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si Dynamic Calculation of Local Stiffness of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s 被引量:2
1
作者 Zhen-Huan Ye Chuan-Wei Zhang +2 位作者 Le Gu Li-Qin Wang De-Zhi Zheng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3年第3期22-26,共5页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of thin wall bearing on rotor system more accurate,the simplified model of bearing local stiffness was proposed. The load distribution and local contact deformation in angular cont...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of thin wall bearing on rotor system more accurate,the simplified model of bearing local stiffness was proposed. The load distribution and local contact deformation in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s were calculated using quasi dynamic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ocal load to contact deformation,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local bearing stiffness was subsequently built to get radial and axial components of local stiffness. Effects of external loads on the local bearing stiffnes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stiffness in bearings is symmetric to the axis of radial load,and its value has a maximum on the symmetry axis along the radial load direction. External radial and axial load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local bearing stiff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stiffness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s quasi dynamic method
下载PDF
粗糙度和轴向运动对艉轴承混合润滑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杨琨 张涛 韩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8-1065,共8页
针对大型船舶航行过程中出现船体变形时艉轴承的磨损状态异常这一问题,本文探究磨损表面粗糙度变化和轴向运动对于艉轴承混合润滑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耦合轴向运动和表面粗糙度的混合润滑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轴承润滑特征的分布,分析轴... 针对大型船舶航行过程中出现船体变形时艉轴承的磨损状态异常这一问题,本文探究磨损表面粗糙度变化和轴向运动对于艉轴承混合润滑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耦合轴向运动和表面粗糙度的混合润滑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轴承润滑特征的分布,分析轴向运动和粗糙度对轴承混合润滑特性的影响,并对该润滑模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轴向运动和轴颈倾斜耦合作用下,油膜厚度沿轴向方向非线性减小,油膜压力和接触压力在局部出现峰值,轴瓦在局部出现较大变形;轴向速度增加会加强动压润滑效应,轴向运动对润滑特性的影响程度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增加;粗糙度越大承载能力越强,同时接触情况越严重,会加速轴承的局部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艉轴承 混合润滑 轴向运动 粗糙度 局部接触 轴颈倾斜 润滑性能 数值模型
下载PDF
滚动球轴承局部故障引起滚珠负载振荡性分析
3
作者 刘小峰 顾军 柏林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1,共9页
为深入剖析滚动球轴承局部故障对轴承整体振动特性的影响,利用Hertz接触理论构建了转子偏心力激励下的球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数字仿真模型,并结合深沟球轴承外圈、内圈、滚珠的局部故障引起的轴承间隙变化,推演了滚珠与各类故障区域间... 为深入剖析滚动球轴承局部故障对轴承整体振动特性的影响,利用Hertz接触理论构建了转子偏心力激励下的球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数字仿真模型,并结合深沟球轴承外圈、内圈、滚珠的局部故障引起的轴承间隙变化,推演了滚珠与各类故障区域间的冲击激励响应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单点损伤引起的滚珠内部接触负载变化,揭示了单个滚珠接触应力对相邻滚子负载与系统整体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轴承转动过程中有效承载滚珠个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的滚珠负载占比时间对故障冲击振荡幅值的影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滚珠与故障区域的接触分离会使其负载发生振荡,且各故障状态下的振荡频率都为系统共振频率;在2个等效承载滚珠上的运转时间占比越大,故障冲击振荡的强度越大;各类型早期故障状态下的Poincaré映射点的保持在相同幅值附近;当局部故障程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系统振动混沌特性增强,振动幅值相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 局部故障 Hertz接触负载 冲击振动
下载PDF
表面局部缺陷角接触球轴承弹流润滑性能研究
4
作者 李建华 刘凯 +2 位作者 雷春丽 宋瑞哲 薛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4年第7期107-111,共5页
根据高速角接触球轴承自旋的运动特征,同时考虑轴承高速摩擦生热的影响,建立了表面具有局部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弹流润滑模型。采用多重网格法获得弹流润滑各参数数值解,同时计算出轴承油膜刚度。研究了自旋、热效应和表面局部缺陷对球... 根据高速角接触球轴承自旋的运动特征,同时考虑轴承高速摩擦生热的影响,建立了表面具有局部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弹流润滑模型。采用多重网格法获得弹流润滑各参数数值解,同时计算出轴承油膜刚度。研究了自旋、热效应和表面局部缺陷对球轴承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自旋条件时,轴承的油膜厚度减小、压力增大,油膜刚度增大;随着轴承温度升高,轴承油膜厚度减小,油膜压力和油膜刚度增大;当润滑油流经轴承表面局部缺陷时,缺陷区域轴承润滑油油膜厚度增大,油膜压力减小,而非缺陷区域轴承最小油膜厚度减小,最大油膜压力增大,油膜刚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 局部缺陷 弹流润滑 热效应 油膜刚度
下载PDF
RFreeTrack:基于差分相位全息图的RFID非接触式鲁棒定位系统
5
作者 桂林卿 蒋祎 +1 位作者 张卿云 肖甫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3,共12页
针对复杂室内环境非接触式RFID目标定位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RFreeTrack系统,其使用商用RFID设备计算出目标反射信号,实现了复杂环境下高精度非接触式目标定位。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相似度的搜索方法用于校准静态信号,从而显著... 针对复杂室内环境非接触式RFID目标定位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RFreeTrack系统,其使用商用RFID设备计算出目标反射信号,实现了复杂环境下高精度非接触式目标定位。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相似度的搜索方法用于校准静态信号,从而显著增强了目标反射信号提取的鲁棒性。然后,提出了基于差分相位全息图的非接触式定位方法,排除阅读器天线位置的影响,提升了定位准确度,降低了系统的部署难度。最后,实现了一个高精度的非接触式定位系统原型。实验表明,在复杂环境中使用校准后的静态信号提取出的目标反射信号相位,相较于现有方法误差降低了68.8%。基于校准过的静态反射信号,在复杂环境中使用差分相位全息图的定位误差平均值为0.040 8 m,相较于现有方法提升了5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识别 室内定位 非接触式定位 静态信号校准 差分相位全息图
下载PDF
GIS内触头过热的无线感知系统研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爽 鲁旭臣 +2 位作者 唐红 唐佳能 崔文军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8,45,共9页
为了实现72.5 kV及以上电压GIS内触头温度的无线感知,文中阐述了一套GIS内触头温度无线感知系统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了研制。通过功能性试验,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建立了252 kV GIS角型隔离开关接触良好和接触不良工况模型... 为了实现72.5 kV及以上电压GIS内触头温度的无线感知,文中阐述了一套GIS内触头温度无线感知系统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了研制。通过功能性试验,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建立了252 kV GIS角型隔离开关接触良好和接触不良工况模型,开展了一系列局部过热无线感知试验。试验数据与热电偶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系统的可信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GIS内部触头温度的无线感知;当接触电阻Rj>250μΩ,动触头及静触头座的温度上升较快;当Rj达到620μΩ,负荷电流600 A时,静触头座的温度已接近50℃,可勉强通过红外成像检出;当Rj达到1.8 mΩ,负荷电流大于400 A时,触头的温度一直在增长,可通过红外成像清晰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内触头 无线感知 局部过热 红外成像 接触电阻
下载PDF
脉冲大电流直线驱动装置电-磁-热-结构多场耦合的局域建模方法
7
作者 孙建 王秋良 +3 位作者 程军胜 熊玲 丛源涛 王贺阳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2-361,共10页
脉冲大电流直线驱动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极端工况导致多种损伤形式.为了研究多场耦合过程并分析多物理参量作用机理,建立了动态下的电磁场、温度场、结构场数学物理模型.利用轨道反向运动及接触远端物理量渐进平移不变的特性进行局域求... 脉冲大电流直线驱动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极端工况导致多种损伤形式.为了研究多场耦合过程并分析多物理参量作用机理,建立了动态下的电磁场、温度场、结构场数学物理模型.利用轨道反向运动及接触远端物理量渐进平移不变的特性进行局域求解.模型还考虑了材料属性温度依赖性,热应力,接触面摩擦热等实际因素.各个物理场采用同一套网格体系,电磁场以及温度场的有限元离散格式采用欧拉向后差分形式求解,结构场则采用Newmark法进行求解,完成多场耦合下的数值模拟.通过与数值工具EMAP3D、Comsolol在相同模型和输入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以及相关实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一种C型电枢进行案例计算,得到了多参量的典型演化过程,并对速度趋肤效应下的场分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数值模拟 滑动电接触 摩擦热 局域建模
下载PDF
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亚表面夹杂处损伤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金华 李淑欣 +2 位作者 鲁思渊 曹均 金永生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9,共13页
轴承钢在滚动接触疲劳(RCF)中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亚表面白蚀区(WEA)的形成.本文中从塑性应变累积引起剪切局域化新的角度对WEA进行了研究.通过耦合晶体塑性和相场损伤理论建立了损伤演化本构模型,研究了非金属夹杂处塑性应变累积和损... 轴承钢在滚动接触疲劳(RCF)中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亚表面白蚀区(WEA)的形成.本文中从塑性应变累积引起剪切局域化新的角度对WEA进行了研究.通过耦合晶体塑性和相场损伤理论建立了损伤演化本构模型,研究了非金属夹杂处塑性应变累积和损伤演化.研究表明,接触疲劳载荷引起的塑性应变局域化导致了剪切带的形成.剪切带的形貌、取向和应变与WEA的一致,表明WEA实际上是应变局域化的剪切带.晶体取向对WEA损伤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WEA仅在择优的晶体取向下形成.与软夹杂周围的剪切带和损伤演化不同,硬夹杂处的剪切带与夹杂相切,形成的4条剪切变形带将夹杂“包围”.剪切带内部处于高应变和低应力的状态,带中心处应变达到最大,随带宽两侧急剧减小,而中心处应力却最小,几乎为零,沿带宽两侧增大,这说明裂纹在剪切带内萌生和扩展.该结论阐明了裂纹和WEA形成的关系,即裂纹是在WEA形成过程中因应变不协调产生,而非裂纹先产生,裂纹上下表面相互摩擦导致WEA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钢 滚动接触疲劳 白蚀区 应变局域化 剪切带
下载PDF
变压器内部紧固松动引发局部过热的验证试验和分析
9
作者 彭姣 王群伟 +3 位作者 苏宇辉 张婧雯 张璐 饶剑锋 《电工技术》 2024年第12期98-99,102,共3页
介绍了通过接触不良局部过热模拟试验,对紧固和非紧固状态下金属件的温升和油中气体成分进行分析,验证了某变压器现场发生故障的原因是变压器内部铁芯拉板紧固件松动会引发局部过热,从而异常产气。
关键词 局部过热 接触不良 紧固松动
下载PDF
接触爆炸作用下支撑式叠合结构抗震塌性能研究
10
作者 宋荣方 李利莎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4-77,125,共5页
常规武器作用下,地下构筑物主要在弹着点附近的局部区域发生破坏,并在迎爆面可能产生冲击或爆炸漏斗坑,同时在背爆面产生震塌漏斗坑,严重时则会产生贯穿破坏。提出了一种支撑式叠合结构,不同于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道桥及... 常规武器作用下,地下构筑物主要在弹着点附近的局部区域发生破坏,并在迎爆面可能产生冲击或爆炸漏斗坑,同时在背爆面产生震塌漏斗坑,严重时则会产生贯穿破坏。提出了一种支撑式叠合结构,不同于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道桥及港口工程等领域中作为受力构件的叠合结构,支撑式叠合结构可以改变爆炸波的传播路径从而达到有效减少背爆面震塌破坏的目的。通过TNT装药爆炸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获取了支撑式叠合结构的抗震塌性能、破坏形态及爆炸波传播特征和传播路径,并与单层钢筋混凝土厚板的抗震塌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等药量作用下,相比于厚度相近的钢筋混凝土单层板,支撑式叠合结构的抗震塌破坏性能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爆炸 爆炸波 叠合结构 抗震塌性能 局部破坏 钢筋混凝土板
下载PD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local elasticity of SiO_x film by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存富 张改梅 吴斌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8期449-455,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SiOx film are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 for local fixed point and qualitatively for overall area by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AFAM) in which the sample is vibrated a... In this paper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SiOx film are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 for local fixed point and qualitatively for overall area by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AFAM) in which the sample is vibrated at the ultrasonic frequency while the sample surface is touched and scanned with the tip contacting the sample respectively for fixed point and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The SiOx films on the silicon wafers are prepared by the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PECVD), The local contact stiffness of the tip-SiOx film is calculated from the contact resonance spectrum measured with the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Using the reference approach, indentation modulus of SiOx film for fixed point is obtained. The images of cantilever amplitude are also visualized and analysed when the SiOx surface is excited at a fixed frequ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oustic amplitude images can reflect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SiOx film contact resonance frequency local elasticity
下载PDF
Evaluating Local Elasticity of the Metal Nano-films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Referencing Approach of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被引量:1
12
作者 ZHANG Gaimei HE Cunfu +1 位作者 WU Bin CHEN Qia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281-1286,共6页
Traditional technique such nanoindenter(NI) can't measure the local elastic modulus at nano-scale(lateral).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AFAM) is a dynamic method, which can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indent... Traditional technique such nanoindenter(NI) can't measure the local elastic modulus at nano-scale(lateral).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AFAM) is a dynamic method, which can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indentation modulus by measuring the contact resonance spectra for high order modes of the cantilever. But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such length of cantilever, contact stiffness on measured value. For three different samples, including copper(Cu) film with 110 nm thickness, zinc(Zn) film of 90 nm thickness and glass slides, are prepared and tested, using referencing approach in which measurements are performed on the test and reference samples (it's elastic modulus is known), and their contact resonance spectra are measured used the AFAM system experimentally. According to the vibration theory, from the lowest two contact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 tip-sample contact stiffness is calculated, and then the values for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est sample, such as the indentation modulus, are determined. Using AFAM system, the measured indentation modulus of copper nano-film, zinc nano-film and glass slides are 113.53 GPa, 87.92 GPa and 57.04 GPa, which are agreement with literature values Mcu--105-130 GPa, Mzn = 88.44 GPa and Molass = 50-90 GPa. Furthermore, the sensitivity of contact resonance frequency to contact stiffness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cantilevers with the length 160 pm, 225 μm and 520 μm respectively, when contact stiffness increases from 400 N/m to 600 N/m, the increments of first contact resonance frequency are 126 kHz, 93 kHz and 0.6 kHz, which show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ntact resonance frequency to the contact stiffness reduces with the length of cantilever increasing. The novel method presented can characterize elastic modulus of near surface for nano-film and bulk material, and local elasticity of near surface can be evaluated by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using the AFAM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elasticity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e(AFAM) contact stiffness referencing approach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of contact force in competitive evacuation
13
作者 林鹏 马剑 +3 位作者 司有亮 吴凡雨 王国元 王建宇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95-301,共7页
Crowd force by the pushing or crushing of people has resulted in a number of accidents in recent decades. The aftermath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physical interaction of a highly competitive crowd could produ... Crowd force by the pushing or crushing of people has resulted in a number of accidents in recent decades. The aftermath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physical interaction of a highly competitive crowd could produce dangerous pressure up to 4500 N/m, which leads to compressive asphyxia or even death. In this paper, 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as referenced from granular flow was proposed to model the evacuation process of a group of highly competitive people, in which the movement of people follows Newton's second law and the body deformation due to compression follows Hertz contact model.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logs occur periodically and flow rate fluctuates greatly if all people strive to pass through a narrow exit at high enough desired velocity. Two types of contact forces acting on people are studied. The first one, i.e., vector contact force, accounts for the movement of the people following Newton's second law. The second one, i.e., scale contact force, accounts for the physical deformation of the human body following the contact law.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forces chain in crowd flow is turbulent and fragile. A few narrow zones with intense forces are observed in the force field,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observed in granular flow. The force acting on a person could be as high as 4500 N due to force localization, which may be the root cause of compressive asphyxia of people in many crowd inci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wd flow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contact force force localization
下载PDF
基于强度参数的内排土场软基底局部换填率估算与应用——以内蒙古白音华一号露天矿为例
14
作者 贾兰 高世松 +3 位作者 王佳琦 李广贺 姜聚宇 王东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68-74,共7页
为了更加经济有效地提高软基底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以白音华一号露天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直剪试验测定了排弃物-弱层接触面和排弃物-砂岩接触面抗剪力学指标,提出了局部换填条件下排弃物与基底接触面的等效抗剪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基于刚... 为了更加经济有效地提高软基底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以白音华一号露天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直剪试验测定了排弃物-弱层接触面和排弃物-砂岩接触面抗剪力学指标,提出了局部换填条件下排弃物与基底接触面的等效抗剪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计算不同换填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系数,以安全储备系数为限定条件提出了基于强度参数的内排土场软基底局部换填率估算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确定白音华一号露天矿排弃物-砂岩接触面的黏聚力为25.78 kPa,内摩擦角为17.58°;排弃物-弱层接触面的黏聚力为7.50 kPa,内摩擦角为9.72°;局部换填情况下软基底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系数与换填率呈正相关一次函数关系;计算求得满足安全储备系数要求的内排土场某阶段基底换填率为20%;局部换填处理后软基底内排土场边坡的滑坡模式仍为以圆弧为侧界面、基底弱层为底界面的组合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排土场 边坡 稳定性 软基底 接触面 局部换填
下载PDF
轮轨硌伤诱发滚动接触疲劳机制的材料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利钧 赵鑫 +3 位作者 张笃超 罗易飞 温泽峰 周韶博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9,共9页
利用GPM-30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试验机,在油润滑条件下试验研究轮轨材料对丝锥硌伤诱发局部滚动接触疲劳(LRCF)的影响,涉及ER8高速车轮钢、U71MnG高速钢轨钢,以及1280 MPa和1380 MPa级的贝马复相、PG4、PG5等4种新开发的重载钢轨钢。发现... 利用GPM-30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试验机,在油润滑条件下试验研究轮轨材料对丝锥硌伤诱发局部滚动接触疲劳(LRCF)的影响,涉及ER8高速车轮钢、U71MnG高速钢轨钢,以及1280 MPa和1380 MPa级的贝马复相、PG4、PG5等4种新开发的重载钢轨钢。发现硌伤诱发的剥离掉块仅发生在硬度低于300 HV的ER8和U71MnG高速轮轨材料,且只有在硌伤深度超过150~200μm的临界值时发生,对于硬度高于400 HV的重载钢轨材料,表面硌伤不太可能诱发局部滚动接触疲劳。试样表面和剖切观测显示,初始疲劳裂纹可萌生于硌伤内部和前、后沿,底部萌生的裂纹更容易导致包含深裂纹和大块剥离的局部滚动接触疲劳,后沿比前沿更容易萌生初始裂纹。与U71MnG高速钢轨相比,硬度更低的ER8高速车轮钢试样上硌伤引发剥离掉块的可能性更高,但U71MnG钢轨钢试样上萌生的初始裂纹可扩展得更宽、更深,更易引发大块剥离,局部滚动接触疲劳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材料 硌伤 局部滚动接触疲劳 双盘试验 油润滑 高速轮轨钢 重载钢轨钢
下载PDF
超高真空原子尺度Au_(x)/Si(111)-(7×7)表面吸附的电荷分布测量
16
作者 冯婕 郭强 +6 位作者 舒鹏丽 温阳 温焕飞 马宗敏 李艳君 刘俊 伊戈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雅明斯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5-175,共11页
原子尺度表面吸附Au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研究纳米器件的制备以及表面催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调频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研究了室温下Au在Si(111)-(7×7)表面吸附的电荷分布的特性.首先,利用自制超高真空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成... 原子尺度表面吸附Au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研究纳米器件的制备以及表面催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调频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研究了室温下Au在Si(111)-(7×7)表面吸附的电荷分布的特性.首先,利用自制超高真空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成功得到了原子尺度Au在Si(111)-(7×7)不同吸附位的表面形貌与局域接触电势差(LCPD);其次,通过原子间力谱与电势差分析了Au/Si(111)-(7×7)特定原子位置的原子特性,实现了原子识别;并通过结合差分电荷密度计算解释了Au/Si(111)-(7×7)表面间电荷转移与Au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Au原子吸附有单原子和团簇形式.其中,Au团簇以6个原子为一组呈六边形结构吸附于Si(111)-(7×7)的层错半单胞内的3个中心原子位;单个Au原子吸附于非层错半单胞的中心顶戴原子位;同时通过电势差测量得知单个Au原子和Au团簇失去电子呈正电特性.表面差分电荷密度结果显示金在吸附过程中发生电荷转移,失去部分电荷,使得吸附原子位置上的功函数局部减少.在短程力、局域接触势能差和差分电荷密度发生变化的距离范围内,获得了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合理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 Si(111)-(7×7) 局域接触势能差 表面电荷
下载PDF
锻钢支承辊局部接触疲劳导致剥落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超 尹逊民 +2 位作者 王江涛 李文泽 郑旭涛 《大型铸锻件》 2023年第3期62-67,共6页
目前热连轧机组支承辊的主流材质为Cr5锻钢,这种材质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在机服役周期长。但同时该辊的成本也较高,若发生在机剥落异常事故,损失较大。造成的损失类型有:造成轧机长时间停机,影响轧机生产效率,进而产生停机经济损失;造... 目前热连轧机组支承辊的主流材质为Cr5锻钢,这种材质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在机服役周期长。但同时该辊的成本也较高,若发生在机剥落异常事故,损失较大。造成的损失类型有:造成轧机长时间停机,影响轧机生产效率,进而产生停机经济损失;造成废钢损失及其它设备损坏损失;造成支承辊工作层损失。造成热连轧机组支承辊剥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辊身局部接触疲劳。本研究通过对某热连轧机组一支锻钢Cr5支承辊因局部接触疲劳导致辊身剥落的失效案例分析,获得对锻钢支承辊局部接触疲劳这一失效形式的深入剖析与认识,为该失效形式的及时发现和预防提供借鉴与参考性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钢支承辊 局部接触疲劳 剥落
下载PDF
基于视觉与边界元法的复杂曲面砂带磨削接触状态快速获取
18
作者 任绪凯 余焕伟 +3 位作者 陈仙凤 杜锡勇 王国彪 陈小奇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2,共7页
机器人砂带磨削具有高的加工表面质量与效率,但是在加工复杂曲面部件时,难以确定的局部接触状态导致加工过程的精度难以保证,限制了其在高端产业的应用。目前的局部接触状态计算方法难以满足加工中对计算效率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首先对... 机器人砂带磨削具有高的加工表面质量与效率,但是在加工复杂曲面部件时,难以确定的局部接触状态导致加工过程的精度难以保证,限制了其在高端产业的应用。目前的局部接触状态计算方法难以满足加工中对计算效率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FEM与BEM在计算接触状态方面的结果,提出采用机器视觉识别砂带上的磨削痕迹得到磨削区宽度,并将其作为BEM的边界条件,最终实现了局部接触状态的快速获取。该方法能够在1 s内计算得到18 mm×18 mm区域大小,精度0.2 mm点云轮廓的接触状态,与FEM计算结果对比,最大误差不超过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带磨削 局部接触状态 基于视觉 边界元法(BEM) 点云
下载PDF
单点及三点阵列毁伤模式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毁伤效能比较
19
作者 夏柳 武伟超 +3 位作者 潘艾刚 王亚飞 王强 闫伸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51-3861,共11页
为获得三点阵列接触爆炸的毁伤规律及增益效果,开展钢筋混凝土梁三点阵列接触爆炸、单点接触爆炸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在相同总装药量下的局部破坏特征,分析在不同毁伤模式下对局部毁伤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装药量相同时,三... 为获得三点阵列接触爆炸的毁伤规律及增益效果,开展钢筋混凝土梁三点阵列接触爆炸、单点接触爆炸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在相同总装药量下的局部破坏特征,分析在不同毁伤模式下对局部毁伤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装药量相同时,三点阵列爆炸过程中多个爆炸压缩波在梁构件内部传播并发生耦合增强效应,有效提升破坏威力,构件发生正面成坑、侧面崩落、背面震塌和截面冲切4种局部破坏模式,而单点毁伤模式仅发生正面成坑、侧面崩落和背面震塌3种局部破坏模式;结合有限元仿真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炸药之间距离的降低,梁跨中的毁伤深度越大但迎爆面的损伤面积减小,随着炸药数量的增加,其迎爆面的损伤面积增大,但损伤深度相应的减小,这表明在接触爆炸载荷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不仅与装药阵列距离和装药数量有关,还与阵列中单体装药的质量有关;研究成果可为钢筋混凝土梁的高效毁伤和提高爆炸能量利用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点阵列 接触爆炸 钢筋混凝土梁 局部破坏 毁伤模式 动力响应 数值分析
下载PDF
考虑局部挤压的盖梁不落地支架牛腿受力分析
20
作者 吴方慧 陈豪 +2 位作者 刁琥 张理民 倪黄雷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3年第7期68-70,共3页
后插梢棒式剪力销-分配梁是目前常用的盖梁模板不落地支架结构体系,目前该不落地支架结构体系的受力分析中常将各构件之间视为密贴接触,忽略了牛腿预留孔与后插钢梢棒之间因施工可行性而采用的不等径设计,以及该设计将导致的不等径圆弧... 后插梢棒式剪力销-分配梁是目前常用的盖梁模板不落地支架结构体系,目前该不落地支架结构体系的受力分析中常将各构件之间视为密贴接触,忽略了牛腿预留孔与后插钢梢棒之间因施工可行性而采用的不等径设计,以及该设计将导致的不等径圆弧面局部挤压接触问题。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了不同施工荷载条件下不落地支架牛腿与钢梢棒的局部接触界面和内力分布,并针对整体和局部强度不足的问题提出结构补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梢棒 不落地支架 局部挤压 有限元 接触界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