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heat-producing needling technique on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A clinical study 被引量:3
1
作者 Zehuan LIAO Yan ZHAO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20年第3期202-206,共5页
Objective:This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heat-producing acupuncture(HPA)treatment on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Zusanli(足三里ST36)acupoint in healthy participants.Methods:30 healthy ... Objective:This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heat-producing acupuncture(HPA)treatment on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Zusanli(足三里ST36)acupoint in healthy participants.Methods:30 healthy participants received four successive sessions of heat-producing acupuncture(HPA),non-acupoint HPA(NAHPA),normal stable acupuncture(Norm)and non-invasive sham acupuncture(Sham)on the ST36 acupoint in random order.Within each treatment session,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and basal body temperature of each participant were measured at 1 min before needle insertion(T1 B),just after needle insertion and manipulation(T0),5 min after needle insertion(T5)and 5 min after needle removal(T5 A).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 of the participants’perceived needling and heat sensation felt during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period(T0-T5)were also recorded on a scale of 1 to 10.Results:Intra-session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the 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 demonstrates that ST36 local skin temperature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between T1 B and T0,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0 and T5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5 and T5 A.For intersession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ll treatment session groups,the increase in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between T0 and T5 in the 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A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Nor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and Sha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The decrease in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between T5 and T5 A in the 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of NA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5),Nor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and Sha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01).Conclusion:Our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HPA treatment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treatments in elevating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temporarily.Our results also align with those of many previous clinical studies on HPA and related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Shaoshanhuo Heat-producing needling Setting fire on the moun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Nitric oxide
原文传递
Skin Sparing Mastectomy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Possibility? 被引量:1
2
作者 Vijayashree Murthy K. S. Gopinath Anand Krishna 《Surgical Science》 2012年第4期226-231,共6页
Breast cancer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women in India in spite of advances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LABC) still represents the major present... Breast cancer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women in India in spite of advances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LABC) still represents the major presenting picture in many urban and rural institutions in our country. Skin Sparing Mastectomy (SSM) and primary reconstruction is a popular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here are similar local and distant recurrences in SSM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non-skin sparing mastectomy. A 57-year-old lady presented with a locally advanced left breast cancer. After undergo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a PET-CT to accurately detect residual disease in breast and axilla, she underwent skin sparing mastectomy with nipple-areola complex preservation and primary reconstruction with silicon prosthesis implant over a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for primary reconstruction. SSM in LABC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so far. This patient is disease free for the past 24 mon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n Sparing MASTECTOMY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RIMARY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Darier-Ferrand Dermofibrosarcoma: A Case Report of a Cervical Localization
3
作者 Aminata Mbaye Ndiassé Ndiaye +5 位作者 Ndeye Fatou Thiam Ousmane Sano Rachid Vitamine Mouhamed Salem Ould Abderrahmane Maïmouna Diagne Malick Ndiay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23年第5期317-325,共9页
Darier-Ferrand dermatofibrosarcoma (DFS) is a cutaneous mesenchymal tumor of intermediate malignancy. It is a rare but not exceptional tumor, accounting for 0.1% of malignant skin tumor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is e... Darier-Ferrand dermatofibrosarcoma (DFS) is a cutaneous mesenchymal tumor of intermediate malignancy. It is a rare but not exceptional tumor, accounting for 0.1% of malignant skin tumor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is essential for diagnosis. Wide surgical excision is the standard treatment. DFS is a tumor whose prognosis and evolutionary risk are mainly linked to the delay in diagnosi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first excision. Late diagnosis makes exc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surgery difficult. The chances of recovery in the case of well-performed primary surgery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the case of salvage surgery. To improve prognosis, early, codified,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is essential. In our African context, and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patients living in rural areas, errant diagnoses are often found hence the importance of raising awareness and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healthcare personnel. We report a case of an enlarged left supraclavicular Darier-Ferrand dermatofibrosarcoma. The patient had come for a late consultation at a stage when the tumour was large. The CT scan was a great help in the pre-operative phase. The patient underwent complete surgical excision,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straightforward and the histology of the surgical specime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The resection margins were healthy. The patient is alive at one year with 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localization DERMATOFIBROSARCOMA skin Tumor Wide Surgery
下载PDF
夏季老年人典型局部皮肤温度的确定及其应用
4
作者 郑国忠 贾锐麟 +2 位作者 王雅静 戈萌 高月芬 《暖通空调》 2024年第5期124-129,172,共7页
为探究夏季老年人皮肤温度特征,快速判断老年人热应激状态,选择保定市某老年公寓24名老年人为受试者进行现场测试,获取1900组环境生理指标数据。分析夏季不同环境温度下老年人11个局部皮肤温度分布特征,基于局部皮肤温度的环境敏感性和... 为探究夏季老年人皮肤温度特征,快速判断老年人热应激状态,选择保定市某老年公寓24名老年人为受试者进行现场测试,获取1900组环境生理指标数据。分析夏季不同环境温度下老年人11个局部皮肤温度分布特征,基于局部皮肤温度的环境敏感性和局部皮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选择1个典型局部皮肤温度,最终提出典型局部皮肤温度在现场测量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手背温度的环境敏感性最高,与其他局部皮肤温度最为显著相关,手背温度为典型局部平均温度;平均皮肤温度与手背温度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手背温度对应的热应激分级区间为无或轻度[35.6℃,35.8℃]、中度(35.8℃,36.8℃]、重度(36.8℃,39.1℃]。通过测量手背温度,可快速估算均匀及稳态环境下的平均皮肤温度和评价老年人热应激状态。本研究可为实际现场快速判断老年人热应激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典型局部皮肤温度 平均皮肤温度 热应激 高温环境
下载PDF
局部皮瓣联合异体巩膜移植修复眼睑及其周围皮肤缺损疗效观察
5
作者 单晶 王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4-77,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皮瓣联合异体巩膜移植修复眼睑及其周围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眼睑及周围皮肤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异体巩... 目的:观察局部皮瓣联合异体巩膜移植修复眼睑及其周围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眼睑及周围皮肤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异体巩膜移植修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比较两组修复效果,修复前后睑裂长度、眼睑高度差值以及修复后6个月瘢痕宽度、瘢痕颜色、弹性、平整度、眼睑形态恢复程度、外观满意度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修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修复后睑裂长度、眼睑高度均较修复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6个月瘢痕宽度小于对照组,瘢痕颜色、弹性、平整度、眼睑形态恢复程度、外观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上睑下垂、睑缘切痕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皮瓣联合异体巩膜移植修复眼睑及其周围皮肤缺损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术后眼睑形态及美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皮瓣 异体巩膜移植 眼睑皮肤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局部皮瓣转移联合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11例分析
6
作者 胡晋云 李关芳 +2 位作者 张宁宁 谢彤阳 卫艳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4年第2期81-84,101,共5页
目的探讨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形成的创面应用局部皮瓣转移联合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治疗并完成随访的11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年龄30~91岁,男4例,女7例,基底细... 目的探讨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形成的创面应用局部皮瓣转移联合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治疗并完成随访的11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年龄30~91岁,男4例,女7例,基底细胞癌6例,鳞状细胞癌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皮瓣转移联合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形成的创面。结果11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完成,所有转移皮瓣和移植皮片均成活,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切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肿瘤无复发,创面修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局部皮瓣转移联合游离皮片移植术是头皮恶性肿瘤术后创面修复的理想方法,具有手术一期完成、转移皮瓣及游离皮片易于成活、肿瘤复发率低、恢复良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皮肤 恶性 头皮 创面修复 局部皮瓣 皮片移植
下载PDF
寒冷地区非空调建筑内季节对人体局部皮肤温度及热感觉影响
7
作者 程成 闫海燕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9期51-53,共3页
为了探究人体局部皮肤温度与热感觉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对四个季节中局部皮肤温度与热感觉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背部、胸口等核心部位在各季节中变化较小,维持在稳定的温度范围内。头部、手掌、小腿、脚踝等末端部位会随着季节变化... 为了探究人体局部皮肤温度与热感觉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对四个季节中局部皮肤温度与热感觉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背部、胸口等核心部位在各季节中变化较小,维持在稳定的温度范围内。头部、手掌、小腿、脚踝等末端部位会随着季节变化更加明显。春季上肢部位以及头部对热感觉的影响最大;夏季脚踝和躯干部位对热感觉的影响最大;秋季四肢部位对热感觉的影响最大;冬季四肢末端部位对热感觉的影响最大。可针对不同部位在各个季节中的敏感性提出提升舒适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皮肤温度 热感觉 季节性 实际环境
下载PDF
眼镜蛇细胞毒素致昆明小鼠局部皮肤坏死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陆雪玲 朱俊蓉 +5 位作者 黄周 黄东凌 王璠 韦晚霞 刘恋 王威 《蛇志》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通过皮内注射中华眼镜蛇细胞毒素(CTX)建立中华眼镜蛇咬伤皮肤坏死小鼠模型。方法通过凝胶层析+离子层析从中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出眼镜蛇细胞毒素(CTX-X)。取30只小鼠随机分为10组:生理盐水组、10μg粗毒组、20μg粗毒组、25μg粗... 目的通过皮内注射中华眼镜蛇细胞毒素(CTX)建立中华眼镜蛇咬伤皮肤坏死小鼠模型。方法通过凝胶层析+离子层析从中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出眼镜蛇细胞毒素(CTX-X)。取30只小鼠随机分为10组:生理盐水组、10μg粗毒组、20μg粗毒组、25μg粗毒组、10μg CTX-X组、20μg CTX-X组、30μg CTX-X组、40μg CTX-X组、50μg CTX-X组、60μg CTX-X组,每组3只。注毒72 h后观察小鼠注射部位皮肤坏死直径及病理变化。结果(1)中华眼镜蛇粗毒通过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分离获得2个蛋白峰(F1、F2),将CTX-X所在的F2峰经过CM Sepharose TM CL-6B阳离子交换柱色谱分离获得F1、F2、F3、F44个峰,通过小鼠体内实验及SDS-PAGE确定F4峰分离的CTX-X具有活性且达到电泳纯。(2)CTX-X组小鼠的皮内坏死直径随着CTX-X剂量增加而增大,51.21μg CTX-X组的小鼠皮内坏死直径均值达到5 mm。粗毒组小鼠随着皮内注射粗毒剂量的增加,小鼠72 h内的死亡率增高,当皮内注射粗毒剂量<25μg时,注毒72 h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注射部位未观察到皮肤坏死情况;当皮内注射粗毒剂量≥25μg时,所有小鼠在注毒后3 h内死亡,且皮内注射部位未见明显坏死。结论应用Sephadex G-50凝胶过滤+CM Sepharose TM CL-6B阳离子交换分离所得的CTX-X,于小鼠背部皮内注射可成功构建中华眼镜蛇CTX-X致局部皮肤坏死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稳定性高且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眼镜蛇 细胞毒素 皮肤坏死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精细缝合配合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物切除修复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领军 薛涵 +1 位作者 刘明 薛仰杰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探讨精细缝合配合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行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行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观察组采取精细缝... 目的探讨精细缝合配合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行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行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观察组采取精细缝合+局部皮瓣修复创面,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局部皮瓣修复。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瘢痕形成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水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拆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3月瘢痕宽度、最薄处厚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12月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精细缝合配合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物切除后创面,可明显减轻术后瘢痕形成,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皮肤肿物 精细缝合 局部皮瓣 修复
下载PDF
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痊愈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局部皮瓣炎性反应的变化
10
作者 刘勇智 赵媛媛 +1 位作者 贾鑫 温家康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6-368,37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感染与否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局部皮瓣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了解新冠病毒感染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3年3月我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163人临床资料。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人工耳蜗植入术...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感染与否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局部皮瓣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了解新冠病毒感染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3年3月我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163人临床资料。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局部皮瓣感染的差异。分组情况:(1)儿童组:年龄1~18岁,其中研究组44人,对照组64人。(2)成人组:年龄18~67岁,其中研究组31人,对照组24人。结果研究组发生皮瓣感染共10人,发生率13.33%(10/75),对照组2人,发生率2.27%(2/88)。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7<0.05)。按年龄分层后儿童研究组发生皮瓣感染6人,发生率13.64%(6/44);对照组发生皮瓣感染1人,发生率1.56%(1/64)。儿童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5<0.05)。成人研究组发生皮瓣感染4人,对照组1人。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519>0.05)。儿童研究组发生早期一般感染4人,感染率9.09%(4/44);远期严重感染2人,感染率4.55%(2/44)。儿童对照组有1人发生早期一般感染,感染率1.56%(1/64);无早期和远期的严重感染。成人研究组早期一般感染3人,发生率9.67%(3/31);远期严重感染1人,发生率3.23%(1/31)。成人对照组有1例早期一般感染,发生率4.17%(1/24);无早期和远期的严重感染。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感染发生时间和皮瓣感染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冠病毒感染增加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局部皮瓣感染的风险,且在儿童中该风险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局部皮瓣感染 植入体取出
下载PDF
局部冷却布置对航空铝合金蒙皮化铣温度场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黄梅 吴宁 +6 位作者 李旭勇 张东升 李丰 潘龙腾 邹康鑫 欧阳德来 崔霞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为优化某航空铝合金蒙皮化铣过程中局部冷却布置,利用Fluent软件对局部冷却时蒙皮化铣温度场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局部冷却布置对航空铝合金蒙皮化铣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化铣时间增加,蒙皮表面温度增加,且存在较大温度差,化铣7... 为优化某航空铝合金蒙皮化铣过程中局部冷却布置,利用Fluent软件对局部冷却时蒙皮化铣温度场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局部冷却布置对航空铝合金蒙皮化铣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化铣时间增加,蒙皮表面温度增加,且存在较大温度差,化铣760 s后温度差超过4℃;单冷却喷口局部冷却效果较差,底部化铣面冷却不足;下方加装一个喷口会改善底部化铣面冷却效果;上方加装一个喷口使化铣面右上部分高温区域消失,能够明显改善化铣面温度均匀性;但过多冷却喷口(5喷口)会使冷却液相互干扰,化铣面温度均匀性变差。喷口流速低于2 m/s时,化铣面降温速度较慢;高于3 m/s时,化铣面降温速度较快,但温度均匀性变差。从冷却效果考虑,采用纵向三冷却喷口布置、喷口流速3 m/s的方案最佳,此时化铣面最低温度冷却至85℃所需时间为51 s,化铣面最高温度为89.3℃,平均温度为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铝合金蒙皮 化铣 局部冷却 温度场 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
12
作者 朱伟 谌宏运 张金松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8期524-528,共5页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手术治疗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共41例,包括基底细胞癌19例,鳞状细胞癌(含角化棘皮瘤)16例,色素痣5例,表皮囊肿并感染1例。根据术...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手术治疗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共41例,包括基底细胞癌19例,鳞状细胞癌(含角化棘皮瘤)16例,色素痣5例,表皮囊肿并感染1例。根据术后面部缺损不同部位及大小,使用易位皮瓣、推进皮瓣、旋转皮瓣等类型的局部皮瓣一期修复创面,恶性肿瘤者经病理回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细胞后再行局部皮瓣修复。所有缺损修复时切缘不能有太大张力,均行皮下缝合及皮肤缝合,术后5~7 d拆线。结果 拆线时41例患者局部皮瓣均存活,面部轮廓基本正常,面部器官游离缘无扭曲;随访6~12个月,术区功能恢复良好,皮瓣色泽与周围组织较好匹配,平整度可、质地柔软,局部无牵拉变形、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有较好功能恢复及美容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皮瓣 皮肤肿瘤 面部缺损修复
下载PDF
皮肤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13
作者 罗银香 李瑞雨 +1 位作者 徐丛丛 张雪竹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位在皮部,主要累及肝、脾二脏,久则及肾。其发生涉及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有年老体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外因则与外感火毒湿热时邪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位在皮部,主要累及肝、脾二脏,久则及肾。其发生涉及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有年老体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外因则与外感火毒湿热时邪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种,实为肝经湿热火毒蕴积与血气搏结,造成局部气血凝滞,经脉瘀阻不通,脏腑气机不畅则痛;虚为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外感火毒之邪后,余邪未尽日久化火,耗伤阴血,阴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经脉,不荣则痛。故该病治疗需要兼顾内外虚实,以扶正祛邪、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皮肤针治疗PHN可因势利导、诱邪外出,既能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又可振奋经气、调节脏腑,常用治疗方法有:皮肤针放血、皮肤针联合普通针刺、皮肤针联合灸法、皮肤针联合中药、皮肤针联合西药等。皮肤针治疗PHN,临床叩刺部位选择主要为局部叩刺,其次是阿是穴、夹脊穴的穴位叩刺。目前,皮肤针治疗PHN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观察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疗效评价以观察性指标为主,缺乏实验室指标观察,实验结果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真实性;临床应用型研究多,基础理论型研究少;PHN易复发,病程迁延时间长,部分临床研究仅关注近期疗效,缺少后期随访;治疗主要以缓解疼痛为主,缺乏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建议加强皮肤针治疗PHN的基础研究,注重客观疗效标准,同时注意后期随访及心理疏导,设计更为严谨的科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皮肤针 局部叩刺 阿是穴 夹脊穴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与局部皮温、软组织肿胀变化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程兴龙 管伟荣 +2 位作者 刘光炜 汪翠玲 李健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208-1210,1214,共4页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对局部皮温、软组织肿胀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还是48 h拔出引流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对局部皮温、软组织肿胀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还是48 h拔出引流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皮温、术后肢体肿胀周径、关节功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的差异。结果:术后48 h,研究组的总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4 d的皮温较术后第1 d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术后7 d、术后14 d的皮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肢体肿胀周径明显高于术前,术后14 d肢体肿胀周径低于术后7 d,且研究组术后7 d、术后14 d肢体肿胀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 m关节功能KSS评分比术前较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相较于24 h拔除组,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更有利于降低患者局部皮温和减少软组织肿胀,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引流管拔除 局部皮温 软组织肿胀
下载PDF
预防性使用皮瓣转移乳头乳晕成形术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15
作者 杨心茹 左禧萌 史晓光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 探讨术中预防性使用皮瓣转移乳头乳晕成形术在扩大切除联合整形手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9月~2022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 目的 探讨术中预防性使用皮瓣转移乳头乳晕成形术在扩大切除联合整形手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9月~2022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200例,均经病理证实,且采用扩大切除+整形手术+皮瓣转移乳头乳晕成形术治疗。观察疗效及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 NAC)有无坏死,评估坏死分级,计算坏死率,评价该术式的有效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随访脱落2例,198例获得随访,时间15 d。获得随访的198例患者均获治愈,未出现疾病复发。出现NAC坏死5例,均为1级,坏死率2.53%,预防有效率及患者满意率均为97.47%。结论 预防性使用皮瓣转移乳头乳晕成形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疗效确切,术后发生NAC缺血坏死的风险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乳头乳晕成形术 皮瓣转移 局部扩大切除术 乳头乳晕复合体 缺血坏死
下载PDF
基于生理参数的关节局部热感觉预测方法
16
作者 何志强 殷勇高 +1 位作者 赵兴旺 陈鑫 《暖通空调》 2024年第5期117-123,共7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局部热舒适,尤其是关节部位的热感觉。生理参数和环境参数分别是影响人体热感觉投票(TSV)的直接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现有基于生理参数和环境参数建立的局部热感觉模型可以实现对局部位置热感觉的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局部热舒适,尤其是关节部位的热感觉。生理参数和环境参数分别是影响人体热感觉投票(TSV)的直接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现有基于生理参数和环境参数建立的局部热感觉模型可以实现对局部位置热感觉的预测,但对关节局部热感觉的预测精度不高。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局部皮肤温度建立了适用于关节部位的局部热感觉模型,并引入皮肤电反应(GSR)和决策树模型,以提高局部热感觉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基于局部皮肤温度、GSR构建的局部热感觉模型可以预测关节等局部敏感位置的TSV,采用的决策树方法可用于判定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偏差量的修正方向。当模型预测值和TSV实际值之间偏差在±0.5以内时,平均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引入GSR修正项模型的预测结果比仅采用单一局部皮肤温度构建的模型预测准确率提高了9.1%。该模型可准确预测关节局部热感觉,从而提高人体局部的热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感觉投票 局部热感觉模型 生理参数 皮肤电反应 决策树模型 关节
下载PDF
局麻下经超声引导行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的护理体会
17
作者 李本 梁鑫 +2 位作者 周思雨 高俞 吴文君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5期618-620,共3页
目的:总结局麻下经超声引导行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GYN)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1年10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例GYN患者的病历资料,对4例GYN患者在局麻下经超声引导行真... 目的:总结局麻下经超声引导行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GYN)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1年10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例GYN患者的病历资料,对4例GYN患者在局麻下经超声引导行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治疗,术前充分准备与评估,术中人文关怀与疼痛护理,术后对并发症及医源性损伤及时观察预防,同时注重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与隐私保护,做好出院准备度评估与出院指导。结果:术后4例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皮下积液、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及医源性皮肤损伤,术后美容效果评分高,乳头敏感度高,术后2~4 d均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对局麻下经超声引导行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的GYN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强化疼痛管理与心理护理,注重隐私保护和人文关怀,及时识别处理并发症及医源性损伤,可为手术治疗与美容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发育症 微创手术 护理 医源性皮肤损伤 局麻
下载PDF
胶原贴敷料对面部寻常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局部免疫的影响
18
作者 张佳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究胶原贴敷料对面部寻常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局部免疫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148例面部寻常痤疮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进行红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 目的探究胶原贴敷料对面部寻常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局部免疫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148例面部寻常痤疮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进行红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胶原贴敷料。比较两组面部寻常痤疮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痤疮相关指标(皮损数量、皮损E值及M值)、皮肤屏障功能指标[角质层含水量(SCH)及经皮水分丢失(TEWL)]及局部免疫指标(CD3^(+)、CD4^(+)及CD8^(+))。结果观察组的面部寻常痤疮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8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痤疮相关指标、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及局部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的上述方面均改善,观察组的痤疮相关指标、局部免疫指标及TEWL低于对照组,而SCH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贴敷料在面部寻常痤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贴敷料 面部寻常痤疮 皮肤屏障功能 局部免疫
下载PDF
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联合皮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19
作者 吕丽娜 许秀玫 +2 位作者 陈国华 肖聪 李晓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7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联合皮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汕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30例。对照1组采用皮部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脊... 目的:探讨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联合皮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汕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30例。对照1组采用皮部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联合皮部针刺治疗。比较三组疼痛情况、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三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三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联合皮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皮部理论 脊神经定位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络皮部理论配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观察
20
作者 许秀玫 陈国华 +4 位作者 姚莹华 吕丽娜 肖聪 张钊敏 陈琼娜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4期22-25,共4页
目的:观察经络皮部理论配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志愿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别给予皮部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经络皮部理论配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志愿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别给予皮部针刺治疗、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配合针刺治疗、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配合皮部针刺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和JOA评分指标进行疗效观察,并进行远期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疗效评估,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其中经络皮部理论配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2)治疗后6个月统计远期疗效,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0%、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比皮部针刺治疗组和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配合针刺治疗组,经络皮部理论配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更突出。结论:经络皮部理论配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对比皮部针刺治疗和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配合针刺治疗,远期疗效更为理想,疾病复发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皮部理论 脊神经定位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远期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