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缘及邻区强震构造研究新进展:专辑序言
1
作者 吴中海 何仲太 +2 位作者 钟宁 俞晶星 张波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621-627,共7页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调节高原物质向东挤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了高密度活动断裂和具有高频强震活动,而且地质地貌复杂,人口相对密集,因而成为我国地震灾害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伴随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活断层探测等工作的深入,对青...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调节高原物质向东挤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了高密度活动断裂和具有高频强震活动,而且地质地貌复杂,人口相对密集,因而成为我国地震灾害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伴随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活断层探测等工作的深入,对青藏高原东缘及邻区强震构造及相关地震灾害的调查研究程度得到不断提升。为了及时交流相关的研究成果,支撑区域防震减灾和地质安全评价等工作,《地震科学进展》编辑部组织了“青藏高原东缘及邻区强震构造”成果专辑2期。此期专辑共征集优选了强震构造、地震与灾害和构造地貌相关领域的代表性学术论文11篇,希望这些成果可进一步提升对区域强震构造特征、地震活动风险及触发地质灾害规律等的认识,从而为防范强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强震构造 地震次生灾害 活动断裂 构造地貌
下载PDF
黄土构造节理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景明 倪玉兰 孙建中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1-42,共12页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构造节理 黄土地貌 地质灾害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强菲 赵法锁 党亚倩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7-562,共6页
陕南秦巴山区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陕南28个县(区)的县域地质灾害区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 陕南秦巴山区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陕南28个县(区)的县域地质灾害区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地质灾害沿主要河流、断裂、交通干道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年平均降雨量小于1 0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随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年平均降雨量小于8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最大;多数滑坡主要发生倾角范围在为20°~40°范围内;崩塌主要发生在多数崩塌倾角范围为40°~60°范围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中低山区;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泥盆系和元古宇地层岩性区;断裂的规模越大,对其两侧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也越大,深大断裂凤镇-山阳断裂带灾害点密度最大;宝成铁路两侧1km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分析结论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人类工程活动
下载PDF
陕西安塞城区基岩崩塌主控构造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虎 郭怀军 +6 位作者 王益民 薛强 王凯 查显锋 王晓勇 孙萍萍 程秀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51-60,共10页
安塞区主城区范围内的基岩地层发育一以延河为枢纽线、走向约330°的背斜构造,在基岩地层中普遍发育走向与褶皱轴面平行(320°~340°)和垂直(40°~60°)两个方位的两组张性节理,还发育有两组与褶皱轴斜交的共轭剪... 安塞区主城区范围内的基岩地层发育一以延河为枢纽线、走向约330°的背斜构造,在基岩地层中普遍发育走向与褶皱轴面平行(320°~340°)和垂直(40°~60°)两个方位的两组张性节理,还发育有两组与褶皱轴斜交的共轭剪切节理,第一组共轭剪切节理面走向为近南北(0°~10°)和近东西(80°~90°),第二组共轭剪切节理面走向为100°~120°和200°~210°。上述基岩中发育的、不同走向的多组节理面对研究区内具相同走向分布特征的崩塌结构控制面的发育有较强控制作用。第一组共轭剪节理中走向近东西(80°~90°)的节理面控制着研究区内发育程度最高的崩塌结构控制面,它与区内岩质崩塌的发育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两组张性节理面分别控制着走向相同且发育程度较高的两组岩质崩塌结构控制面,第二组共轭剪节理面则控制着区内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走向与共轭节理面相同的两组崩塌结构控制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岩质崩塌 结构控制面 基岩节理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水力侵蚀-滑坡-泥流灾害链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0
5
作者 姜程 霍艾迪 +3 位作者 朱兴华 韦红 郑小路 王小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黄土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其具水敏性、湿陷性、结构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因黄土特性诱发的原生灾害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组成的灾害序列往往存在时间上先后顺序,空间上彼此相依,成因上相互关联的灾害链式关系。灾害链一旦发展... 黄土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其具水敏性、湿陷性、结构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因黄土特性诱发的原生灾害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组成的灾害序列往往存在时间上先后顺序,空间上彼此相依,成因上相互关联的灾害链式关系。灾害链一旦发展演化,致灾能力极强,致灾规模极大。本文通过分析黄土水力侵蚀-滑坡-泥流灾害链的链式结构、演化机理及条件、防治措施等研究现状,阐述了黄土水力侵蚀-滑坡-泥流灾害链的诱因、演化机理及放大效应等。对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大致的研究思路以期为后续的灾害链研究提供科学建议。旨在找寻合理有效的工程措施,以求能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及破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灾害链 地质灾害 链式结构 断链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