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唐诗选本对柳宗元诗的接受差异及其原因
1
作者 董庆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明代唐诗选家对柳宗元诗接受度普遍不高。明前、中期,受尊崇盛唐、忽视中晚唐思想影响,对柳诗选录多至48首、低至一首未取。接受度虽不高,但在明人辨体思想影响下,其五言古诗之简古淡泊仍为其赢得一席之地。明后期,文学观念转变,审美追... 明代唐诗选家对柳宗元诗接受度普遍不高。明前、中期,受尊崇盛唐、忽视中晚唐思想影响,对柳诗选录多至48首、低至一首未取。接受度虽不高,但在明人辨体思想影响下,其五言古诗之简古淡泊仍为其赢得一席之地。明后期,文学观念转变,审美追求渐趋多元,柳诗选录呈小幅增长,但在中唐诗人地位普遍有所上升的明后期,柳宗元诗歌接受地位已有下降之势。这与明代社会文化环境、不同阶段文学观念的提倡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唐诗选本 柳宗元诗 接受差异 原因 影响
下载PDF
明代心学的心气关系与一元论哲学建构——以王阳明、湛若水、刘宗周为中心
2
作者 王梦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15,共9页
气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议题。在传统的唯物、唯心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心、气往往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心学与气学亦被划分为对立的学派。事实上,“气”这一中国哲学传统概念,具有丰富的面向,不能仅将其理解为形而下的物质性存在。气为明... 气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议题。在传统的唯物、唯心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心、气往往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心学与气学亦被划分为对立的学派。事实上,“气”这一中国哲学传统概念,具有丰富的面向,不能仅将其理解为形而下的物质性存在。气为明代心学建构一元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亦是抵挡佛教或王学末流玄虚之风的理论基石。王阳明虽认为气之“至灵至明而为心”,在其重视价值世界的视域下,气更多视为心之流行,为良知学提供实然性的基础。湛若水继承白沙重气的理论传统,以气为理论基点,建构一元论心学体系,主张“气之精灵中正处即心”,在万物统一于气的基础上强调心对气的主宰性。刘宗周师承许远孚,受甘泉一脉以气言心的影响,认为“心即气之聚于人者”,人心亦可由气参与天地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心学 气论 一元论 王阳明 湛若水 刘宗周
下载PDF
郭店儒家竹书文献问题新论--以《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四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23-33,共11页
郭店简《语丛》前三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儒学文献,其他儒家竹书也很可能写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大体上说来,郭店儒家竹书可以看作孔子和子思子的著作集。《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四篇无论是在... 郭店简《语丛》前三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儒学文献,其他儒家竹书也很可能写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大体上说来,郭店儒家竹书可以看作孔子和子思子的著作集。《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四篇无论是在文本上还是在思想上都高度相关。前三篇很可能是孔子本人的著作,后一篇的作者或者是孔子本人,或者是其弟子。即使《性自命出》是孔子弟子的著作,从思想来源看,它主要反映的还是孔子思想。此前,学界或将郭店儒家竹书判定为“孔孟之间”的著作,或将其都推测为《子思子》的一部分,这两种流行意见都在较大程度上低估了郭店简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依此,孔子本人的思想和哲学应当据郭店简等资料得到重新解释和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尊德义》 《六德》 《成之闻之》 《性自命出》
下载PDF
明清史家建构柳华按闽史事的取向及其动因
4
作者 刘劲松 张泽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6-92,共7页
明正统年间浙闽赣边界地区“矿盗”问题严重,地方政府治理疲软。柳华巡按福建后,塞矿坑、设隘门、编保甲、抚流民,有效地治理了“矿盗”问题。在他离任后,地方官员与宦官集团科敛无度,最终酿成邓茂七之乱,事后又推卸责任于柳华,导致柳... 明正统年间浙闽赣边界地区“矿盗”问题严重,地方政府治理疲软。柳华巡按福建后,塞矿坑、设隘门、编保甲、抚流民,有效地治理了“矿盗”问题。在他离任后,地方官员与宦官集团科敛无度,最终酿成邓茂七之乱,事后又推卸责任于柳华,导致柳华含冤被杀。不同史籍由于各自相异的史源及撰述目的,形成了对柳华按闽史事不同的叙事。其中,《嘉靖延平府志》的历史书写带有强烈的史家主体性,其历史叙事的取舍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史实差距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柳华按闽 嘉靖延平府志 历史书写
下载PDF
破“王言体”立“辞命体”——晚清学者刘熙载应用文概念的名与实新论
5
作者 张江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18,124,共12页
基于“辞命”从“国书”分化出私人书简的文体新变,刘熙载提出“若出于一人而亦曰辞命”的“辞命”观,立“辞命体”而不是“王言体”为应用文的源头。他从“辞命”作为“六辞之命”的本源出发推出“应用文”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视“... 基于“辞命”从“国书”分化出私人书简的文体新变,刘熙载提出“若出于一人而亦曰辞命”的“辞命”观,立“辞命体”而不是“王言体”为应用文的源头。他从“辞命”作为“六辞之命”的本源出发推出“应用文”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视“辞命”既是一个文种又是一种体裁的双重“辞命”观,突破了传统“辞命”观的一维视角;以“一人”二字淡化“辞命”作者的官方身份,凸显个体的“人”在写作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由其“文道”通达其“人道”;把应用文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突显应用文是以作者和读者的有效沟通为目的的特殊文体,超越了唐宋以来对应用文体单向认知的局限;游离于“公文”的传统谱系,为应用文体裁和章法的独树一帜建立了“辞命体”传统谱系。他通过游离公文的“王言体”,摆脱传统骈体应制文表达的束缚;确立应用文“辞命体”,追求文本表达的有效性,保障了他对应用文命名和分类的名与实相符,为今人构建应用文所当蕴含的“文道”和“人道”传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应用文 王言体 辞命体 名与实
下载PDF
明代《刘瑀及妻杨氏合葬墓志铭》疏证
6
作者 李进 陶丛 赵蕊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刘瑀及妻杨氏合葬墓志铭》是明代督察院副都御史刘瑀及其夫人杨氏的墓志铭。志文记载了刘瑀的世系、姻亲交游、仕宦经历、子嗣情况等内容。志文记载刘瑀的仕宦经历弥补了史籍的缺失,是研究明代官场生活的重要新资料。志文中对其夫人... 《刘瑀及妻杨氏合葬墓志铭》是明代督察院副都御史刘瑀及其夫人杨氏的墓志铭。志文记载了刘瑀的世系、姻亲交游、仕宦经历、子嗣情况等内容。志文记载刘瑀的仕宦经历弥补了史籍的缺失,是研究明代官场生活的重要新资料。志文中对其夫人杨氏的相关记载,对于明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该墓志记录的“赐祭葬”礼俗,也为进一步研究明代丧葬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刘瑀 墓志铭
下载PDF
张载“六有”的历史传响与诠释理路
7
作者 梁军莉 石俏俏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7-25,共9页
张载的“六有”是与其“四为”同等重要且相辅相成的经典名句。两宋至明清时期,中国、朝鲜理学学人或取“六有”以名斋,或将“六有”题之于壁,给“六有”以高度的评价,将“六有”作为修身的座右铭。在传述的诠释过程中,“六有”的内涵... 张载的“六有”是与其“四为”同等重要且相辅相成的经典名句。两宋至明清时期,中国、朝鲜理学学人或取“六有”以名斋,或将“六有”题之于壁,给“六有”以高度的评价,将“六有”作为修身的座右铭。在传述的诠释过程中,“六有”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深化,形成了以朱熹、吕柟、李颙、李德馨、李惟泰等人为代表的总说式,以叶采、韩邦奇、林象德等人为代表的分疏式,以王植、李玄逸、金谨行等人为代表的结构式三种诠释模式;并与“四为”“二铭”等文本相互贯通,构成了张载思想体系中实修工夫的经典文本和修身规范。考察“六有”在历史上的传述影响、诠释理路和丰富内涵,能为进一步发掘其思想内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六有” “四为” 东铭 西铭
下载PDF
2021—2023年柳宗元“文以名道”研究评述
8
作者 王一珂 孙仁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2期7-12,共6页
近年来,针对古文运动这一概念性课题,学界仍多取“韩柳”之作品文集作为主要的研究质料。但在研究纵深上,却超越了唐朝独立的时间断代;研究视域也并非仅限于文学史范畴。通过对近三年的成果性资料进行筛选、归纳和梳理分析,总结如下:学... 近年来,针对古文运动这一概念性课题,学界仍多取“韩柳”之作品文集作为主要的研究质料。但在研究纵深上,却超越了唐朝独立的时间断代;研究视域也并非仅限于文学史范畴。通过对近三年的成果性资料进行筛选、归纳和梳理分析,总结如下:学者们拣取宋元至清诸多评家论述,多以“文道”思想多元性、柳学散文形式发展性的角度探究中唐古文的影响,重点分析古文“文道观”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思想社会背景;并将“文以明道”文论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叙述脉络放置于后代漫长的历史轴线中,发掘儒家经世实用的“古道”与思辨性议论之“文”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柳宗元散文理论 中国古典文论观 研究评述
下载PDF
论元末明初诗人刘永之的“师古”倾向
9
作者 秦苗苗 辛昕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9-43,共5页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向。刘永之对前代文人诗歌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元代文学风气的延续,亦是明代文学风气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永之 “师古” 元末明初 江右诗派 “宗唐得古”
下载PDF
刘基的八闽情缘及其影响
10
作者 刘涛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1-68,共8页
围绕刘基与福建关系史料,考察其史迹、交游、诗文、著述出版等方面,揭示其历史影响。从中发现,刘基曾到访建宁、福州等地,与闽人陈子晟、黄汶仁交好,闽地来友黄慎之,题赠前往闽地的友人高、鲍二生,为闽人后裔陈浩撰写墓志铭,述及闽人祖... 围绕刘基与福建关系史料,考察其史迹、交游、诗文、著述出版等方面,揭示其历史影响。从中发现,刘基曾到访建宁、福州等地,与闽人陈子晟、黄汶仁交好,闽地来友黄慎之,题赠前往闽地的友人高、鲍二生,为闽人后裔陈浩撰写墓志铭,述及闽人祖源叙事,称颂其挚友石末平定闽乱。闽人彭韶曾凭吊刘基,林富、陈烈曾先后重刻正德、隆庆刘基文集,江从春曾参与校正嘉靖刘基文集,张燮曾收藏成化刘基文集,并参考嘉靖刘基文集撰写读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基 交游 文集 八闽 明代
下载PDF
刘民叔先生学术思想撷菁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强 黄进秋 卞嵩京(指导)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4期692-695,共4页
刘民叔(1897-1960),名复,四川成都华阳县人,近代著名中医,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俱载《中医人物词典》、《中医辞海》。刘师幼承庭训,19岁参加四川全省第一届中医考试,名魁榜首。后从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学术大进。其治学一生先后三变,... 刘民叔(1897-1960),名复,四川成都华阳县人,近代著名中医,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俱载《中医人物词典》、《中医辞海》。刘师幼承庭训,19岁参加四川全省第一届中医考试,名魁榜首。后从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学术大进。其治学一生先后三变,先在明清,再宗岐黄,迨五十岁后始跳出《内经》圈子,直溯汉魏以上古医,一以古医经为正宗。其所以变者,盖追求真理,日臻完善,是为变也。1926年移居上海,深感西学东渐,中医学术日趋沉沦,乃于1937年创立中国古医学会,旨在发扬古医汤液。行医40余年,精于内科,兼通妇、儿。用药既简而赅,亦奇亦正,疑难大病多投峻利毒药,且剂量逾恒。治杂病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温阳,每用附桂、乌头、硫磺、砒石等。著有《古医汤液丛书》、《蜀医丛书》、《鲁楼医学丛书》、《神农古本草经三品逸文考》、《考次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鲁楼医案》、《华阳医说》及《肿胀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民叔 古医 汤液 学术思想 中医
下载PDF
刘明教授运用调畅气机法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圣治 刘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141-1142,共2页
刘明教授,遵循《内经》传统的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博览历代医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注重气机变化,遣方用药中善以补配消,以塞配通,疏通气机,以调理脏腑功能及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在治疗慢性肾功... 刘明教授,遵循《内经》传统的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博览历代医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注重气机变化,遣方用药中善以补配消,以塞配通,疏通气机,以调理脏腑功能及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亦独具匠心,主张平补缓攻,调畅气机法贯穿治疗疾病的始终。在临床上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疗效昭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明 调畅气机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下载PDF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九如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9-94,共6页
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 ,力主修筑台湾铁路 ,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 ,便利了台湾的交通 ,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传播了近代化观念。
关键词 刘铭传 近代化 台湾省 铁路建设 资金 社会环境
下载PDF
刘铭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兼论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 被引量:6
14
作者 苏小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5,共7页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竟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铭传 台湾省 海防思想 海防建设
下载PDF
敲道人与《元汇医镜》简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本性 朱鹏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2-753,共2页
敲道人盼蟾子刘即刘名瑞,乃全真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是一位著名的近代高道,其人力主佛、儒、道三教贯通之学,兼通医术,有《敲洞章》《瀊熻易考》《道源精微歌》《元汇医镜》4书行世。其中《元汇医镜》一书少为学者所知,甚至连... 敲道人盼蟾子刘即刘名瑞,乃全真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是一位著名的近代高道,其人力主佛、儒、道三教贯通之学,兼通医术,有《敲洞章》《瀊熻易考》《道源精微歌》《元汇医镜》4书行世。其中《元汇医镜》一书少为学者所知,甚至连其弟子赵避尘也将此书误记为《医宗金鉴》。该书撰于光绪戊申年(1908),完成于宣统二年(1910)。民国己巳年(1929)刊本是将初刻原板改换扉页重印而成。该书分为5卷,内容丰富,以医学为主兼涉相术,具有浓郁的道医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敲道人 元汇医镜 医学史 刘名瑞
下载PDF
略论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细珠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不是孤立的台湾海防,至少涉及如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台湾海防与中国东南海防的关系,从台湾在东南海疆的位置,考察台湾对东南海防的战略意义;二是台湾海防与福建海防的关系,从闽台行政与地缘关系,考察闽台战略防御的... 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不是孤立的台湾海防,至少涉及如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台湾海防与中国东南海防的关系,从台湾在东南海疆的位置,考察台湾对东南海防的战略意义;二是台湾海防与福建海防的关系,从闽台行政与地缘关系,考察闽台战略防御的相关性;三是海防与陆防的关系,从台湾防务的布局与内部结构,考察台海防御的整体性效用。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是在日本和西方列强武力侵略的刺激下,立足台湾及台海地区,关照中国东南海疆,应对外敌入侵的积极防御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铭传 海防 东南海疆 台海防御观
下载PDF
刘铭传近代化思想剖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寂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刘铭传在台湾视番民为朝廷赤子;实施新政,提倡以商立国;兴铁路、挖煤矿均取得卓著成绩;首创近代邮政竟早于大陆。因知识局限,终仍袭乃师“官总其纲”。
关键词 刘铭传 台湾省 近代化
下载PDF
明代名臣刘天和的“植柳六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贾乃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6-79,共4页
该文认为明代名臣刘天和总理河道 ,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堤岸屡建屡圮。他总结了历代植柳固堤丰富的、生动的经验 ,创始了“植柳六法”。此后明清治河名臣不断继承和发展 ,至今仍有实践意义。“植柳六法”是生物抗洪、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 该文认为明代名臣刘天和总理河道 ,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堤岸屡建屡圮。他总结了历代植柳固堤丰富的、生动的经验 ,创始了“植柳六法”。此后明清治河名臣不断继承和发展 ,至今仍有实践意义。“植柳六法”是生物抗洪、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营造优美景观的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天和 明代 清代 康熙 乾隆
下载PDF
从社会史视角看刘铭传的入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研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7,共12页
刘铭传是特定历史时期———19世纪中期战乱之际,通过非常规仕途进入上层政权的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精英。从刘铭传的入仕,可透视晚清基层社会与上层政权发生的深刻变化、晚清统治危机的特殊性、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层基础等。
关键词 社会史 刘铭传 入仕
下载PDF
论二刘之争对中法台湾之战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忠纯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6-25,共10页
二刘之争向为学界所关注,但以往相关研究多热衷于讨论矛盾双方谁是谁非,对于这场争斗对抗法战局究竟有何影响,却鲜有人予以研究。事实上,二刘间的恩怨,加上清廷人事安排的失当,导致台湾出现了"将帅参商"、"事权不一&quo... 二刘之争向为学界所关注,但以往相关研究多热衷于讨论矛盾双方谁是谁非,对于这场争斗对抗法战局究竟有何影响,却鲜有人予以研究。事实上,二刘间的恩怨,加上清廷人事安排的失当,导致台湾出现了"将帅参商"、"事权不一",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清军的备战与战略选择。厘清清军内部的矛盾争斗与战争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评价清军在台湾保卫战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刘之争 湘淮畛域 撤基援沪 固守待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