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尘源区示踪方法及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5-363,共9页
沙尘物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源区示踪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沙尘源区示踪方法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现代尘暴事件、中国北方黄土、冰岩芯和深... 沙尘物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源区示踪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沙尘源区示踪方法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现代尘暴事件、中国北方黄土、冰岩芯和深海沉积物沙尘源区分布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对这方面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物质 气溶胶 气候变化 黄土 冰岩芯 沉积物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高日平 赵思华 +5 位作者 刁生鹏 高宇 任永峰 赵沛义 袁伟 高学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0-1377,共8页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风沙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处置不当和农田土壤生态退化等问题,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0、3000、6000、12000 kg hm-2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农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0、3...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风沙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处置不当和农田土壤生态退化等问题,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0、3000、6000、12000 kg hm-2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农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0、3000、6000、12000 kg hm^-2秸秆还田量分别相当于当地单位面积玉米农田年生产秸秆数量的0%、25%、50%和100%。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作物产量年际间变化趋势一致。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量25%、50%和100%处理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21.4%、30.9%和16.5%(P<0.05),秸秆还田量25%和50%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秸秆还田量50%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了26.8%(P<0.05);秸秆还田量25%、50%和100%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提高了27.3%、33.7%和28.7%,真菌数量提高了9.3%、13.0%和11.1%,放线菌数量提高了22.3%、31.9%、29.3%。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量50%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两年分别增产11.7%和12.1%。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量25%(3000 kg hm^-2)、50%(6000 kg hm^-2)和100%(12000 kg hm^-2)均可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作物产量,尤其以秸秆还田量50%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风沙区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