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ent statu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malignant hepatic tumors 被引量:1
1
作者 Yasutsugu Takada Shinji Uemoto Koichi Tanak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8年第2期126-134,共9页
BACKGROUND: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to treat hepatic tumors worldwide in recent years, and is currently the most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deceased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 BACKGROUND: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to treat hepatic tumors worldwide in recent years, and is currently the most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deceased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organ shortage. LDLT has played an enormous role in treating early malignant hepatic tumors. But the indication of LDLT for malignant hepatic tumors is based on indefinite criteria.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studies in LDLT for treating malignant hepatic tumors. DATA SOURCES: A literature research of the PubMed database was conducted and research articl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 current data on LDLT for malignant hepatic tumors, combined with our hospital experience, indicated that if a patient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ho meets with the conventional Milan criteria cannot undergo tumor resection because of poorly preserved liver function, and a cadaveric graf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within six months, LDLT may be selected. In a patient with recurrence of HCC after conventional therapies, feasibility, optimal timing, and efficacy of LDLT as a second-line treatment should be determined. CONCLUSIONS: Tumor recurrence is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staging of the tumor. New immunosuppressors which have anti-tumor effects and inhibit the immune system need to be developed. The indications of LDLT for hepatic malignant tumors should be selected meticul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iver neoplasms INDICATION RECURRENCE
下载PDF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Experience based guidelines 被引量:23
2
作者 fabricio ferreira coelho jaime arthur pirola kruger +6 位作者 gilton marques fonseca raphael leonardo cunha araújo vagner birk jeismann marcos vinícius perini renato micelli lupinacci ivan cecconello paulo herm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6年第1期5-26,共22页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 has been progressively developed along the past two decades. Despite initial skepticism, improved operative results made laparoscopic approach incorporated to surgical practice and op...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 has been progressively developed along the past two decades. Despite initial skepticism, improved operative results made laparoscopic approach incorporated to surgical practice and operations increased in frequency and complexity. Evidence supporting LLR comes from case-series,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meta-analysis. Despite lack of level 1 evidence, the body of literature is stronger and existing data confirms the safety, feasibility and benefits of laparoscopic approach when compared to open resection. Indications for LLR do not differ from those for open surgery. They include benign and malignant(both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rs and living donor liver harvesting. Currently, resection of lesions located on anterolateral segments and left lateral sectionectomy are performed systematically by laparoscopy in hepatobiliary specialized centers. Resection of lesions located on posterosuperior segments(1, 4a, 7, 8) and major liver resections were shown to be feasible but remain technically demanding procedures, which should be reserved to experienced surgeons. Hand-assisted and laparoscopy-assisted procedures appeared to increase the indications of minimally invasive liver surgery and are useful strategies applied to difficult and major resections. LLR proved to be safe for malignant lesions and offers some short-term advantages over open resection. Oncological results including resection margin status and long-term survival were not inferior to open resection. At present, surgical community expects high quality studies to base the already perceived better outcomes achieved by laparoscopy in major centers' practice. Continuous surgical training, as well as new technologies should augment the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liver surgery. Future applicability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robot assistance and image-guided surgery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Laparoscopicsurgery HAND-ASSISTED laparoscopy liveR neoplasm liveR cirrhosis Living donor liveR HEPATECTOMY liveR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厉英超 米琛 +3 位作者 薛挥 李伟之 李培杰 吕良山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4382-438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TACE所用药物为:阿霉素40~60 mg,5-氟尿嘧啶1 000~1 250 mg,奥沙利铂150~200 mg,亚叶酸钙300mg,碘化油平均用量10 ...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TACE所用药物为:阿霉素40~60 mg,5-氟尿嘧啶1 000~1 250 mg,奥沙利铂150~200 mg,亚叶酸钙300mg,碘化油平均用量10 mL.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取外周血2 mL,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并与30例健康人相对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分别为(33.2±17.5)%、(14.2±7.1)%和0.87±0.53.TACE治疗4周后CD3^+、CD4^+均高于治疗前,CD8+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8^+比值升至1.98±0.72,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ACE治疗可促进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化疗栓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四种血管特异生长因子mRNA与肝癌发生和门静脉瘤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彬 李强 +1 位作者 付丽 郝希山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2)、ephrinB2和内分泌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crinegland-derived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EG-VEGF)在肝癌发生和门静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2)、ephrinB2和内分泌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crinegland-derived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EG-VEGF)在肝癌发生和门静脉瘤栓(PVTT)形I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无门静脉主干瘤栓的肝癌标本(A组)54例、伴门静脉主干瘤栓的肝癌标本(B组)9例和肝英化组织(C组)、正常肝组织(D组)各10例。用RT-PCR法检测标本中VEGF、Ang2、ephrinB2和EG-VEGF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皮细胞的标志分子CD34,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比较四组标本中各因子的表达和MVD水平。结果:A、B、C和D组的MVD分别为146·69±77·79、214·07±54·41、32·85±8·49和34·83±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7,P=0·000,且A组的MVD低于B组,P=0·006,高于C组,P=0·000。VEGF165、VEGF189、Ang2和EG-VEGFmRNA在四组标本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VEGF165、Ang2和EG-VEGFmRNA在A、C两组和A、B两组内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都<0·05或0·01)。肝癌中VEGF165、VEGF189、Ang2和EG-VEGFmRNA的表达与MVD正相关,rs分别为0·764、0·510、0·640和0·366,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3。结论:VEGF、Ang2和EG-VEGFmRNA与肝癌发生和MVD相关,并通过调控血管生成,促进肝癌门静脉瘤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生长因子 肝肿瘤/病理学 肝细胞 栓塞 肿瘤
下载PDF
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军艳 李轩 +1 位作者 谢立群 郑艳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诱导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10、25、50、75、100μmol/L的塞来昔布处理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Ho-echst 33342/P...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诱导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10、25、50、75、100μmol/L的塞来昔布处理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Ho-echst 33342/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RT-PCR法检测Fas和Bcl-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Fas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塞来昔布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塞来昔布作用后,SMMC-7721细胞出现核染色质凝集、核膜破裂等凋亡细胞典型的形态特征。25、50和100μmol/L塞来昔布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6.32±2.32)%、(38.05±2.47)%、(71.17±3.19)%,并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塞来昔布处理后,SMMC-7721细胞Fas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Bcl-2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高浓度塞来昔布可下调Bcl-2蛋白表达(P<0.01)。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2(COX-2) 塞来昔布 肝肿瘤 SMMC-7721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加速康复护理程序在肝脏肿瘤手术病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石泽亚 刘小明 +4 位作者 吴金术 唐四元 袁艳萍 刘初平 刘怡素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9期1627-1630,共4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护理程序在肝脏肿瘤手术病人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入选的肝脏肿瘤手术病人74例随机分成两组,加速康复护理组37人,常规护理组37人。分析两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肝功能恢...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护理程序在肝脏肿瘤手术病人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入选的肝脏肿瘤手术病人74例随机分成两组,加速康复护理组37人,常规护理组37人。分析两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病人满意率,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加速康复护理程序与常规护理程序比较,可更好地促进术后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肝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速康复护理程序在肝脏肿瘤手术病人中应用是安全、经济、有效和可靠的临床护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外科学 肝肿瘤/护理
下载PDF
抗肝癌重组免疫毒素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付勇 苏雪梅 +4 位作者 刘彦仿 赵君 李锴男 杨守京 邹赛英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观察二硫键稳定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humanized disulfide stabilization single chain antibody,hdsFv)融合牛蛙核糖核酸酶(rana catesbeiana ribonuclease,RC-RNase)重组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 目的:观察二硫键稳定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humanized disulfide stabilization single chain antibody,hdsFv)融合牛蛙核糖核酸酶(rana catesbeiana ribonuclease,RC-RNase)重组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给予生理盐水、盐酸多柔比星和抗肝癌hdsFv-RC-RNase治疗,疗程为2周。通过测量各实验组裸鼠肿瘤体积及瘤质量变化,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治疗结束后取各组裸鼠肿瘤组织及重要器官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治疗后hdsFv-RC-RNase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肿瘤体积和瘤质量明显减小,P<0·01;同样,与盐酸多柔比星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sFv-RC-RNase组和盐酸多柔比星组抑瘤率分别为(78·9±4·1)%和(70·3±6·6)%,P<0·0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dsFv-RC-RNase组和盐酸多柔比星组肿瘤组织出现明显坏死,尤以前者更为显著。各实验组裸鼠重要器官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抗肝癌hdsFv-RC-RNase重组免疫毒素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免疫学 肝肿瘤/免疫学 核糖核酸酶类 免疫毒素类 重组 遗传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蛋白激酶Cε对肝癌SK-Hep-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志强 范瑾 +3 位作者 杨跃武 刘旭辉 赵坤 潘卫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4-998,共5页
目的:使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人肝癌SK-Hep-1细胞中蛋白激酶Cε(PKCε)的表达并对抑制效果进行测定,检测沉默后SK-Hep-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培养SK-Hep-1细胞,分为PKCε-siRNA组、阴性对照(NC-siRNA)组和未行处理(control... 目的:使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人肝癌SK-Hep-1细胞中蛋白激酶Cε(PKCε)的表达并对抑制效果进行测定,检测沉默后SK-Hep-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培养SK-Hep-1细胞,分为PKCε-siRNA组、阴性对照(NC-siRNA)组和未行处理(control)组。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Transwell法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观察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功能蛋白的表达,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KCε-siRNA组PKCε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明显降低(P<0.01),Ki67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PKCε-siRNA组穿过Transwell膜的细胞少于对照组(P<0.01),且NF-κB转录活性下降(P<0.01)。结论:通过siRNA技术降低PKCε表达可抑制肝癌SK-Hep-1细胞增殖及其侵袭能力,其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的转录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RNA干扰 蛋白激酶CΕ
下载PDF
肝癌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TACE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咏梅 程永德 姜程远 《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61-362,共2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在肝癌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中的重要性。[方法]对45例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肝癌患者行TACE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理应用降压药、硝酸酯类药物及化疗药的患者均平稳度过...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在肝癌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中的重要性。[方法]对45例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肝癌患者行TACE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理应用降压药、硝酸酯类药物及化疗药的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有2例因处理不当死亡。[结论]加强TACE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肝癌并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疗法 围手术期 高血压 冠心病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若才 李建良 +5 位作者 刘寒春 余智渊 孔轶 马国安 李科 欧双艳 《微创医学》 2008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A)治疗首诊直径≤3cm小肝癌的疗效和经验。方法采用徒手单人操作技术,多针、多点RFA治疗小肝癌21例,力争瘤体完全凝固。结果21例22个结节共行71点RFA,每个结节行3.2点RFA治疗,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与射频治疗相...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A)治疗首诊直径≤3cm小肝癌的疗效和经验。方法采用徒手单人操作技术,多针、多点RFA治疗小肝癌21例,力争瘤体完全凝固。结果21例22个结节共行71点RFA,每个结节行3.2点RFA治疗,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与射频治疗相关死亡。肿瘤完全凝固率100%(21/21),AFP转阴率80.0%(4/5);1、3、5年转移复发率分别是4.76%、19.0%、38.1%,1、3、5年生存率则为100%、80.0%、64.7%。结论RFA治疗小肝癌可使肿瘤完全凝固,疗效显著,完全可以替代手术切除而成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治疗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多排螺旋CT成像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祝红 李成相 宗敏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S)的多排螺旋CT(MSCT)成像特点,以DSA成像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诊断不同类型AP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PHC合并APS患者的MSCT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分...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S)的多排螺旋CT(MSCT)成像特点,以DSA成像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诊断不同类型AP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PHC合并APS患者的MSCT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分析不同类型APS的MSCT和DSA成像特点,以DSA为金标准观察MSCT对不同类型APS的诊断率。结果 45例PHC患者均经DSA造影明确合并APS,中央型17例、周围型23例、弥漫型5例。MSCT共检出APS 36例,阳性率为80.0%(36/45),其中中央型100.0%(17/17)、周围型65.2%(15/23)、弥漫型80.0%(4/5)。MSCT对中央型APS检出率与DSA相当,对弥漫型APS的检出率稍差,而对周围型APS的检出率明显不及DSA。结论 PHC合并APS具有特征性的MSCT及DSA表现,MSCT可准确地评价中央型及弥漫型APS,但在评价周围型APS方面较DSA仍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IL-21在肝癌细胞株H2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活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丽娜 鞠吉雨 +4 位作者 梁淑娟 牟东珍 邸大琳 孙萍 苗乃法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构建小鼠IL-21(mIL-21)真核表达载体mIL-21-pcDNA3.1,转染肝癌H22细胞,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RT-PCR法扩增mIL-21基因,构建mIL-21真核表达载体mIL-21-pcDNA3.1,并经DNA测序证实。脂质体法介导mIL-21-pcDNA3.1转染H22细胞,RT-PCR... 目的:构建小鼠IL-21(mIL-21)真核表达载体mIL-21-pcDNA3.1,转染肝癌H22细胞,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RT-PCR法扩增mIL-21基因,构建mIL-21真核表达载体mIL-21-pcDNA3.1,并经DNA测序证实。脂质体法介导mIL-21-pcDNA3.1转染H22细胞,RT-PCR和Western boltting鉴定其表达,MTT法检测mIL-21-pcDNA3.1对T细胞增殖和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DNA序列分析证实构建的mIL-21-pcDNA3.1正确无误,RT-PCR和Western boltting证实转染的H22细胞中有mIL-21的表达。MTT法显示,转染mIL-21的H22细胞培养上清刺激T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为3.412±0.312,联合ConA的刺激指数为4.673±0.450,均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组的1.465±0.103和未转染组的1.447±0.245,(P<0.01)。转染mIL-21的H22细胞培养上清NK细胞杀伤率为(81.66±4.26)%,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组的(34.74±5.52)%和未转染对照组的(33.61±1.42)%。结论:mIL-21-pcDNA3.1载体在H22细胞中的表达可显著增强T细胞增殖及NK细胞的杀伤功能,为其在抗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mIL-21基因 H22细胞株 真核表达
下载PDF
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p53的几个要点 被引量:4
13
作者 官泳松 贺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761-763,共3页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adenovirusp53,Ad-p53)已被用于与多种局部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肿瘤。本文介绍在肝癌介入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Ad-p53,应该重点研究两者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抗肿瘤的协同作用。提出瘤内注射...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adenovirusp53,Ad-p53)已被用于与多种局部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肿瘤。本文介绍在肝癌介入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Ad-p53,应该重点研究两者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抗肿瘤的协同作用。提出瘤内注射是首选的基因给药途径,建议单个肿瘤注射Ad-p53的最低用量,以及注射Ad-p53后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介绍以p53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有好几种理论基础,有些方法甚至相互对立,因此在治疗前须先明确要对p53进行激活还是抑制。最后提出应用Ad-p53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应慎重选择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肝癌 协同作用
下载PDF
不同抗肿瘤机制药物对大鼠肝癌细胞成瘤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媛 罗敏 +2 位作者 张婧 张文清 张积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药敏与肝癌细胞成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30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10只分别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TT法用于不同作用机制抗肿...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药敏与肝癌细胞成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30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10只分别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TT法用于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药物作用后接种至裸鼠,观察其成瘤实验的差异,对模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肿瘤细胞抑制率与化疗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的成瘤质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种药物药敏结果显示肝癌癌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药物敏感无明显相关性(P<0.05)。间充质细胞药敏实验与成瘤实验正相关。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耐药机制与肿瘤干细胞相似,有希望代替普通肝癌肿瘤细胞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抗肿瘤药物 药物敏感实验
下载PDF
全肝多发血管瘤超声误诊转移瘤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敏 高岩 朱化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4期404-404,共1页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瘤 超声检查
下载PDF
Tuftsin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华 邹志森 《江西医药》 CAS 2000年第5期272-274,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Tuftsin与肝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脾脏及Tuftsin因子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A组)、全脾切除组(B组)、全脾切除后给予Tuftsin组(C1、C2组)、1/3脾切除组(D组)、2/3脾切除组(E... 目的 通过研究Tuftsin与肝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脾脏及Tuftsin因子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A组)、全脾切除组(B组)、全脾切除后给予Tuftsin组(C1、C2组)、1/3脾切除组(D组)、2/3脾切除组(E组).比较这六组小鼠移植性肝癌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腹腔巨噬细胞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率及Tuftsin直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另设F组)情况.结果 B组移植性肝癌重量大于A、C1、C2、D、E组的重量;B组肝癌细胞凋亡率低于A、C1、C2、D、E、F组;A、D、E的肝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别;巨噬细胞上清液(C1组)与巨噬细胞悬液(C2组)引起的肝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巨噬细胞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率与残脾量成正相关,与移植性肝癌重量成负相关.结论 全脾切除能减少肝癌细胞凋亡,促进移植性肝癌生长,但保留1/3以上的脾脏就能诱导足量的肝癌细胞凋亡,抑制移植性肝癌生长;Tuftsin能直接、间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Tuftsin间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腹腔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的活性因子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因子 TUFTSIN 免疫学 细胞凋亡 肝肿瘤
下载PDF
肝癌mRNA致敏的DC对SCID荷瘤鼠的抑瘤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斌辉 刘凤恩 +3 位作者 王小农 何晓 彭宝岗 梁力建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8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目的通过重建人肝癌PBL-SCID嵌合模型来观察m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mRNA DC)在体内的抑瘤效应并探讨机制。方法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腹腔注射法建立Hu-PBL-SCID鼠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mRNA DC疫苗、抗CD4+、CD8++mRNA DC、未致敏的树... 目的通过重建人肝癌PBL-SCID嵌合模型来观察m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mRNA DC)在体内的抑瘤效应并探讨机制。方法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腹腔注射法建立Hu-PBL-SCID鼠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mRNA DC疫苗、抗CD4+、CD8++mRNA DC、未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每周1次,共两次,然后接种2×106HepG-2cells,观察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以及测定特异性CTL活性。结果ELISA法可检测到鼠血清中人IgG水平,Hu-PBL-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各组小鼠间成瘤率无明显差异,但mRNA DC组成瘤潜伏期延长,肿瘤生长缓慢,2周后肿瘤体积明显小于抗CD4+、CD8++mRNA DC组、DC组和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而对胃癌SGC-7901细胞则无杀伤活性。结论m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内能诱导产生明显的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肝肿瘤 疫苗 SCID鼠
下载PDF
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肝病43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臧运金 李志强 +5 位作者 郭源 李自强 田根东 孙凯 于振海 沈中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6期365-366,369,共3页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43例44次手术(再次肝移植1例)中,原发性肝癌19例,终末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6例,终未期丙型肝炎肝硬化1例,终末期酒精性肝硬化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例,Wilson综合症2例,二次肝移植1例。结...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43例44次手术(再次肝移植1例)中,原发性肝癌19例,终末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6例,终未期丙型肝炎肝硬化1例,终末期酒精性肝硬化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例,Wilson综合症2例,二次肝移植1例。结果:行改良背驮式9例,经典非转流术式35例次,其中1例行减体积肝移植(左肝外叶切除)。手术移植成活率100%,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和功能延迟恢复发生。手术成功率88.4%(38/43),其中良性终末期肝病和肝癌97.1%(33/34),重症肝炎为55.6%(5/9);围手术期病死率:11.6%(5/43)。存活2年以上5例,1年以上3例,目前存活32例。结论:良性终末期肝病和早期肝癌肝移植手术效果良好,合理的手术方式,良好的供体质量,科学的围手术期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乙肝和肝癌等移植后易复发疾病的控制对于提高肝移植术后的长期存活率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硬化 肝肿瘤
下载PDF
不同分期鼻咽癌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宏梅 何梅 +2 位作者 胡绍毅 谷珊珊 肖希茜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109-3111,共3页
目的对不同分期鼻咽癌(NPC)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生存质量的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生存质量量表(QLQ-C3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0例确诊的NPC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不同分期NPC患者在总体生存质量、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 目的对不同分期鼻咽癌(NPC)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生存质量的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生存质量量表(QLQ-C3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0例确诊的NPC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不同分期NPC患者在总体生存质量、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疼痛、睡眠困难、食欲下降这7个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C患者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4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不同分期NPC患者在躯体化、抑郁、焦虑3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期NPC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生存质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心理健康状况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可控性大鼠卵巢癌DC活疫苗的制备及其体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康玉 徐丛剑 +4 位作者 刘惜时 张新华 吴超群 钟翠平 顾健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94-597,601,共5页
目的:制备可控性大鼠卵巢癌树突状细胞(DCs)活疫苗并检测其免疫生物活性。方法:从大鼠Fischer344骨髓前体细胞中分离、扩增DCs,与转导有自杀基因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1-tk)基因的大鼠卵巢癌细胞株NuTu-19/tk融合制成活... 目的:制备可控性大鼠卵巢癌树突状细胞(DCs)活疫苗并检测其免疫生物活性。方法:从大鼠Fischer344骨髓前体细胞中分离、扩增DCs,与转导有自杀基因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1-tk)基因的大鼠卵巢癌细胞株NuTu-19/tk融合制成活疫苗。以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此活疫苗的生物学特征;LDH释放法检测其细胞毒活性(CTL);MTT法测定其对丙氧鸟苷(GCV)的反应性。结果:细胞融合率为28.14%,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双阳性表现,高表达表面分子MHC-Ⅱ(OX6)、B7-2、OX62和ICAM-1。CTL结果显示活疫苗组对亲本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死疫苗组次之,DCs与NuTu-19/tk混合组最差(P<0.01)。100μg/mlGCV对活疫苗的杀伤率为88.42%。结论:卵巢癌DC融合活疫苗在体外可产生明显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并可通过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将其在体外灭活。将自杀基因系统引入肿瘤活疫苗,为制备有效而安全的肿瘤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树突状细胞 自杀基因 融合细胞 活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