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澄城刘家洼西区墓地出土铜翣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蓓 夏培朝 +1 位作者 于有光 崔梦鹤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9,共9页
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遗址是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其遗址墓葬中出土大量类型丰富的铜翣。本文以刘家洼西区墓地出土的24件铜翣为例,依形制分类为基础,探讨其造型特点。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铜翣表面残留物进行分析。通过对铜翣样品... 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遗址是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其遗址墓葬中出土大量类型丰富的铜翣。本文以刘家洼西区墓地出土的24件铜翣为例,依形制分类为基础,探讨其造型特点。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铜翣表面残留物进行分析。通过对铜翣样品进行金相显微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成分分析,揭示铜翣的金相微观组织形貌及合金元素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洼遗址 铜翣 形制 科学分析
下载PDF
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青铜器腐蚀成因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毅捷 张蓓 +2 位作者 夏培朝 邵安定 陈建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8-87,共10页
刘家洼遗址出土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对研究春秋早期芮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青铜器受到长期腐蚀影响,其蕴含的部分信息可能发生损失。为研究刘家洼青铜器的工艺、保存状况与稳定性,揭示关中东部黄土塬区出土青铜器的土壤腐蚀特征,并为... 刘家洼遗址出土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对研究春秋早期芮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青铜器受到长期腐蚀影响,其蕴含的部分信息可能发生损失。为研究刘家洼青铜器的工艺、保存状况与稳定性,揭示关中东部黄土塬区出土青铜器的土壤腐蚀特征,并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对刘家洼青铜器腐蚀成因进行综合研究。本工作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刘家洼遗址出土6件青铜器样品的锈蚀物相与锈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青铜器腐蚀产物以赤铜矿、孔雀石以及白铅矿为主。部分青铜器表面存在浅绿色粉状腐蚀产物,但并非含氯腐蚀产物。刘家洼青铜器锈层结构自金属基体向外依次为过渡层、原始表面内非金属层、原始界面、原始表面外原位沉积层及扩散沉积层。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Cu/Sn值低于基体,表明基体内的铜元素腐蚀后向外迁移以及锡元素腐蚀后形成锡石原位沉积。原始界面外Cu/Sn比值显著高于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表明外迁的铜离子在埋藏环境作用下沉积。本工作通过对青铜器附着土壤样品pH值、氧化还原电位以及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刘家洼青铜器埋藏环境为弱碱性氧化型环境,土壤中氯离子含量不高,这与出土青铜器的腐蚀状态相吻合。因此在不影响艺术价值的情况下,保护修复时应尽可能保留这批青铜器的腐蚀产物。陕西地区部分弱碱性低氯埋藏条件出土青铜器在后期发现的碱式氯化铜应受保存环境影响所致,故刘家洼青铜器需重视后期保存条件的控制。相较于以往陕西地区出土青铜器腐蚀研究,本工作以刘家洼青铜器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认识:1)青铜器内部由于局部腐蚀的不断发生,各位点腐蚀属性不断发生变化,故青铜器内部腐蚀反应环境不等同于土壤埋藏环境而呈弱酸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pH条件下腐蚀产物溶解度的计算确定金属内部弱酸性腐蚀条件下铜、铅为离子态存在发生迁移,迁移至弱碱性埋藏环境后发生沉积反应,而锡石仅在强酸性的条件下才可溶解。2)基于腐蚀层内锡元素的含量分析,认为部分青铜器表面较为纯净的赤铜矿层是由一价铜离子微弱迁移并在青铜器原始界面外原位沉积形成,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与赤铜矿层之间为原始界面。刘家洼遗址出土青铜器是锈层结构代表了弱碱性低氯埋藏环境下青铜器的腐蚀特征,对揭示青铜器腐蚀成因与埋藏环境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埋藏环境下青铜器在金属氧化为离子后的迁移与沉积过程存在差异,可为中国南北不同地区出土青铜器不同腐蚀结构成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洼遗址 青铜器 土壤腐蚀 锈层结构 离子迁移
下载PDF
陕西刘家洼遗址出土漆膜劣化机理分析
3
作者 董录明 黄琦钧 +3 位作者 孙战伟 邵安定 种建荣 韩向娜 《中国生漆》 2022年第3期41-45,共5页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遗址是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对研究关中地区周代诸侯国的发展演变意义重大。刘家洼遗址出土漆木器是音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本文以散落漆膜及其周围赋存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显微观察、...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遗址是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对研究关中地区周代诸侯国的发展演变意义重大。刘家洼遗址出土漆木器是音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本文以散落漆膜及其周围赋存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显微观察、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离子色谱、XRD、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等技术手段,对漆膜糟朽状态、制作材料和工艺以及埋藏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指标和可溶盐进行分析,为探明刘家洼漆木器地下埋藏过程中发生劣化的机理及研发对应的保护技术。本文首次将考古漆膜与其周围埋藏土壤进行关联研究,初步阐释了刘家洼遗址出土漆膜的劣化机理,将为漆器后期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洼遗址 漆器 劣化机理 pH 可溶盐
下载PDF
刘家洼遗址春秋时期芮国先民生活方式初探——基于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魏潇洋 种建荣 +3 位作者 孙战伟 陈靓 雷帅 凌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66-1474,共9页
芮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文献记载零散且较少,对芮国的历史文化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揭开了芮国的神秘面纱,而渭南刘家洼遗址的发掘为... 芮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文献记载零散且较少,对芮国的历史文化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揭开了芮国的神秘面纱,而渭南刘家洼遗址的发掘为进一步了解古代芮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基于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与分析,以期揭示刘家洼春秋时期芮国先民食谱特征,探讨其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测试结果显示,无污染的13例人骨样品中δ13C值在-11.8‰~-7.3‰,δ^(15)N值在7.8‰~10.3‰之间;样品的δ13C值和δ^(15)N值不相关。结果分析表明,春秋时期刘家洼芮国先民植物性食物主要来自C4类植物,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动物蛋白摄入;贵族墓中殉葬者摄入动物蛋白比例低于平民;陕西关中地区不同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皆以C4类植物为主,并包含一定比例的肉食,各地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食物结构略有差异。春秋时期刘家洼芮国先民的生活方式以种植粟、黍等植物为主的农作物,并伴有狩猎和家畜饲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洼遗址 芮国 稳定同位素 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芮国遗址 被引量:22
5
作者 种建荣 +6 位作者 孙战伟 石磊 邵安定 宋俊荣 马金磊 赵汗青 张蓓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6-59,2,共14页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南距县城约20余公里,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洛河的二级支流鲁家河由北向南从遗址中部穿过(图一)。刘家洼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铜戈、陶罐等[1],2016年底遗...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南距县城约20余公里,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洛河的二级支流鲁家河由北向南从遗址中部穿过(图一)。刘家洼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铜戈、陶罐等[1],2016年底遗址内的墓葬被盗,追缴文物400余件(组),包括鼎、箧、壶等青铜重器,表明此地应是春秋时期的一处高等级墓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澄城县 刘家洼遗址 芮国都城 春秋早中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