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健交互式电子音乐《奉献》中的创作思维与技术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鹏云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55,共8页
《奉献-为大提琴和Max/MSP而作的帕萨卡里亚》是作曲家刘健受2009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之委约而创作的一部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它采用了传统音乐中的帕萨卡利亚形式,以巴赫《音乐奉献》的主题为低音主题,通过19次变奏,并借助了MA... 《奉献-为大提琴和Max/MSP而作的帕萨卡里亚》是作曲家刘健受2009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之委约而创作的一部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它采用了传统音乐中的帕萨卡利亚形式,以巴赫《音乐奉献》的主题为低音主题,通过19次变奏,并借助了MAX/MSP平台及声音处理软件,使古老的帕萨卡里亚获得新的内涵。它体现了作曲家在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电子与声学交互"的创作思维,并展现了作曲家在交互及电子音乐处理中的综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健 《奉献》 帕萨卡里亚 MAX/MSP 交互式电子音乐
下载PDF
二胡协奏曲《三峡叙事》的内容与形式--兼及刘健“声学媒体音乐作品”中某些创作观念与技术手段 被引量:3
2
作者 符方泽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2,共10页
文章以武汉音乐学院已故著名作曲家刘健的遗作《三峡叙事》为对象,以创作观念和技术手段入手,从"形象分析"、"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等角度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关于作品"内容构思的人文性"、&qu... 文章以武汉音乐学院已故著名作曲家刘健的遗作《三峡叙事》为对象,以创作观念和技术手段入手,从"形象分析"、"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等角度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关于作品"内容构思的人文性"、"叙事方式的概括性"、"结构组织的交缘性"和"旋法技术的风格性"等方面的特点。文章对刘健的创作观念、审美情趣和音乐语言及其成因作了一定总结,对于研究刘健的"声学媒体音乐"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健 《三峡叙事》 内容构思 交缘性 非确定性重复 语言性
下载PDF
混合与预制——与电子音乐有关的一些问题并兼及刘健的电子音乐创作 被引量:5
3
作者 彭志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7,共7页
文章以电子音乐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比照和出发点,回顾、分析、思考和讨论了与之相关的某些历史、现象、问题及其中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指出与“音响型”电子音乐相应的“混合型”电子音乐,既已成为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主流... 文章以电子音乐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比照和出发点,回顾、分析、思考和讨论了与之相关的某些历史、现象、问题及其中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指出与“音响型”电子音乐相应的“混合型”电子音乐,既已成为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主流,也成为能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指出那种周到而严密的整体性“预制”构思,是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创作完全相同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求更高的必要前提;最后指出尽快建立建设与传统音乐作品分析和作曲技术理论相配套的电子音乐作品分析和作曲技术理论体系,有效解决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性、适时性并保持真实表演声部的中心地位等,是当前电子音乐创作、研究、教学和传播都共同面临的紧迫性问题。文章还兼及论述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中国大陆第一代音响导演刘健和他的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音乐 混合 预制 音乐性 马卡尔斯基 斯托克索森 刘健
下载PDF
运用声音运动的“镜像”效应体现电子音乐创作的多重思维——刘健的《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林励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36,共15页
文章分析了作曲家刘健运用"隐性"的电子音乐音色思维来展开《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的写作特征,指出该作品运用新律笛子和小堂鼓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乐器,通过新演奏法的演绎,以及在音色形态上构成的相互联系,总结出作曲家在... 文章分析了作曲家刘健运用"隐性"的电子音乐音色思维来展开《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的写作特征,指出该作品运用新律笛子和小堂鼓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乐器,通过新演奏法的演绎,以及在音色形态上构成的相互联系,总结出作曲家在创作该作品时所体现的技术特征以及创作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健 《半坡的月圆之夜》 “隐性”的音色思维 “镜像”效应 特殊演奏法 音色形态 声音运动 空间观念 技术特征 创作观念
下载PDF
回归自然与精神的乐土——听刘健教授新作《天门》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涓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5,共3页
刘健教授的新作《天门》,仍然保持作曲家本人一贯的“新民族根源音乐”风格,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描绘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土,也寓意对精神家园的期待与向往。专辑融合了管弦乐队与电子音响、东方与西方以及传统与现代等诸多领域... 刘健教授的新作《天门》,仍然保持作曲家本人一贯的“新民族根源音乐”风格,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描绘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土,也寓意对精神家园的期待与向往。专辑融合了管弦乐队与电子音响、东方与西方以及传统与现代等诸多领域的对置,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观念中信仰多元、打破界限以及融合一切的特征。结构处理类型多样又富有逻辑,音乐简洁而动人。新专辑既反映出作曲家在电子音乐技术观念上的更新,也反映出他的音乐创作思想更加成熟。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保存和对自然及人文双重“环境问题”的关注,折射出刘健作为一位作曲家对于音乐和社会文化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新民族根源音乐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