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the Peripheral Sympathetic Innervations in Controlling Cerebral Blood Flow after the Transection of Bilateral Superior 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a Two Weeks Later
1
作者 Cheng-Ta Hsieh Shinn-Zong Lin Ming-Ying Liu 《Surgical Science》 2011年第4期188-192,共5页
Background: Cerebral blood vessels are mainly supplied by sympathetic nerves arising from the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a and cerebral blood volume may be influenced by bilateral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ectomy (SCG). ... Background: Cerebral blood vessels are mainly supplied by sympathetic nerves arising from the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a and cerebral blood volume may be influenced by bilateral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ectomy (SCG). Various stages of cerebral blood volume changes depended on the time following bilateral excision of SCG. In this study, we emphasize the subacute effect (two weeks) on the local cerebral blood flow (LCBF). Material and Methods: Sprague-Dawley rats weighing 250 ~ 400 gm (n = 20) were selected into two groups. Under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20oC, the first group animals (n = 10) received sham operation and the other group animals (n = 10) underwent bilateral SCG. The LCBF and O2 delivery of 14 brain struc-ture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animal by the use of 14C-iodoantipyrine technique two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average of LCBF was decreased from 150 ml/100 gm/min to 129 ml/100 gm/min after bi-lateral SCG. Only the LCBF at basal ganglia was increased from 108 ml/min/100 g in the sham-operated group to 118 ml/min/100g in the SCG group. A mean of 14% reduction of LCBF was estimated. In 14 brain structures, the delivery amount of O2 was all decreased, except in basal ganglia. However, these changes of LCBF and the delivery amount of O2 at these 14 brain structures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chronic effect (two weeks) of bilateral SCG on LCBF was not only in a decrease of the LCBF, but also a decrease of local cerebral O2 delivery. However, the changes didn’t show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Cerebral blood flow CERVICAL GANGLIA GANGLIONECTOMY
下载PDF
Caffeine and Pressure Flow Autoregulation
2
作者 Gary F. Merrill Denisa M. Costea Victoria A. Sharp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9年第4期253-266,共14页
The benefits or detriments of caffeine on the human cardiovascular system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and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In a world where caffeinated beverages are evidently the adult drug of choice... The benefits or detriments of caffeine on the human cardiovascular system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and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In a world where caffeinated beverages are evidently the adult drug of choice (e.g. coffee, energy drinks, soda, tea),?investigating its effects on our bod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caffeine, taken as a tablet, on pressure-flow autoregulation. Young adults between 18 and 21 years of age were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They were instrumented to monitor systemic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peripheral blood flow, calculated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and the electrocardiogram during an autoregulatory maneuver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caffeine. Caffeine-mediated vasoconstriction was observed as early as 15 minutes after its consumption. Sixty minutes post-caffeine, vasoconstriction was so prominent that autoregulation was abolished. This was reflected, in part, 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lood flow that accompanied a 3-fold increase in calculated peripheral resistance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ystemic arterial pressure. Heart rate was unaffected by caffeine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 conclude that caffeine has the ability to inhibit significant cardiovascular properties including pressure-flow autoregulation. Even though more work is needed, the significant caffeine-mediated changes in flow, pressure and resistance during autoregulation could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specifically, and for one’s overall health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VASCULAR flow Regulation local blood flow MAMMALIAN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及前列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石先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8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HA)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采用局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及前列地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5月济南市长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SHA后CV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HA)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采用局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及前列地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5月济南市长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SHA后CV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亚低温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CVS发生情况、大脑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CVS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血流速度均慢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及前列地尔治疗SHA后CVS的效果显著,有利于减少CVS发生情况,改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局部亚低温 尼莫地平 前列地尔 大脑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干预脑梗死的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4
作者 陈畅 杨冲 +2 位作者 谷孝立 王灿阳 苏圆圆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1期20-22,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梗死的干预效果,以及其对脑组织代谢的影响,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定量分析。方法选择2019—2022年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将实验组(接受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干预)与对照组(未干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梗死的干预效果,以及其对脑组织代谢的影响,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定量分析。方法选择2019—2022年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将实验组(接受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干预)与对照组(未干预)进行比较。使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对脑组织进行扫描,分析能量代谢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乳酸(Lac)、胆碱(Cho)等指标的变化。同时,通过神经炎症指标的检测评估炎症反应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减轻了脑缺血缺氧损伤,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反映出能量代谢的积极变化。神经炎症指标明显降低,表明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具有抗炎作用。结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改善脑组织血流、能量代谢以及抑制炎症反应,为中医治疗脑梗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 脑梗死 质子磁共振波谱 局部血流灌注 能量代谢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红英 郭俐宏 +3 位作者 王文杰 李英 李贤玉 熊顺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8期126-129,共4页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06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口服拜...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06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口服拜阿司匹林并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实验组口服拜阿司匹林,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采用TCD脑血流仪动态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局部脑血流(LCBF),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两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计算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治愈率。结果实验组能显著增加LCBF[(81.08±6.11)mL/(100g&#183;min)],降低纤维蛋白原[(2.08±0.17)g/L]、血小板聚集率[(0.61±0.04)%]、全血高切黏度[(5.01±0.27)mPa.s]、全血低切黏度[(8.92±0.75)mPa·s]、血细胞比容[(40.35±4.22)%]等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明显提高ESS评分[(76.73±5.45)分]及治愈率(91.51%),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具有增加脑梗死患者LCBF、改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愈率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合并用药刺激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而降低纤维蛋白原,同时抑制凝血酶源活性,促进血栓溶解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进而阻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而达到提高治愈率的目的,两药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药物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长春西汀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局部脑血流 药物协同作用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朱怡 陈霞 +1 位作者 黄屏 陈德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802-804,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大鼠经右侧翼腭动脉线栓willis环30 min后再灌注30 min并反复3次的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测定血清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ATP酶含量,动态...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大鼠经右侧翼腭动脉线栓willis环30 min后再灌注30 min并反复3次的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测定血清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ATP酶含量,动态观测局部脑电图棘波及脑血流的变化,评价丹参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丹参川芎嗪能显著降低MDA值,增加血清和脑组织中SOD含量,明显改善ATP酶活性,并能显著提高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缩短脑电图棘波恢复至正常水平时程。结论丹参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ATP酶 脑电图棘波 局部脑血流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RCBF及CK-BB的影响 被引量:30
7
作者 罗秀玲 戴欣钰 +2 位作者 冯艳琴 赵凌艳 穆敬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3期400-402,407,共4页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 170例患儿随机分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85例。常规治疗组每日静滴胞二磷胆碱、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联合...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 170例患儿随机分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85例。常规治疗组每日静滴胞二磷胆碱、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平补平手法,取体针、头针针刺20 min,并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采用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评分办法(NBNA)评分,统计总有效率,动态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14、28 d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电图(EEG)病理性棘波振幅;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BB(CK-BB)。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7.65%,优于常规治疗组的90.59%(P<0.05)。两组在治疗14、28 d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NBNA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CKBB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两组在治疗14、28 d时RCBF均有升高,EEG棘波则均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头针、体针针刺可疏通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经络、激发经气,松弛脑缺血新生儿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而增加局部脑血流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吸收后营养修复受损神经,促进脑能量代谢而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局部脑血流 脑电图
下载PDF
丹参酮Ⅱ_A磺酸钠联合吲哚布芬对心源性脑栓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雪松 汪蓉 +1 位作者 彭吉霞 郭俐宏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_A磺酸钠联合吲哚布芬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案对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我院康复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24例脑栓塞住...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_A磺酸钠联合吲哚布芬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案对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我院康复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24例脑栓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对症治疗(如脱水及口服吲哚布芬+舒降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1 d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病理性棘波振幅及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计算治疗前、后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缺损(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丹参酮Ⅱ_A磺酸钠联合吲哚布芬能显著降低脑栓塞患者脑电图病理性棘波振幅、E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提高脑栓塞患者局部脑血流量、ADL评分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_A磺酸钠联合吲哚布芬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效应,松弛脑栓塞区血管平滑肌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降低脑栓塞患者脑电图病理性棘波振幅,有效改善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脑栓塞有理想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栓塞 丹参酮ⅡA磺酸钠 血液流变学 局部脑血流量 脑电图病理性棘波振幅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牙龈炎模型的制作及客观评定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德玉 叶翠飞 +1 位作者 梁秀敏 李斌 《实验动物科学》 2011年第4期63-65,共3页
目的对大鼠牙龈炎动物模型及炎症程度的评定指标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丝线缝扎大鼠牙颈部,辅以高糖饮食造成牙龈炎模型,7 d后测定牙龈局部血流及龈沟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动物牙龈充血红肿有溃疡和浅牙周袋形成。牙... 目的对大鼠牙龈炎动物模型及炎症程度的评定指标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丝线缝扎大鼠牙颈部,辅以高糖饮食造成牙龈炎模型,7 d后测定牙龈局部血流及龈沟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动物牙龈充血红肿有溃疡和浅牙周袋形成。牙龈炎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血细胞数升高更加显著(P<0.05),龈沟液AST较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升高(P<0.001)。结论该模型为良好的牙龈炎动物模型,龈沟液AST及局部微血流的改变均是反映牙龈炎发病程度的客观评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炎 动物模型 局部血流 龈沟液天冬氨酸转氨酶
下载PDF
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放射性生物微球测定局部心肌血流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乐 宗仁鹤 +3 位作者 程国义 严中亚 疏元善 吴恩光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9-50,58,共3页
本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测量局部心肌血流量的方法来研究CO_2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对心肌缺血的改善情况。给出了实验结果:在结扎LAD后4小时,打孔区B和正常对照区C的心肌血流量远远大于非打孔区A的心肌血流量。同时,B区也略高于C区,但无明... 本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测量局部心肌血流量的方法来研究CO_2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对心肌缺血的改善情况。给出了实验结果:在结扎LAD后4小时,打孔区B和正常对照区C的心肌血流量远远大于非打孔区A的心肌血流量。同时,B区也略高于C区,但无明显的不同。这说明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的缺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心肌血管 重建术 心肌 血流量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吉芬 陈苹 +1 位作者 李文玮 岑艳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5期19-23,共5页
目的观察与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糖尿病肾病治疗)和观察组(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每组... 目的观察与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糖尿病肾病治疗)和观察组(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肾脏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Vs、Vd及RI)及血清微炎症指标(TNF-α、hs-CRP及IL-1β)。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肾脏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微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月后两组上述方面均持续地改善,观察组的肾脏各级动脉Vs及Vd显著高于对照组,RI及血清微炎症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显著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状态,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胶囊 早期糖尿病肾病 局部血流状态 微炎症反应
下载PDF
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郑健刚 杜元灏 石学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66-667,共2页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及针刺效应。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分别动态观察治疗组、对照组及模型组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结果:脑出血后,模型组脑表面血流量大幅下降...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及针刺效应。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分别动态观察治疗组、对照组及模型组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结果:脑出血后,模型组脑表面血流量大幅下降,与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治疗组在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能显著增加急性脑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因局部脑血流降低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现象,对保护脑细胞,避免脑细胞损害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急性脑出血 动物模型 大鼠 局部脑血流量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胃局部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怡凡 许冠荪 +2 位作者 刘维洲 施瑾 张群群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51-54,共4页
用氢气清除法测量胃局部血流量(LGBF)为指标,观察电针对阻断、再通大鼠胃左动脉造成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再灌注同时,电针足三里可明显增加损伤后LGBF,改善损伤引起的LGBF进行性下降的趋势,提示电针对再灌注损伤组织有一... 用氢气清除法测量胃局部血流量(LGBF)为指标,观察电针对阻断、再通大鼠胃左动脉造成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再灌注同时,电针足三里可明显增加损伤后LGBF,改善损伤引起的LGBF进行性下降的趋势,提示电针对再灌注损伤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缺血 再灌流损伤 血流量
下载PDF
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前列腺素E1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海林 李家平 +2 位作者 陈伟 初建平 杨建勇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5-727,共3页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定量测定肝有效血流量的准确性和前列腺素E1(PGE1)对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犬21只,采用Toshiba Aquilion64排CT行多层肝脏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门静...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定量测定肝有效血流量的准确性和前列腺素E1(PGE1)对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犬21只,采用Toshiba Aquilion64排CT行多层肝脏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并换算成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同时运用电磁流量计直接测量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两种方法的测定值进行比较,评价CT灌注成像的准确性;经后肢外侧的小隐静脉注射5μg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PGE1)5min后行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计算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并与未注射凯时的肝血流灌注进行自身对照分析,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对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结果:CT灌注法测量的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总肝血流量分别为(145±35)ml.min-1、(611±161)ml.min-1、(755±179)ml.min-1;电磁流量计法测量的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总肝血流量分别为(127±44)ml.min-1、(637±165)ml.min-1、(764±182)ml.min-1;两种方法3个测量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1、0.828、0.899;静脉运用PGE1后肝动脉的灌注量、门静脉的灌注量分别为(0.29±0.10)ml.min-1.ml-1、(2.01±0.44)ml.min-1.ml-1)、(2.04±0.36)ml.min-1.ml-1,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结论:(1)CT灌注成像能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具有和电磁流量计接近的准确性,且更能有效地反映肝脏组织功能血流动力学状态;(2)静脉运用PGE1能有效地增加肝脏血流灌注量,但主要增加的门脉灌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流 肝脏 局部血流 前列腺素E1
下载PDF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萍 郭俐宏 陈少秀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7期1335-1338,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穴位注射组及联合组,4组大鼠均采用右侧颈动脉线栓大脑中动脉Willis环,阻断血流45 min后...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穴位注射组及联合组,4组大鼠均采用右侧颈动脉线栓大脑中动脉Willis环,阻断血流45 min后再灌注45 min,并反复3次的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电针组施平补平手法,取风池、百会、四神聪、肾俞、三阴交为主穴电针刺激30min;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组治疗方法为电针组加穴位注射组;观测0 min、4 h及1 d、7 d、14 d、21 d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电图病理性棘波波幅(EEG);取脑组织TTC染色后记数顶叶皮质层幸存神经元,并分别测定脑梗死率、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BB(CK-BB)。结果联合组在第7日、14日、21日显著提高RCBF及幸存神经元密度值、降低CK-BB、EEG病理性棘波波幅及梗死率,与模型组、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其作用机制应与电针刺激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松弛缺脑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而增加RCBF,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营养、再生与重构中枢神经细胞,电针与穴位注射共同促进缺血脑能量代谢而起到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局部脑血流 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BB
下载PDF
整脊结合局部推拿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周平 张轶鸣 +5 位作者 洪欣 赵鹏 李阳 李树娟 车艳 常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整脊推拿结合局部面部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疗效,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18岁假性近视中小学生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整脊推拿结合局部面部推拿手法治... 目的:探讨整脊推拿结合局部面部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疗效,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18岁假性近视中小学生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整脊推拿结合局部面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局部面部推拿手法治疗。检测视力和脑血流图检测值变化幅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经治疗后的视力、脑血流图检测值变化及疗效评价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脊推拿结合局部面部推拿手法能够改善假性近视青少年的视力水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近视 整脊推拿 局部面部推拿 视力 脑血流图 青少年
下载PDF
局部缓慢狭窄幅度径向振荡弹性直圆管内脉动血流的压强和压强梯度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吕岚 许世雄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44-151,共8页
文研究了脉动血流通过局部缓慢狭窄幅度径向振荡的弹性直圆管时压强和压强梯度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在局部狭窄幅度径向振荡的弹性管中压强及压强梯度分布与在直圆管或局部狭窄静止的情况下明显不同、而且它与Wormersley数、... 文研究了脉动血流通过局部缓慢狭窄幅度径向振荡的弹性直圆管时压强和压强梯度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在局部狭窄幅度径向振荡的弹性管中压强及压强梯度分布与在直圆管或局部狭窄静止的情况下明显不同、而且它与Wormersley数、管壁特征、及狭窄幅度振荡频率有密切关系。此项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分析某些病理和治疗手法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缓慢狭窄 径向振荡 脉动血流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超声定位与超声引导对血透患者穿刺效果及透析血流速的影响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倪然 杨芳 +1 位作者 吴志艳 邓凤平 《中国数字医学》 2018年第8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与超声引导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效果、导管留置时间和对穿刺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2017年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70例,依据穿刺置管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与超声引导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效果、导管留置时间和对穿刺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2017年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70例,依据穿刺置管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4),其中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定位法,对照组患者行超声引导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病人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穿刺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透平均血流速和导管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较超声引导具有穿刺时间少、透析血流速高,且一次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病人满意度等不劣于对照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定位 超声引导 穿刺效果 透析血流速
下载PDF
荷苞牡丹碱诱发实验性癫痫大鼠各脑区的代谢和血流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徽瑾 R.Ackerman J.EngelJr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5期351-358,共8页
静脉注射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剂荷苞牡丹碱(Bicuculline)诱发大鼠实验性癫痫,用碳^(14)2脱氧葡萄糖([~14C]2DG)和碳~14碘化安基比林([~14C]IAP)放射自显影法测定各脑区的葡萄糖摄取率和脑血流.实验结果提示:(1)荷苞牡丹碱诱发实验性癫... 静脉注射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剂荷苞牡丹碱(Bicuculline)诱发大鼠实验性癫痫,用碳^(14)2脱氧葡萄糖([~14C]2DG)和碳~14碘化安基比林([~14C]IAP)放射自显影法测定各脑区的葡萄糖摄取率和脑血流.实验结果提示:(1)荷苞牡丹碱诱发实验性癫痫时边缘系统的皮层下结构海马、杏仁核及锥体外系轴中的苍白球、黑质等脑区可能起重要作用.(2)海马区出现葡萄糖代谢与脑血流的明显不一致性,这一特征性变化在实验性癫痫发作中的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癫痫 定量放射自显影法 局部脑血流 海马 荷苞牡丹碱 [14_C]2DG [14_C]IAP
下载PDF
维拉帕米改善实验性沙土鼠脑缺血后LCBF和脑水份含量
20
作者 张晨 包仕尧 赵合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83-286,共4页
利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或缺血后静脉注入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0.5mg/kg,结果表明,维拉帕米显著地改善沙土鼠脑缺血后低灌注现象,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P<0.01),同时减轻脑水份含量(P<0.01),对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将起保... 利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或缺血后静脉注入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0.5mg/kg,结果表明,维拉帕米显著地改善沙土鼠脑缺血后低灌注现象,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P<0.01),同时减轻脑水份含量(P<0.01),对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将起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维拉帕米 LCBF 水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