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禹锡与牛僧孺、裴度、李德裕唱和诗的多维互动考释
1
作者 唐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1-86,92,共7页
刘禹锡于永贞新政受挫后,二十多年间处于贬谪之中,虽然他积极进取,以唱和诗为政治交往工具,但终究未获得多大的实效。他与牛僧孺、裴度、李德裕的唱和,并不仅仅是诗人间的艺术观照。刘禹锡对三者的不同情感态度,在唱和诗中有较为明显的... 刘禹锡于永贞新政受挫后,二十多年间处于贬谪之中,虽然他积极进取,以唱和诗为政治交往工具,但终究未获得多大的实效。他与牛僧孺、裴度、李德裕的唱和,并不仅仅是诗人间的艺术观照。刘禹锡对三者的不同情感态度,在唱和诗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他与三人的唱和在题材方面可以说无所不涉,在艺术手法方面则强化了用典的特征。刘禹锡与三人的唱和是政治交往的手段,因此对刘禹锡的诗风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牛僧孺 裴度 李德裕 唱和诗
下载PDF
韩愈阳山之贬成因考释
2
作者 吴坤檑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108,共8页
韩愈阳山之贬的原因向来众说纷纭。两《唐书》所载其“上疏论宫市”一事应作为韩愈此次贬谪的导因。从历史之客观记载与人物之主观态度分析,以之构罪于韩愈的并非传统所论的幸臣李实,而是在德宗朝已阴为党羽的韦执谊、王叔文等永贞党人... 韩愈阳山之贬的原因向来众说纷纭。两《唐书》所载其“上疏论宫市”一事应作为韩愈此次贬谪的导因。从历史之客观记载与人物之主观态度分析,以之构罪于韩愈的并非传统所论的幸臣李实,而是在德宗朝已阴为党羽的韦执谊、王叔文等永贞党人。柳宗元与刘禹锡虽无加害韩愈的主观故意,却有泄情于韦、王的嫌疑。韩愈对于韦、王诸人卑鄙行径的怨愤与控诉,也如实反映在了其后创作的诗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宫市 李实 柳宗元 刘禹锡 韦执谊
下载PDF
论刘禹锡七律的典范性
3
作者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9,208,共13页
作为中唐诗歌的重要作家,刘禹锡的七律、七绝历来获得很高的评价。但当代学者的研究一直重视七绝而很少关注七律,未对刘禹锡在七律写作上的成就和典范意义有所揭示。刘禹锡现存184首七律,题材集中于唱和、赠答、送别和题咏。刘禹锡的七... 作为中唐诗歌的重要作家,刘禹锡的七律、七绝历来获得很高的评价。但当代学者的研究一直重视七绝而很少关注七律,未对刘禹锡在七律写作上的成就和典范意义有所揭示。刘禹锡现存184首七律,题材集中于唱和、赠答、送别和题咏。刘禹锡的七律,显示出他有着很强的把握体制的能力,不仅善于根据特定类型的体制要求来运用才能,更能根据写作意图和对象灵活处理内容与结构,突破传统规范的约束,创建新的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刘禹锡 七律 典范性
下载PDF
陈师道苏诗师承论辨析
4
作者 杨碧海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7-115,共9页
陈师道对于苏轼诗歌“始学刘禹锡”“晩学太白”的看法,在宋代的苏诗评论中广为人知。《后山诗话》在流传过程中虽有散佚,但此论为陈师道所倡应无疑义。对此论断进行深入查考,可以看出,此论虽有不够精密之处,但却是有其事实基础的。这... 陈师道对于苏轼诗歌“始学刘禹锡”“晩学太白”的看法,在宋代的苏诗评论中广为人知。《后山诗话》在流传过程中虽有散佚,但此论为陈师道所倡应无疑义。对此论断进行深入查考,可以看出,此论虽有不够精密之处,但却是有其事实基础的。这种查考辨析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苏轼诗歌的发展演变,也可以为古代文学批评材料的使用提供一个具体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刘禹锡 怨刺 政治诗
下载PDF
“愚”:刘禹锡处世策略调整与对《庄子》思想的体认
5
作者 姚艾 孙泽铭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34-239,323,共7页
贬谪之后的刘禹锡,在心理上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反思之前锐意罔顾的处世方式,调整处世策略。他诠释了《庄子》“愚”的处世之道,以之守身全生,正确处理守“愚”与去“智”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以“愚”处世的终极指向是“道”。... 贬谪之后的刘禹锡,在心理上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反思之前锐意罔顾的处世方式,调整处世策略。他诠释了《庄子》“愚”的处世之道,以之守身全生,正确处理守“愚”与去“智”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以“愚”处世的终极指向是“道”。刘禹锡体认《庄子》之“愚”,在实践意义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并将以“愚”处世主动升华到生存的美学维度,但建立在相对意义上的策略调整使他有时陷入自我矛盾的怪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 刘禹锡 《庄子》 体认 贬谪
下载PDF
前度刘郎与贞元朝士:宋人对刘禹锡玄都观诗的接受
6
作者 刘晓旭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107-125,306,共20页
中唐时期,《幽明录》所载刘阮天台事开始作为故实进入诗歌,这影响了刘禹锡玄都观二诗的写作。晚唐孟棨《本事诗》首次将二诗缀合为一个完整故事,宋初《太平广记》抄录了《本事诗》的相关记载,在玄都观诗流传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唐时期,《幽明录》所载刘阮天台事开始作为故实进入诗歌,这影响了刘禹锡玄都观二诗的写作。晚唐孟棨《本事诗》首次将二诗缀合为一个完整故事,宋初《太平广记》抄录了《本事诗》的相关记载,在玄都观诗流传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苏轼首次将刘禹锡玄都观事纳入诗词写作,创造了“前度刘郎”这一经典表达,开启了玄都观诗在宋代的形塑。周邦彦的书写实现了“前度刘郎”在宋词中的经典化。南渡以后,“兔葵燕麦”与“贞元朝士”又成为诗人们偏爱的表达,其中寄寓了强烈的迁逝之悲和沧桑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苏轼 宋诗 宋词
下载PDF
论刘禹锡对江淹的创作接受
7
作者 武鸿锐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2-46,共5页
从文学渊源的角度看,研究者多注重刘禹锡与诗、骚及杜甫的关系,而较少谈论其与六朝诗文之关联。具体到江淹这一家,刘禹锡不仅多在诗文中提及江淹及其作品,运用江淹的典故,还多有对江淹作品的拟写和词语袭用。《望赋》在学习江淹赋作结... 从文学渊源的角度看,研究者多注重刘禹锡与诗、骚及杜甫的关系,而较少谈论其与六朝诗文之关联。具体到江淹这一家,刘禹锡不仅多在诗文中提及江淹及其作品,运用江淹的典故,还多有对江淹作品的拟写和词语袭用。《望赋》在学习江淹赋作结构的基础上继承了其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刘禹锡接受江淹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二人经历相似,且都受楚地文化与文学之影响;二是刘禹锡有较强的六朝情结;三是《昭明文选》在唐代的流行促进了江淹作品的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江淹 接受 经典化
下载PDF
迁客骚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岭南所作诗歌之比较
8
作者 张春萍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
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不同的文学史著作对其诗歌有不同见解。刘、柳人生经历相似,两人同因参加永贞革新二贬岭南地区,两人贬岭南所作部分诗歌都体现了讽刺意蕴以及佛教思想。不同的是,刘禹锡贬连州时所作诗歌多关注身... 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不同的文学史著作对其诗歌有不同见解。刘、柳人生经历相似,两人同因参加永贞革新二贬岭南地区,两人贬岭南所作部分诗歌都体现了讽刺意蕴以及佛教思想。不同的是,刘禹锡贬连州时所作诗歌多关注身外,具有政治夙愿,柳宗元贬柳州所作诗歌多写贬后惨况,沉郁顿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柳 文学史 入岭南诗歌 诗歌比较
下载PDF
唐代诗人事迹新证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可先 魏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5,共9页
新出土文献为唐诗研究提供了新的载体,诗人事迹的主要方面可以通过出土文献而进行拓展研究。诸如崔颢的郡望与仕历、韩愈的交游、苗发的行第等,都可以利用出土文献进行重要的补充。对于以正史为主的诗人传记资料的讹误,还可以通过出土... 新出土文献为唐诗研究提供了新的载体,诗人事迹的主要方面可以通过出土文献而进行拓展研究。诸如崔颢的郡望与仕历、韩愈的交游、苗发的行第等,都可以利用出土文献进行重要的补充。对于以正史为主的诗人传记资料的讹误,还可以通过出土文献进行订正,从而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唐诗研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事迹 崔颢 苗发 张仲素 韩愈 杨巨源 刘禹锡
下载PDF
刘禹锡与“竹枝词”的诞生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颂成 艾瑛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4-136,共3页
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十年,文学创作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受傩祭、傩戏表演中唱词的启发,创制了"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在夔州任职之前,已经在朗州、连州(广东连县)盘桓17年之久,早已创作了许多竹枝词。因此,说竹枝词产生于... 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十年,文学创作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受傩祭、傩戏表演中唱词的启发,创制了"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在夔州任职之前,已经在朗州、连州(广东连县)盘桓17年之久,早已创作了许多竹枝词。因此,说竹枝词产生于刘禹锡在夔州(重庆市奉节县)任职以后,既与史载不符,也与实际不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刘禹锡 朗州(常德) 傩戏
下载PDF
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艳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5-169,共5页
竹枝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树一帜。近30多年来,对于竹枝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三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其中,以地方性竹枝词研究最为广泛。
关键词 刘禹锡 竹枝词 源流 地方性
下载PDF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对惠能禅的总结与推动 被引量:5
12
作者 普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5,共6页
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惠能卒后,盛唐和中唐的三位著名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其作了碑铭,扩大了惠能在盛、中唐整个知识界上层的影响。王、柳、刘的三碑充分揭示了惠能禅的特点。同时,王、柳、刘的文学创作又深受惠能禅的深... 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惠能卒后,盛唐和中唐的三位著名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其作了碑铭,扩大了惠能在盛、中唐整个知识界上层的影响。王、柳、刘的三碑充分揭示了惠能禅的特点。同时,王、柳、刘的文学创作又深受惠能禅的深刻影响,构成了禅与文学密切联系的重要一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柳宗元 刘禹锡 碑铭 惠能禅
下载PDF
论刘禹锡的中道观及其对文艺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允锋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关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往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以《天论》为代表的“天人交相胜”的观念。但是,从刘禹锡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角度考虑,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他的中道观。通过具体考察可以发现刘禹锡的中道观跟儒家、佛教思想有比较... 关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往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以《天论》为代表的“天人交相胜”的观念。但是,从刘禹锡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角度考虑,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他的中道观。通过具体考察可以发现刘禹锡的中道观跟儒家、佛教思想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刘禹锡文艺思想特点的形成。首先,中道观念有助于刘禹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论述文艺理论问题,立论周备圆通;其次,讲求“时中”与“权变”相结合的中道思想,促成了刘禹锡崇尚通变的文艺思想的形成;第三,刘禹锡注重文艺社会功用的观念,跟强调“用中于民”的中道思想也有非常密切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中道观 通变意识 及物思想
下载PDF
士大夫情怀与刘禹锡词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松柳 彭琼英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在中唐文人中,刘禹锡的士大夫情怀是很突出的,因而其诗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同样影响了他的词创作。政治生涯的受挫,使得作者选择了词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他的词表达了贬谪生涯的感受和思考,也充溢着对人生事物的哲理化思考。作者虽... 在中唐文人中,刘禹锡的士大夫情怀是很突出的,因而其诗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同样影响了他的词创作。政治生涯的受挫,使得作者选择了词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他的词表达了贬谪生涯的感受和思考,也充溢着对人生事物的哲理化思考。作者虽然明确提出依曲拍为句的词创作理念,但其创作实践依然还是以齐言为主,韵律上也和近体诗创作相类似。这些因素使其词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但这并不是词人在词创作上的新探索,而是与他的士大夫情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士大夫
下载PDF
论刘禹锡与元稹的唱和诗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瑞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7-133,160,共8页
刘禹锡与元稹唱和的黄金岁月是贬居江湘时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角色定位使他们经常以道义相勉、气节相励。离开江湘以后,他们唱和的频率与热度稍减,却依然不时藉诗鸿寄托闻声思念之情。尽管后来穷达有别、荣枯异路,且元稹... 刘禹锡与元稹唱和的黄金岁月是贬居江湘时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角色定位使他们经常以道义相勉、气节相励。离开江湘以后,他们唱和的频率与热度稍减,却依然不时藉诗鸿寄托闻声思念之情。尽管后来穷达有别、荣枯异路,且元稹饱受非议,刘禹锡却始终感念旧情,在微讽的同时不废友谊,并为其早逝一掬伤心之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元稹 道义相勉 气节相励
下载PDF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尚永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05-108,共4页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大致可分两种类型 ,一侧重于表现主观情感 ,一侧重于观照历史兴衰 ;二者都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 ,而其有机结合 ,更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就艺术表现而言 ,虽自抒怀抱 ,又不露痕迹 ,...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大致可分两种类型 ,一侧重于表现主观情感 ,一侧重于观照历史兴衰 ;二者都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 ,而其有机结合 ,更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就艺术表现而言 ,虽自抒怀抱 ,又不露痕迹 ,令人初读 ,俨然咏史 ,细加品味 ,精义方出 ,并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咏史怀古 类型 特点
下载PDF
刘禹锡与巴山楚水 被引量:3
17
作者 贺秀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4-100,共7页
刘禹锡之佳诗多产生于贬谪时期 ,其中描绘巴山楚水的部分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景物色彩明丽 ,寓含乡国之思。其描述当地的民俗风情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劳动生产习俗、崇巫好... 刘禹锡之佳诗多产生于贬谪时期 ,其中描绘巴山楚水的部分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景物色彩明丽 ,寓含乡国之思。其描述当地的民俗风情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劳动生产习俗、崇巫好祀风俗、喜好歌舞风情。这些与诗人坚定的信念、豁达的心态 ,及其心系朝廷、关心百姓疾苦 ,受南方文学、文学传统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巴山楚水 风俗民情
下载PDF
论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诗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瑞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8-146,共9页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历程长达40年,约略可分为4个时期。他们遵循"相戒""相勉""相慰""相娱"的创作初衷,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背景下,赋予唱和诗多种功能。其所抒写的固然都是一己之情怀...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历程长达40年,约略可分为4个时期。他们遵循"相戒""相勉""相慰""相娱"的创作初衷,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背景下,赋予唱和诗多种功能。其所抒写的固然都是一己之情怀,但其中往往融入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两人势均力敌,作品难分高下。不过,刘禹锡唱和诗中所表现出的豪迈、壮阔胸襟和旷达、乐观情怀以及生生不息的辩证法思想,却是白居易诗所缺少的。而刘禹锡诗的含蓄蕴藉,也曾让白居易自愧弗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白居易 壮阔胸襟 旷达情怀 含蓄蕴藉
下载PDF
刘禹锡诗的风物民俗钩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彤 白俊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9-74,共6页
刘禹锡久贬南方巴楚地区,其殊异的风物民俗在诗中多有反映,尤其对于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姻恋情、宗教节庆、自 然景观、物产等方面探论深入,充分展示了刘禹锡诗歌的历史和民俗价值。
关键词 刘禹锡 巴楚 风物民俗
下载PDF
论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瑞峰 《云梦学刊》 2020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 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的抒情功能,将此前的泛泛言志导向"不平则鸣"的渠道。它为刘禹锡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路径。以这首诗为契机,刘禹锡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开始由政治家向诗人嬗变。或者说,从这时开始,他才集政治家与诗人于一身,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舞台的重心开始悄悄地从政坛向诗坛转移。此外,由这首寄兴深微的唱和诗,还可以透视两位诗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韩愈 创作飞跃 角色嬗变 君子之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