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路文化视域中的中印古代神话故事传播交流——刘安武先生的中印文学比较研究评述
1
作者 黎跃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8-35,共8页
北京大学刘安武先生在中印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上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在中印文化系统和丝路文化整体中,尤其是在丝绸之路佛教传播接受的背景中,对来自印度的观音、阎王形象的传播及本土化问题,作出了系统而生动的探... 北京大学刘安武先生在中印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上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在中印文化系统和丝路文化整体中,尤其是在丝绸之路佛教传播接受的背景中,对来自印度的观音、阎王形象的传播及本土化问题,作出了系统而生动的探讨。他从具体个案入手,考察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中印文学文化交流,为文学文化交流中的影响-接受理论提供实证与补充。在研究方法上,他往往在论述中提出问题,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将问题引向深入。刘先生的中印文学文化交流研究,在观念、材料、方法等诸多方面为后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文化 文学交流 观音 阎王 刘安武
下载PDF
清末以来三种私德公德关系说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美玲 李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0-55,共6页
如何涵养私德、如何培育公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关于私德与公德关系,清末以来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公德说,第二种是林安梧的外王而内圣说,第三种是刘清平的私德压抑公德说。... 如何涵养私德、如何培育公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关于私德与公德关系,清末以来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公德说,第二种是林安梧的外王而内圣说,第三种是刘清平的私德压抑公德说。三种观点各有其优势与局限。结合三位学者的观点与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演进过程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观点:道德本身并无内外之分,私德、公德概念的语境也是不同的。但若将公德进行细分,一方面,最低限度的公德并不基于私德,而基于人们对契约的遵守,基于长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讨论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儒家伦理指导下的私德虽不是公德的充分条件,无法直接转化为公德,但却为较高程度的公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对公共福祉的奉献,在现代社会公德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德 私德 梁启超 林安梧 刘清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