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benign liver tumors 被引量:3
1
作者 Ana Ostojic Anna Mrzljak Danko Mikulic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1年第9期1098-1106,共9页
Benign liver tumors are common lesions that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 and are often found incidentally due to recent advances in imag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widespread use.Although most of these tumors can be managed ... Benign liver tumors are common lesions that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 and are often found incidentally due to recent advances in imag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widespread use.Although most of these tumors can be managed conservatively or treated by surgical resection,liver transplantation(LT)is the only treatment option in selected patients.LT is usually indicated in patients that present with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when the lesions are diffuse in the hepatic parenchyma or whe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cannot be ruled out.However,due to the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of the procedure,scarcity of available donor liver grafts,and the benign course of the disease,the indications for LT are still not standardized.Hepatic adenoma and adenomatosis,hepatic hemangioma,and 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benign liver tumors treated by L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ole of LT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liver tumors.The indications for L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LT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gn liver tum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ic adenoma liver adenomatosis Hepatic hemangioma 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下载PDF
Pediatric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denoma-rare liver tumor: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
作者 Anup Kumar Roy Nrityen Nath Da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9年第11期414-421,共8页
BACKGROUND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denoma(BDA)is one of the rarest of the rare benign tumors of the liver in the pediatric age group.It arises from the epithelial lining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s.The overall incidenc... BACKGROUND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denoma(BDA)is one of the rarest of the rare benign tumors of the liver in the pediatric age group.It arises from the epithelial lining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s.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BDA is 1.3%of all primary benign liver tumors.Few case reports of this rare tumor occurring in adult population are present in the literature and to date,only one pediatric case has been reported worldwide.CASE SUMMARY An 18-month-old male child presented with chief complaints of mass per abdomen for 8 mo.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bdomen revealed a well-defined exophytic solid tumor arising from the posteroinferior margin of the right lobe of the liver with heterogenous enhancement and cystic changes,suggesting a suspicion of hepatoblastoma.Non-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 was done and a tumor of 10 cm×9.5 cm was excised.Histopathology of the specimen was conclusive with the diagnosis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denoma,which was further suppor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panel testing.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was uneventful.On follow-up,the child was doing well and had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CONCLUSION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denoma in children is very rare and to date only one case has been reported.This is the second pediatric case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denoma in the world.Additionally this is the first ever case of such a large tumor presenting in a ch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e duct ADENOMA Peribiliary gland HAMARTOMA benign liver tumor PEDIATRIC liver tumor Case report
下载PDF
Primary hepatic benign schwannoma 被引量:7
3
作者 Michihiro Hayashi Atsushi Takeshita +1 位作者 Kazuhiro Yamamoto Nobuhiko Tanigaw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2年第3期73-78,共6页
Schwannoma is predominantly a benign neoplasm of the Schwann cells in the neural sheath of the peripheral nerves.Occurrence of schwannoma in parenchymatous organs,such as liver,is extremely rare.A 64-year-old man with... Schwannoma is predominantly a benign neoplasm of the Schwann cells in the neural sheath of the peripheral nerves.Occurrence of schwannoma in parenchymatous organs,such as liver,is extremely rare.A 64-year-old man without neurofibromatosis was observed to have a space-occupying lesion of 23mm diameter in the liver during follow-up examination for a previously res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in the small intestine.He underwent lateral segmentectomy of the liver under a provisional diagnosis of hepatic metastatic recurrence of the GIST.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a benign schwannoma,confirmed by characteristic 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 positive immunoreactions with the neurogenic marker S-100 protein,but negative for c-kit,or CD34.The tumor was the smallest among the reported cases.When the primary hepatic schwannoma is small in size,preopera- tive clinical diagnosis is difficult.Therefore,this disease should be listed a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liver tumor with clinically benign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SCHWANNOMA benign liver tumor
下载PDF
肝脓肿合并巨大肝脏炎性假瘤1例
4
作者 石项天 杨瑞 +2 位作者 李爽 乔山 王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1期140-143,共4页
自1953年首次报道肝脏炎性假瘤以来,该疾病的报道在不断增加,但罕见合并巨大细菌性肝脓肿(PLA)病例。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脓肿均为肝脏炎症性病变,前者含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后者含肝脏炎性局灶坏死病变,均较难通过无创性检查与其... 自1953年首次报道肝脏炎性假瘤以来,该疾病的报道在不断增加,但罕见合并巨大细菌性肝脓肿(PLA)病例。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脓肿均为肝脏炎症性病变,前者含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后者含肝脏炎性局灶坏死病变,均较难通过无创性检查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相鉴别,且二者之间通过影像学检查同样难以鉴别。肝脏炎性假瘤在众多肝脏良性肿瘤仅占约5%,较为少见,且目前病因尚未明确。而其大多病例最终以病理结果才得以诊断明确,误诊率高达70%以上,给患者治疗带来一定负担。肝脏炎性假瘤合并肝脓肿的患者更为罕见,且直径>10 cm罕有报道,而两种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治疗方案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该病例特点结合文献研读对该疾病综述和讨论,分析总结该类疾病相关特点,优化该疾病的诊疗过程,提供更早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炎性假瘤 肝脓肿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肝良性肿瘤 诊疗
下载PDF
血清LAPTM4B-35及DKK1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徐鹏 于德洋 +2 位作者 董茹婷 王宁 王磊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LAPTM4B-35)、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在肝肿瘤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急诊创伤外科进行治疗的160例肝... 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LAPTM4B-35)、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在肝肿瘤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急诊创伤外科进行治疗的160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n=74)和恶性组(n=86)。比较两组血清LAPTM4B-35、DKK1水平及低剂量超声造影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LAPTM4B-35、DKK1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患者血清LAPTM4B-35、DKK1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达峰时间低于良性组(P<0.05),峰值强度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LAPTM4B-35、DKK1、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是发生肝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LAPTM4B-35、DKK1、低剂量超声造影联合检测诊断肝恶性肿瘤的AUC为0.960,敏感性为89.53%,特异性为91.89%,优于其各自单独预测(Z两者联合-LAPTM4B-35=5.116、Z两者联合-DKK1=4.986、Z两者联合-达峰时间=4.657、Z两者联合-峰值强度=4.214,P<0.05)。结论肝肿瘤恶性患者血清LAPTM4B-35、DKK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 Dickkopf相关蛋白1 低剂量超声造影 肝肿瘤 良恶性诊断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血清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检验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6
作者 张英萍 钟于丽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检验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脏恶性病变(恶心组)及良性病变(良性组)患者各40例,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测定血清AFP、GGT水平,分析其对肝脏...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检验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脏恶性病变(恶心组)及良性病变(良性组)患者各40例,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测定血清AFP、GGT水平,分析其对肝脏良恶性诊断的价值。结果:恶性组弹性硬度评分及血清AFP、GGT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0.05)。超声弹性成像弹性硬度评分、S1S2指数联合血清AFP和GGT检验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7.50%,均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AFP、GGT检验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弹性成像 甲胎蛋白 γ- 谷氨酰转肽酶 肝脏良恶性肿瘤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脏后上段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肖乐 李建伟 +3 位作者 陈健 范毓东 曹利 郑树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71-247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后上段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手术治疗肝脏后上段肿瘤161例,其中腹腔镜肝切除58例(LLR组),开腹肝切除103例(OLR组)。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灶大小、...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后上段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手术治疗肝脏后上段肿瘤161例,其中腹腔镜肝切除58例(LLR组),开腹肝切除103例(OLR组)。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灶大小、Child-Pugh分级、病种分类、病灶位置、手术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LLR组中转开腹率(5/58)8.62%,LLR组手术时间[(210.98±80.59)min,OLR组(230.51±67.01)min,P=0.101],无统计学差异;LLR组术中失血量[(271.55±226.92)m L,OLR组(451.94±365.21)m L,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输血率、R0切除率比较,P值分别为0.536、1.000,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住院时间LLR组[(9.98±4.40)d,OLR组(14.51±6.00)d,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LR组与OLR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7.2%、46.6%,(P=0.00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良性疾病病例无复发,恶性肿瘤病例复发率为30.56%、34.21%,P=0.701,无统计学差异;LLR组与OLR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88.16%,P=0.498,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89%、80.26%,P=0.256。LLR组与OLR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9.74%,P=0.498,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4%、65.79%,P=0.701,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后上段肿瘤安全、有效,同时具有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少,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术 肝脏肿瘤 肝脏良性肿瘤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灶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付华伟 刘发生 +1 位作者 冯晓曦 江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6期994-996,共3页
目的探讨在肝脏局灶性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肝脏肿瘤患者93个病灶的临床诊断资料,对肝脏不同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9个超声造影结果准... 目的探讨在肝脏局灶性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肝脏肿瘤患者93个病灶的临床诊断资料,对肝脏不同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9个超声造影结果准确,诊断率为95.7%。在93个肝脏肿瘤病灶中,有78个恶性肿瘤病灶,有15个良性肿瘤病灶。超声造影回声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消退快慢和增强快慢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本次研究中,有肝转移癌(metastatic liver carcinoma,MLC)病灶26个,有肝细胞癌(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灶52个,HCC和MLC在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和增强均匀度上差异明显(P<0.05),在增强快慢和消退快慢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中超声造影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良恶性肿瘤 超声造影检查
下载PDF
良恶性原发肝肿瘤患者血IL-18及IL-18BP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官成浓 廖湘晖 +3 位作者 罗海清 陈星明 陈宝英 张培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IL-18、IL-18BP的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肿瘤及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揭示血清IL-18及IL-18B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原发性肝癌36例、良性肝肿瘤18例、肝硬化25例及正常人20例的血清IL-18... 目的:探讨血清IL-18、IL-18BP的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肿瘤及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揭示血清IL-18及IL-18B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原发性肝癌36例、良性肝肿瘤18例、肝硬化25例及正常人20例的血清IL-18及IL-18BP含量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中AFP的含量,比较各组间IL-18及IL-18BP含量的差别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AFP与IL-18、IL-18BP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及良性肝肿瘤组,而血清IL-18B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和良性肝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原发性肝癌组的血清IL-18及IL-18BP水平与其临床分期有密切联系:临床分期越晚,血清IL-18水平越低,血清IL-18BP水平越高;临床分期越低,血清IL-18水平越高,血清IL-18BP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另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与AFP含量成负相关(r=-0.7152,n=36,P<0.01),血清IL-18BP的水平与AFP含量成正相关(r=0.6315,n=36,P<0.01);肝硬化患者、良性肝肿瘤患者血清IL-18及IL-18B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血IL-18及IL-18BP水平可反映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肿瘤及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及临床分期的有效指标,与AFP同时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良性肝肿瘤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利 洪睿霞 +4 位作者 黄泽君 罗丽 张艳林 邓和军 李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患者共计233个肝脏肿块进行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鉴别肝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块的...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患者共计233个肝脏肿块进行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鉴别肝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块的弹性评分为(4.13±0.56)分,较良性肿块的弹性评分[(2.20±0.71)分]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6.9%、92.1%和89.7%,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9%、87.3%和87.6%,二者对肝脏恶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与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恶性肿块方面价值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弹性成像 肝脏肿块 良恶性
下载PDF
45例肝脏少见良性实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曦 唐继红 +5 位作者 付必莽 董丽英 李春满 唐波 胡明道 张捷 《肝胆外科杂志》 2012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治疗经验。结果 B超检查45例,腹部CT检查38例,MR... 目的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治疗经验。结果 B超检查45例,腹部CT检查38例,MRI检查35例,其中B超检出率为42.2%,CT和MR检出率高于B超,分别为60.5%和65.7%,未能检出者均误诊为肝癌或仅诊断肝脏占位性质待定。伴随HBV、HCV及肝硬化17例均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或占位性质待查,未检出率100%。45例患者中,3例经肝穿病检证实为局灶性结节增生行定期随访;其余4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病检确诊,术后康复出院率100%。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检出率,但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并非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均需手术切除,但因确诊困难,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是目前临床所面临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良性占位病变 诊断和治疗
下载PDF
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45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曦 唐继红 +5 位作者 付必莽 董丽英 唐波 李春满 胡明道 张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2724-2727,共4页
目的: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资料,分析B超、CT和MR对肝少见良性占位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差异,同时分析... 目的: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资料,分析B超、CT和MR对肝少见良性占位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差异,同时分析≤45岁、46-65岁、>65岁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症状与年龄特征及性别等参数的关系,为正确治疗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提供临床经验.结果:B超、CT和MR对肝脏少见占位的检出率均为100%,但是B超、CT和MR的诊断率分别为60.5%、65.7%和42.2%,伴随肝硬化几乎100%误诊为肝癌.肝脏少见良性占位临床症状多为伴发疾病所致症状,≥46岁和男性患者患肝脏少见良性占位高于≤45岁和女性患者.结论: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缺乏临床特征,往往因伴发病而误诊,使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45岁和男性是否是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疾病的发病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良性占位性病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容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附74例临床病理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一 王涛 +2 位作者 宝建中 冼志红 吴孟超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03-405,共3页
目的 通过对容易误诊为肝细胞癌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分析 ,有助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复阅 74例经过病理诊断证实的肝脏良性病变临床及其病理资料 ,并进行相关标志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在 74例肝脏良性占位... 目的 通过对容易误诊为肝细胞癌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分析 ,有助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复阅 74例经过病理诊断证实的肝脏良性病变临床及其病理资料 ,并进行相关标志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在 74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中 ,证实肝细胞腺瘤是所有肝脏占位性病变中与肝细胞癌鉴别诊断最为困难的肿瘤。结论 肝脏良性病变手术前往往误诊为肝癌 ,核磁共振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必要时可作肝脏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误诊 病理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下载PDF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对肝脏肿瘤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世龙 张宝 +3 位作者 周秀艳 韩素桂 黄彩云 张宝琴 《中国药业》 CAS 2014年第16期36-37,共2页
目的检测肝脏良性肿瘤、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患者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探讨两者在肝脏肿瘤中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贝克曼AU-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16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52例... 目的检测肝脏良性肿瘤、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患者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探讨两者在肝脏肿瘤中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贝克曼AU-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16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4例肝转移癌患者进行D-D和FDP含量检测。结果肝脏良性肿瘤组、原发性肝癌组、肝转移癌组患者中,血清D-D含量分别为(0.92±0.67)mg/L,(1.43±0.90)mg/L,(2.25±1.00)mg/L,FDP含量分别为(3.38±1.78)mg/L,(6.72±4.57)mg/L,(10.41±8.95)mg/L,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在肝转移癌、原发性肝癌、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中,D-D阳性率分别为31.25%,46.15%,79.17%,FDP阳性率分别为25.00%,42.31%,87.5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监测DD和FDP的活性改变,对于肝脏不同肿瘤的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肝脏良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 肝转移癌
下载PDF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联合血清学检测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15
作者 闫珊玲 卢强 +1 位作者 郑红 郑研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与血清学检查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本院的肝脏肿瘤患者纳入研究,行血清学检测和超声造影TIC定量检测,并根据病理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所测...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与血清学检查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本院的肝脏肿瘤患者纳入研究,行血清学检测和超声造影TIC定量检测,并根据病理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所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ROC曲线的构建和比较。结果最终纳入患者205例,恶性肿瘤组89例,良性肿瘤组116例。恶性肿瘤组的血清学指标甲脂蛋白含量和超声造影峰值强高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AFP含量,超声造影峰值强度的曲线面积分别为82.7%,78.8%,联合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91.8%。结论血清学指标和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肿瘤分析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而两者联合诊断的预测曲线则提示,血清学与超声造影联合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二者的单独诊断效能,有望成为临床上一种无创精确简便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时间-强度曲线 血清检测 联合诊断
下载PDF
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周成香 刘亚斌 +2 位作者 朱小虎 游岚岚 苟博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6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术前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并评估2种方法单独或联合诊断的效能。...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术前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并评估2种方法单独或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6.46%(83/96),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符合率为91.67%(88/96),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诊断符合率为94.79%(91/96)。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诊断效能高于单独诊断,但三者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可提高肝脏肿瘤诊断准确率,对于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良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超声造影 超声弹性成像
下载PDF
重视肝脏良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朝六 贾昌俊 史健 《腹部外科》 2019年第6期391-395,共5页
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s,BLTs)除肝血管瘤外,较为少见,但一直是临床肝胆外科专家争议较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病变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诊治经验,要切实提高对BLTs的规范化诊治水平... 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s,BLTs)除肝血管瘤外,较为少见,但一直是临床肝胆外科专家争议较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病变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诊治经验,要切实提高对BLTs的规范化诊治水平,则还需做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成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炯炯 马金良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1期2020-2022,共3页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数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不需特殊治疗,也有部分患者因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而就诊。对于肝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疗目前临床上尚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争议较大,对于其手术指征的把...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数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不需特殊治疗,也有部分患者因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而就诊。对于肝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疗目前临床上尚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争议较大,对于其手术指征的把握不同学者之间的意见也未能统一。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等相关进展予以综述,并对其未来的治疗发展趋势作出相应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肝脏良性肿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治体会 被引量:5
19
作者 艾勇彪 何跃明 +1 位作者 张中林 袁玉蜂 《肝胆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2例FNH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疗效。结果男性患者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岁。2例有...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2例FNH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疗效。结果男性患者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岁。2例有临床症状,术前确诊7例(58.3%),其中通过CT/MR确诊4例,肝穿刺活检确诊3例,误诊为肝癌1例(8.3%)。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最长随访5年无复发。2例患者保守治疗,随访2年肿块无增大。结论CT/MR对FNH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对有临床症状或诊断不明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超声与16层螺旋CT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戴琳 许乙凯 冯筱榕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和16层螺旋CT进行小肝癌联合诊断的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及高质量扫描模式的16层螺旋CT对18例小肝癌和17例肝脏良性小肿瘤进行对照诊断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结果:大部分肝脏良恶性小肿... 目的:应用超声和16层螺旋CT进行小肝癌联合诊断的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及高质量扫描模式的16层螺旋CT对18例小肝癌和17例肝脏良性小肿瘤进行对照诊断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结果:大部分肝脏良恶性小肿瘤在超声图像上有其典型的特征,与CT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的有小肝癌14例和良性小肿瘤15例。但,超声诊断怀疑为血管瘤1例和增生结节3例,CT和病理诊断为小肝癌;超声误诊为小肝癌2例而CT和病理均诊断为硬化结节1例,另1例CT诊断与超声相符,但病理确证后为炎性假瘤。结论:超声是肝脏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对肝脏良恶性肿瘤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对一些不典型病例还需16层螺旋CT和病理检查以做出进一步的定性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二者联合诊断能提高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16层螺旋CT 小肝癌 肝良性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