱联用(TPD MS)等实验方法研究LiNi0. 8-yTiyCo0. 2O2电极材料钛离子的掺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掺钛后的电极材料于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相变和晶格的膨胀收缩受到抑制,在高电位下的界面反应活性减弱,从而减小了由结构变化和界面反应引起的容量损失;同时,钛的掺杂增强了电极材料在脱锂状态下的结构稳定性,抑制了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或氧化反应,以上两个方面分别改善并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及其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材料 钛离子 热稳定性 电池 制浆涂膜法 柠檬酸
下载PDF
LiNi_(0.3)Co_(0.7)O_2的结构及其锂电池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章福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70-774,共5页
利用XRD、XPS、CV等方法研究了LiNi_(0.3)Co_(0.7)O_2的结构及其锂电池行为.结果表明:LiN-i_(0.3)Co_(0.7)O_2具有六方晶系空间群结构,其晶胞参数a=0.2826nm,c=1.41... 利用XRD、XPS、CV等方法研究了LiNi_(0.3)Co_(0.7)O_2的结构及其锂电池行为.结果表明:LiN-i_(0.3)Co_(0.7)O_2具有六方晶系空间群结构,其晶胞参数a=0.2826nm,c=1.4130nm;其表面存在Li_2O;Li~+在其中的化学扩散系数为1~7×10^(-8)cm~2·s^(-1);其锂电池在4.30~3.00V间放电容量可达120~140mA·h·g^(-1),放电机理为Li~+在其中进行两步嵌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氧化物 嵌入反应 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纳米微粒作为电池活性材料的前景 被引量:28
20
作者 夏熙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51-254,共4页
介绍了用溶胶凝胶法、微乳法、低热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级电池活性材料——如MnO_2、Ni(OH)_2、Bi—MnO_2、LiCoO_2以及这些纳米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数据表明,一般来说这些纳米材料本身的放电容量并不比相应的常规粒径材料好,但若与常规... 介绍了用溶胶凝胶法、微乳法、低热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级电池活性材料——如MnO_2、Ni(OH)_2、Bi—MnO_2、LiCoO_2以及这些纳米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数据表明,一般来说这些纳米材料本身的放电容量并不比相应的常规粒径材料好,但若与常规粒径材料混合,则存在一个最佳混合配比,可大大提高其放电容量。因而纳米材料有可能成为有前景的电池活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电池 活性材料 电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