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中窝入路内听道定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梦叶 高震 袁雅生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33-236,共4页
颅中窝入路是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常规手术入路,主要用于切除涉及内听道的各类病变。颅中窝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完整暴露内听道,有利于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精准定位内听道可有效避免行颅中窝入路时损伤耳蜗、前庭、半规管、面神经、... 颅中窝入路是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常规手术入路,主要用于切除涉及内听道的各类病变。颅中窝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完整暴露内听道,有利于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精准定位内听道可有效避免行颅中窝入路时损伤耳蜗、前庭、半规管、面神经、听神经等重要结构。各种定位方法的灵活应用、完备的颞骨解剖知识、以高分辨率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为基础的术中导航技术是精准定位内听道的关键。本文对颅中窝入路中内听道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听道定位 颅中窝入路 侧颅底
下载PDF
听神经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内听道后上壁的处理及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贵杰 钟东 +4 位作者 唐文渊 夏海坚 谭云 王兵 吕安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740-1743,共4页
目的评价听神经瘤术中恰当磨除内听道后上壁的处理策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135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皆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采用高速微型磨钻充... 目的评价听神经瘤术中恰当磨除内听道后上壁的处理策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135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皆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采用高速微型磨钻充分磨除内听道后上壁,开始时使用钢切削钻进行磨除,在骨质部分磨除后,改用金钢砂磨头精细磨除。主要磨除内听道后壁,有高位颈静脉球时,需小心避开。结果 135例T3a~T4b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全切者125例(92.6%),次全切除者8例(5.9%),大部分切除者2例(1.5%)。面神经解剖保留126例(93.3%),术后半年面神经功能评价,面神经功能保留82例(60.7%)[HB分级,Ⅰ~Ⅱ级者14例(17.1%),Ⅲ级者68例(82.9%)]。脑脊液漏5例(3.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0%),1例经内听道后壁磨除修补后痊愈(0.7%)。吞咽呛咳7例(5.2%),共济失调6例(4.4%),死亡1例(0.7%)。结论术前进行充分有效的评估,术中磨除内听道后上壁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同时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内听道 岩骨气房 骨性半规管 颈静脉球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贾旺 于春江 +1 位作者 王凤梅 陈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60-63,F002,共5页
应用 10 %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 (保留C2 以上 ) 10例 2 0侧 ;漂白干颅骨 10例 2 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 ,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 ,明确了听神经瘤手... 应用 10 %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 (保留C2 以上 ) 10例 2 0侧 ;漂白干颅骨 10例 2 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 ,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 ,明确了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位听神经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并进行量化。通过对内耳道及枕下 乙状窦后 内耳道入路途径结构的测量和拍照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结果提示 :熟悉内耳道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 ,有助于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 ,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内耳道 桥脑小脑角 听神经瘤
下载PDF
内镜引导下手术切除内耳道内听神经鞘瘤 被引量:2
4
作者 钱忠心 刘卫东 +10 位作者 赵鸿 刘向阳 毛青 叶树铭 丁勇 龚良 朱景伟 张宇一 彭毅华 苗宏生 赵明珠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2-694,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技术在切除内耳道(IAC)内听神经鞘瘤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4年来21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切除长入桥小脑角部分的肿瘤后,不磨除IAC后壁而直接采用内镜引导下切除IAC的残余肿瘤.术中在切除IAC内肿瘤前、后刺激IAC口... 目的 探讨内镜技术在切除内耳道(IAC)内听神经鞘瘤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4年来21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切除长入桥小脑角部分的肿瘤后,不磨除IAC后壁而直接采用内镜引导下切除IAC的残余肿瘤.术中在切除IAC内肿瘤前、后刺激IAC口处面神经,记录肌电图.术后1~3个月复查MRI及面神经功能评定,得出IAC内肿瘤全切率和面神经解剖保留率.结果 21例患者IAC内肿瘤全切除18例;IAC段面神经解剖保留16例.全部病例无死亡,无术后脑脊液漏.结论 对IAC明显扩大的听神经鞘瘤患者,采用不磨除IAC骨结构,使用合适的成角手术器械,在内镜辅助下直接切除长入IAC内的肿瘤可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且可避免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手术 内耳道 听神经鞘瘤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对听神经瘤内听道及周围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园园 张新宇 +2 位作者 陈君辉 贾颖 梁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8期84-85,89,共3页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对听神经瘤内听道及周围结构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为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30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行颅底CT薄层扫描观察其患侧内听道形态、内听道周围乳突气房及颈静脉球等情况。结果听神经瘤患侧内听...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对听神经瘤内听道及周围结构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为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30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行颅底CT薄层扫描观察其患侧内听道形态、内听道周围乳突气房及颈静脉球等情况。结果听神经瘤患侧内听道表现为三种形态:喇叭口状22例(73.3.0%),壶腹状6例(20.0%),不规则形2例(6.7%)。其中1例不规则形及3例喇叭口状因内听道口较大未行磨开内听道后壁,通过直接牵拉切除内听道肿瘤。19例喇叭口状、6例壶腹状及1例不规则形行磨开内听道后壁切除内听道肿瘤。其中3例术前CT提示合并有颈静脉球高位,术中在磨除内听道后壁时尽量靠近内听道上嵴,且磨除长度较少,以防止颈静脉球破裂出血。另有2例术前CT显示乳突气化良好,乳突气房临近内听道后壁,术中在磨除内听道后壁时乳突气房被磨开,并立即进行封闭,术后出现轻微脑脊液漏。结论听神经瘤应常规行颅底CT薄层扫描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临床决定是否磨开内听道后壁及磨除范围,提高手术全切除可能,降低对患者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听道 听神经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管内型微小听神经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冰 杨本涛 +1 位作者 王振常 鲜军舫 《当代医学》 2009年第20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管内型微小听神经瘤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管内型微小听神经瘤14例。肿瘤均局限于内听道内。G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SE、FSE、3DFIESTA序列及Gd-DTPA增强检查肿瘤。分析肿瘤的形态、信号、强化方式... 目的探讨MRI对管内型微小听神经瘤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管内型微小听神经瘤14例。肿瘤均局限于内听道内。G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SE、FSE、3DFIESTA序列及Gd-DTPA增强检查肿瘤。分析肿瘤的形态、信号、强化方式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4例肿瘤均位于内听道内,其中7例肿瘤达内耳门,9例肿瘤达内听道底。与脑实质比较,14例肿瘤T1WI均为等信号,11例T2WI为等信号,2例T2WI为略长信号,1例T2WI为略短信号。增强后肿瘤均呈中度至明显强化。14例肿瘤3DFIESTA呈低信号。结论对于管内型微小听神经瘤的诊断,MRI优于CT,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内听道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不同时机磨除内听道处理大型听神经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超 代兴亮 +1 位作者 胡阳春 李志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早期内听道磨除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的74例患者临床资料。改良组采取术中早期内听道磨除(肿瘤减体积至足够暴露内听道口及后唇时磨除内听...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早期内听道磨除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的74例患者临床资料。改良组采取术中早期内听道磨除(肿瘤减体积至足够暴露内听道口及后唇时磨除内听道),而传统组采取传统方法内听道磨除(肿瘤主体切除后、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前磨除内听道),比较两组资料的肿瘤切除程度、切瘤耗时、面神经的解剖保留和功能保留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改良组43例,传统组31例,其中肿瘤最大径31~40 mm 42例、>40 mm 32例。改良组、传统组肿瘤全切率(41/43 vs.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Ρ=0.40)。改良组平均切瘤耗时(96.32±22.59)min,明显短于传统组(179.06±34.04)min(t=4.39,Ρ=0.04);改良组面神经解剖保留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43 vs.23/31,χ^(2)=5.05,Ρ=0.03);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HB I~II级)改良组优于传统组(38/43 vs.21/31,χ^(2)=4.74,Ρ=0.03);改良组术后并发症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3 vs.6/31,χ^(2)=0.85,Ρ=0.36)。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早期内听道磨除可有效缩短大型听神经瘤切瘤时间,且能显著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神经电生理 面神经 内听道
下载PDF
听神经瘤术后有效听力的影响因素
8
作者 尹卫宁 崔洁 +2 位作者 刘隆熙 葛晓燕 孟庆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显微术后影响有效听力的因素。方法对47例听神经瘤患者在术中听力监护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切除术。记录肿瘤的大小、术前听力、肿瘤在内听道的充满程度。结果28例肿瘤直径≤15mm的患者中有效听力保留率为32.1%,1...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显微术后影响有效听力的因素。方法对47例听神经瘤患者在术中听力监护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切除术。记录肿瘤的大小、术前听力、肿瘤在内听道的充满程度。结果28例肿瘤直径≤15mm的患者中有效听力保留率为32.1%,19例肿瘤直径≥16mm的患者中有效听力保留率为5.3%,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5)。在25例患者中,影像学资料显示,16例内听道被肿瘤完全充满者有效听力保留率为25%,9例内听道部分充满者有效听力保留率为44.4%(P<0.05)。28例肿瘤直径≤15mm的患者中,16例术前保留有效听力者术后有效听力保留率为37.5%,12例术前为无效听力者术后有效听力保留率为25%(P>0.05)。结论肿瘤不完全充满内听道以及其直径≤15mm有利于有效听力保留,肿瘤直径<16mm的患者良好的术前听力也略有利于有效听力的保留,但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听力保留 肿瘤大小 内听道 术前听力
下载PDF
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内听道内肿瘤的个体化处理 被引量:3
9
作者 谷速杰 李俊 +3 位作者 李闪闪 王潞 范明波 张章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内听道部分的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的37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依照内听道病理形态及病人综合情况,19例采取磨除部分内听道后壁法,16例采用刮除法,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内听道部分的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的37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依照内听道病理形态及病人综合情况,19例采取磨除部分内听道后壁法,16例采用刮除法,2例内听道内肿瘤未予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面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I~Ⅱ级34例,Ⅲ~Ⅳ级2例,Ⅴ级1例;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35例(94.6%),Ⅲ级1例(2.7%),Ⅳ级1例(2.7%)。肿瘤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发生瘤腔再出血1例,脑脊液耳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3年,1例残余肿瘤明显增大,行伽玛刀治疗后得到控制;其余病例未见明显残余肿瘤增大或复发。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中,依照内听道病理形态及病人综合情况,个体化处理内听道内肿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手术 内听道
下载PDF
经颞骨内听道显微手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金城 田庆润 +1 位作者 陈育良 李秀玲 《天津医药》 CAS 1992年第9期547-550,共4页
内听道位于岩骨深部,其中走行位听神经和面神经,所涉及的病变多与这些颅神经有关。内听道开口于小脑桥脑角区、止于内听道底,与脑干、小脑、内耳的前庭和耳蜗相毗邻,手术解剖复杂。作者报告自1989年~1991年采用经颞骨途径行内听道手术1... 内听道位于岩骨深部,其中走行位听神经和面神经,所涉及的病变多与这些颅神经有关。内听道开口于小脑桥脑角区、止于内听道底,与脑干、小脑、内耳的前庭和耳蜗相毗邻,手术解剖复杂。作者报告自1989年~1991年采用经颞骨途径行内听道手术15例,其中经迷路上进路12例,经乳突迷路进路3例。所行手术包括颞骨纵行骨折面神经麻痹3例,贝尔氏面瘫4例,耳带状疱疹1例,均行面神经全程减压,颞骨原发性胆脂瘤2例,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切除后行面神经移植吻合;内听道听神经瘤3例。本文仅就手术技术及随访结果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听道 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颅中窝径路内耳道CT的定位
11
作者 李永新 殷善开 +3 位作者 席焕久 孙连玉 潘喜民 幺中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35-240,共6页
目的:借助CT 的薄层骨窗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寻找一种新的颅中窝径路内听道(internalauditory canal,IAC) 的定位方法。方法:首先对20 例成人干颅标本进行薄层骨窗CT扫描、测量并进行三维CT... 目的:借助CT 的薄层骨窗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寻找一种新的颅中窝径路内听道(internalauditory canal,IAC) 的定位方法。方法:首先对20 例成人干颅标本进行薄层骨窗CT扫描、测量并进行三维CT(3DCT) 重建;然后进行显微颞骨解剖、测量;最后进行模拟手术。结果:显微测量与CT 测量密切相关。结论:在确定的平面上,过颧弓根做与冠状轴成α角的连线,在此线上向内移行距离d 即定位出IAC。本研究通过CT 扫描测量与三维CT重建技术,术前就可以了解每位病人的具体颞骨解剖特点,根据测量的准确数据,就能够精确定位IAC,从而达到“一人一定位”的目标,弥补了传统定位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听道 颅中窝 定位 CT 内耳手术 IAC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术中内听道的个体化处理
12
作者 尹浩扬 辛运 +8 位作者 蒋涛 吴越 程崇杰 夏海坚 张文韬 孙晓川 唐文渊 徐胜生 钟东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6期364-368,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处理内听道内的个体化策略,以达到患者利益最大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行神经内镜辅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处理内听道内的个体化策略,以达到患者利益最大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行神经内镜辅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肿瘤长入内听道的程度及身体基础情况,分为内听道磨开组(18例)和掏刮组(9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肿瘤的切除程度、面神经的保留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内听道磨开组中肿瘤完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掏刮组中肿瘤完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2组患者的近全及以上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镜下观察所有患者面神经均得到解剖保留。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听道磨开组患者术后3个月House-Brackmann(H-B)Ⅰ~Ⅱ级9例,Ⅲ级7例,Ⅳ级2例;掏刮组患者术后3个月H-BⅠ~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0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4例,其中内听道磨开组3例,掏刮组1例。结论相对于内听道磨开法,掏刮法的手术耗时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更少。通过精准的术前评估,对合适的患者采用掏刮法处理内听道内肿瘤更利于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内听道 掏刮法
原文传递
乙状窦后入路圆形骨窗开放及内听道区相关结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志海 蔡志毅 +3 位作者 吕静瑶 周开宇 金巧智 陶宝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8-342,共5页
目的:对乙状窦后入路圆形骨窗开放及内听道区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探讨圆形骨窗开放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内听道口的定位标志及后壁的磨除范围,为临床听神经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具(30侧)(颅底)10%甲醛固定的正常完整的... 目的:对乙状窦后入路圆形骨窗开放及内听道区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探讨圆形骨窗开放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内听道口的定位标志及后壁的磨除范围,为临床听神经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具(30侧)(颅底)10%甲醛固定的正常完整的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圆形骨窗开放及磨除内听道后壁,在手术显微镜下对神经、血管等相关解剖结构进行相关数据测量。结果:15具标本30侧圆形骨窗开放后无一例损伤横窦及乙状窦,骨窗上缘最高点至横窦下缘最低点的垂直距离为(4.02±0.32)mm,骨窗前缘最前点至乙状窦后缘最后点的垂直距离为(6.31±0.43)mm。内听道上结节恒定位于内听道口前上方,内听道结节最高点至内听道口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31±0.32)mm。暴露内听道全程所需磨除内听道后壁的长度及宽度分别为(7.29±0.32)mm和(4.12±0.29)mm,在此磨除范围内,30侧标本中无一例耳蜗、半规管或静脉球损伤。结论:乙状窦后入路圆形骨窗开放方法安全可行,内听道上结节可作为内听道口的定位标志;在暴露内听道时应注意后壁磨除范围,避免损伤耳蜗、半规管或颈静脉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乙状窦后入路 内听道 显微解剖 解剖学
原文传递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后壁磨除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志杰 金保哲 周文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413-416,共4页
目的: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 目的: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 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 P 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6;±17.2&#176;。以 P 点作为参照点,测得 P 点至弓状隐窝的最短距离(4.10±0.60) mm,P 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 mm,P 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 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 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 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内听道 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内听道后壁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学
原文传递
多模态影像融合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李 郑玄 +3 位作者 张艳阳 姜燕 许百男 张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初步实现听神经瘤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 目的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初步实现听神经瘤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共3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C)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面神经,术中显微镜下验证所重建面神经位置的准确性。将重建的面神经、内听道水成像、颞骨薄层CT扫描重建并进行多模态融合,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导航下确定内听道后壁的准确位置及需要磨除的范围,术中持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30例患者中,面神经重建成功率为100.0%,与实际位置符合率为93.3%(28/30)。17例进行导航,导航注册误差为0.30~0.92mm,平均(0.47±0.15)mm。39例中,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3.3%),功能保留26例(86.7%)。术前均为不可用听力,术后无听力保留及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脑脊液漏、术区血肿及后组脑神经损伤症状。结论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神经导航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神经 内听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