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之间”与“缝合” 刘家琨在“锦都院街”设计中的策略 被引量:7
1
作者 邓敬 殷红 《时代建筑》 2007年第4期98-103,共6页
文章对刘家琨在成都最新完成的作品"锦都院街"的设计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刘家琨近年来一系列作品,解读和诠释了其"处理现实"的创作姿态与策略。
关键词 锦都院街 刘家琨 之间 缝合 策略 处理现实
下载PDF
对刘家琨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的两种阅读 被引量:8
2
作者 邓敬 钟文凯 《时代建筑》 2008年第1期94-103,共10页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场阅读",邓敬基于在场的直接观感,从背景、现场内外空间、材料等多方面文章详细介绍了对刘家琨设计的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建筑群做了详尽的报道和解读。第二部分"不在场阅读",...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场阅读",邓敬基于在场的直接观感,从背景、现场内外空间、材料等多方面文章详细介绍了对刘家琨设计的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建筑群做了详尽的报道和解读。第二部分"不在场阅读",钟文凯从对工业建筑的"再现"、个性的表达、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对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馆进行了分析,从中观察到刘家琨的这一新作品在设计构思和表现形式上有意识地趋向多元,复杂的变化,和一种关注点从内到外的转移。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偏离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信条,反映了刘家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并在实践中寻找"另一条路"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琨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工业建筑 多样性 材料 现代主义
下载PDF
玉林南路3号11栋2单元7楼 被引量:2
3
作者 青锋 《建筑师》 2007年第1期82-89,共8页
本文分析了刘家琨选择玉林南路3号11栋2单元7楼作为事务所所在地的理由,并指出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对通常商业模式的拒绝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珍视。而这两点的基础是一种“现实感”。本文讨论了这种“现实感”与刘家琨部分作品的联系,并且藉... 本文分析了刘家琨选择玉林南路3号11栋2单元7楼作为事务所所在地的理由,并指出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对通常商业模式的拒绝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珍视。而这两点的基础是一种“现实感”。本文讨论了这种“现实感”与刘家琨部分作品的联系,并且藉此强调它对建筑实践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琨 住宅 生活 价值 现实感
下载PDF
无梦又十年 被引量:2
4
作者 金秋野 《建筑师》 2010年第6期16-21,共6页
本文以刘家琨、都市实践和马达思班三家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和言论为样本,探寻中国建筑思想界十年间的主要问题,指出实验精神消退和入世精神增强的大趋势,尝试分析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本文指出:本土建筑形式语言的缺失是中国建筑界面临的... 本文以刘家琨、都市实践和马达思班三家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和言论为样本,探寻中国建筑思想界十年间的主要问题,指出实验精神消退和入世精神增强的大趋势,尝试分析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本文指出:本土建筑形式语言的缺失是中国建筑界面临的核心问题。建筑领域目前的"中国智慧"是一种非批评性的模仿。中国性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历史中,同时存在于知识传统和民间智慧中。对传统的忽视,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瓶颈。明星建筑师有责任从历史和知识素材中寻求深层动力,引领中国建筑走出"语言缺失"的困局。勇于梦想的能力,是思想突围的基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琨 都市实践 马达思班 实验精神:形式语言 中国传统 中国性
下载PDF
刘家琨的西村实践设计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华益 《时代建筑》 2016年第2期98-105,共8页
文章以刘家琨在"西村·贝森大院"设计实践中提出的三个策略为线索,分别考察了每条线索下项目的约束条件,设计目标、设计策略及其引发结果,以及与非常规设计操作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三个策略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刘家琨 西村·贝森大院 设计策略 设计操作
下载PDF
乡土传统的多种诠释——刘家琨、王澍建筑设计中乡土角色的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潘沈佳 郭子瑜 姚冬晖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9期190-192,共3页
“乡土”这一范畴在当下中国的建筑语境中,一直发挥着多种层面的作用和内涵,然而其中内涵的多维深意并未被细致地梳理和辨别,也往往掩盖在“地域主义”“文化乡愁”等简单定义之中。文章通过对刘家琨和王澍两位当代建筑设计界运用乡土... “乡土”这一范畴在当下中国的建筑语境中,一直发挥着多种层面的作用和内涵,然而其中内涵的多维深意并未被细致地梳理和辨别,也往往掩盖在“地域主义”“文化乡愁”等简单定义之中。文章通过对刘家琨和王澍两位当代建筑设计界运用乡土较为成功也较具特色的建筑师的乡土观念和运用的对比,不仅旨在深入了解这两位建筑师的思想实践,更期望对“乡土”这一概念范畴的多维内涵有着更深刻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 刘家琨 王澍 设计思想 乡土视角 乡土运用方式
下载PDF
可传承的前提 刘家琨、赵扬、水雁飞的“反”字诀
7
作者 冯仕达 华益 朱竞翔 《时代建筑》 2023年第1期75-83,共9页
文文章分析了中国三位当代建筑师的工作,并以约束条件、关键招数、菜单及集体记忆为焦点。论述方法有两个要点:首先,通过对建筑师、项目建筑师详细的访谈,澄清了明言和暗含考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图表加强对项目细节的掌握;其次,由于三... 文文章分析了中国三位当代建筑师的工作,并以约束条件、关键招数、菜单及集体记忆为焦点。论述方法有两个要点:首先,通过对建筑师、项目建筑师详细的访谈,澄清了明言和暗含考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图表加强对项目细节的掌握;其次,由于三位建筑师没有明确的传承关系,文章将议题转移到三人有否合力形成了可传承的条件。其中包含两个问题:(1)如果传承的关键点不是项目特征、概念、价值观、材料态度或设计手法,而是见招拆招的、针对约束条件的即兴操作,应如何考虑菜单和心法的关系;(2)如何看待建筑实践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建筑 建筑案例分析 项目约束条件 刘家琨 赵扬 水雁飞
下载PDF
平凡建筑的平凡之美 刘家琨设计的成都水井坊博物馆 被引量:3
8
作者 梁井宇 《时代建筑》 2014年第1期84-91,共8页
成都水井坊博物馆是家琨事务所新进建成的酒类主题博物馆,作者通过亲身探访水井坊博物馆,分析了水井坊博物馆的设计策略,解读出建筑师对待建筑传统的现实主义态度。
关键词 刘家琨 水井坊博物馆 体量消减 日常性
下载PDF
“贝森·西村大院”的“在地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翼 《城市建筑》 2020年第10期141-144,共4页
文章回顾了"在地性"的起源及其在国内的发展,列举了部分国内的"在地性"建筑实践,对这一模糊的概念进行再定义,并与相近概念"地域性"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以刘家琨的"西村大院"作为研究对象,... 文章回顾了"在地性"的起源及其在国内的发展,列举了部分国内的"在地性"建筑实践,对这一模糊的概念进行再定义,并与相近概念"地域性"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以刘家琨的"西村大院"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广为人知的地域属性之外的"在地性"特质,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村大院 刘家琨 在地性 地域性
下载PDF
百年“本体”与百年“本土” 关于“基石”和“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的一些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骏阳 《时代建筑》 2023年第1期18-29,共12页
文章从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两个不同角度审视了由“基石”和“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这两个中国现代建筑展引发的三个理论议题“现代建筑”“本体”“本土”,并以与这两个展览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建筑作品为... 文章从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两个不同角度审视了由“基石”和“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这两个中国现代建筑展引发的三个理论议题“现代建筑”“本体”“本土”,并以与这两个展览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建筑作品为具体素材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文章试图在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建筑学的语境中拓展学界对现当代中国建筑基本问题的批判性认知空间,积蓄中国建筑当代发展的理论和智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建筑 本体 本土 梁思成 杨廷宝 王澍 张永和 刘家琨
下载PDF
西村大院五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骏阳 《建筑师》 2022年第6期5-15,共11页
本文以家琨建筑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为案例,旨在从“中国建筑”“粗野”“看的建筑和用的建筑”“社会聚合器”“走向火锅建筑”五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中的现象和观念进行批判性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本文试图在世界建筑学的语境之... 本文以家琨建筑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为案例,旨在从“中国建筑”“粗野”“看的建筑和用的建筑”“社会聚合器”“走向火锅建筑”五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中的现象和观念进行批判性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本文试图在世界建筑学的语境之中拓展西村大院和当代中国建筑的批判性认知空间,推动对相关问题的甄别和讨论,积蓄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和智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村大院 刘家琨 中国建筑 粗野 看的建筑和用的建筑 社会聚合器 火锅建筑
下载PDF
成都鹿野苑博物馆设计解析
12
作者 黄珺仪 《重庆建筑》 2018年第9期11-13,共3页
该文从建筑构造的手法、造园方式的设计策略方面对著名建筑师刘家琨的早期作品成都"鹿野苑博物馆"进行分析,研究其设计思想中"禅意"与"地气"相结合的本土建筑观念,并研究了营造地域特色,解决当前建设问... 该文从建筑构造的手法、造园方式的设计策略方面对著名建筑师刘家琨的早期作品成都"鹿野苑博物馆"进行分析,研究其设计思想中"禅意"与"地气"相结合的本土建筑观念,并研究了营造地域特色,解决当前建设问题的有效措施与设计策略。建筑师就地取材,运用场所的营造、造型的考究、技术的创新三个方面的美学策略,保留了川西民居农家竹林的自然风貌,创造了诗意的空间和景观。可供同行解析观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 田园分析法 刘家琨 鹿野苑 博物馆 设计美学
下载PDF
刘家琨作品中的新地域主义类型学思想探析
13
作者 沈巧蕊 王琳 冯钰 《城市建筑》 2023年第6期150-152,共3页
在当代西方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背景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代表建筑师刘家琨作品中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思想,有助于建筑学者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将本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进而创作出具有我国传统气息的本土建筑。文章以新地域主义建... 在当代西方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背景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代表建筑师刘家琨作品中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思想,有助于建筑学者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将本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进而创作出具有我国传统气息的本土建筑。文章以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为切入点,用类型学观点分析本土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的实践案例,分别从场所空间、建筑造型及材料肌理三部分,系统全面地探讨解析其各部分的西南本地原型提取及现代转译。总结发现,刘家琨多数实践作品中的建筑类型学原型借鉴于市井民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 新地域主义 刘家琨 本土建筑
下载PDF
十年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在 《建筑师》 2010年第6期10-15,共6页
2000~2009这十年,是中国社会巨变的十年;教育、医疗尤其是房子成了普通人新的三座大山。户籍制度虽未大变;高校疯狂扩招后,不包分配等新人事制度却让更多年轻人突破了户籍强制蜂拥至一线城市,或二、三线城市,总之是在线上,不是农村后... 2000~2009这十年,是中国社会巨变的十年;教育、医疗尤其是房子成了普通人新的三座大山。户籍制度虽未大变;高校疯狂扩招后,不包分配等新人事制度却让更多年轻人突破了户籍强制蜂拥至一线城市,或二、三线城市,总之是在线上,不是农村后方。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上的设计方的体制更加多样化。WTO丰富了中国的海外关系,海外人蜂拥进海内。十年展中的三家海外成色各有代表性:表面上,马达思班成色最高,都市实践其次,最不海外的是家琨建筑。马清运身份复杂,不仅在美国为建筑学人师,还在国内大搞与建筑设计无关的多种经营,中国式功利教育远离教育精髓,即使在美国也是倒退。"父亲住宅"是马不纯粹之中的最纯粹,但给农民父亲住太矫情。中国的土地政策迥异于海外,为城乡二元体系,还使得使用者与设计者被中间的开发商或官隔离。但至少"父亲住宅"以及刘家琨建在农村的房子类似于海外方式,不符合中国土地政策主导下的主流。真正的艺术不是时尚的跟屁虫,而是能对一切说不,即艺术家拥有真正的自由;既有表达手段的自由,又能让受众也许不是所有人的精神震撼反思自己的不自由。艺术不一定创造美,有时需要超越美,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不是马清运而是刘家琨的胡慧珊纪念馆达到了或至少接近了这一境界。都市实践总的说来是以时尚的方式在都市或即将被都市化的城中村进行了一场都市美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市场 户籍制度 土地政策 中国式 都市化 艺术家 人事制度 多种经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