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ntrols on the composition of biodegraded oils in the Liuhua11-1 Oilfield,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Jiang Kaixi He Wenxiang +3 位作者 Xiang Nian Peng Li Han Changchun Guo Qingzhe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20-329,共10页
(1)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ted oils in three oil columns from the Liuhua11-1 Oilfield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of Liuhu... (1)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ted oils in three oil columns from the Liuhua11-1 Oilfield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of Liuhua 11-1 Oilfield is generated from a single source rock, and belongs to maturate oil and their maturities have little difference.(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gas chromatography,bulk composition, concentrations of biomarkers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indicate that all samples studied were biodegraded, and the maximal level of biodegradation is less than PM level 6.(3) Bulk composition and the degree of biodegradation presented excellent gradient variations in the oil columns, and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rates occurred at or near the oil–water contact(OWC). The key biomarkers of steranes and terpanes and maturity parameter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were not affected by degrada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y are stable in slight to moderately biodegraded oils. Across the oilfield, the degree of biodegradation of LH11-1-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H11-1-1A and LH 11-1-4 in general.(4) We infer that the stro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s(tectonic control) and high reservoir temperatures(50–65 °C) are the primary controllers of the degree of oil biodegradation in the Liuhua 11-1 Oilfield and the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ay also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The bulk composition and degree of biodegradation with excellent gradient variations in the oil columns were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vertical distance from its in situ place to OWC. The highest supply of nutrient at the OWC results in high abundance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rate. And the lateral variation in level of biodegradation across the oil reservoir may be mainly control by the salinity of bottom water, the supply of nutrient and the energy of the bottom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11-1油田 生物降解油 主控制器 珠江流域 南中国海 组成 气相色谱-质谱法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基于嵌入式多尺度裂缝模型的地质建模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圣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0,共5页
裂缝性油藏存在储集层发育孔、缝、洞多重介质,储层精细刻画难度大的问题。为准确描述裂缝性油藏储层发育的空间展布特征,利用测井、钻井资料和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建立关键井的嵌入式多尺度裂缝储层的地质和岩石物理模型,开展多重介质的... 裂缝性油藏存在储集层发育孔、缝、洞多重介质,储层精细刻画难度大的问题。为准确描述裂缝性油藏储层发育的空间展布特征,利用测井、钻井资料和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建立关键井的嵌入式多尺度裂缝储层的地质和岩石物理模型,开展多重介质的连通传导率研究和嵌入式裂缝地质建模技术研究,并利用该模型对流花油田裂缝性储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嵌入式裂缝模型的地质建模可以对构造、断层等大尺度裂缝和等效原理下的小尺度裂缝进行精细描述和数值模拟研究,单井动态指标拟合率达到90%以上;流花油田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该油藏维持各井现有采液速度持续开发,大部分井不会发生严重水淹,风险较高的井主要位于工区的东北侧边缘断层附近。该研究可为同类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研究、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裂缝 应力 储层 地震 历史拟合 流花油田
下载PDF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李燕 衡立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剩余油 生物礁 储集层非均质性 表征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量:30
4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衡立群 李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523,529,共7页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Ⅰ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Ⅱ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生物礁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5
作者 岳大力 林承焰 +1 位作者 吴胜和 侯连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79,共5页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况 ,进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快速、直观地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在综合分析了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对该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 ,提出了剩余油潜力区 ,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非均质研究结果一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定量表征 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 生物礁油田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35
6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岳继晖 衡立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0-96,共7页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生物礁 储层非均质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南海北部生物礁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孙启良 马玉波 +2 位作者 赵强 屈泰来 吴时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65-672,共8页
由于生物礁储层具有良好的物性条件,易形成大型油气藏,已成为目前油气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我国南海北部在中新世发育了大量的生物礁,若具备合适的发育过程和成岩演化过程,其油气潜力就会非常大,但是其东北区和西南区的生物礁在成岩演化... 由于生物礁储层具有良好的物性条件,易形成大型油气藏,已成为目前油气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我国南海北部在中新世发育了大量的生物礁,若具备合适的发育过程和成岩演化过程,其油气潜力就会非常大,但是其东北区和西南区的生物礁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指出中新世南海海平面变化频繁,冰期海平面的下降,西沙群岛生物礁发生海水浓缩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使生物礁储层良好的物性条件得以保存,但是在同一期,东沙隆起的流花11-1油田却发生了潜流胶结成岩作用,形成致密层,破坏了生物礁储层的物性条件,而之后的沿致密层之间的深埋溶蚀作用,使孔隙层的物性条件得以改善,便成为良好的储层。认为南海北部东北区和西南区生物礁储层的成岩作用差异性可能是由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古构造、古地貌、古生物和油气充注史等因素造成的,研究南海北部生物礁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对该区油气的勘探和开发以及古环境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西沙群岛 流花11—1油田 白云岩化 深埋溶蚀成岩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流花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广旭 吴时国 +2 位作者 朱伟林 施和生 陈端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112,共8页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成岩作用复杂性导致了储层物性非均质特征。对东沙海区流花油田碳酸盐岩测井曲线进行交汇分析,得出速度、密度和中子孔隙度与波阻抗有良好的线性对应关系。通过对流花地区的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运算,总结碳酸盐台...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成岩作用复杂性导致了储层物性非均质特征。对东沙海区流花油田碳酸盐岩测井曲线进行交汇分析,得出速度、密度和中子孔隙度与波阻抗有良好的线性对应关系。通过对流花地区的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运算,总结碳酸盐台地非均质地震反射特征,利用地震属性和反演技术描述了该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反射强度、波阻抗反演、振幅类属性和相干体等,可展示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特征,另外,影响流花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为岩溶以及酸性气体造成的垮塌灰岩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油田 碳酸盐岩 地球物理特征 非均质性 南海北部陆坡
下载PDF
礁灰岩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侯连华 吴锡令 +2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岳大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70,73,共5页
流花 11 1油藏生物礁灰岩的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型和溶洞—微裂缝—孔隙型为主 ,孔隙结构呈双峰分布。采用岩心渗透率对测井和地震渗透率逐级刻度的方法 ,确定了 5m× 5m三维地震分布范围的孔隙渗透率。然后利用反映地下储层的动态... 流花 11 1油藏生物礁灰岩的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型和溶洞—微裂缝—孔隙型为主 ,孔隙结构呈双峰分布。采用岩心渗透率对测井和地震渗透率逐级刻度的方法 ,确定了 5m× 5m三维地震分布范围的孔隙渗透率。然后利用反映地下储层的动态测试渗透率刻度地震孔隙渗透率 ,得到非单重介质渗透率 ,从而得到了既具有地震资料广泛分布特点又具有准确体现地下储层流体渗流特征的非单重介质渗透率地质模型。生产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证实非单重介质渗透率比孔隙渗透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地下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 ,在油田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11-1油田 生物礁灰岩储层 流体 渗流特征 孔隙渗透率 非单重介质渗透率 地质模型
下载PDF
南海流花11-1礁灰岩油田储层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20
10
作者 罗东红 唐海雄 +4 位作者 熊友明 魏宏安 韦红术 胡小康 黄映仕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5期315-318,共4页
借鉴砂岩油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对南海流花11-1礁灰岩油田B1和B3层进行了速敏性、盐敏性、酸敏性、碱酸性、温度敏感性以及应力敏感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油田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流花11-1油田 礁灰岩储层 敏感性评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流花海域内孤立波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石新刚 刘耀华 +6 位作者 兰志刚 宋积文 何琦 雷方辉 王俊勤 黄必桂 朱学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27,共6页
利用南海北部流花海域一套潜标系统2011年4月份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温跃层附近等温线和流场,研究了该区域的内孤立波特征。发现该区域内孤立波主要来源于吕宋岛和富加岛之间的海峡,且产生于当地大潮期,传播方向集中于292°。这些内... 利用南海北部流花海域一套潜标系统2011年4月份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温跃层附近等温线和流场,研究了该区域的内孤立波特征。发现该区域内孤立波主要来源于吕宋岛和富加岛之间的海峡,且产生于当地大潮期,传播方向集中于292°。这些内孤立波主要为a型波,几乎固定出现在每日0时,平均出现时间间隔24h。分析观测期间的最大振幅内孤立波,发现该内孤立波振幅80.9m,传播周期24min,传播速度1.29m·s 1传播方向298°,半波宽度129.4m,出现在21日1时左右,为典型的第一模态下凹型内孤立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流花 南海
下载PDF
南海早中新世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熙纯 王权锋 +1 位作者 李培华 胡平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66,共16页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晶及微亮晶格架和晶间孔喉网络,其中含亮晶胶结物甚少。流花生物礁-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在成岩中—晚期中埋—深埋环境中,通过进一步溶蚀、淋滤,产生大量溶蚀孔洞,从而形成白垩状孔隙储集层。论述了流花生物礁-滩组合广泛发育白垩状结构灰岩的证据、白垩状结构化产生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的证据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早中新世 东沙台地 流花礁-滩组合 白垩状结构化 白垩状孔隙储集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江组流花生物礁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诚 郑荣才 戴朝成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59-65,共7页
珠江组流花生物礁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带上,主要由红藻石粘结礁灰岩、珊瑚骨架礁灰岩、礁角砾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可划分为礁核、礁基、礁坪和礁前塌积等亚相和微相类型,属台地边缘丘状生物礁沉积,并以礁核微相的礁灰岩为最有利... 珠江组流花生物礁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带上,主要由红藻石粘结礁灰岩、珊瑚骨架礁灰岩、礁角砾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可划分为礁核、礁基、礁坪和礁前塌积等亚相和微相类型,属台地边缘丘状生物礁沉积,并以礁核微相的礁灰岩为最有利储层发育,次为礁基和礁坪滩微相的生物屑灰岩。该生物礁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骨架孔、原生粒间孔,次为各类溶孔,其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生物礁 沉积相特征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中新统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流花项目PLET安装过程模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辉 何宁 +2 位作者 王波 王凤云 叶根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251-257,共7页
在流花项目中,采用一管道终端(pipeline end termination,简写为:PLET)进行24英寸双层管道的回接,基于“海洋石油201”的基本参数性能,采用专业计算分析软件Orcaflex对PLET安装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分析比较了不同海况对计算结果... 在流花项目中,采用一管道终端(pipeline end termination,简写为:PLET)进行24英寸双层管道的回接,基于“海洋石油201”的基本参数性能,采用专业计算分析软件Orcaflex对PLET安装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分析比较了不同海况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结论,对后期实际工程施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对后期实际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项目 PLET 安装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流花海域海流特征分析——基于2013年冬季流花海域潜标ADCP资料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海京 闫庆勋 +4 位作者 王爱梅 于洋 朱友生 李强 徐如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利用2013年冬季在南海北部流花海域获取的4个多月的潜标ADCP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流速特征。观测表明该海域内流向以西向流和西南向流为主,最大流速可达1.07 m/s。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正压潮和斜压潮均以全日潮流为主,正压潮弱于斜压... 利用2013年冬季在南海北部流花海域获取的4个多月的潜标ADCP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流速特征。观测表明该海域内流向以西向流和西南向流为主,最大流速可达1.07 m/s。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正压潮和斜压潮均以全日潮流为主,正压潮弱于斜压潮;斜压潮潮流在近表层和近底层较强,在250 m层最弱;潮流椭圆长轴方向随水深发生旋转,表层接近东—西方向,底层为东南—西北方向。通过对比同期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较强的中尺度涡经过使该海域出现了2次持续性的偏东向异常强流,可能对整个海洋上层的流速和流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钢结构疲劳条件,建议平台设计中应当予以关注。对潜标流速资料进行EOF分析发现,该海域存在较强的斜压模态,斜压流的存在使得海流可能在垂向上形成剪切,剪切力过大会对钻井船或钻井平台作业产生较大危害,建议作业期间应密切关注流速剖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流花海域 2013年冬季 潜标ADCP海流特征 正压潮 斜压潮 中尺度祸 斜压模态
下载PDF
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水力延伸极限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晓乐 汪志明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为了对南海流花油田现有水力设备能力进行评价,规避钻井风险,依据建立的大位移井水力延伸极限模型,对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的水力延伸极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层安全密度窗口和最大允许总压耗是大位移井水力延伸极限的客观制约因素。在... 为了对南海流花油田现有水力设备能力进行评价,规避钻井风险,依据建立的大位移井水力延伸极限模型,对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的水力延伸极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层安全密度窗口和最大允许总压耗是大位移井水力延伸极限的客观制约因素。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水力延伸极限主要受稳斜段的泵压限制,稳斜段的水力延伸极限长度为6500~7200m;如果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则其水力延伸极限主要由水平段的地层因素决定,全井水力延伸极限为8000~9800m。对水力延伸极限的分析也可以作为井身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油田 大位移井 水力延伸极限 研究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埋藏酸性流体溶蚀机理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凯禧 何文祥 +4 位作者 彭丽 陈祖林 朱俊章 郭清正 向念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2-600,共9页
以流花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抽提物GC、GC/MS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史、地层水动力特征等,分析了该区埋藏酸性流体的成因与来源,探讨了"白垩状"灰岩的形成以及该区的埋藏酸性流体溶蚀模式。研究认为,埋藏酸性流体... 以流花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抽提物GC、GC/MS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史、地层水动力特征等,分析了该区埋藏酸性流体的成因与来源,探讨了"白垩状"灰岩的形成以及该区的埋藏酸性流体溶蚀模式。研究认为,埋藏酸性流体主要来自惠州凹陷文昌组烃源岩热演化成因有机酸,原油生物降解成因有机酸,岩浆活动生成的CO2等酸性流体。"白垩状"灰岩是在活跃油田底水环境下,主要由有机酸性流体长期溶蚀、浸泡和淘洗作用的结果。埋藏酸性流体以东沙构造运动形成的深大断裂及伴生的复杂裂缝网络为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空间,在流花低势汇流的强水动力条件下,与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的酸—岩反应,造成地层溶蚀垮塌,形成了现今流花地区灰岩坑的分布面貌。研究还排除了该区灰岩坑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溶蚀作用成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流体 埋藏溶蚀 碳酸盐岩 流花地区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流花油田水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书忠 滕厚开 王素芳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5期41-49,共9页
针对流花油田采出液组成及工艺流程特点,开发了海上油田水处理成套技术,并在流花油田取得应用,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抑制海上油田H2S、CO2、SRB菌、溶解盐引起的复杂腐蚀,减少污油排放,节约运行成本,确保应用油田采油污水达标处... 针对流花油田采出液组成及工艺流程特点,开发了海上油田水处理成套技术,并在流花油田取得应用,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抑制海上油田H2S、CO2、SRB菌、溶解盐引起的复杂腐蚀,减少污油排放,节约运行成本,确保应用油田采油污水达标处理,生产长周期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油田 反相破乳剂 缓蚀杀菌剂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莹 马胜伟 +3 位作者 陈海刚 张喆 张林宝 蔡文贵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0-96,共7页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对象,基于双箱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菲律宾蛤仔肌肉和内脏组织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特征。采用OgirinPro 8.5软件对富集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了2种油品的吸收速率常数(k_1)、...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对象,基于双箱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菲律宾蛤仔肌肉和内脏组织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特征。采用OgirinPro 8.5软件对富集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了2种油品的吸收速率常数(k_1)、释放速率常数(k_2)、生物富集系数(BCF)、理论平衡时石油烃质量分数(CAmax)和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k_1分别为0.921~9.74和3.43~64.2,k_2分别为0.092 8~0.134和0.100~0.189,BCF分别为6.87~94.56和34.30~379.88,CAmax分别为17.18~67.62 mg·kg^(-1)和30.38~595.24 mg·kg^(-1),B_(1/2)分别为5.17~7.47 d和3.67~6.93 d。菲律宾蛤仔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k_1和BCF均随着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小,k_2和B1/2与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Amax随着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比较菲律宾蛤仔2种组织对2种油品的生物富集过程,发现菲律宾蛤仔对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能力强于对0~#柴油的富集能力,而内脏对石油烃的生物富集能力高于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0#柴油 南海流花原油 双箱动力学模型 生物富集
下载PDF
流花11-1油田水下采油树地面测试单元研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晓兵 欧宇钧 +6 位作者 卢沛伟 罗玉贵 杨文 苏瑞华 张云卫 张长齐 蔡宝平 《石油矿场机械》 2015年第7期64-69,共6页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重心由内陆向海洋转移,作为海洋勘探开发的关键设备,水下采油树得以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油气开发。水下采油树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完成生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油气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测试工作变的越来...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重心由内陆向海洋转移,作为海洋勘探开发的关键设备,水下采油树得以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油气开发。水下采油树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完成生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油气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测试工作变的越来越重要。在深入研究流花11-1油田水下采油树的基础上,研制了地面测试单元,并开发了其监控系统。结果表明:该地面测试单元能准确测试水下采油树的各种状况,保证了水下采油树运行的安全性,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开发 流花11-1油田 水下采油树 地面测试单元 监控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