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echanical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locust take-off 被引量:7
1
作者 Dian-Sheng Chen Jun-Mao Yin +1 位作者 Ke-Wei Chen Zhen Li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762-774,共13页
The biomimetic locust robot hopping vehicle has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planet exploration and reconnaissa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ionic dynamics model of locust jumping by using high-speed video and force anal... The biomimetic locust robot hopping vehicle has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planet exploration and reconnaissa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ionic dynamics model of locust jumping by using high-speed video and force analysis. This paper applies hybrid rigid-flexible mechanisms to bionic locust hopping and studies its dynamics with emphasis lai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ce and jumping performance. The hybrid rigid-flexible model is introduced in the analysis of locust mechanism to address the principles of dynamics that govern locust joints and mechanisms during energy storage and take-of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biomimetic mechanism is studied by considering the flexi- bility according to the locust jumping dynamics mechanism. A multi-rigid-body dynamics model of locust jumping is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Lagrange method; elastic knee and tarsus mechanisms that were proposed in previous works are analyzed alongside the original bionic joint configurations and their machinery principles. This work offers primary theories for take-off dynamics and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studie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ust take-off- dynamics Hybrid rigid- flexible Hopping mechanism
下载PDF
Dynamic model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anding buffer for bionic locust mechanism 被引量:5
2
作者 Dian-Sheng Chen Zi-Qiang Zhang Ke-Wei Chen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51-565,共15页
The landing buffer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n bionic locust jumping robots, and the different modes of landing and buffering can affect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ffering process significantly. B... The landing buffer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n bionic locust jumping robots, and the different modes of landing and buffering can affect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ffering process significantly. Based on a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the different modes of landing and buffering are determined, which include the different numbers of landing legs and different motion modes of legs in the buffering process. Then a bionic locust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prings are used to replace the leg muscles to achieve a buffering effect. To reveal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in the buffering process of the bionic locust mechanism, a dynamic model is established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landing and buffering. In particular, to analyze the buffering process conveniently, an equivalent vibration dynamic model of the bionic locust mechanism is proposed.Given the support forces of the ground to the leg links,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dynamic model, the spring forces of the legs and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each leg are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affecting buffering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principles for buffering performance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dynamic model and these evaluation principles, the buffering performanc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in different modes of landing and buffering on a horizontal plane and an inclined pla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sm with the ends of the legs sliding can obtain a better dynamic performance. This study offers primary theories for buffering dynamics and an evaluation of landing buffer performance,and it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ie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 locust mechanism Landing and buffering dynamic model Buffering performance
下载PDF
基于蝗虫视觉的微型机器人避障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杰 雷斌 +2 位作者 蒋林 李港 苏冲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6,60,共5页
为提高机器人自主避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蝗虫神经系统中具有碰撞预警能力的小叶巨大运动检测器(LGMD)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处理,构建适用于嵌入式微型机器人的仿生视觉避障系统。针对LGMD网络在黑暗环境中碰撞感知性能较差,将传统图... 为提高机器人自主避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蝗虫神经系统中具有碰撞预警能力的小叶巨大运动检测器(LGMD)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处理,构建适用于嵌入式微型机器人的仿生视觉避障系统。针对LGMD网络在黑暗环境中碰撞感知性能较差,将传统图像处理算法与仿生网络相结合,通过融合拉普拉斯锐化和高斯模糊的激励来增强碰撞对象的扩展边缘,提出基于图像增强的碰撞检测神经网络(LGMD-LS)。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视频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LGMD模型,改进算法在黑暗环境中能有效识别迫近障碍物,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在自制微型机器人上进行实物验证,结果表明:机器人在黑暗场景中能够有效避障,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为应用于实际场景下机器人碰撞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蝗虫视觉神经网络 动态避障 碰撞检测
下载PDF
吉林省四平郊区蝗虫群落组成及其时间动态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卓 于艳萍 任炳忠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报道了吉林省四平郊区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中蝗虫群落的组成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四平郊区蝗总科昆虫共有6科、22属、27种;时间动态变化表明:蝗虫6月末始见,8月中旬蝗虫的发生达到高峰,为6科、19属、22种,10月中... 报道了吉林省四平郊区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中蝗虫群落的组成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四平郊区蝗总科昆虫共有6科、22属、27种;时间动态变化表明:蝗虫6月末始见,8月中旬蝗虫的发生达到高峰,为6科、19属、22种,10月中旬之后成虫全部消亡。根据蝗虫发生数量确定绿牧草蝗[O viri dulus(Linnaeus)]、中华蚱蜢(A cinereaThunberg)、黄胫小车蝗(O infernalisSauss)、条纹异爪蝗(Eu vittatusZheng)、素色异爪蝗[Eu unicolor(Ikonn )]、异翅负蝗(A heteropteraB -Bienko)和长翅素木蝗[S shirakii(I Bol )]为本地区优势蝗种;分析了优势蝗种发生的时间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群落 时间动态 优势种 吉林省四平市
下载PDF
四平地区6种蝗虫精巢和卵巢发育动态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卓 郝锡联 +1 位作者 李娜 任炳忠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研究比较了吉林省四平地区6种蝗虫精巢和卵巢发育及其配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刚羽化的成虫精巢发育程度高于卵巢,蝗虫精巢发育模式呈先增长后降低趋势,卵巢发育模式呈幂指数增长并始终维持在较高的发育水平。从蝗虫精子形成动态来... 研究比较了吉林省四平地区6种蝗虫精巢和卵巢发育及其配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刚羽化的成虫精巢发育程度高于卵巢,蝗虫精巢发育模式呈先增长后降低趋势,卵巢发育模式呈幂指数增长并始终维持在较高的发育水平。从蝗虫精子形成动态来看,精巢管内各时期均有精原细胞、各级精母细胞和成熟精子,但在刚羽化成虫精巢管内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占优势,而老熟成虫精巢管内成熟精子占优势;从蝗虫卵子发生动态来看,成虫早期没有成熟卵子出现,而以1-4阶段卵母细胞占优势,老熟蝗虫以6-8阶段卵母细胞占优势。研究结果证明,蝗虫精巢和卵巢发育出现不同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卵巢 精巢 动态
下载PDF
四平地区六种优势蝗虫精巢发育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郝锡联 赵卓 +1 位作者 周革 任炳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50-953,共4页
在吉林省四平地区对6种优势蝗虫进行野外罩养,从成虫出现到死亡期间,对蝗虫精巢发育动态变化进行解剖学测量、统计分析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蝗虫成虫刚出现时精巢发育水平较高,精巢长度显著增长但宽度增长差异不显著,随着虫体发育精... 在吉林省四平地区对6种优势蝗虫进行野外罩养,从成虫出现到死亡期间,对蝗虫精巢发育动态变化进行解剖学测量、统计分析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蝗虫成虫刚出现时精巢发育水平较高,精巢长度显著增长但宽度增长差异不显著,随着虫体发育精巢体积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趋势。不同种蝗虫精巢发育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成虫出现时其精巢发育水平依次为长翅素木蝗>黄胫小车蝗>绿牧草蝗>素色异爪蝗>条纹异爪蝗>异翅负蝗,并且各蝗虫类群精巢发育的体积动态变化各不相同,体现出各蝗虫类群精巢生理功能的强弱。组织学观察显示,蝗虫发育不同时期精巢内以不同类型的精母细胞为主,精巢体积增长是精母细胞增长和成熟精子积累的结果,精巢体积下降为交配活动导致的大量精子外排以及其生理机能减退所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精巢 发育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刺槐豆胶与黄原胶复配体系的流变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燕霞 谢瑞 +2 位作者 郭肖 丁采荷 张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3,共5页
研究刺槐豆胶/黄原胶复配体系的流变性,并采用流变学的Cross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刺槐豆胶与黄原胶复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当刺槐豆胶与黄原胶的复配体积比为4∶6时,复配体系的黏度最大,触变测试中形成的滞后环面积最大,并且在黏... 研究刺槐豆胶/黄原胶复配体系的流变性,并采用流变学的Cross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刺槐豆胶与黄原胶复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当刺槐豆胶与黄原胶的复配体积比为4∶6时,复配体系的黏度最大,触变测试中形成的滞后环面积最大,并且在黏弹性测试中储能模量G’表现出最大值。因此,刺槐豆胶与黄原胶的最佳复配比例为体积比4∶6。对最佳比例复配体系进行不同温度处理后测试可知,最佳复配体系的最适处理温度为80℃,得到的复配体系黏度最大;复配体系的p H值在6.0~10.0之间时,其黏度变化较小,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豆胶 黄原胶 流动性 触变性 动态黏弹性 协同作用
下载PDF
纸坊沟流域人工刺槐林生长状况与土壤水分条件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新民 杨文治 马玉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31-35,42,共6页
本文对安塞纸坊沟小流域不同土地类型刺槐林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林地水分生态环境对刺槐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刺槐应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和沟坡地可营造部分用材林,以... 本文对安塞纸坊沟小流域不同土地类型刺槐林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林地水分生态环境对刺槐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刺槐应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和沟坡地可营造部分用材林,以解决当地木林短缺的矛盾;同时,应加强林地的管理,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生长 土壤水分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刺槐豆胶/瓜尔豆胶复合体系的流变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郭杰 郭肖 +3 位作者 张朝阳 王铖博 慕星星 张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0-45,共6页
研究刺槐豆胶(LBG)/瓜尔豆胶(GG)复合体系的流变学性质,并采用流变学的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实验表明:BG/GG复合体系为非牛顿流体,流动曲线服从Carreau模型,随着LBG比例的增大,其粘度越小,非牛顿性越不明显,触变性越低。LBG与GG复配对粘... 研究刺槐豆胶(LBG)/瓜尔豆胶(GG)复合体系的流变学性质,并采用流变学的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实验表明:BG/GG复合体系为非牛顿流体,流动曲线服从Carreau模型,随着LBG比例的增大,其粘度越小,非牛顿性越不明显,触变性越低。LBG与GG复配对粘度的影响可产生协同作用,LBG/GG=1∶9时,复合体系粘度最大。在频率扫描范围内,LBG/GG复合体系同时具有粘性和弹性,随不同的角频率处理展现不同的动态粘弹性行为,LBG/GG=1∶9时,复合体系的动弹粘弹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豆胶 瓜尔豆胶 流动性 触变性 动态黏弹性 协同作用
下载PDF
高山草原蝗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小强 胡靖 +1 位作者 陈威 刘长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97,共6页
应用Iwao m*-m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蝗虫混合种群蝗蝻、成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蝻期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在个体聚集群中个体间相互排斥,Iwao回归模型为m*=-0.18856+1.04154m,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相关性极显著;成虫期个体间相互吸引,分... 应用Iwao m*-m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蝗虫混合种群蝗蝻、成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蝻期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在个体聚集群中个体间相互排斥,Iwao回归模型为m*=-0.18856+1.04154m,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相关性极显著;成虫期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混合种群空间格局为均匀分布。建立了一定防治指标(mc)下的Iwao序贯抽样图、一定精度下的Kuno序贯抽样图及复序贯抽样图,从而为草原蝗虫混合种群抽样调查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混合种群 空间格局 时序动态 序贯抽样
下载PDF
吉林四平地区六个蝗虫优势种卵巢发育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卓 奚耕思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4-527,共4页
通过对吉林省四平地区6个蝗虫优势种绿牧草蝗Omocestuaviridulus(L.),黄胫小车蝗OedaleusinfernalisSauss,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unicolor(Ikonn.),条纹异爪蝗E.vittatusZheng,异翅负蝗AtractomorphaheteropteraB.Bienko和长翅素木蝗S... 通过对吉林省四平地区6个蝗虫优势种绿牧草蝗Omocestuaviridulus(L.),黄胫小车蝗OedaleusinfernalisSauss,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unicolor(Ikonn.),条纹异爪蝗E.vittatusZheng,异翅负蝗AtractomorphaheteropteraB.Bienko和长翅素木蝗Shirakacrisshirakii(I.Bol.)的野外养殖,从成虫出现到死亡对6个蝗虫优势种卵巢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历期成虫体长变化差异不显著,而卵巢形态和体积变化差异显著;(2)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3)卵巢发育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增长模式;(4)6个蝗虫优势种卵巢发育符合5个发育级别的划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发育 季节变化 6个蝗虫优势种 四平 卵巢发育 季节动态 优势种 吉林省 蝗虫 平地 黄胫小车蝗 测量研究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刺槐×油松复垦模式17~22年间群落生长动态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冰清 郭东罡 白中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494,共10页
为了解矿区复垦土地人工重建植被的群落生长动态,基于2010年和2015年对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0.8 hm^2"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复垦模式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 为了解矿区复垦土地人工重建植被的群落生长动态,基于2010年和2015年对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0.8 hm^2"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复垦模式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人工植被复垦17~22年间群落生长动态特征。结果表明:5年间,群落的树种组成较为稳定,优势种仍为刺槐,但其重要值大幅下降,入侵种榆树的重要值增长较快;草本层植物由44种减少到35种,在优势成分上呈现出由1年生或1~2年生向多年生、旱中生向中生演替的趋势;样地内胸径≥1 cm的独立个体数由1530株增加到2854株,其中死亡194株,新增1518株,每年死亡率和每年增补率分别为2.71%和15.18%;死亡量最大的树种是刺槐,增补量最大的是榆树;群落总的胸高断面积由10.99 m^2·hm^(-2)增加到14.19 m^2·hm^(-2),其中因死亡而减少的胸高断面积为0.65 m^2·hm^(-2),新增的胸高断面积为3.85 m^2·hm^(-2),以刺槐的损失量和新增量为最多;刺槐和油松的平均胸径增加,榆树的平均胸径减少;小径级个体死亡量较大,大径级个体死亡量较小;不同树种的死亡个体径级分布基本类似于2010年该树种的径级分布;刺槐和油松的种群大小变化率分别为-2.88%和-0.24%,均呈小幅度负增长,榆树的种群大小变化率(33.37%)在5%以上,属于快速增长的种群。从群落5年间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来看,不同树种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各异,群落的物种成分和结构变化较大,复垦生态结构尚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土地复垦 群落动态 死亡 增补 刺槐 油松
下载PDF
一种仿蝗虫腿空间缓冲吸附机构缓冲参数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龙 葛泽宇 +1 位作者 田应仲 张泉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0-1098,共9页
针对空间机器人在太空高速工况下,难以平稳地着陆且黏附在目标航天器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仿蝗虫腿非合作空间缓冲吸附机构。为了得到机构最优的缓冲参数,使得其与目标航天器碰撞时不发生回弹且减小碰撞力以保护自身,提出了空间缓冲吸... 针对空间机器人在太空高速工况下,难以平稳地着陆且黏附在目标航天器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仿蝗虫腿非合作空间缓冲吸附机构。为了得到机构最优的缓冲参数,使得其与目标航天器碰撞时不发生回弹且减小碰撞力以保护自身,提出了空间缓冲吸附机构碰撞缓冲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研究方法基于连续碰撞力方程。通过对空间缓冲吸附机构的腿部胫节、股节以及整机的受力分析,求得其不同受力工况下的动力学方程。采用线性弹簧阻尼结构等效空间缓冲吸附机构碰撞缓冲过程,建立空间缓冲吸附机构碰撞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际碰撞缓冲参数设计出空间缓冲吸附机构碰撞过程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最后利用动力学仿真进行校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机构所受碰撞力大幅减小且不发生回弹,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蝗虫腿 空间缓冲吸附机构 缓冲参数 碰撞动力学 着陆缓冲
下载PDF
鲁中南山地刺槐萌生更新林经济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尔学 郭衡 梁玉堂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2,共7页
采用企业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对刺槐萌生林不同轮伐期的经济效果进行了评价;按NPV最大、IRR最大确定了林分经济成熟龄;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经济成熟龄区间。研究结果表明;以20a以上的轮伐期经营刺槐萌生林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贴现率不低... 采用企业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对刺槐萌生林不同轮伐期的经济效果进行了评价;按NPV最大、IRR最大确定了林分经济成熟龄;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经济成熟龄区间。研究结果表明;以20a以上的轮伐期经营刺槐萌生林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贴现率不低于12%时,在(?)立地级经营刺槐萌生林是不合理投资;以培育干材和小径级矿柱材等工业用材为目的,对刺槐萌生林实施8~13a短轮伐期作业法,从经济效果最佳角度考虑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萌生更新 经济评价 山地
下载PDF
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及未来灾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任春光 唐铁朝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0-82,共3页
80年代以来 ,尤其进入 90年代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出现了暴发频次增加、发生期提前、秋蝗发生加重、潜在和隐伏蝗区突发等特点。作者分析了 5 0年来影响河... 80年代以来 ,尤其进入 90年代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出现了暴发频次增加、发生期提前、秋蝗发生加重、潜在和隐伏蝗区突发等特点。作者分析了 5 0年来影响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的 5种因素 :气象因素、生态因素、湖库水位因素、河泛流量因素、人为因素等。并对河北省东亚飞蝗未来灾变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东亚飞蝗 发生动态 灾变趋势分析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冠层结构特征及月动态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慧 赵忠 +2 位作者 周靖靖 王海泽 王飞 《林业科技开发》 2011年第5期16-20,共5页
为合理经营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冠层结构特征及月变化。结果表明:密度对LAI(叶面积指数)有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林分叶面积指数趋于一致;在生长月份上,LAI为先增后降趋势,最大值... 为合理经营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冠层结构特征及月变化。结果表明:密度对LAI(叶面积指数)有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林分叶面积指数趋于一致;在生长月份上,LAI为先增后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底。密度与冠层开度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刺槐林DIFN明显降低,925~1 125株/hm2与其他3个密度林分有显著性差异;DIFN(无截取散射)随月份的变化均呈"V"字型变化,在6月底至8月初DIFN最低。密度与MTA(平均叶倾角)呈显著正相关,密度在925~1 125株/hm2范围的刺槐林分,叶片几乎处于水平状态,其他3种密度林分MTA均在40°~50°之间有最大分布频率,而月份对MTA影响不显著。对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开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指数回归关系(R2=0.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林分密度 冠层结构 叶面积指数 月动态
下载PDF
刺槐豆胶(LBG)/海藻酸钠(SA)复合体系的流动性和动态粘弹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于栋 蔺彦斌 +2 位作者 管冬冬 张宏涛 张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76-78,共3页
25℃条件下分析了不同配比LBG/SA复合体系的流动性和动态粘弹性。结果表明:复合体系是假塑性流体,且SA的比例越大,在剪切条件下越符合流变学的幂率模型;复合体系响应外界应变刺激的过程中,LBG起主要的能量储存作用,相应的损耗的能量主要... 25℃条件下分析了不同配比LBG/SA复合体系的流动性和动态粘弹性。结果表明:复合体系是假塑性流体,且SA的比例越大,在剪切条件下越符合流变学的幂率模型;复合体系响应外界应变刺激的过程中,LBG起主要的能量储存作用,相应的损耗的能量主要是SA溶液的流动造成的;在频率扫描范围内,复配体系储能模量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表明频率越大,能量储存越多;温度越高,复合粘度值越低,且LBG比例越大,复合粘度值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豆胶 海藻酸钠 幂律模型 动态粘弹性
下载PDF
草原蝗虫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今 秦冬梅 马隆喜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根据改进的m*=α′+β′m+γm2模型和聚集度指标,研究了草原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蝻期蝗虫呈聚集分布,在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虫期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而个体群的分布是均匀的。以聚集度(... 根据改进的m*=α′+β′m+γm2模型和聚集度指标,研究了草原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蝻期蝗虫呈聚集分布,在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虫期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而个体群的分布是均匀的。以聚集度(m*/m)的时序动态表明,蝗蝻初期呈均匀分布,盛期呈聚集分布,成虫期为均匀分布。在测报和防治中,混合种群的理论抽样数为20~40个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草原 空间分布 时序动态 抽样方法
下载PDF
亚洲飞蝗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3
19
作者 范福来 王元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从亚洲飞蝗在新疆发生基地的生境特点、形成和消退过程,分析亚洲飞蝗灾害发生消退的原因。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们经济活动常改变亚洲飞蝗发生基地的生态条件及环境,并诱发或抑制飞蝗灾害的发生。文章指出根治亚洲飞蝗灾害的有效途径是贯... 从亚洲飞蝗在新疆发生基地的生境特点、形成和消退过程,分析亚洲飞蝗灾害发生消退的原因。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们经济活动常改变亚洲飞蝗发生基地的生态条件及环境,并诱发或抑制飞蝗灾害的发生。文章指出根治亚洲飞蝗灾害的有效途径是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加强蝗情监测;适时防治以及通过水利建设和农田开垦,改变飞蝗发生基地的生态条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飞蝗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刺槐单株生物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毕君 黄则舟 王振亮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278-282,共5页
本文依据420株刺槐生物量及23株树干解析资料,应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太行山坡地刺槐林单株干、枝、叶、根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各器官生长的速生期和停止生长林龄,为实现刺槐林的多目标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刺槐 生物量 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