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Zosterophyll Plants from the Lower Devonian(Lochkovian)Xitun Formation of Northeastern Yunnan,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XUE Jinzhu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04-512,共9页
Two zosterophyll plant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Lochkovian) Xitun Formation of Qujing, Yunnan, China. Xitunia spinitheca gen. et sp. nov. has stalked sporangia laterally attached on the axis in a heli... Two zosterophyll plant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Lochkovian) Xitun Formation of Qujing, Yunnan, China. Xitunia spinitheca gen. et sp. nov. has stalked sporangia laterally attached on the axis in a helical arrangement. Sporangia are dorsoventrally flattened and composed of two unequal valves; the adaxial valve is round in face view, while the abaxial valve is larger than the former, triangular or wedge-shaped, and radially bears long spiny appendages along the distal margin. Xitunia shows new variation of sporangial morphology within the zosterophylls. Zosterophyllum minorstachyum sp. nov. has K-shaped branchings at the basal parts and small-sized terminal spikes, which consist of round to elliptical sporangia arranged helic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new data on the diversity of plant types during Lochkovian when rare vascular plants were reported. As for various species of Zosterophyllum in South China, their apparent evolutionary trend of features from the Late Silurian to Early Devonian (Emsian)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devonian lochkovian Xitunia gen. nov. zosterophyll ZosterophyUum
下载PDF
Upper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12
2
作者 Wang Xunlian Li Shilong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Wang Yue (Mineral Office of Dushan County, Dushan 558200)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7-94,共8页
In South China fou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upper part of Upper Devonian and Tournaisian. They are named SQ0 SQ1, SQ2 and SQ3 in ascending order. SQ0 is Strunian (uppermost Devonian), and the othe... In South China fou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upper part of Upper Devonian and Tournaisian. They are named SQ0 SQ1, SQ2 and SQ3 in ascending order. SQ0 is Strunian (uppermost Devonian), and the other three Tournaisian in age. These fou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ppear to correlate fairly well with the four sequence recognized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other areas. This may suggest that these sequences are synchronous depos- its resulted from the eustatic changes. The present 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and event stratigraphy indicates that in neritic facies areas of South China,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match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Siphonodella praesulcata zone and S. sulcata zone in pelagic facies areas, is not only higher than the top of the Cystophrentis zone, but also higher than the top of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event bed. In neritic facies areas, the Devonian-Carbonifrerous boundary is marked by the most distinct transgressive surface within the Cystophrentiseudouralina interval zone, i. e. at the base of the TST of the SQ1. This boundary coincides with the top surface of the event bed resulted from the eustatic fall, and approximately corresponds to the basal part of Rseudouralina assemblag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y boundary Upper devonian lower Carboniferous South China.
下载PDF
Ramp facies in an intracratonic basin:A case study from the Upper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in central Hunan,souther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Longyi Shao Dongdong Wang Houan Cai Hao Wang Jing Lu Pengfei Zh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1年第3期409-419,共11页
Detailed studies on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ocks in central Hunan, southern China have led to the recognition of 25 lithofacies which can be grouped into: (I) inner ramp peritidal platform, ... Detailed studies on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ocks in central Hunan, southern China have led to the recognition of 25 lithofacies which can be grouped into: (I) inner ramp peritidal platform, (2) inner ramp organic hank and mound, (3) mid ramp, (4) outer ramp, and (5) shelf basin facies associations. The peritidal platform facies association dominates the Zimenqiao Formation (Namurian A or late Datangia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gypsum and dolostone-containing sequences, indicating a peritidal platform environment. The other four facies associations dominate the Menggongao Formation (late Famennian), Liujiatang Formation (Tournaisian or Yangruanian), Shidengzi Formations (early Visean or early Datangian). Five upward-shallowing cycles were distinguished in these three Formations. The predominant facies associations developed in each Formation demonstrate an overall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cycle in the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in central Hunan. The overall transgressive sequence was preserved in the Shaodong, Menggongao, and Liujiatang Formations, and the overall regressive sequence was preserved in the Liujiatang, Shidengzi, Ceshui and Zimenqiao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tonic basin Carbonate ramp Southern China lower Carboniferous Upper devonian
下载PDF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曲靖东方鱼”的分类学厘定
4
作者 山显任 朱敏 +1 位作者 李强 盖志琨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8,共14页
“曲靖东方鱼”(‘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的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其最初被归入东方鱼属(Dongfangaspis),之后被归入宽甲鱼属(Laxaspis)。然而,由于宽甲鱼属模式种为曲靖宽甲鱼(Laxaspis qujingensis),这一分类学厘定又引起异物... “曲靖东方鱼”(‘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的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其最初被归入东方鱼属(Dongfangaspis),之后被归入宽甲鱼属(Laxaspis)。然而,由于宽甲鱼属模式种为曲靖宽甲鱼(Laxaspis qujingensis),这一分类学厘定又引起异物同名的问题。描述了来自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西山村组的“曲靖东方鱼”和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的新材料。“曲靖东方鱼”在头甲长略大于宽,侧横管末端呈二分叉,V字型后眶上管不汇合,以及至少7条侧横管从侧背管发出等方面与变异坝鱼高度相似。这些相似之处表明,相较于宽甲鱼属和东方鱼属,“曲靖东方鱼”更接近坝鱼属。因此提出将“曲靖东方鱼”从宽甲鱼属中移除,归入坝鱼属。新标本表明变异坝鱼多出来第5对长的侧横管是该种的一个鉴别特征,而正型标本所呈现的非对称感觉管系统应为种内变异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曲靖 下泥盆统 西山村组 盔甲鱼类 多鳃鱼科 坝鱼属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软舌螺的发现及其古生态和古地理意义
5
作者 黄烈斌 刘一龙 +2 位作者 纵瑞文 高丹霞 申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400,共14页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来自中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的软舌螺化石,共计3属3种,分别为:王氏富蕴螺Fuyunotheca wangi gen.et sp.no v.,施氏纵肋螺Costulatotheca schleigeri Earp,2019和奥氏螺未定种Ottomarites sp.。其中,王氏...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来自中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的软舌螺化石,共计3属3种,分别为:王氏富蕴螺Fuyunotheca wangi gen.et sp.no v.,施氏纵肋螺Costulatotheca schleigeri Earp,2019和奥氏螺未定种Ottomarites sp.。其中,王氏富蕴螺作为首次发现的新属种,典型特征为横切面呈扁椭圆形至亚三角形,背部膨胀,具有1条贯穿壳体的背中脊,腹部较平至微微凸起,壳体前1/3处具有横向成组的肋,整个壳体装饰着横向比纵向明显的细线。古生态学分析表明,王氏富蕴螺是一类生活在具有一定水动力的、富氧的正常浅海环境中的软舌螺。另外,笔者总结了包括新属种在内的目前所有报道过的整个泥盆纪产出的软舌螺的有效属种(不包括未定种和未定属),共计来自11个国家12个地区的14属66种,依据其古地理分布特征,认为泥盆纪的软舌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劳俄大陆和冈瓦纳大陆附近,其他地区仅零星出现。此次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软舌螺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早泥盆世软舌螺类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同时为洲际间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舌螺 早泥盆世 古生态 古地理 东准噶尔
下载PDF
粤北地区“南华系”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垚砚 杨文强 +2 位作者 林小明 廖小华 宋芳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307-322,共16页
粤北地区横跨湘桂赣和武夷两个地层分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夏地块西部,介于武夷、云开两个微陆块之间。粤北南华纪地层是研究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晚期构造演化等问题的重要载体,但该地区南华系的确定和划分较大程度上依赖与周边省份相应岩... 粤北地区横跨湘桂赣和武夷两个地层分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夏地块西部,介于武夷、云开两个微陆块之间。粤北南华纪地层是研究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晚期构造演化等问题的重要载体,但该地区南华系的确定和划分较大程度上依赖与周边省份相应岩石地层的岩性组合和层序的对比,而周边省份的相应岩石地层单位的认识近年来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粤北地区“南华系”的重新厘定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对粤北地区原定为“南华系”大绀山组和活道组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最年轻一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22±4 Ma和430±4 Ma。结合岩性组合、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及文献数据,暂将该地区原定的南华系厘定为下泥盆统。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其与周边地区泥盆系均具有450~420 Ma、1000~900 Ma以及~2450 Ma为主的锆石年龄显示,且在800~550 Ma之间形成复杂的次级峰值,可能指示了相似的物源。综上,建议在开展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等研究中,需首先对南武夷-云开地区南华系的沉积层位做细致的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粤北 大绀山组 活道组 锆石U-PB定年 南华系 下泥盆统
下载PDF
云南广南早泥盆世新发现文山鱼及相关地层问题讨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关奇 刘军平 +4 位作者 王伟 莫雄 何世军 胡绍斌 赵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1-447,共7页
迄今为止,纸厂文山鱼(Wenshanaspis zhichangensis Zhao,Zhu et Jia),2002仅在文山古木地区发现唯一一件较为完整的头甲;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云南文山广南珠街一带下泥盆统坡松冲组首次采获了一件较为完整的纸厂文山... 迄今为止,纸厂文山鱼(Wenshanaspis zhichangensis Zhao,Zhu et Jia),2002仅在文山古木地区发现唯一一件较为完整的头甲;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云南文山广南珠街一带下泥盆统坡松冲组首次采获了一件较为完整的纸厂文山鱼化石标本,这一发现拓宽了纸厂文山鱼的分布范围,丰富了化石层段层序地层的研究,对早泥盆世古地理面貌恢复提供了有力的化石证据。通过与正型标本的对比,新发现一个连接眶上管与侧背管的椭圆形开孔,并对其功能作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广南 下泥盆统坡松冲组 纸厂文山鱼 层序特征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东河砂岩沉积相与哈得逊油田的发现 被引量:29
8
作者 申银民 贾进华 +4 位作者 齐英敏 孙雄伟 周波 马德波 高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9-286,共8页
哈得逊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整装油田之一,储量规模超过亿吨。在其发现过程中,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及其相变规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侵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砂(砾)岩,主体为滨岸海滩相砂体,在全... 哈得逊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整装油田之一,储量规模超过亿吨。在其发现过程中,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及其相变规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侵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砂(砾)岩,主体为滨岸海滩相砂体,在全盆地范围内是一个明显的穿时沉积体。东河砂岩从古地貌低部位向高部位持续超覆变薄,以陆源碎屑滨岸—浅海相沉积为主。在靠近古海岸线附近,以滨岸海滩相的临滨—前滨夹后滨沉积为主,向盆地方向逐渐过渡为远滨的泥岩和台地碳酸盐岩。砂体发育主要受古地貌、海平面变化、物源等共同控制,沉积厚度在缓坡处减薄,在陡坡处增厚,遇孤岛或隆起减薄或尖灭。在海侵早期,东河砂岩分布在轮南隆起以西,砂体分布广、厚度大,南北向展布;在海侵早中期,砂体沿古海岸线近东西向呈带状展布。在海侵中期至晚期,古高地被分割为多个岛屿,向海方向为碳酸盐岩台地。东河砂岩这种纵横向的沉积相变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育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上泥盆统—下石炭统 东河砂岩 沉积相 哈得逊油田
下载PDF
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下泥盆统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顺明 邓宏文 +1 位作者 吴修利 张海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3-387,共5页
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下泥盆统F4层油藏已开发了40多年,但对其储集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却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油田剩余油挖潜和开发调整方案的整体部署。综合应用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全面分析了F4层的岩石学性质、沉... 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下泥盆统F4层油藏已开发了40多年,但对其储集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却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油田剩余油挖潜和开发调整方案的整体部署。综合应用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全面分析了F4层的岩石学性质、沉积构造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古生物特征等,认为F4层的沉积相为陆隆-半深海环境下重力流沉积的海底扇。工区内仅发育海底扇中扇亚相和下扇亚相,从中扇近端到远端、末端直到下扇亚相,重力流逐渐从碎屑流向颗粒流、液化流、低密度浊流演化,最终演化为牵引流。从下到上,F4层的沉积相平面分布从“中扇为主、下扇为辅”演化为“中扇发育、下扇消亡”,最终转变为“中扇缩小、下扇扩大”。分析认为海平面从下降到上升是该区沉积微相空间变化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兹盆地 下泥盆统 重力流 海底扇 沉积微相
下载PDF
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国蓉 曾允孚 +1 位作者 周心怀 于海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8-671,共4页
以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白云岩层序地层划分、白云岩或白云石成因类型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白云岩成因类型发育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建立了区内下-中泥盆统层序地层框架内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即高水位体系域晚期... 以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白云岩层序地层划分、白云岩或白云石成因类型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白云岩成因类型发育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建立了区内下-中泥盆统层序地层框架内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即高水位体系域晚期发育蒸发泵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模式,Ⅰ型层序不整合界面期间发育大气水-海水混合白云石化作用模式;进一步探索了此种背景下,受层序和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分布特征,对于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下-中泥盆统 层序地层 白云石化模式 储层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敏 朱怀诚 +1 位作者 刘锋 彭辉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3-1548,共16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桂溪组、木耳厂组、观音庙组、关山坡组以及中泥盆统金宝石组的孢子化石,共鉴定孢子41属81种,建立了三个孢子组合带,由下至上分别是:Retusotriletes rotundus—Calamospora panucea(RP)孢子组合、S... 本文系统研究了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桂溪组、木耳厂组、观音庙组、关山坡组以及中泥盆统金宝石组的孢子化石,共鉴定孢子41属81种,建立了三个孢子组合带,由下至上分别是:Retusotriletes rotundus—Calamospora panucea(RP)孢子组合、Synorisporites downtoensis—Verrucosisporites scurrus(DS)孢子组合、Densosporites inaequus—Grandispora inculta(Ⅱ)孢子组合。通过与研究较为详细的西欧、北美地区的经典资料,包括老红砂岩大陆、北欧、加拿大等地区,以及国内相关资料的对比,结合特征种的地层分布、重要属种的含量、孢子大小等组合特征,确定RP组合时代为Lochkovian,DS组合时代为Pragian至早Emsian,Ⅱ组合时代为Eifelian中晚期—Givetian早期。这也是首次在金宝石组中发现孢子化石并对其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对孢子直径的统计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古植物的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泥盆统 中泥盆统 孢子组合 龙门山 四川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下石炭统层序地层格架与古地理 被引量:20
12
作者 辛仁臣 贾进华 杨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5-676,共12页
利用110余口钻井的录井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原理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上泥盆—下石炭统层序地层格架。自下而上,塔里木盆地上泥盆—下石炭统发育东河层序(SQd)、巴楚1层序(SQb1)、巴楚2层序(SQb2)、卡拉沙... 利用110余口钻井的录井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原理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上泥盆—下石炭统层序地层格架。自下而上,塔里木盆地上泥盆—下石炭统发育东河层序(SQd)、巴楚1层序(SQb1)、巴楚2层序(SQb2)、卡拉沙依1层序(SQk1)共4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可划分出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查明了各层序的地层分布和古地理格局,自下而上,各层序的地层分布范围逐层扩展超覆,古地理格局由SQd发育时期的浅海海湾—半岛演化为SQb1和SQb2发育时期的浅海—孤岛,到SQk1发育时期,塔北地区全部沉没于水下,形成广阔的浅海。SQd、SQb1、SQb2地层向"半岛"和"孤岛"超覆,"半岛"和"孤岛"的周缘是有利的地层圈闭发育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上泥盆—下石炭统 层序地层 地层分布 古地理格局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地区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杜叶龙 程银行 +5 位作者 李艳锋 李敏 胡晓佳 张永 张天福 牛文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5-652,共8页
发育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的泥鳅河组,属于早中泥盆世沉积,厚度约1000m,主要发育泥岩、粉砂岩和灰岩沉积,粉砂岩中常常发育大量腕足类和珊瑚生物化石。首次在本区发现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风暴沉积由下至上包括粒序层理段、平... 发育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的泥鳅河组,属于早中泥盆世沉积,厚度约1000m,主要发育泥岩、粉砂岩和灰岩沉积,粉砂岩中常常发育大量腕足类和珊瑚生物化石。首次在本区发现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风暴沉积由下至上包括粒序层理段、平行层理段、丘状交错层理段和浪成波纹层理段4个层段;Beaconites遗迹化石具管壁和内部水平"V"字型的回填纹构造。通过对岩相、生物化石、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的研究显示,东乌旗地区泥鳅河组为浅海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河组 中下泥盆统 沉积相 风暴沉积 遗迹化石 东乌旗 内蒙古
下载PDF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郑荣才 周刚 +1 位作者 董霞 胡忠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1,共9页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混积滨岸 碎屑混积陆棚 碳酸盐混积陆棚 混积层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沉积分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讨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彭博 刘成林 +5 位作者 祁柯宁 刘大鹏 王嘉琦 李宗星 马寅生 胡俊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泥盆系/石炭系是广泛的不整合界面。在我国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呈现明显的沉积分异,这种差异代表着晚泥盆世以来沉积环境巨大变迁。为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本次利用岩石学研究手段,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 泥盆系/石炭系是广泛的不整合界面。在我国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呈现明显的沉积分异,这种差异代表着晚泥盆世以来沉积环境巨大变迁。为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本次利用岩石学研究手段,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的岩石组合、分布及岩相对比,刻画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沉积物质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沉积物质分布差异内在因素。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物质特征、古地貌特征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尽管二者存在沉积间断,但早石炭世早期沉积物质仍呈现对前者地貌特征的继承性。受加里东末期南北向应力作用影响,晚泥盆世区内地貌开始呈现南北分异的格局,发育冲积扇火山为特征的沉积体系。早石炭世早期地貌格局呈现更为清晰的继承性,其沉积岩石基本组分与晚泥盆世相似。但造山作用减弱使夷平作用主导,加之气候进一步湿润使其又有所不同,岩石组合自底部氧化色向上演化成灰色、灰黑色,岩相从辫状河转变为混积潮坪,并伴有小规模海侵成因泥灰岩,含生物泥灰岩夹层。早石炭世晚期更多表现为差异性大于继承性,至早石炭世晚期,夷平作用结束。受全球性大规模海侵以及全球冰雪消融、气候回暖、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扩张和海水向北漫至该区影响导致全面海泛。加之此时柴达木地处低纬度地区温暖气温有助于海洋生物繁盛,最终促使柴东地区大规模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上泥盆统—下石炭统 沉积分异 主控因素 继承式沉积
下载PDF
华南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训练 李世隆 王约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8-105,共8页
本文把华南法门阶上部和杜内阶分为4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0、SQ1、SQ2和SQ3。其中SQ0属斯图年阶(Strunian)(泥盆系最顶部),其余3个层序归杜内阶。这4个层序可以与欧美等地同期的层序进行对比,... 本文把华南法门阶上部和杜内阶分为4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0、SQ1、SQ2和SQ3。其中SQ0属斯图年阶(Strunian)(泥盆系最顶部),其余3个层序归杜内阶。这4个层序可以与欧美等地同期的层序进行对比,表明当时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其由此而产生的沉积层序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apraesulcata-S.sulcata界线一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顶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因此建议以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a间隔带中最明显的一个海进面,即SQ1的海进体系域的底界作为华南浅海相区泥盆-石炭系界线。这条界线与泥盆-石炭纪之交海退事件层的顶界正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上泥盆统 下石炭统 华南地区
下载PDF
蒙古南部新金斯特地区下泥盆统洛霍考夫阶察甘安布拉格组牙形刺的新记录(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成源 Karsten W EDDIGE +1 位作者 Willi ZIEGLER Ch MINJIN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4,共8页
蒙古南部新金斯特地区萨克黑尔剖面察甘安布拉格组上部发现的牙形刺, 包括Caudicriodusneowos chmidtisp. nov., Caudicriodussp. A, Kimognathussp., “Ozarkodina”planilingua, Pandorinellinaoptima, Ozarkodinaexcavata, 清楚地表... 蒙古南部新金斯特地区萨克黑尔剖面察甘安布拉格组上部发现的牙形刺, 包括Caudicriodusneowos chmidtisp. nov., Caudicriodussp. A, Kimognathussp., “Ozarkodina”planilingua, Pandorinellinaoptima, Ozarkodinaexcavata, 清楚地表明察甘安布拉格组上部应当归到中洛霍考夫阶(泥盆系)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归到中-上志留统。海相温洛克统和罗德洛统地层在蒙古南部是否存在还需要寻找证据。文章描写了一个新种Caudicriodusneowos chmidtisp. nov.和一个未定种Caudicriodussp.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新金斯特地区 下泥盆统 洛霍考夫阶 察甘安布拉格组 牙形刺 新记录 萨克黑尔剖面 化石
下载PDF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储层预测——十万大山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国蓉 王鑫 +2 位作者 周心怀 乔占峰 曾允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3-421,共9页
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可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在研究中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生长率判断上述两类储层的发育潜力;然后,通过等时单元礁滩相展布的精细刻划预测层序内部储层的发育分布,通过层序不整合面类型及性质分析... 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可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在研究中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生长率判断上述两类储层的发育潜力;然后,通过等时单元礁滩相展布的精细刻划预测层序内部储层的发育分布,通过层序不整合面类型及性质分析,预测评价层序界面储层的发育状况。十万大山地区泥盆系为“进积楔”型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主要发育受“Ⅰ型层序不整合界面”控制的储层,储层总体发育良好;石炭纪为陆表海“加积”型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属于受四级层序界面和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层序界面储层,储层发育状况较差;下二叠统层序内部储层和受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层序界面储层均欠发育,仅凭祥-东门断裂北侧发育的点状生物礁储层,以及受东吴期构造层序界面控制的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应予以重视;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均不发育;下三叠统,北部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较高,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均有发育,南部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两类储层均不发育。主要发育的储层段与二级海平面旋回海退期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内部储层 层序界面储层 碳酸盐岩生长率 储层预测 泥盆系-下三叠统 十万大山
下载PDF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盔甲鱼类(无颌类)的新发现(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玉海 盖志琨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描述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西山村组盔甲鱼类(无颌类)的新发现,包括一新属、新种——惠清驼背鱼(Altigibbaspis huiqingae gen.et sp.nov.),一件属种未定的多鳃鱼科标本,以及张氏真盔甲鱼(Eugaleaspis changi)和小眼南盘鱼(Nanpanaspis mic... 描述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西山村组盔甲鱼类(无颌类)的新发现,包括一新属、新种——惠清驼背鱼(Altigibbaspis huiqingae gen.et sp.nov.),一件属种未定的多鳃鱼科标本,以及张氏真盔甲鱼(Eugaleaspis changi)和小眼南盘鱼(Nanpanaspis microculus)的新材料。驼背鱼在很多方面与多鳃鱼都非常相似,但头甲背面具一特征性的驼背状隆起,其上有一刀刃状的中背脊。中背脊和中背棘在盔甲鱼类里的形态分异度表明,它们除了能够提供游泳方向稳定性外,可能还衍生出了一些附加的功能,例如直立高耸的中背棘能使盔甲鱼在捕食者眼里具有了恐吓性,刀刃状的中背脊可能也起到一些防御的作用。南盘鱼头甲侧缘具有两对非常奇特的侧向延伸的突起;通过对这两对侧突同源性的比较,讨论了南盘鱼的潜在系统分类位置。鉴于南盘鱼奇特的形态,以及它在华南鱼目中相对较早的出现时代,建议暂时把南盘鱼放到一个单属科南盘鱼科,代表了华南鱼目早期分出来的一个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曲靖 早泥盆世 西山村组 盔甲鱼类
下载PDF
迄今世界最早被子植物花序化石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革 D.L.Dilcher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首次报道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花序化石———Xingxueinaheilongjiangensisgen.etsp.nov.。该花序化石产于我国黑龙江鸡西早白垩世城子河组。花序由数十枚小花组成,其花粉具典型的被子... 首次报道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花序化石———Xingxueinaheilongjiangensisgen.etsp.nov.。该花序化石产于我国黑龙江鸡西早白垩世城子河组。花序由数十枚小花组成,其花粉具典型的被子植物特征,无明确的萌发口器。根据其所在层位下伏海相层化石佐证,以及与以色列等地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对比等,该花序的地质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晚期,或Hauterivian晚期至Baremian早期。文中还讨论了此花序及其花粉化石的发现在研究全球被子植物起源及早期演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花序 早白垩世 化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