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facing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1
作者 ZHANG Yixin LI Peng +5 位作者 XU Guoce MIN Zhiqiang LI Qingshun LI Zhanbin WANG Bin CHEN Yit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439-459,共21页
The preceding and succeeding precipitation(PSP)often act together with extreme precipitation(EP),in turn,causing floods,which is an objective component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with regard to summer flood hazards in t... The preceding and succeeding precipitation(PSP)often act together with extreme precipitation(EP),in turn,causing floods,which is an objective component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with regard to summer flood hazard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In this study,event-based extreme precipitation(EEP)was defined as 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that includes at least one day of EP.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EEP types(front EEP,late EEP,balanced EEP,and single day EEP)across the Loess Plateau(LP)based on data acquired from 8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19.Precipitation on the LP basically maintained a spatial pattern of"low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and high in the southeast region",and EP over the last 10 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of single day EEP was 34%and was dominant for 60 a,while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of front,late,and balanced EEP types associated with PSP accounted for 66%,which confirms to the connotation of EEP.The cumulative frequencies of front and late EEP types were 23%and 21%,respectively,while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balanced EEP had the lowest value at only 13%.Moreover,global warming could lead to more single day EEP across the LP,and continuous EEP could increase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and decrease in the eastern region in the future.The concept of process-oriented EP could facilitat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disaster-causing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EP,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riving precipitation disaster chains and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cluster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limate change extreme precipitation(EP) event-based extreme precipitation(EEP)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Changes in terrestrial surface dry and wet condi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during the last half century 被引量:15
2
作者 YuBi YAO RunYuan WANG +5 位作者 JinHu YANG Ping YUE DengRong LU Guo,Ju XIAO Yang WANG LinChun LI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15-24,共10页
This paper, using a revised Penman-Monteith model, computed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humidity index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based on climatic factors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maximum temperature, minimum tem... This paper, using a revised Penman-Monteith model, computed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humidity index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based on climatic factors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maximum temperature, minimum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and sunshine duration observed on the plateau from 1961 to 2008.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omaly distribution and sub-regional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dry and wet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as well. The result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annual average surface humidity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in the research anna. Over the period of 1961-2008, an aridification tendency appeared sharply in the central interior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less sharply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region. The border region showed the weakest tendency ol; aridification. It is clear that aridification diffused in all directions from the interior region. The spatial anomaly distribution of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dry and wet condi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ey areas: the southern,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terrestrial annual humidity index displayed a significantly descending trend and showed remarkable abrupt changes from wet to dry in the years 1967, 1977 and 1979. In the above mentioned three key areas for dry and wet conditions, the terrestrial annual humidity index exhibited a fluctuation period of 3-4 years, whil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a fluctuation period of 7-8 years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and wet condi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temporal variation Penman-Monteith model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近30年来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风险时空变化及成因
3
作者 孙珑 江曦 +1 位作者 韩剑桥 刘仪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1-247,257,共8页
[目的]揭示近30年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山洪灾害宏观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降雨、植被覆盖、人口密度等数据建立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集成GIS和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在绘制各驱... [目的]揭示近30年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山洪灾害宏观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降雨、植被覆盖、人口密度等数据建立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集成GIS和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在绘制各驱动因子风险分布图的基础上,综合评估了黄土高原1990年和2020年的山洪灾害风险。[结果](1)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这些区域具有降雨强度大、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大等特点。(2)1990—2020年期间,黄土高原总体山洪灾害风险增加,表现为风险高的区域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其四周拓展,其中山西省东南部、青海省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最为明显。[结论]近30年来,增加的降雨强度、人口密度和GDP是山洪灾害风险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需要持续加强对极端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风险评估 时空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地理因子解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一 郝利娜 +2 位作者 许强 李佳琴 常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7-2407,共11页
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MOD13 A1数据作为数据基础,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MOD13 A1数据作为数据基础,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对影响FVC的地理因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恢复状况较好,FVC平均增速为0.0095/a,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极显著、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4.37%,研究区各年FVC重心位于陕北一带,19年向北推进55.1km;(2)各地理因子对FVC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降水、土壤类型、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是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高于单因子;(3)FVC与气温、降水相关系数均以正相关为主;FVC均值与变化趋势存在地形、土壤、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土地利用转移可体现人类活动特征,其退耕还林还草、未利用地绿化等积极效应促使区域植被得到显著改善,城市扩张等消极效应则抑制植被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化 地理因子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40a来土壤水分蒸散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姚小英 蒲金涌 +4 位作者 王澄海 宋连春 邓振镛 冯建英 刘晓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6-130,共5页
用Penman公式计算了甘肃黄土高原20世纪60—90年代40 a来的潜在蒸散值,分析了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与蒸发皿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潜在蒸散值的分布与纬度关系比较密切,随纬度的升高,潜在蒸散值增多,变化范围为1 600... 用Penman公式计算了甘肃黄土高原20世纪60—90年代40 a来的潜在蒸散值,分析了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与蒸发皿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潜在蒸散值的分布与纬度关系比较密切,随纬度的升高,潜在蒸散值增多,变化范围为1 600-2 200 mm.a-1;潜在蒸散值受气温、降水的支配比较大,80年代最小,其次为70、60年代,90年代最大.60—90年代各地潜在蒸散值比实测值高30%-40%,其中夏、秋季潜在蒸散均大于蒸发器所测值,以夏季相差最大,达40%-100%;冬季则小于蒸发器所测值.潜在蒸散量与蒸发器所测值虽在数值上有所差别,但趋势基本一致,蒸发器所测值的峰值变化落后于理论计算值0.5月.90年代以来,各地土壤水分亏缺值增多,植被生长季节,作物水分利用都未及最适宜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黄土高原 土壤水 蒸散发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43
6
作者 信忠保 许炯心 余新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29-1139,共11页
在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近50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黄土高原115个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和276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黄土高原输沙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水变化对其影响。研究表明:近50a黄土高... 在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近50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黄土高原115个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和276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黄土高原输沙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水变化对其影响。研究表明:近50a黄土高原输沙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降趋势非常显著。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两时期对比来看,黄土高原输沙强度整体呈现减弱态势,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输沙模数>5000t/(km.2a)区域的输沙强度减弱明显,其面积较前期减少了44.3%。输沙强度减弱最为明显的区域位于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山西中北部地区,输沙强度减少在40%以上。降水减少是近50a黄土高原输沙强度减弱的重要原因,它们时空变化格局在空间上一致。从黄河中游10条主要支流来看,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可能起主要作用,其贡献率在61%~9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输沙模数 水土流失 降水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15 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6
7
作者 刘旻霞 赵瑞东 +3 位作者 邵鹏 焦骄 李俐蓉 车应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揭示研究区气候变化和人工生态调节过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基于500 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运用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残差法,分析了2001—2015年黄土高原的... 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揭示研究区气候变化和人工生态调节过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基于500 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运用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残差法,分析了2001—2015年黄土高原的植被时空演变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15 a黄土高原植被在季度上总体都呈现增加趋势且存在一定差异,夏、秋季植被增加最为明显;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植被NDVI变化在不同季节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的响应关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并在空间上与降水的相关性显著,与温度相关性不明显;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有双重影响,其中生态恢复工程是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驱动力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5
8
作者 谢宝妮 秦占飞 +1 位作者 王洋 常庆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4-253,共10页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总NPP从2000年的119 Tg(以C计)增加到2010年的144 Tg(以C计),年增速4.57 g/(m2·a)(P<0.05)(以C计)。黄土高原约91%的区域NPP呈增加趋势,37%的区域增加趋势显著,主要分布在陕西、青海大部分地区、甘肃南部及宁南山区。整个黄土高原近11 a间NPP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占四者总贡献率的43%,PDSI占40%,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13%和4%。对区域而言,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退耕区(陕北、甘肃东南部等)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近年来干旱情况的缓解(PDSI呈上升趋势)则是青海、内蒙古等地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各区域生态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净初级生产力 MODIS 黄土高原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近50年黄土高原侵蚀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9
作者 信忠保 许炯心 马元旭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4,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99个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56~2005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956—2005年黄土高原降水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尤其自1980年年以来,降水减少趋势... 利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99个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56~2005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956—2005年黄土高原降水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尤其自1980年年以来,降水减少趋势显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降水偏少最为显著区域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口-龙门区间,尤以无定河流域、汾河流域和山西中北部最为典型,年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偏少10%以上。存在从北向南沿朔州-离石-临汾一三门峡一带的暴雨异常偏少地带,偏少在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侵蚀性降水 暴雨量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韩虹 任国玉 +3 位作者 王文 朱临洪 吴占华 张红雨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6,共6页
利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等资料,获得了计算黄土高原地区日太阳总辐射的统一公式,并进而计算和分析了该区39个站点1961-2000年共40年的月、季、年太阳总辐射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黄土高原地区年太阳... 利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等资料,获得了计算黄土高原地区日太阳总辐射的统一公式,并进而计算和分析了该区39个站点1961-2000年共40年的月、季、年太阳总辐射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黄土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均值呈明显减少趋势,全区平均每10年减少81.7MJ·m^-2。夏季和冬季太阳辐射减少趋势尤为明显,春秋季下降趋势较微弱;年太阳总辐射仅在陕北、晋北和陇东等个别台站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山西大部、内蒙南部和河南北部减少趋势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太阳辐射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柠条人工林土壤呼吸 被引量:23
11
作者 严俊霞 秦作栋 +1 位作者 李洪建 张义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2005—2008年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柠条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柠条林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柠条林地3—12月的土壤呼吸总量为814.9~1224.7gC·m-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 2005—2008年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柠条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柠条林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柠条林地3—12月的土壤呼吸总量为814.9~1224.7gC·m-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正相关,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31~0.67,由拟合的指数方程系数计算出柠条林2005,2006,2007和2008年的Q10值分别为2.02,1.70,1.76和1.75,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Q10值分别为0.64和2.11;2005和2006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30左右,而2007和2008年则不显著(P>0.05);生长季(5—9月)土壤水分起主要作用,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5%,非生长季土壤温度起主要作用,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37%;4个双因子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人工林 土壤呼吸 时间变化 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北样带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异与模拟 被引量:18
12
作者 贾小旭 邵明安 +1 位作者 张晨成 赵春雷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0-528,共9页
为掌握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布设一条南北方向样带(N=86),动态监测0~5 m剖面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蓄水量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水... 为掌握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布设一条南北方向样带(N=86),动态监测0~5 m剖面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蓄水量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均呈中等程度变异,并由南向北递减,样带0~5 m剖面平均土壤蓄水量为735m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在空间上的变异增强,而在时间上的变异减弱,表明深层土壤水分具有较强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干燥度、黏粒、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坡度是影响区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可作为一定置信水平上预测区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状况的预测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样带 区域尺度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刘秀丽 李小亚 赵一飞 靳生理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6-1083,共8页
基于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其近50a的干旱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干旱强度趋势变化和极端干旱事件频次进行了分析,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型理论的R/S方法对干旱强度未来变化... 基于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其近50a的干旱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干旱强度趋势变化和极端干旱事件频次进行了分析,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型理论的R/S方法对干旱强度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发生频率和多年平均持续天数在兰州-靖远一带和庆阳北部属于高值区,而岷县、渭源一带属于低值区;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带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变幅最大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强度增大的较快,四季均呈现出干旱强度变大的趋势,其中春、秋季干旱强度加剧的趋势明显,夏季近10a都处于非常严重的干旱状态,但未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20世纪60年代至今,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快速增多.四季干旱强度Hurst指数H均大于0.5,同时分维数D均小于1.5,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干旱强度仍然保持与过去相一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时空变化 R S分析法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
下载PDF
近20年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51
14
作者 刘志红 郭伟玲 +3 位作者 杨勤科 郭艳芬 朱小祥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1期16-23,共8页
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 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为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在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在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年之后8年NDVI的平均值比前10年的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的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的区域没有增加的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I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R2在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的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以县为边界的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的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1998年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的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利娜 朱清科 +3 位作者 仝小林 王瑜 陈文思 卢纪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12,共7页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UFK曲线小于0且没有超出置信线。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出现阳泉、榆社站两个显著减少中心,β值分别为-3.3 mm·10a-1和-2.1 mm·10a-1。(2)黄土高原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不明显下降趋势,1961—1963年与1966—198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63—1966年与1987—2012年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西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呈增加趋势,五台山增加幅度最大,β值为2 mm·10a-1。(3)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左右为突变点,2008年以后降水量下降显著。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较明显的减少中心有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分别为-0.9、-0.9、-0.8、-0.8 mm·10a-1和-0.8 mm·10a-1。(4)秋季多年平均降水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与夏季类似,减少中心依然是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均为-0.8 mm·10a-1。(5)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降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最大上升中心华山,β值仅为0.95 mm·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变化 M-K检验法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陆地表层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5 位作者 杨金虎 岳平 陆登荣 肖国举 王洋 刘林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9-1195,共7页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可能蒸散量 空间分布 时间演变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异与环境关系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101
17
作者 邱扬 傅伯杰 +1 位作者 王军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41-747,共7页
采用 DCCA排序 ,研究了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类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丰水年土壤水分垂直的分布呈降低型、波动型和增长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与地形 (地貌类型、坡度、坡位与海拔高度 ) ;土壤水... 采用 DCCA排序 ,研究了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类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丰水年土壤水分垂直的分布呈降低型、波动型和增长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与地形 (地貌类型、坡度、坡位与海拔高度 )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三峰型、四峰同步型与四峰滞后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降雨与地形 (坡度、海拔高度、坡向与坡位 )。分析得出 ,降低型与波动型的土壤水分利用率较高 ;从丰水年到欠水年 ,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 ,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 ;丰水年土壤水分的空间稳定层 ( 0~ 5cm)与空间稳定期 (夏季 ) ,对估计整个流域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小流域 土壤水分 时空分异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2
18
作者 史晓亮 杨志勇 +2 位作者 王馨爽 高军 胡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5-453,共9页
以西北典型植被脆弱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AVHRR GIMMS和MODIS两种NDVI数据源,基于CASA模型对1982-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模拟,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年均植被NPP为254.0g C... 以西北典型植被脆弱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AVHRR GIMMS和MODIS两种NDVI数据源,基于CASA模型对1982-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模拟,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年均植被NPP为254.0g C·m^(-2),1982-2014年总体呈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NPP有较大差异,落叶阔叶林NPP值最高,年均NPP达513.0g C·m^(-2),其次为常绿针叶林、草甸、农田、灌丛和草原。黄土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从NPP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实施之前(1982-1998年),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植被NPP变化不明显。自1999年后该区植被NPP增加趋势显著,增速达到5.38g C·m^(-2)·a^(-1)。在空间分布上,66.6%的区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山西中西部的吕梁-太行山等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使该区植被状况得到改善。黄土高原植被NPP与降水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气温相关性不大,说明降水是影响黄土高原植被NPP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AVHRR GIMMS NDVI MODIS NDVI CASA模型 黄土高原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各级降水和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东 程军奇 +2 位作者 李小亚 王慧 郭佩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9-1547,共9页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地区1960—2011年12个及周边4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用阈值检测方法计算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的阈值并运用气候线性趋势、多项式拟合、反距离加权法、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R/S方法分析了近52 a甘...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地区1960—2011年12个及周边4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用阈值检测方法计算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的阈值并运用气候线性趋势、多项式拟合、反距离加权法、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R/S方法分析了近52 a甘肃黄土高原各级雨量和R95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未来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近52 a来甘肃黄土高原春季以小雨为主,夏、秋季以暴雨为主,冬季以大雪为主,R95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②春、秋季主要以大雨降水强度最强,夏季暴雨降水强度最强,冬季则为大雪;R95极端降水强度夏季降水强度最强。③小雪呈显著增加,微雨、中雨、大雨、微雪、R95极端降水量均呈显著减少;④微雨量、小雨量、中雨量、大雨量、R95极端降水量与年降水总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对年降水总量有很好的响应;⑤在空间分布上,各量级降水和R95极端降水大部分存在减小趋势,减小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东北部;⑥各量级降水和R95极端降水突变年份不尽相同;⑦各量级降水和R95极端降水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震荡;⑧R/S分析表明不同量级降水和R95极端降水的未来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黄土高原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韩丙芳 马红彬 +2 位作者 沈艳 马非 赵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4-219,共6页
以天然草地上整地5a后的水平沟和鱼鳞坑、封育5a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恢复措施的上坡、中坡和下坡设置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设置5个水分测定点,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0-200cm土壤水分含水率季节动... 以天然草地上整地5a后的水平沟和鱼鳞坑、封育5a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恢复措施的上坡、中坡和下坡设置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设置5个水分测定点,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0-200cm土壤水分含水率季节动态和垂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可分为3-6月土壤水分强烈蒸发丢失期,7-9月土壤水分蓄积期,10-12月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土壤水分表现为水平沟含水率最高,鱼鳞坑居中,封育草地最低,水平沟和鱼鳞坑增加土壤水分的主要时间在雨季;3种措施下,土壤水分较大变异值集中在0-60cm土层,0-4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大,水平沟最低,40-1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鱼鳞坑最高,水平沟最低,而100-2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低;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存在差异,0-40cm土壤水分含量与40-100cm的差异在7-9月份最为明显。封育草地随坡位降低含水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鱼鳞坑和水平沟无此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修复 典型草原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