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区的林水协调多功能管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4 位作者 田奥 韩新生 郝佳 刘泽彬 王晓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共17页
【目的】面对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国家要求,黄土高原等旱区的林业发展和植被恢复必须改变传统方式,增加考虑水资源的限制和对水资源的影响,关注森林的多种功能优化,探索如何... 【目的】面对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国家要求,黄土高原等旱区的林业发展和植被恢复必须改变传统方式,增加考虑水资源的限制和对水资源的影响,关注森林的多种功能优化,探索如何克服长期存在的忽视水资源承载力、造林成活率低和生长不良、减少河川径流危及区域供水安全、整体功能低下等问题,实现森林多功能性的整体提升。【方法】针对深入理解林水关系和进行森林多功能管理的科技需求,自2000年以来在黄土高原的泾河流域和作为黄土高原区域重要水源地的六盘山土石山区,围绕“结构”、“格局”、“过程”、“耦合”、“尺度”等关键内容,在从单株到区域的多个空间尺度上,采用观测对比、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长期开展旱区森林生态水文和多功能管理研究。【结果】1)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森林多功能优化的定量精准管理,为此需深入理解和准确量化立地环境与林分结构对多种功能形成的影响,在考虑多种功能的相互作用和供需关系基础上明确各功能的重要性差异,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调控森林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格局而权衡优化相互竞争的多种功能,在保证森林本身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满足对主导功能及其他功能的需求。2)提出了旱区林水协调多功能管理的实现途径,即在管理决策时除继续考虑可造林土地面积、立地质量、可用造林苗木等限制外,增加水资源管理及多功能管理的决策内容,并嵌入到传统的森林单功能经营决策过程中,这涉及流域森林覆盖率(造多少?)、森林空间分布(在哪造?)、植被类型和树种组成(造什么?)、林分结构(怎么管?)4个决策层。3)按决策层梳理总结了相关技术成果,在确定黄土区流域合理森林覆盖率方面,将仅考虑年降水量限制的潜在森林覆盖率提升为同时考虑降水量与产流要求限制的合理森林覆盖率,这可藉助于有关统计关系及率定过的流域水文模型模拟;在确定流域内的森林合理空间分布方面,提出相关决策需增加考虑立地类型的产流差别及其造林响应,这可借助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拟结果或研发的区域植被承载力计算系统;在林分尺度的森林多功能管理方面,提出了5个决策步骤,即进行立地质量分类、确定各地类的主要功能及优先性、调查现有林分结构特征、诊断现有林分的结构与功能、编制面向结构与功能的管理计划;为给森林多功能管理提供参照和目标,提出了不同详细程度的多功能水源林理想结构,包括表示为“3×0.7+X”的一般化理想结构(郁闭度0.7左右,0.6~0.8;地表覆盖度0.7以上;林木高径比0.7 m/cm以下,至少不超过0.9;X表示其他要求)、通过权衡多种功能和林分稳定的需求而确定的华北落叶松中龄林多功能合理密度、基于主要功能的变化规律和重要性排序而确定的不同海拔和林龄时的华北落叶松林多功能合理密度。【结论】本文证实了林水协调多功能管理的理论先进性和技术可行性,是旱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途径。通过深入认识和定量分析森林多种功能的变化规律,结合应用本文提出的管理技术,就可以科学设计和合理调节森林的数量(覆盖率)、质量(结构)和分布格局,整体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但是,现有成果还有局限性,仍需针对各地情况开展更多理论与技术研究,助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治理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服务功能 森林多功能管理 林水关系 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麦田深层土壤水利用与小麦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文稼 肖庆红 +3 位作者 王仕稳 韦伟 殷俐娜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8,共8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对该区域小麦生产至关重要。基于黄土高原地区以往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冬小麦产量水平下土壤水利用并不充分;进一步分析表明,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和产量高度相关,即在冬小麦收获期,当1~2 m深层土壤中有效水残留量为100~130 mm时,冬小麦产量为2640~4920 kg·hm^(-2),而当残留量减少至30~70 mm时,其产量可显著提高至5250~6576 kg·hm^(-2);此外,加强深层土壤水利用亦可显著提高高产概率。统计结果表明,在可用水量为666~766 mm(播前0~2 m土层储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和)条件下,收获时如果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从270~210 mm降低至150~90 mm时,小麦产量高于4000 kg·hm^(-2)和5000 kg·hm^(-2)的概率可分别从6%提高至92%、1%提高至66%;在可用水量大于766 mm条件下,小麦产量高于5000 kg·hm^(-2)和6000 kg·hm^(-2)的概率可分别从14%提高至99%、1%提高至41%。进一步讨论了如何通过品种和农艺措施的选用来提高小麦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基于实际研究案例印证了在该区域可通过优化农艺措施增加深层水利用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层土壤水 产量稳定性 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农业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苹果园生草覆盖对深层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惟婕 王立 +1 位作者 马景永 王自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4,共12页
研究苹果园长期生草覆盖后深层土壤水分及果树根系的分布规律,以期阐明旱作条件下果园根水互作关系,为黄土旱塬区果园生草覆盖实践的优化提供依据。试验于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苹果园中进行,设置果园生草覆盖... 研究苹果园长期生草覆盖后深层土壤水分及果树根系的分布规律,以期阐明旱作条件下果园根水互作关系,为黄土旱塬区果园生草覆盖实践的优化提供依据。试验于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苹果园中进行,设置果园生草覆盖(生草为鸭茅草,2014年建植)和清耕处理,以一年生作物田为对照;连续两年夏季测定果树行上和行间距离树干100和200 cm共4个位置0~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和果树细根长密度,分析生草覆盖对果园深层水分亏缺及细根长密度的影响。清耕果园0~300 cm土壤水分较对照农田下降了6.7%~8.3%(P<0.01),而30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对照农田差异不显著(P>0.05);生草覆盖果园0~500 cm整个剖面的土壤水分均低于清耕果园,平均下降了11.5%~12.3%。果园生草覆盖6~7年后0~500 cm土层土壤较对照农田水分亏缺量为163.9~172.1 mm,是清耕果园水分亏缺量的3.2~4.2倍。果树根系在0~100 cm土层的细根长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0.187 cm·cm^(-3),生草覆盖促进了0~100 cm土层果树根系的分布,对深层根系影响不显著。清耕果园和生草覆盖果园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含量随果树细根长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生草覆盖后二者相关性提高,干旱年份二者相关性更高。黄土旱塬区苹果园长期生草可促进果树根系生长,降低深层土壤水分,加剧土壤干燥化,对苹果树的利用年限和农田水分循环具有负面效应。旱作条件下应加强果园生草覆盖管理以保障水分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果草复合系统 土壤水分亏缺量 细根长密度 深层干燥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塬区3种堇菜属植物光合特性分析
4
作者 江龙龙 黄文迪 +2 位作者 吕小旭 田树鑫 王冲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75-381,共7页
黄土高原旱塬区3种堇菜属植物分布状况、种群数量以及长势不同,为了探究堇菜属植物对光照强度和干旱生境的光合特性响应策略,试验通过测定同一生境下3种堇菜属植物以及紫花地丁在不同生境(田间、路边、荒地和林下)下的光合特性,比较净... 黄土高原旱塬区3种堇菜属植物分布状况、种群数量以及长势不同,为了探究堇菜属植物对光照强度和干旱生境的光合特性响应策略,试验通过测定同一生境下3种堇菜属植物以及紫花地丁在不同生境(田间、路边、荒地和林下)下的光合特性,比较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能利用效率(LU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指标差异性,判断3种堇菜属植物在同一生境下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紫花地丁光合特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同一生境下3种堇菜属植物整个生长周期的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紫花地丁>斑叶堇菜>早开堇菜;紫花地丁在4种生境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田间>路边>荒地>林下,生态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温度(Tleaf)、土壤含水量(SMC)与光合参数Pn、Tr均呈正相关,与Gs、LUE、WUE均呈负相关。在路边干旱无遮挡的生境下,3种堇菜中紫花地丁适应性更强,光照强度是限制黄土高原旱塬区堇菜属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最适宜紫花地丁生长的生境为田间,适度遮阴能够打破其“光合午休”现象,使其具有更大的光合作用潜力及更强的生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堇菜属 紫花地丁 光合特性 适应性 黄土高原旱塬区
下载PDF
黄土区旱塬农田生产力提高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60
5
作者 黄明斌 党廷辉 李玉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54,共5页
黄土高原旱塬土层深厚 ,地下水一般不参与土壤水分的垂直交换 ,农田水分循环模式是土壤 -植物 -大气类型。近几十年来 ,由于黄土区旱作农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农田土壤水分循环出现新的特点。以农田长期定位试验资料为基础对这一新特点... 黄土高原旱塬土层深厚 ,地下水一般不参与土壤水分的垂直交换 ,农田水分循环模式是土壤 -植物 -大气类型。近几十年来 ,由于黄土区旱作农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农田土壤水分循环出现新的特点。以农田长期定位试验资料为基础对这一新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指出旱作农田生产力提高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表现在土壤水分利用层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产力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土壤水分循环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高原集水高效旱地农业的发展 被引量:122
6
作者 李凤民 王静 赵松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59-264,共6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对水肥热的菌控能力很低,难于发展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因此生产效益低下,难以走上良性怅的轨道,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对水肥热的菌控能力很低,难于发展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因此生产效益低下,难以走上良性怅的轨道,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为,在不上保持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雨养农业最有效的途径不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可以大大大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这就是集水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利用 旱地农业 集水农业
下载PDF
黄土旱塬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5 位作者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王淑英 王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6-1030,共15页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陇东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甘肃省镇原县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陇东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甘肃省镇原县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为主处理,CK、N、P、M、NP、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条件下的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及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结果】在产量方面,相同耕作方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或无机肥配施高于有机肥或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单施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在水分利用特性方面,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施肥措施在不同年份均以NMP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NMP>NP>M>P>CK>N,传统耕作和免耕NMP较CK分别增加84.0%和84.1%;相同施肥措施中传统耕作高于免耕,NMP传统耕作较免耕增加13.6%。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冬小麦阶段耗水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NMP总耗水量相对较高,传统耕作干旱年、平水年、丰水年较CK分别增加了3.0%、4.4%、31.4%,免耕分别增加了10.2%、1.5%、25.7%,且NMP明显降低了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了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耕作方式间总耗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为干旱年传统耕作高于免耕,丰水年和平水年免耕高于传统耕作,而降雨年型间总耗水量变化不一致。另外,无论何种降雨年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均在60 cm土层含水量呈拐点变化趋势,但拐点处含水量变化不同,其中NMP低于CK及其他施肥处理,变化顺序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不同施肥措施的边际水分利用效率以NMP最高,耕作方式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结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年份NMP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收获期60 cm土层处含水量出现低值。总耗水量以NMP相对较高,且NMP有利于降低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贮水量的消耗。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间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因此,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认为无论何种降雨年型,采用传统耕作结合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施肥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耕作与施肥 冬小麦 耗水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塬区旱作农田高生产力的水分环境效应与产量波动性 被引量:9
8
作者 董翠云 黄明斌 李玉山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3期204-206,共3页
以长武生态站水肥产量效应的长期定位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模型预测的分析方法,揭示出黄土高原旱作塬区高产农田的水分环境效应在于过度消耗土壤水库,降低土壤含水量,使作物生长转而过度依靠年度降水,出现年际产量的高波动性。指出... 以长武生态站水肥产量效应的长期定位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模型预测的分析方法,揭示出黄土高原旱作塬区高产农田的水分环境效应在于过度消耗土壤水库,降低土壤含水量,使作物生长转而过度依靠年度降水,出现年际产量的高波动性。指出旱作高产高波动性具有可持续性,它是当前旱作农业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农业 水分环境效应 产量波动性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玉米产量最优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组合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梁改梅 李娜娜 +2 位作者 黄学芳 池宝亮 陈稳良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8,共10页
为揭示化肥减量、有机肥源替代化肥对黄土高原东部山西旱塬地玉米增容蓄水及增产效应,为旱地玉米增产增效及合理施肥、解决用地养地矛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金科玉3306为材料,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2018~2020年... 为揭示化肥减量、有机肥源替代化肥对黄土高原东部山西旱塬地玉米增容蓄水及增产效应,为旱地玉米增产增效及合理施肥、解决用地养地矛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金科玉3306为材料,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2018~2020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5个化肥用量,395.4、600、900、1200、1404.6 kg·hm^(-2);5个秸秆还田比例,32.95%、50%、75%、100%、117.05%;5个有机肥用量,2385、7500、15000、22500、27615 kg·hm^(-2);并以单施化肥(1200 kg·hm^(-2))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随化肥用量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加。而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重降低,有利于土壤蓄水。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增施有机肥和提高秸秆还田量均可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的贮水量,但秸秆还田对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的贮水量大于有机肥施用。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化肥配施有机肥均可使玉米增产,且增产大小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可见,有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贮水,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提出了玉米化肥减量,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最优组合为化肥用量795~1061 kg·hm^(-2)、秸秆还田比例69%~89%(即还田4399~5674 kg·hm^(-2))、有机肥量11723~18848 kg·hm^(-2),预期产量为13232 kg·hm^(-2)。该产量较单施化肥对照(11729 kg·hm^(-2))增产12.8%,使化肥减施139~40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化肥 有机肥 秸秆还田 产量 黄土旱塬区
下载PDF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摄晓燕 谢永生 +3 位作者 郝明德 赵云英 张义 鞠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32,共6页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小麦对养分的吸收量,同时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幅为111.7%;在单施氮肥、单施磷肥的基础上施有...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小麦对养分的吸收量,同时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幅为111.7%;在单施氮肥、单施磷肥的基础上施有机肥,分别比单施氮肥和单施磷增产32.7%、155.7%。氮、磷及有机肥配施时氮、磷、钾总吸收量均最多,分别增加303.5%、128.6%、238.8%。肥料单施,土壤中的部分养分会出现亏缺,单施氮肥,土壤中磷素亏损100%;单施磷肥,氮素亏损100%。肥料配施,氮素、磷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盈余。农业生产中该区要重视施用有机肥及肥料的合理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长期施肥 养分平衡 黄土旱塬
下载PDF
关于黄土高原大力建设旱作梯田和创新管理机制的建议 被引量:8
11
作者 党维勤 党恬敏 张泉 《中国水利》 2020年第12期55-57,共3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在2019年9月18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建设旱作梯田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客观阐述了当前旱作梯田建设中存在着建设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在2019年9月18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建设旱作梯田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客观阐述了当前旱作梯田建设中存在着建设标准低、窄幅梯田多,财政投资少且分散、地方配套资金难落实,新修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不达标导致水土流失,窄幅梯田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目前不少旱作梯田存在撂荒等问题。提出开展旱作梯田普查并制定顶层设计、提高防治标准实现生态和粮食安全、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利用效率,结合当前开展旱作梯田相关研究工作,研究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梯田 管理机制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塬区旱作玉米生产潜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文兆 魏翔 李玉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39-142,共4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长武旱塬所做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玉米的水分效应函数为 :Pw =1 .0 0 - 5.2 93( 1 -k) 2 .把式中k取为农田干湿指数 (旱作玉米全生育期内高肥水平下耗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 ) ,则Pw即为旱作玉米生产潜力指数 .试验中k值的... 在黄土高原南部长武旱塬所做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玉米的水分效应函数为 :Pw =1 .0 0 - 5.2 93( 1 -k) 2 .把式中k取为农田干湿指数 (旱作玉米全生育期内高肥水平下耗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 ) ,则Pw即为旱作玉米生产潜力指数 .试验中k值的表现区间为0 .78至 1 .1 0 ,k值的理论上界与局部农田潜在蒸散有关 .1 985~ 1 988年 ,旱作玉米的Pw的平均值为 0 .87.旱作玉米生产潜力的远期值与近期值变化趋势相似 ,前者 4年平均值为1 1 2 4 7kg·hm- 2 ,后者为 7696kg·hm- 2 .由于试区近年来物质能量向农田的不断强化投入以及对作物品种的改良 ,试区大田实际产量连年来向潜力值逼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生产潜力 玉米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区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晓宏 郝明德 樊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共7页
自 1 98 4年开始的长期不同轮作与施肥试验表明 :种植作物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6.88%~ 36.58%,以种植苜蓿提高幅度最大 ,是裸地的 1 .37倍。长期施用氮肥、磷肥、有机肥及三者配施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9.8%~ 1 33.98%,其中以施氮、磷及... 自 1 98 4年开始的长期不同轮作与施肥试验表明 :种植作物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6.88%~ 36.58%,以种植苜蓿提高幅度最大 ,是裸地的 1 .37倍。长期施用氮肥、磷肥、有机肥及三者配施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9.8%~ 1 33.98%,其中以施氮、磷及有机肥玉米连作提高幅度最大。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供氮能力 :粮草 3年轮作 >粮草 8年轮作 >粮豆 3年轮作 >粮饲豆 4年轮作 ;种植作物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氮水平 ,提高剖面土壤供氮能力。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地增加深层土壤供氮潜力并在 1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轮作 施肥 土壤供氮能力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覆膜时期与施氮量对旱地玉米土壤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5 位作者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王淑英 程万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8,共7页
为了研究覆膜时期与施氮量对陇东旱地春玉米田土壤耗水特征、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的目的。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运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覆膜时期,设秋季覆膜(休闲期覆膜)和春季覆膜(播前覆膜)2个水平,副处理为施氮量... 为了研究覆膜时期与施氮量对陇东旱地春玉米田土壤耗水特征、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的目的。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运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覆膜时期,设秋季覆膜(休闲期覆膜)和春季覆膜(播前覆膜)2个水平,副处理为施氮量,分别为施纯N 0(CK),75(N75),150(N150),225(N225),300(N300),375(N375),450(N450)kg/hm2 7个施氮水平。测定了春玉米休闲期与各生育时期0—300cm土壤含水量、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1)秋季覆膜能显著提高0—200,0—300cm土壤贮水量,较春季覆膜增幅分别为54.0~97.7,53.9~108.8mm。(2)无论何时覆膜,长期施氮较CK极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时期0—300cm土壤贮水量。(3)休闲期覆膜较不覆膜极显著降低了土壤耗水量,减少幅度为47.2~55.7mm。(4)全生育期各处理玉米耗水量基本呈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少的趋势,秋季覆膜较春季覆膜增幅为38.6~86.7mm,与播前底墒密切相关。(5)无论何时覆膜,施氮225kg/hm2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超过225kg/hm2时,产量下降。各施氮处理平均产量秋季覆膜较春季覆膜增加5.2%。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施N 225kg/hm2较高。另外,施氮极显著影响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因此,覆膜尤其是秋季覆膜垄沟种植结合施氮225kg/hm2能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化产量构成,改善籽粒品质,是陇东旱塬区玉米高效优质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覆膜时期 施氮量 耗水特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覆盖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迎迎 沈玉芳 +2 位作者 白翔斌 岳善超 李世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78-2285,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旱作全膜双垄沟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100、200、250、300及400kg/hm2)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为提高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春玉米植株及籽粒含氮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旱作全膜双垄沟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100、200、250、300及400kg/hm2)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为提高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春玉米植株及籽粒含氮量、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当施氮量超过250kg/hm2后增加效果不显著。(2)春玉米植株含氮量随生育期推进而降低,但氮素累积量则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加。(3)玉米叶片及茎+叶鞘氮素转移量及对籽粒氮素贡献量高于其他器官。(4)春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并在施氮量为250kg/hm2时产量最大(11 932kg/hm2),此时氮素收获指数最大(69.12%)并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氮肥农学效率也显著高于施氮量为300、400kg/hm2的处理。因此,从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角度考虑,该试验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5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旱作春玉米 全膜双垄沟覆盖 施氮量 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
下载PDF
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立明 陈光荣 +3 位作者 张国宏 李兴茂 倪胜利 杨如萍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98,共4页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秋季覆膜的周年栽培模式可有效蓄保秋冬闲期土壤水分,大豆临播前0~100cm土层贮水量比常规覆膜或传统露地增加30.5mm,土壤贮水量的增加可有效缓解大豆生长前期土壤水分...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秋季覆膜的周年栽培模式可有效蓄保秋冬闲期土壤水分,大豆临播前0~100cm土层贮水量比常规覆膜或传统露地增加30.5mm,土壤贮水量的增加可有效缓解大豆生长前期土壤水分不足而造成的水分胁迫;周年覆膜大豆产量为3 228.7kg/hm2,较常规覆膜和传统露地分别增产19.0%和40.8%,水分利用效率为10.3kg/(hm2.mm),较常规覆膜、传统露地分别提高10.8%和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大豆 水分利用效率 覆膜 黄土塬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芳林 郝明德 +1 位作者 李燕敏 高长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7-131,142,共6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中特殊吸附性钾(SAK)和非特殊吸附性钾(NSAK)储量增加,但水溶性钾(WSK)和非交换性钾(NEK)则有明显的下降,单施N水...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中特殊吸附性钾(SAK)和非特殊吸附性钾(NSAK)储量增加,但水溶性钾(WSK)和非交换性钾(NEK)则有明显的下降,单施N水溶性钾下降了48.24%,单施P下降32.32%,NP配施和NPK配施分别下降10.61%和17.93%,非交换性钾降幅为8.56%-24.91%。增施钾肥可以缓解因长期施肥作物生长所携出的钾素,增加耕层土壤中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及特殊吸附性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对速效钾的重要性依次为WSK〉NSAK〉SAK〉NEK,土壤速效钾与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呈显著相关,与特殊吸附性钾和非交换性钾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钾素形态 空间分布 有效性 黄土高原旱区
下载PDF
黄土旱作区长武字号小麦的品种性状和品质特性演变规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园 郝明德 +1 位作者 庞玉辉 樊虎玲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研究黄土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长武字号的演变特性,以长武字号小麦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武字号小麦产量呈波动的上升趋势,长旱58产量最高达4 375.92kg/hm2。用stepwise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产量... 为研究黄土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长武字号的演变特性,以长武字号小麦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武字号小麦产量呈波动的上升趋势,长旱58产量最高达4 375.92kg/hm2。用stepwise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产量与成穗数呈负相关,与倒二节、穗粒数、单穗质量和生物质量呈负相关。用Logistic方程拟合灌浆曲线,决定系数均大于0.99,拟合效果良好。长武字号小麦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终籽粒质量都呈逐渐上升趋势。长武字号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长旱58最高达14.92%。黄土旱作区小麦生产还应把高产作为主要目标,要兼顾农艺性状的改善,适当缩短穗下节、倒三节的长度,增加倒二节的长度,同时还要研究配套的高产栽培措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努力改善小麦品质,培育强筋优质小麦品种,或者发展专用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作区 长武字号小麦 农艺性状 品质特性 灌浆特性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黄土旱塬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春霞 郝明德 谢佰承 《甘肃农业科技》 2010年第2期18-20,共3页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4a的长期施肥,表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趋势;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土壤有机质、...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4a的长期施肥,表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趋势;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富集效应较明显,长期施用秸秆能加快土壤有机质转化速率,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长期秸秆还田对剖面养分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养分含量呈现出减少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全磷含量在耕层较高,在80 cm土层形成最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长期定位试验 黄土旱塬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品质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7 位作者 续创业 党翼 程万莉 赵刚 周刚 李尚中 王磊 张建军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43-47,共5页
为筛选出适合陇东旱塬区机械籽粒直收的优质丰产玉米新品种,采用DA7200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对平凉市泾川县高平玉米籽粒机械直收试验的20个玉米品种的籽粒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13个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 为筛选出适合陇东旱塬区机械籽粒直收的优质丰产玉米新品种,采用DA7200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对平凉市泾川县高平玉米籽粒机械直收试验的20个玉米品种的籽粒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13个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都达到了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其中MC703、新玉108、瑞普909、联创825、先玉698、MC618和京科999在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同时,脂肪含量也比较高,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3个指标比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分别高1.45%~3.33%、7.50%~21.25%和16.67~43.33%。结合产量和籽粒机械粒收指标数据,从参试品种中筛选出3个品质指标均较高且适宜旱塬区机械粒收的丰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机械粒收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陇东旱塬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