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liary tract injury caused by different relative warm ischemia time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被引量:24
1
作者 Zhao, Hong-Feng Zhang, Guo-Wei +3 位作者 Zhou, Jie Lin, Jian-Hua Cui, Zhong-Lin Li, Xiang-Hong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9年第3期247-254,共8页
BACKGROUND: There is a controversy over the degree of liver and biliary injury caused by the period of secondary warm ischemia. A liver autotransplantation model was adopted because it excludes the effects of infectio... BACKGROUND: There is a controversy over the degree of liver and biliary injury caused by the period of secondary warm ischemia. A liver autotransplantation model was adopted because it excludes the effects of infection and immunological rejection on bile duct injury.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biliary tract injury caused by relative warm ischemia (secondary warm ischemia time in the biliary tract) and reperfusio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o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group I (control); groups 11 to V, relative warm ischemia times of 0 minute, 30 minutes, I hour and 2 hours. In addition to the levels of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total bilirubin, pathomorphology assessment and TUNEL assay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biliary tract damage. RESULTS: Under the conditions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arm ischemia time, cold perfusion time and anhepatic phase, group comparison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least injury occurred in group H (portal vein and hepatic artery reperfused simultaneously) but the most severe injury occurred in group V (biliary tract relative warm ischemia time 2 hours). CONCLUSIONS: Relative warm ischemia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bile duct inju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warm ischemia time the bile injury degree is time-dependent. Simultaneous arterial and portal reperfusion is the best choice to avoid the bile duct injury caused by relative warm ischemia.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09; 8: 247-2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bile duc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elative warm ischemia time models animal RAT
下载PDF
腹腔镜供肝获取手术的发展与展望
2
作者 李书乐 陆录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21-125,共5页
近年来,得益于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供肝获取手术(LLDH)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2002年该项技术首次报道以来,各大移植中心一直在不断探索发展和积累经验。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该项技术有着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近年来,得益于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供肝获取手术(LLDH)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2002年该项技术首次报道以来,各大移植中心一直在不断探索发展和积累经验。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该项技术有着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同时,在热缺血时间管理、克服学习曲线、避免胆道并发症以及出血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仍需更多的探索以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也使该项技术更加安全、高效。本文从LLDH的发展历程、手术难点和并发症、技术改进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并展望该项技术的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供肝获取 活体肝移植 热缺血时间 胆道并发症
下载PDF
胃大部切除术中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完全离断抢救方法探讨
3
作者 沈鹏 王涛 《河北医学》 CAS 2000年第10期870-872,共3页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中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完全离断的预防措施及抢救方法 .方法 :分析 4例胃大部切除术中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完全离断损伤的原因以及抢救过程中处理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的方法和顺序 .结果 :按照门静脉、...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中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完全离断的预防措施及抢救方法 .方法 :分析 4例胃大部切除术中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完全离断损伤的原因以及抢救过程中处理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的方法和顺序 .结果 :按照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的先后顺序完善吻合并引流 ,抢救取得成功 .结论 :首先恢复门静脉的连续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大部切除术 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完全离断 急救
下载PDF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肝移植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贯启 巫爽 齐浩龙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662-665,671,共5页
目的观察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65例行肝移植供、受体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将患者分为... 目的观察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65例行肝移植供、受体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将患者分为EAD组(n=29)及非EAD组(n=35)。对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6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有29例,发生率为44.6%。单因素分析显示EAD组与非EAD组供体血清钠[(157.53±21.71)mmol/L vs(146.06±15.24)mmol/L,P=0.019]、热缺血时间[(21.6±6.5)min vs(10.6±4.3)min,P=0.016]、冷缺血时间[(8.3±1.2)h vs(5.4±1.2)h,P=0.012]、ICU住院时间[(78.1±19.5)h vs(49.7±17.6)h,P=0.007]及受体的无肝期时间[(98.3±16.3)h vs(66.0±17.6)h,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供体血清钠水平(OR 18.372,95%CI 1.846~24.173,P=0.019)及热缺血时间(OR 8.105,95%CI 1.513~37.205,P=0.013)。结论供体血清钠水平及热缺血时间是公民逝世后器官原位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肝功能不全 危险因素 血清钠 热缺血时间
下载PDF
大鼠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兆宇 武睿超 +8 位作者 冉江华 刘钧汉 张黎 施俊丽 周焘 郑克谱 李望 张熙冰 李玉志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5-371,共7页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将54只受体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W0组,未经历热缺血)、热缺血10 min组(W10组)、热缺血20 ...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将54只受体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W0组,未经历热缺血)、热缺血10 min组(W10组)、热缺血20 min组(W20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 d检测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及其细胞器,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C(Cyt 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移植术后1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急剧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3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稍稍下降,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仍明显较高(均为P<0.05)。术后7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再次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升高更显著(均为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水肿程度逐渐加重,内质网扩张逐渐加重,线粒体损伤程度加重,W20组尤为严重。术后1 d,3组大鼠肝组织中的AIF和Cyt C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7 d,与W0组比较,W10组和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W10组(均为P<0.05)。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肝细胞内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形态、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供体 肝移植 热缺血时间 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肝细胞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猪DCD模型撤除呼吸机后肝脏生理和病理变化
6
作者 严皓敏 潘崎 +1 位作者 余梓桐 程颖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被认为是缓解器官资源短缺的一种方法,器官短缺增加了等待器官移植患者的病死率。在停止生命维持治疗后,供体器官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能会影响移植结果。本研究旨在探讨猪... 目的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被认为是缓解器官资源短缺的一种方法,器官短缺增加了等待器官移植患者的病死率。在停止生命维持治疗后,供体器官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能会影响移植结果。本研究旨在探讨猪心脏死亡后供肝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本试验选用巴马小型猪16只(8只雌猪,8只雄猪,体重为45~55 kg)。采用窒息法建立猪DCD模型。记录撤除呼吸机后实验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供体肝脏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a time,WIT)的病理变化。结果实验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7.94 min。撤除呼吸机之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前5 min内升高,之后持续下降。中心静脉压在开始前10 min内升高,之后持续下降同时,PaO_(2)在前10 min内急剧降至零,PaCO_(2)逐渐升至100 mmHg(1 mmHg=0.133 kPa)的稳定水平。组织学评价显示,肝组织损伤程度会随着WIT的延长逐渐加重。亚细胞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肝细胞在30 min内的缺血损伤是可逆的,但超过30 min肝细胞则会出现不可逆的变性。结论通过建立猪窒息模型模拟临床环境下的供者心脏死亡;猪模型供肝损伤程度与WIT呈正相关。通过窒息方式建立猪心脏死亡模型的结果显示,30 min的WIT是获取理想质量器官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热缺血时间 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