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连霞 罗宝军 +6 位作者 赵秀梅 谭可菲 姜晓军 刘传增 袁明 马波 闫锋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6期83-84,共2页
阐述了亚洲飞蝗的卵期发育情况,1~5龄幼虫的生长特点,生理特性,各时态持续时间,产卵量及越冬情况等生物学特性。同时根据其特性进行人工饲养,从中掌握亚洲飞蝗的发生规律,为亚洲飞蝗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亚洲飞蝗 生物学特性 人工饲养
下载PDF
飞蝗越冬卵过冷却点的季节性变化及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49
2
作者 景晓红 康乐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6-328,共3页
运用热电偶方法测定了飞蝗LocustamigratoriaL .越冬卵过冷却点月份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飞蝗卵的过冷却点值波动较大 ,主要形成 2部分 ,一部分分布在 -2 5℃左右 ,另一部分分布在 -1 0℃左右 ,同时 ,这两部分的比例随着季节性气温的变... 运用热电偶方法测定了飞蝗LocustamigratoriaL .越冬卵过冷却点月份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飞蝗卵的过冷却点值波动较大 ,主要形成 2部分 ,一部分分布在 -2 5℃左右 ,另一部分分布在 -1 0℃左右 ,同时 ,这两部分的比例随着季节性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气温较低的月份 ,-2 5℃左右的比例增加 ,而且最小过冷却点的值也更低 ;反之 ,-1 0℃左右的比例增加 ,过冷却点最高值也升高。这种现象说明了飞蝗卵对冬季低温的一种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越冬卵 过冷却点 季节性变化 生态适应
下载PDF
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的主成分及判别式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志斌 郑哲民 王青川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文对采自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散居型飞蝗标本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判别式分析。个体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说明:飞蝗个体在空间上存在着连续变异。鉴于使用传统的形态测量方法有时难以在个体水平上明确划分亚洲飞蝗和东亚飞蝗,... 本文对采自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散居型飞蝗标本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判别式分析。个体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说明:飞蝗个体在空间上存在着连续变异。鉴于使用传统的形态测量方法有时难以在个体水平上明确划分亚洲飞蝗和东亚飞蝗,我们为这两个亚种的雌性和雄性分别建立了线性判别函数: V(雌性)=-35.37C+2.72Mr-1.71 V+4.31E/F V(雄性)=-17.22+9.11 H-5.64P-1.05F+3.17Mz 这里,当V(雌性或雄性)<0时,个体属于亚洲飞蝗,否则,属于东亚飞蝗。此外,本研究还利用这两个判别函数对我国部分飞蝗分布区的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亚洲飞蝗 主成分分析 判别式分析
下载PDF
用多态位点率和香农指数分析的飞蝗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民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9期376-381,共6页
研究多态位点率和香农指数两种多样性参数所展示的飞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多态位点率和香农指数对飞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数据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飞蝗各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率为59.17%-77.38%,平均香农指数为4.95-6.09。... 研究多态位点率和香农指数两种多样性参数所展示的飞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多态位点率和香农指数对飞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数据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飞蝗各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率为59.17%-77.38%,平均香农指数为4.95-6.09。尽管两参数在不同引物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各种群的两参数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0.05)。将香农指数分解为种群内和种群间两种水平的多样性,种群内多样性都比种群间的要大,平均所占比率分别为66.85%和23.15%,与用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类似。多态位点率和香农指数展示出中国飞蝗不同地理种群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两种多样性性参数分析RAPD数据来展示昆虫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地理种群 RAPD 香农指数 多态位点率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亚洲飞蝗发生状况及生长积温和取食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邵天玉 刘兴龙 +4 位作者 刘春来 杨帆 王爽 夏吉星 王克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8期64-65,共2页
为预测亚洲飞蝗的发生期和判断其危害程度,对其生长积温和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至五龄的蝗虫生长积温和取食量分别为351.13、306.79、340.92、399.00、470.24℃和5.46、8.91、14.40、27.44、56.32g;最佳防治时期为取食量小的... 为预测亚洲飞蝗的发生期和判断其危害程度,对其生长积温和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至五龄的蝗虫生长积温和取食量分别为351.13、306.79、340.92、399.00、470.24℃和5.46、8.91、14.40、27.44、56.32g;最佳防治时期为取食量小的一、二龄期;亚洲飞蝗的卵在-29.9℃可以成功越冬,在翌年继续发生;2011年,亚洲飞蝗在黑龙江省没有大面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飞蝗 生长积温 取食量 卵成功越冬
下载PDF
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的耐缺氧力及其比较
6
作者 陈申芝 任伟毅 +3 位作者 范桂兴 朱玲燕 施正萍 曹成全 《江西植保》 2010年第4期152-155,共4页
研究并比较了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接近真空和充满CO2的环境下的耐缺氧力。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0.06pa的真空泵中都能存活,在2~10min后其生理活动会不断减弱,直到假死或静止不动,但不会死亡,90~120min后两者的生理活动逐渐... 研究并比较了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接近真空和充满CO2的环境下的耐缺氧力。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0.06pa的真空泵中都能存活,在2~10min后其生理活动会不断减弱,直到假死或静止不动,但不会死亡,90~120min后两者的生理活动逐渐恢复,但都比正常状态下弱,生理活动都呈现反抛物线的规律,且在同一时间东亚飞蝗比美洲大蠊的生理活动要弱;美洲大蠊在充满CO2的密闭瓶中存活的时间比东亚飞蝗要长,将不同程度缺氧处理后的试虫置于空气中后,美洲大蠊恢复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和恢复后的活动强度明显比东亚飞蝗强。说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都有较强的耐缺氧力,但美洲大蠊的耐缺氧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东亚飞蝗 耐缺氧力 比较
下载PDF
曲酸对飞蝗酚氧化酶以及其他生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一波 曹广春 +1 位作者 贾苗 纪明山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可以催化黑色素中间体多巴胺的形成,是昆虫黑化作用中的关键酶,在昆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酚氧化酶成为新型杀虫剂靶标的研究对象之一,而酚氧化酶的抑制剂曲酸(Kojic acid... 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可以催化黑色素中间体多巴胺的形成,是昆虫黑化作用中的关键酶,在昆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酚氧化酶成为新型杀虫剂靶标的研究对象之一,而酚氧化酶的抑制剂曲酸(Kojic acid)对昆虫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为了探索酚氧化酶与昆虫其他解毒酶或保护酶类的关系,本文利用含不同剂量曲酸的麦麸饲喂飞蝗,检测飞蝗存活率以及虫体酚氧化酶(PO)、乙酰胆碱酯酶(AChE)、解毒酶(ESTs和GSTs)和保护酶(POD、SOD和CAT)的活性。结果发现,曲酸对飞蝗无明显毒力;在曲酸处理1 d和3 d后,曲酸处理组飞蝗PO二酚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5 d和7 d后飞蝗PO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处理3 d后,飞蝗ACh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5 d后AChE相比于对照显著升高;偏高浓度的曲酸在1 d和3 d后对飞蝗ESTS和GSTs有显著的抑制,5 d和7 d后飞蝗ESTs和GSTs活性上升;曲酸在1 d和3 d后引起了飞蝗保护酶的升高,5 d后飞蝗保护酶有一定的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曲酸对飞蝗PO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也干扰了昆虫其它生化酶的活性。由此推测,曲酸可以作为杀虫剂或者杀虫真菌的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酸 飞蝗 酚氧化酶 解毒酶 保护酶
下载PDF
亚洲飞蝗抗菌肽的提取及其部分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欢 王贝贝 +4 位作者 赵宁 王海霞 孙艳梅 王俊刚 申红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578-581,共4页
为了研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混合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对亚洲飞蝗抗菌肽的诱导效果及其部分理化特性,本试验采用浓度为1×108CFU/m L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混合菌分别诱导亚洲飞蝗幼虫,诱导24 h后粗提抗菌肽,用考马斯亮蓝法... 为了研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混合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对亚洲飞蝗抗菌肽的诱导效果及其部分理化特性,本试验采用浓度为1×108CFU/m L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混合菌分别诱导亚洲飞蝗幼虫,诱导24 h后粗提抗菌肽,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抗菌肽提取液的浓度,并对其热稳定性、反复冻融稳定性及不同p H对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细菌诱导的亚洲飞蝗幼虫产生抗菌肽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未诱导的亚洲飞蝗组(P<0.05),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100℃时,抑菌率为82.65%)和耐受酸碱的稳定性(p H 1-7时,抑菌率均在92.97%以上)以及反复冻融与低温保存性(冻融6次以内的抗菌肽与未经冻融组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飞蝗 抗菌肽 浓度 理化特性
下载PDF
新疆部分生态区亚洲飞蝗地理种群形态变异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族米娜 牙森.沙力 +3 位作者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 徐光青 古丽孜热.曼合木提 涂雄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8-900,共13页
【目的】研究部分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分析亚洲飞蝗形态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利用数值分类方法,测定与分析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和硕县、玛纳斯县、哈密市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庙尔沟... 【目的】研究部分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分析亚洲飞蝗形态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利用数值分类方法,测定与分析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和硕县、玛纳斯县、哈密市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庙尔沟地区,采集的散居型亚洲飞蝗标本的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宽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胫节长度、后足股节长度、头宽、头高、颜顶角等10个性状,将雌性与雄性成虫共有地理差异的性状进行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雌性成虫不同地理种群体长、前翅长度、后足股节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宽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胫节长度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雄性成虫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高度、颜顶角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地理种群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之间分化程度不一致。亚洲飞蝗的雌性与雄性成虫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高度等性状不同地理种群之间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个性状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变异的现象。聚类分析结果中,6个地理种群分为两个类群,富蕴县、哈巴河县、和硕县地理种群聚为一个类群,玛纳斯县、哈密黄田庙尔沟、托克逊县聚为一类群。主成分结果中,暖温带荒漠气候托克逊县地理种群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硕县地理种群单独分布,而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富蕴县地理种群与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的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分布在一起,属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的玛纳斯县地理种群与哈密市黄田庙尔沟地理种群分布在一起。【结论】分布于新疆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玛纳斯县、和硕县、哈密市农十三师庙尔沟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变异现象,形态上的变异是否与生态环境因素有关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飞蝗 形态特征 不同地理种群 形态变异
下载PDF
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的生物活性和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高嫚潞 吴朗 +3 位作者 陈龙 周卫 陶科 侯太平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5-880,共6页
采用活体生物试验方法进行活性跟踪,选取瑞香狼毒对东亚飞蝗毒杀活性最高的石油醚萃取部分,测定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的生物活性及其中肠消化道的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具有拒食、触杀、胃毒活性及... 采用活体生物试验方法进行活性跟踪,选取瑞香狼毒对东亚飞蝗毒杀活性最高的石油醚萃取部分,测定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的生物活性及其中肠消化道的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具有拒食、触杀、胃毒活性及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其中拒食活性最为显著,24h、48h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317.63、113.20mg/L;96h触杀致死中浓度(LC50)、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548.21mg/L、2486.19mg/L;生长发育抑制作用也十分明显,48h生长发育抑制中浓度(EC50)为39.75mg/L.东亚飞蝗中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瑞香狼毒萃取物可破坏东亚飞蝗中肠的正常组织结构,引起其中肠柱状上皮细胞脱落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香狼毒 萃取物 东亚飞蝗 生物活性 病理学研究
原文传递
Genetic divergence among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he migratory locust in 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ZHANG Minzhao KANG Le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5年第6期551-564,共14页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technique was used to examine genetic divergence and interrelations of 11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he migratory locust in China, and the role of spatial separation in th...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technique was used to examine genetic divergence and interrelations of 11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he migratory locust in China, and the role of spatial separation in the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s. AMOVA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s in all the populations indicated greater within- (79.55%) than among-population variability (20.45%), a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s among the populations; 11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al groups, with significantly greater variability within (82.99%) than among the groups (17.01%), and there existed apparen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s. Paired comparisons show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variability within- than between-groups, indi-cating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s between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al groups. Of all the pairwise comparisons, Hainan and Tibetan groups displayed the greatest 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ing seven folds of that between populations within the groups; the least differentiations were exhibited between the groups of Hainan,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being only half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within the groups. Mantel tests of the genetic and spatial distances showed that the two matric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0.01), indicating that the geographical isol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fferentiations of the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he migratory locusts.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all populations into four major groups: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group, the Great Plains of North China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 River Plains) group, Hainan group, and Tibet group.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upported the division of populations based on the cluster analysis. However, analysis of individuals clustered the locusts into five populations: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Hami in Xinjiang, the Great Plains of North China, Hainan, and Tibet. The locust populations in eastern China displayed apparently conti-nous and gradient variations; as such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re were no necessity and valid reasons for further division of subspecies. The subspecific status for the main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he migratory locusts in China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usta migratoria L.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RAP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原文传递
亚洲飞蝗调查预报方法研究与探讨
12
作者 艾尼瓦尔.木沙 李晶 +3 位作者 姜玉英 王惠卿 魏新政 芦屹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56,共5页
亚洲飞蝗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根据亚洲飞蝗的发生规律、分布及为害特点,明确了种群发生程度及分级指标,确定了在常发区定点调查以"春季卵存活情况调查、蝗蝻和成虫调查、边境蝗情调查和残蝗普查"为重点的调查内容,在偶发区采... 亚洲飞蝗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根据亚洲飞蝗的发生规律、分布及为害特点,明确了种群发生程度及分级指标,确定了在常发区定点调查以"春季卵存活情况调查、蝗蝻和成虫调查、边境蝗情调查和残蝗普查"为重点的调查内容,在偶发区采取普查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生期、发生面积、发生程度的预测方法,为亚洲飞蝗监测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飞蝗 调查方法 预测预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