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limate Change Fiction--Taking Liu Cixin and Margaret Atwood for Example
1
作者 YUE Lu-l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9期901-905,共5页
As the global climate situation worsens and more scholars become aware of the existe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climatic fiction,the shift in climate change writing not only connects the humanities with the natural scien... As the global climate situation worsens and more scholars become aware of the existe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climatic fiction,the shift in climate change writing not only connects the humanities with the natural sciences,but also raises the public eye to a global perspective.With the purpose of humanistic care,Chinese and foreign novelists have captured the political contradic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scussion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and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science fiction novels with climate change as the background.Chinese writer Liu Cixin and Canadian writer Margaret Atwood have used climate change as a background to write science fiction novels,expressing concern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survival,and drawing human attention to climate change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limate change wri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fiction liu cixin Margaret Atwoo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下载PDF
The Overseas Reception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Works from a Perspective of Western Interpretation Preference——A Case Study of Reader's Reception of Liu Cixin's The Three-Body Problem in the USA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Ge Li Yun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6期90-102,共13页
The Three-Body Problem, written by Liu Cixin, won the 2015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with over 200,000 copies in English already sold. This gure is hundreds of times the average sales volume of Chinese novels in the ... The Three-Body Problem, written by Liu Cixin, won the 2015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with over 200,000 copies in English already sold. This gure is hundreds of times the average sales volume of Chinese novels in the USA.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overseas readers' comments on The Three-Body Problem posted on the online platforms of Goodreads and Amaz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novel's success overseas lies in its catering to the concerns of overseas readers. The ThreeBody Problem is popular among overseas readership thanks to its re ection on the ultimate existence of mankind, science ction vision & imagination, literary familiarity & identi cation, ideological di erence-triggered cultural curiosity, and a good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Liu Cixin's work on the map of world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seas readers' preferenc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ce ction creation and overseas rece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u cixin The THREE-BODY Problem science ction novel OVERSEAS RECEPTION
下载PDF
The Identity Vacillation of a Technological Elite: The Tension between Poetry and Technology in Liu Cixin's "The Poetry Cloud" (Shi yun)
3
作者 FAN Yilu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3期417-435,共19页
This article explor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Liu Cixin's 刘慈欣 novelette "The Poetry Cloud" (Shi yun, 1997) by contextualizing it within the debate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in 1990s China, an even... This article explor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Liu Cixin's 刘慈欣 novelette "The Poetry Cloud" (Shi yun, 1997) by contextualizing it within the debate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in 1990s China, an event that has been downplayed in its significance in shaping Liu's idea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will investigate how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science fiction represents and refresh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poetry in the abovementioned context. Secondly, by analyzing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Yiyi, Big-tooth, and Li Bai, with a focus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poetry, the next section will discuss the different opinions they represent with regard to the debate. Finally, by studying Liu's work in the context of Martin Heidegger's reflections upon technology, the last section examines his solution to the tension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in the programming of a poetry cloud that marries poetic imagination with technological mean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tory demonstrates how Liu, a technological elite, vacillates between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nd humanism, and tries to provide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ir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u cixin identity POETRY technology HUMANISM SCIENTISM
原文传递
The New Liu Cixin Literature:Science Fiction and the Third World Experience
4
作者 LUO Yali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0年第2期254-274,共21页
Compared with pure literature,Liu Cixin's science fiction novels show a high degree of novelty.Due to his creative accommodation of third world experience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1950-70s,he is able... Compared with pure literature,Liu Cixin's science fiction novels show a high degree of novelty.Due to his creative accommodation of third world experience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1950-70s,he is able to challenge the universal hegemony of the Enlightenment.The deep feelings of Liu Cixin's novels come from the"guerrilla"character of third world intellectuals who resisted colonization and guarded the country,a resistance derived from China's vanguard position in the third world independence movement.Liu Cixin's continuous writing of the story of weakness over power is not only a response to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ituation,but also a borrowing from the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to imagine the possibility of another world for readers of thepost-revolutionary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u cixin science fiction the third world guerrilla VANGUARD
原文传递
A Cautionary View of Rhetoric about China's Imagined Future in Liu Cixin's Alternate History "The Western Ocean"
5
作者 Hua L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2期184-203,共20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Liu Cixin's "The Western Ocean" (Xiyan~, a story in which Liu satirizes Zheng He's voyages into the Indian Ocean and presents an alternate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fifteenth century to the ... This article examines Liu Cixin's "The Western Ocean" (Xiyan~, a story in which Liu satirizes Zheng He's voyages into the Indian Ocean and presents an alternate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fif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s imagined future a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its past provides a political and social commentary on the Chinese narrative of "peaceful rise." "The Western Ocean"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how the subgenre of alternate history can become a tool for Chinese writers to tactfully express their concerns and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world politics while strict restrictions on the media and internet, as well as self-censorship among PtLC intellectuals in general, still prevail in the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u cixin alternate history Zheng He China imagined future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扩散机制研究——基于《三体》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波 陈子馨 《数字出版研究》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本文以刘慈欣小说在海外平台的扩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接触作品、关注作品、扩散作品和评价作品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平台为切入口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三体》在海外的扩散肇始于刘慈欣本人和《三体》所获得的各种国际科幻文学奖项,... 本文以刘慈欣小说在海外平台的扩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接触作品、关注作品、扩散作品和评价作品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平台为切入口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三体》在海外的扩散肇始于刘慈欣本人和《三体》所获得的各种国际科幻文学奖项,受这些重要奖项的影响,“刘慈欣”和《三体》逐渐演变为象征资本,吸引着出版机构、售书商、读者,扩大了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三体》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具有三点启示价值:在创作基调上善于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内容风格上善于借鉴他国优秀作品;在传播技巧上重视作家表征资本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科幻文学 三体 文学作品的海外扩散
下载PDF
从黄土地到宇宙间:另一种“乡土中国”及其文明想象——论刘慈欣科幻中的乡土文化与乡村书写
7
作者 程顺溪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在刘慈欣的科幻书写中,相隔不啻霄壤的乡土乡村与宇宙星际奇异而又浑然地连接为一体,这一方面源于乡村世界和乡土文化实则构成了其科幻想象的主要现实基源和深层文化支点,另一方面也促使其呈现出了拼接滑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原点和宇宙... 在刘慈欣的科幻书写中,相隔不啻霄壤的乡土乡村与宇宙星际奇异而又浑然地连接为一体,这一方面源于乡村世界和乡土文化实则构成了其科幻想象的主要现实基源和深层文化支点,另一方面也促使其呈现出了拼接滑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原点和宇宙星际的文明终极之间的奇异性乡村景观。从“乡土中国”的核心文化命题来看,这一乡村科幻书写不仅以宏阔终极的宇宙视域取代西方现代性视域,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困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从乡村到宇宙的文化与想象时空,还将科技启蒙引入乡村并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坚实的主体性,最终推动其走向了宇宙田园的新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乡土中国 奇异性乡村 宇宙田园
下载PDF
叙事·传统·尺度: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英雄史观
8
作者 李珂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刘慈欣科幻小说对英雄的关注体现了一种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强调个别人物的功绩,常因忽略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备受批判。对于刘慈欣科幻小说来说,奠基其英雄史观的并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基于技术崇拜的集体主义精神,加之刘... 刘慈欣科幻小说对英雄的关注体现了一种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强调个别人物的功绩,常因忽略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备受批判。对于刘慈欣科幻小说来说,奠基其英雄史观的并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基于技术崇拜的集体主义精神,加之刘慈欣对平民英雄的塑造,可以将其英雄叙事视为对托马斯·卡莱尔、悉尼·胡克、普列汉诺夫等人英雄史观理论的补充与修正。这启发了学者在面对英雄史观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时,重新审视与平衡英雄、民主、历史规律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不是全然从对立的视角去批判与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英雄史观 科幻小说 集体主义
下载PDF
大国科幻:《三体》故事世界的跨媒介叙事
9
作者 施畅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5期86-96,127,128,共13页
刘慈欣小说《三体》作为大国科幻的创作标杆,通过世界构筑、时空扩展、叙事增殖等跨媒介叙事路径,构筑了一个多元开放、持续生长的故事世界。讲好大国科幻故事,可以从《三体》跨媒介叙事实践中获得经验与启示:一是构想别样的世界秩序,... 刘慈欣小说《三体》作为大国科幻的创作标杆,通过世界构筑、时空扩展、叙事增殖等跨媒介叙事路径,构筑了一个多元开放、持续生长的故事世界。讲好大国科幻故事,可以从《三体》跨媒介叙事实践中获得经验与启示:一是构想别样的世界秩序,精心构筑并持续扩展故事世界;二是探寻叩访中国历史,以“秘史”“别史”等书写打开多重时空褶皱;三是鼓励粉丝汇聚集体智慧,直面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世界 跨媒介叙事 中国科幻 《三体》 刘慈欣
下载PDF
经典化视域下刘慈欣“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研究
10
作者 陈兰兰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享誉国际,强烈的存在感表明了作品成为经典的趋势。该系列作品内含的思想艺术价值和充足的阐释空间建构了其成为经典的基础,大众读者的喜爱、文学奖项的加持、知识精英的批评和意识形态的支持等外在因素对作品经典...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享誉国际,强烈的存在感表明了作品成为经典的趋势。该系列作品内含的思想艺术价值和充足的阐释空间建构了其成为经典的基础,大众读者的喜爱、文学奖项的加持、知识精英的批评和意识形态的支持等外在因素对作品经典地位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运用文学经典化理论观照该系列作品,有助于弥补中国科幻经典标准书写的不足,提升科幻创作的信心,并推动中国科幻主动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三体” 科幻小说 经典化
下载PDF
科幻视角下的现实意义思考——以埃德加·爱伦·坡、鲁迅、刘慈欣为例
11
作者 赵小莹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本文旨在从科幻的视角论及埃德加·爱伦·坡、鲁迅、刘慈欣作品中的科幻因素和现实的关联,以期对当下科幻文学的发展有所借鉴意义。优秀作品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的观照,它们敏锐地描绘现实社会结构下隐蔽的弊端,冲破自身与当下艺... 本文旨在从科幻的视角论及埃德加·爱伦·坡、鲁迅、刘慈欣作品中的科幻因素和现实的关联,以期对当下科幻文学的发展有所借鉴意义。优秀作品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的观照,它们敏锐地描绘现实社会结构下隐蔽的弊端,冲破自身与当下艺术环境的束缚,引发对人的现实思考。本文通过时空塑造、反叛精神与未来寄托三个层面,从科幻角度分析三位作家作品中的现实言说。这三位作家作品中的科幻因素都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且三者作品之间具有互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作品 现实意义 埃德加·爱伦·坡 鲁迅 刘慈欣
下载PDF
道德杀手与思想试验--从“流浪地球”到“黑暗森林”的逻辑反转
12
作者 李向平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20-33,112,共15页
“道德的尽头是科幻”,这体现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科幻创作的基本理念,并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其作品《流浪地球》和《三体》系列中。如果说,西方人的道德尽头是神,那么中国人的道德尽头或者说能够替代道德的,在道德尽头所能够呈现的,究竟... “道德的尽头是科幻”,这体现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科幻创作的基本理念,并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其作品《流浪地球》和《三体》系列中。如果说,西方人的道德尽头是神,那么中国人的道德尽头或者说能够替代道德的,在道德尽头所能够呈现的,究竟是科幻、技术,还是资本、权力,或者是象征民族、国家的某种神圣符号,然后变成自证神圣的道德代理者?它们或充当救世主,或异化为道德杀手。这不仅涉及对人类文明是否值得拯救、如何拯救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涉及对刘慈欣科幻作品的重新解读,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性问题的再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作品 道德杀手 黑暗森林 道德代理心态
下载PDF
科技困境中的文学突围:刘慈欣《诗云》中的科幻诗人
13
作者 熊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诗云》中的“李白”与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托科幻乌托邦小说语境的、虚构的亲和关系。一方面,《诗云》中的克隆诗人“李白”肆意破坏人类文明,却又试图以现代高科技手段留驻古典诗艺的矛盾行为,揭示... 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诗云》中的“李白”与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托科幻乌托邦小说语境的、虚构的亲和关系。一方面,《诗云》中的克隆诗人“李白”肆意破坏人类文明,却又试图以现代高科技手段留驻古典诗艺的矛盾行为,揭示了这一特殊文学意象的辩证本质。另一方面,刘慈欣借“李白”之手掀起的一场“造诗(史)运动”,与《拱廊街计划》中本雅明经由辩证意象概念对历史—救赎关系所进行的历史性哲学考察,于本质上展现出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聚焦现代性对个体经历与记忆的异化,并指出“诗性历史”是突围的唯一途径和必然结局。因此,《诗云》塑造的科幻诗人“李白”并非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盛唐诗人李白的转生,而是刘慈欣借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之名创造的一个颇具后现代意味的反乌托邦意象。这一写作策略在经典化底色下探索了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重造,质疑了科学技术允诺人类的浪漫未来,打破了这一虚幻泡影,进而引导读者对当下社会盛行的理智祛魅进行复魅思考。李白的诗人形象不再与西方对中国固化的现代想象密不可分,而是成为观照文学现代性、解构机械复制时代文艺危机与诗史焦虑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本雅明 李白 诗云
下载PDF
走向“元”宇宙:从大宇宙叙事到元宇宙想象——以刘慈欣科幻宇宙为起点
14
作者 程顺溪 《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383-400,共18页
刘慈欣新古典主义科幻宇宙中大宇宙与元宇宙的交织与分/对立,为从本体论视域审视当下的元宇宙想象提供了恰切起点。从感知框架及经验、叙事机制和终极构想来看,元宇宙想象实为与大宇宙叙事对等的另一种宇宙叙事。这一对等性不仅推动了... 刘慈欣新古典主义科幻宇宙中大宇宙与元宇宙的交织与分/对立,为从本体论视域审视当下的元宇宙想象提供了恰切起点。从感知框架及经验、叙事机制和终极构想来看,元宇宙想象实为与大宇宙叙事对等的另一种宇宙叙事。这一对等性不仅推动了对其主体性本源的回归与反思,还开启了基于后人类时代主体性的“元”宇宙视野。由此来看,元宇宙想象起源生成于新浪潮科幻及其后转向的赛博朋克,并在21世纪后十年全面升级为后人类时代的元叙事,体现出强烈的数字乌托邦倾向、去物质实体的信息化世界观和对心智的客体化治理等特质。这在表征出消解/新生的心智奇点的同时,也警示我们要保持主体的能动性和心智的完整性,以保有并开启更丰富多样的宇宙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大宇宙 刘慈欣 “元”宇宙视野
下载PDF
刘慈欣科幻小说英译出版调查:现状、特点及成因
15
作者 梁高燕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5期49-59,共11页
近年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目前被译介为31种语言并获得众多国内外重要奖项,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在世界文学和文化中的“可见度”提高,但目前鲜有专门对刘慈欣科幻小说英译出版的实证调查研究。笔者采用调查... 近年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目前被译介为31种语言并获得众多国内外重要奖项,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在世界文学和文化中的“可见度”提高,但目前鲜有专门对刘慈欣科幻小说英译出版的实证调查研究。笔者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通过对刘慈欣33年间(1989-2022)创作的科幻小说的英译出版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统计和分析汇总,得出多个相关图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译作出版的总体现状、特点和成因。本研究可为中国(科幻)文学译介出版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科幻小说 英译 出版
下载PDF
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崇高美学
16
作者 吴志鹏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7-71,94,共6页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高举崇高旗帜,使崇高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束缚,重返美学范畴。宇宙、科技与人是刘慈欣建构崇高美学的三大基石,三者以死亡焦虑为纽带,具有复杂耦合关系。从文本出发,聚焦刘慈欣的科幻创作观,汲取伯克、康德、马克思等思想...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高举崇高旗帜,使崇高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束缚,重返美学范畴。宇宙、科技与人是刘慈欣建构崇高美学的三大基石,三者以死亡焦虑为纽带,具有复杂耦合关系。从文本出发,聚焦刘慈欣的科幻创作观,汲取伯克、康德、马克思等思想家的理论资源,揭示刘氏崇高美学的多维特征与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科幻小说 崇高美学
下载PDF
论刘慈欣科幻小说“启蒙精神”的三个维度
17
作者 王佳伟 夏雨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9-74,共6页
刘慈欣的作品继承了五四启蒙所强调的救亡、解放、反叛等主题,以期打破人性的麻木。此外,他还试图剥离“启蒙”所带有的工具性、实用性特质,去高扬一种基于现实社会发展之上的科学理性精神。这是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对启蒙以来的现代体... 刘慈欣的作品继承了五四启蒙所强调的救亡、解放、反叛等主题,以期打破人性的麻木。此外,他还试图剥离“启蒙”所带有的工具性、实用性特质,去高扬一种基于现实社会发展之上的科学理性精神。这是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对启蒙以来的现代体系提出质疑而产生的思辨策略,是“不屈服于‘启蒙的讹诈’”态度。刘慈欣借“未来”观照“当下”,将个体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对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的人性“异化”与人类生存危机这一宏观问题进行了反思。刘慈欣以科学和人性为根本构建起了其小说宇宙背景下的宏大叙事,并以科幻文学为底构建起了一套后现代启蒙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新科幻小说 启蒙精神
下载PDF
文明冲突与文化自觉——《三体》的科幻与现实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切入刘慈欣《三体》三部曲,其核心问题是人类与三体的文明冲突,以及文明冲突引发的历史终结和人类未来问题。汪淼代表的知识分子叙事,罗辑代表的英雄叙事,程心代表的末人叙事分别构成三部曲的叙事视角和情节主线。如... 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切入刘慈欣《三体》三部曲,其核心问题是人类与三体的文明冲突,以及文明冲突引发的历史终结和人类未来问题。汪淼代表的知识分子叙事,罗辑代表的英雄叙事,程心代表的末人叙事分别构成三部曲的叙事视角和情节主线。如果未来的人类文明极有可能遭遇文明冲突导致的宇宙灾难,当代精英需要反思和推进现有的道德、文明观,拒绝末人时代的诱惑,勇于创造新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 刘慈欣 科幻 现实 文明冲突 文化自觉
下载PDF
《三体》的“Singularities”或科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逻辑 被引量:7
19
作者 曾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3,共10页
本文旨在分析刘慈欣《三体》何以能够在科幻全球化时代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水平这一"奇异性事件"。借用詹明信在《奇异性美学》中使用的"singularity"概念,本文认为,《三体》的科学想象力是从"... 本文旨在分析刘慈欣《三体》何以能够在科幻全球化时代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水平这一"奇异性事件"。借用詹明信在《奇异性美学》中使用的"singularity"概念,本文认为,《三体》的科学想象力是从"奇点"这一科学边界开始的,并展开了"奇点奇观"的科学想象。《三体》超越本质主义的身份政治,展开了对"后人类"的内在多样性的思考,并建立了黑暗森林原则的宇宙社会学,从而为"独异性政治"分析提供了可能。《三体》的"奇异性美学"在于建构了《三体》的"多维时间"观念体系,并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叙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三体》 SINGULARITY 科幻文学
下载PDF
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 被引量:30
20
作者 吴岩 方晓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6-39,共4页
刘慈欣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古典主义气息。但刘慈欣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苏联科幻乌托邦科幻小说风格都有不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刘慈欣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 刘慈欣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古典主义气息。但刘慈欣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苏联科幻乌托邦科幻小说风格都有不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刘慈欣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中国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新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新古典主义 刘慈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