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fying spatial scal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pattern at watershed-scale:Case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 o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7
1
作者 YANG Feng ZHOU Y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8期1642-1654,共13页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P-N terrain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China's Loess Plateau constitute the du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loess landforms. Analysis of loess P-N terrains at the watershed sca...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P-N terrain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China's Loess Plateau constitute the du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loess landforms. Analysis of loess P-N terrain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can serve to elucidat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P-N terrains, which benefi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atershed evolution and suitable scales for loess landform research. The Two-Term Local Quadrat Variance Analysis(TTLQV) is calculated as the average of the squar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lock totals of all possible adjacent pairs of block size,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ct both the scale and the intensity of landscape patches(e.g., plant/animal communities and gully networks).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latitudinal and longitudinal spatial scale of P-N terrain patterns within 104 uniformly distributed watersheds in our targe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TLQV is very effective for examining the scale of P-N terrain patterns. There were apparently three types of P-N terrain pattern in latitudinal direction(i.e., Loess Tableland type, Loess Hill type, and Transitional Form between Sand and Loess type), whereas there were both lower and higher values for P-N terrain pattern scales in all loess landforms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The P-N terrain pattern alsoclearly presented anisotropy, suggesting that gully networks in the main direction were well-developed while others were relatively undeveloped.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irst scal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i.e., gully density, nibble degree, watershed area, mean watershed slope, NDVI, precipitation, loess thickness, and loess landforms) revealed that the first scales are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watershed area and loess landforms. This may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spatial pattern of P-N terrains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rnal force. In selecting suitable study areas in China' Loess Plateau,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four control variables: the spatial scale of the P-N terrain pattern, the watershed area,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watershed, and the loess land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TTLQV Spatial PATTERN SCALE loess landformS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微生物基因检测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南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2
作者 徐伟 孙强 +3 位作者 梁玉楠 罗楚平 孟帅 张勇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2期3-6,共4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复杂,储层分布差异大,气藏富集规律不明等问题,本文采用微生物基因检测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法测量研究区样品中油气指示基因的丰度,同时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法检测样品中的烃类微生物种群类型,分析认为,本区主要有东...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复杂,储层分布差异大,气藏富集规律不明等问题,本文采用微生物基因检测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法测量研究区样品中油气指示基因的丰度,同时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法检测样品中的烃类微生物种群类型,分析认为,本区主要有东北部、西部、南部三个烃类异常带,展布特征与沉积认识吻合,且西部、南部有亲缘关系,东北部与二者无亲缘关系,可能与致密气、煤层气不同层系烃的逸散有关。实钻表明,本技术对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和煤层气混源区的含油气性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油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地貌区 微生物基因检测 荧光定量检测 高通量基因测序
下载PDF
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区的地形复杂度分形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龙毅 周侗 +1 位作者 汤国安 刘学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5-392,共8页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与地形复杂度自南向北有序变化,构成了举世瞩目的独特的地理景观。选择陕西省南北剖面六个典型黄土地貌样区为基本实验区,以其1∶1万栅格DEM为数据源,探讨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区的地形复杂度分形与空间分异特征。首先提出...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与地形复杂度自南向北有序变化,构成了举世瞩目的独特的地理景观。选择陕西省南北剖面六个典型黄土地貌样区为基本实验区,以其1∶1万栅格DEM为数据源,探讨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区的地形复杂度分形与空间分异特征。首先提出的元分维模型方法,以计算得到的DEM元分维值作为特征指标,研究样区的地形复杂度问题。这种通过滑动窗口的扩展分维分析方法,既可以用于分析该区域不同尺度下的地形复杂度变化情况,也可以探讨区域的局部单元复杂程度及其空间分布,从而不再局限于对全区域的单一分维评价。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应用元分维谱方法,研究地貌网格单元的元分维分级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以绥德和延川为代表的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最为复杂,以宜君和甘泉为代表的梁状丘陵沟壑区居中,而以淳化为代表的黄土塬区和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黄土过渡区最为平缓。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扩展分形方法在黄土地貌研究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地形 复杂度 分形 元分维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44
4
作者 李林海 郜二虎 +1 位作者 梦梦 魏孝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9-187,共9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塬面、坡地、沟道和梯田4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总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介于32%—70%之间,表现出中到高度的变异特征。4种地... 研究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塬面、坡地、沟道和梯田4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总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介于32%—70%之间,表现出中到高度的变异特征。4种地形下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以塬面土壤最高,沟道土壤最低,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程度随有机碳活性增强而增加。以塬面土壤为对照所获得的碳库管理指数可灵敏指示有机碳对地形条件的响应特征,中活性有机碳库管理指数的指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地带性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形条件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类型提取与制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实验样区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朱红春 张友顺 +3 位作者 汤国安 袁勘省 李晓印 易红伟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自动提取黄土丘陵区 3种基本地貌类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分析结果证明 :利用 DEM自动提取地貌类型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 ,对指导退耕还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貌类型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高原弃耕地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演替初期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景福军 张德罡 +2 位作者 尚占环 曾昭霞 刘孝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33-238,共6页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不同地形下典型黄土高原弃耕地植物群落发育初期阶段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相似性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形下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初期的植物生活型结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地面芽植物或一年生植物居多。...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不同地形下典型黄土高原弃耕地植物群落发育初期阶段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相似性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形下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初期的植物生活型结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地面芽植物或一年生植物居多。植物群落演替初期坡顶和阴坡的群落相似性较大,而阳坡和坡底植物群落相似性较大。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多样性有差异,群落均匀度差异较小,各个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地形的群落间的差异显著性不同,综合多个多样性指数值的大小,坡顶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最大,而阳坡植物群落多样性最小。笔者推测,未来几年坡顶植物群落和阴坡植物群落将向多年生植物群落方向演替,而坡底和阳坡将向一年生植物群落方向演替。建议弃耕地植物群落学特性研究应长期进行,以便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弃耕地 地形 植物生活型 群落多样性 演替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裕元 石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23-129,共7页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 2 .5 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 ,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 ,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 2 .5 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 ,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 ,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作用 ,导致了黄土堆积沉积的跳跃式阶段性扩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 (1.6 7~ 1.43Ma B.P.)划分为二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黄土高原 地貌演化 气候变迁 环境变迁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成基 陶盈科 +1 位作者 林明太 肖平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优美,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以往对这种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认识不足。现提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是一种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为此,论述了黄土地貌景观的旅游资源属性、美学价值以及...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优美,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以往对这种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认识不足。现提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是一种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为此,论述了黄土地貌景观的旅游资源属性、美学价值以及向旅游资源转化的可行性和景观开发利用思路,并提出了建立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地貌景观 资源转化 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晓霞 李占斌 李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48,67,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形条件下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全量铜、铁、锰均属于小变异和中等变异土壤性质;全量锌变异跨度较大,属于小变异、中等变异以及高度变异土壤性质;有效态... 通过实地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形条件下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全量铜、铁、锰均属于小变异和中等变异土壤性质;全量锌变异跨度较大,属于小变异、中等变异以及高度变异土壤性质;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变异程度因元素不同各异,但均达到了中等或高度变异程度。草地土壤全铁和全锌含量以峁坡高于沟坡;全铜和全锰以沟坡高于峁坡。坡面降雨和植物的存在引起了全量微量元素的差异。有效态微量元素均以沟坡高于峁坡,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布差异是由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成土母质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条件 微量元素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面积-高程分析及其侵蚀地貌学意义 被引量:37
10
作者 信忠保 许炯心 马元旭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6-363,共8页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此。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分析常被用于侵蚀地貌区的地貌发育阶段判定。通过探讨HI与DEM分辨率、分析窗口之间的尺度效应,分析了黄土高原HI空...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此。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分析常被用于侵蚀地貌区的地貌发育阶段判定。通过探讨HI与DEM分辨率、分析窗口之间的尺度效应,分析了黄土高原HI空间格局和发育阶段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侵蚀产沙和地貌发育关系。研究表明:利用不同分辨率DEM计算的HI具有很好的稳定性,HI对DEM分辨率不具有依赖性;然而,利用不同分辨率的分析窗口所计算的黄土高原HI值,表现出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HI表现出按照乘幂函数关系下降的趋势。黄土高原HI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即汾渭谷地、宁夏内蒙沿黄冲积平原等地堑凹陷区是HI低值区,而黄土丘陵沟壑区是HI的高值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发育处于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9%、83.4%和8.7%,整体来看处于地貌发育壮年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强度和地貌发育过程关系密切,HI与输沙模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当前,黄土高原强烈的侵蚀产沙是其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的自然表现,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侵蚀产沙 面积-高程积分 地貌发育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壑地形的降雨反应特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金柏 卢龙彬 +2 位作者 付强 王斌 温佳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147,共6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壑地形的降雨反应特性,选取该区具有典型水文及气象特征的六道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对所选沟道的沟顶及沟底2005-2009年雨季同期观测降雨数据(38次集中降雨事件)的分析,揭示沟壑地形对降雨反应的特性... 为揭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壑地形的降雨反应特性,选取该区具有典型水文及气象特征的六道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对所选沟道的沟顶及沟底2005-2009年雨季同期观测降雨数据(38次集中降雨事件)的分析,揭示沟壑地形对降雨反应的特性;通过对典型降雨-径流事件的分析,分别推求长历时低强度降雨以及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与产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沟顶单次降雨事件的降雨量,3,5,10min最大雨强及平均雨强均是沟底对应值的1.3倍以上;沟顶单次降雨事件降雨量的3,5,10min雨强各序列标准差均大于沟底对应序列的值;沟顶与沟底的降雨量序列,各时间间隔的最大、平均雨强序列均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以上;表层土壤在饱和及不饱和条件下,产流的必要条件分别是5min平均降雨强度达到0.12,0.52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六道沟流域 沟壑地形 降雨特性 产流条件
下载PDF
基于多重分形的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沟沿线起伏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建军 方炫 +1 位作者 那嘉明 汤国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56,共6页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沟沿线地形起伏具有不同的特征,有必要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视角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该文以沟沿线地形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分形方法对选取的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样区沟沿线地形的起伏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沟沿线地形起伏具有不同的特征,有必要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视角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该文以沟沿线地形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分形方法对选取的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样区沟沿线地形的起伏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样区的沟沿线地形起伏在整个空间尺度均表现出标度不变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多重分形特征。进一步计算并对比6个样区的多重分形参数Δα和Δf(α),绥德样区的Δα(0.6479)最小、Δf(α)(0.4941)最大,表明绥德样区沟沿线全局地形起伏变化的奇异性最小,而局部地形以高值起伏为主;甘泉样区的Δα(0.8945)最大,其多重分形特征最强,沟沿线整体地形起伏变化的奇异性最大;淳化样区Δf(α)(-0.4881)最小,其沟沿线局部地形以低值起伏为主。多重分形谱参数可作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沟沿线地形起伏变化特征描述和评价的综合定量指标,为分析黄土地貌地形变化特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分形 地形变化 沟沿线 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现代地貌侵蚀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梁广林 陈浩 +1 位作者 蔡强国 胡文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地貌学是研究整个地表形态或某一个地区地表起伏形态特征、成因、发育规律、分布和改造利用的科学。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概述了国内外地貌演化,尤其是黄土高原现代地貌侵蚀演化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评述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目前需要开... 地貌学是研究整个地表形态或某一个地区地表起伏形态特征、成因、发育规律、分布和改造利用的科学。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概述了国内外地貌演化,尤其是黄土高原现代地貌侵蚀演化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评述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目前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地貌侵蚀演化 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区基本环境要素变化对丘陵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穆兴民 陈国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7-17,144,共12页
黄土丘陵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一些基本生态环境因子,如太阳辐射、气温和土壤水分会受到丘陵地貌的影响而发生分异,同时对农业而言,这些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丘陵地形的利用方式.据此,我们对不同坡向和不同坡位上的太阳辐射、... 黄土丘陵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一些基本生态环境因子,如太阳辐射、气温和土壤水分会受到丘陵地貌的影响而发生分异,同时对农业而言,这些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丘陵地形的利用方式.据此,我们对不同坡向和不同坡位上的太阳辐射、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较为系统的分析,其结果将有助于黄土丘陵坡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丘陵地形 基本环境要素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分形算法三维表达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纪翠玲 池天河 齐清文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127-130,F0003,共5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地貌单元,对其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的研究和可视化表达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地形地貌的传统表达方法,之后介绍了曲面建模、DEM模型和分形技术等常用的三维地形地貌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分形...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地貌单元,对其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的研究和可视化表达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地形地貌的传统表达方法,之后介绍了曲面建模、DEM模型和分形技术等常用的三维地形地貌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分形技术。并使用分形地形建模算法中最常用的随机中点位移法模拟生成了几类主要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 三维可视化 分形算法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区沟谷分布谐波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卜楠 朱清科 +3 位作者 安彦川 张岩 张青 秦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5-231,共7页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地形起伏的周期性,从而探索支沟沟谷分布规律,为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评估提出新的思路。该文以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尝试利用谐波分析和周期图分析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沟谷分布规律...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地形起伏的周期性,从而探索支沟沟谷分布规律,为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评估提出新的思路。该文以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尝试利用谐波分析和周期图分析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沟谷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主沟沟谷的周期大小有明显不同,总体来看,高原沟壑区>过度地区>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支沟周期主要分布在400~800m,其周期个数占总周期数的97.5%。对4个研究区的支沟沟谷周期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甘肃西峰、陕西安塞、山西吉县相互之间周期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宁夏固原与陕西安塞、山西吉县、甘肃西峰侵蚀支沟分布周期均值双尾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1,故可认为均值差异极显著。提取不同类型区大于5°坡度的平均坡度分析发现,研究区平均坡度的大小关系为: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支沟沟谷的平均分布周期随平均坡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说明区域平均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黄土高原支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分析 地形 侵蚀 黄土高原 周期图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 坡沟系统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流域分水线土壤干层分布 被引量:10
17
作者 董爽 李同川 +2 位作者 郭成久 贾玉华 金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1-819,共9页
陕北黄土区切沟密集,地形支离破碎,地形与植被共同作用下土壤水分状况较为复杂。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深剖面土壤含水量,分析了流域分水线深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干层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0~3 m土层土壤水分亏缺,生长季后1.2 m以... 陕北黄土区切沟密集,地形支离破碎,地形与植被共同作用下土壤水分状况较为复杂。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深剖面土壤含水量,分析了流域分水线深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干层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0~3 m土层土壤水分亏缺,生长季后1.2 m以上土层亏缺水分得到补充,但该深度以下土壤水分含量未得到恢复,其中2.6~6.4 m深度范围缺水严重,流域分水线土壤水分含量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各观测点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分布曲线、极值出现深度和干层深度范围不同,剖面干层随各分水线走向表现出不连续分布的特点;分水线干层平均起始深度为2.03 m,厚度为0.4~8 m,干层土壤含水量均值为9.03%,干层厚度与起始深度和干层土壤含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比较而言,陕北黄土高原干层发育严重程度较突出。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土壤水资源分布及土壤水库功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切沟 分水线 干层 侵蚀地貌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有效铜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社新 李占斌 张晓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16,210,共4页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陕北王茂沟小流域土壤有效铜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流域内,土壤有效铜的均值高于黄土区土壤有效铜的临界值;沟坡部分有效铜含量最高,峁坡部分有效铜含量最低;不同坡向有效铜含量大小为:半阳坡>阳坡>...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陕北王茂沟小流域土壤有效铜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流域内,土壤有效铜的均值高于黄土区土壤有效铜的临界值;沟坡部分有效铜含量最高,峁坡部分有效铜含量最低;不同坡向有效铜含量大小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土壤有效铜与有机质在20—30cm土层处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铜 地貌部位 坡向 有机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桑广书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98-402,共5页
黄土高原是引人注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它的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是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课题.回顾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的过程,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指... 黄土高原是引人注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它的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是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课题.回顾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的过程,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深化的方向.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较深入地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了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的演变,研究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河道变迁,提出了黄土高原的侵蚀期,得出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历史、侵蚀速率.今后的研究应应用现代研究手段,以长时段、短周期、高分辨的研究为研究深化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侵蚀速率 黄土塬区 生态环境 积累 地貌 历史 方向 基础性
下载PDF
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蔡凌雁 汤国安 +3 位作者 熊礼阳 Kamila Justyna Lis 谢婷 李亚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结合陕北黄土高原1∶5万DEM数据,通过河网分形维数和稳定性系数计算,研究了陕北黄土地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分形结构复杂程度各异,表现出不同大小的水系分维值和稳定性系数,其中,...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结合陕北黄土高原1∶5万DEM数据,通过河网分形维数和稳定性系数计算,研究了陕北黄土地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分形结构复杂程度各异,表现出不同大小的水系分维值和稳定性系数,其中,黄土峁状、梁状丘陵沟壑区地貌结构最为复杂,分维值最大,稳定性系数最小。黄土残塬、黄土塬区分维值次之。黄土—风沙过渡区地形结构简单,地势相对平坦,分维值最低,稳定性程度最高。(2)以分形参数作为定量化指标进行黄土地貌特征研究是可行的,DEM数据集是研究过程中的核心和基础。分形值所描述的分形特征与地貌类型、地质结构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对分形几何的地学机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 DEM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